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楞嚴經》大意講什麼


時間:2018/3/30 作者:再造國學

《楞嚴經》大意說什麼

卷一

1,緣起:佛在室羅筏城袛桓精舍與大眾在一起。波斯匿王為他父王營齋請佛,城中長者同時用飯供僧。只有阿難外出次第循乞,經歷淫室,遭摩登伽女幻術惡咒,將毀戒體。如來敕文殊師利領神咒解救歸來。

2,征問誰樂誰見:佛問阿難當初出家發心,阿難說渴仰佛的勝妙殊相所以出家。佛告阿難,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因不識淨明常住真心而認攀緣幻想心為真。佛問阿難,用什麼來見,誰為愛樂?阿難言,由目觀相,心生愛樂。

3,征問心目何在:佛問阿難心目所在?阿難一言心在身內,目在身面,二言心居身外,三言潛伏根內,四言開眼見明為外,閉眼見暗為內,五言思維體為心隨合隨有,六言心在根塵中間,七言俱無所在。佛一一反駁。

4,修行不成兩種根本原因:阿難求示奢摩他路。佛告阿難,諸修行人不能成就,都由於兩種根本原因,一者以攀緣幻想心為自性根本,二者不知識精元明自性清淨體。

5,認賊為子故輪轉:佛舉臂屈指問阿難,用什麼見?阿難說是眼。佛說,你眼可見,那什麼是心?阿難說能推究思維的是。佛說,這不是你的真心,這是前塵虛妄想相迷惑了你的真性,讓你認賊作子而失元常而生死輪轉。

6,何是真心:阿難言,諸行造作皆由此心,若非心者那我就無心了。佛告阿難,離開塵緣仍有的那個心,方才是你的真心。

7,何為真修行:阿難認識到修行不能請人相代,要自己身心皆入道,多聞不修等於不聞。求佛開示明心道眼。

8,開示真心:佛放光建大法幢,以拳理與眼根對比,盲人見暗與明眼人處暗室對比,眼見非燈見等開示眼能顯色之見性是心非眼;以客塵自搖動、手自卷舒、頭自轉動等開示,見性無動無靜,嘆眾生以動為身、認物為己,遺失真性、性心失真,自取輪迴。

卷二

1,開示不生滅性:阿難及大眾,聽了佛的開示,開始知道有真心幻心,願佛開示不生滅性,波斯匿王代為請佛開示。佛以顏面色身變遷而觀河之見不變的事例來說明能見的自性不隨色身的亡滅而斷滅,使大家明白不生滅性。

2,眾生為何顛倒:阿難問佛,見性既不生滅,如來何說我等遺失真性顛倒行事?佛以豎手倒手為例開示,色身幻心諸法皆是真心所現,眾生倒執想相幻心為真,妄認外物為己。

3,分別真心幻心:阿難說,我雖聽了佛的開示,悟有此妙明真心常住圓滿,然我思維省察只有此攀緣幻想心在悟,願佛釋疑。佛說,以手指月給你看,你理當看月,而那個手並不是月。客在亭暫留便去而亭主常住無去,開示真心離諸色相法緣應仍有分別性,而攀緣心離諸色相法緣卻無分別性乃至連分別也無,此攀緣心各有所還何能為主(即攀緣心因緣暫時有離緣而實無故不是常住主人)?阿難問言,攀緣心各有所返還,妙明圓覺真心為什麼說無返還呢?佛告訴阿難,見性雖非真心,實如第二月。佛舉八種差別見例,其相各還其處,而見精明性實無還處亦無差別,此不還無差別者,不是你是誰?(以見性來推真心也無還處無差別,常住本妙圓淨)。

4,見性為何是真性:阿難言,此見性無還,怎麼得知便是我真性呢?佛以神力加持阿難遍觀四天下並說,你看萬物,種種影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都是物不是你。諸物差別殊異,見性清淨無別。你我同見一處,如果我見是物,則在那處也被你見到了。然後我閉上眼晴,此時就看不見任何物了,你也看不到我見在何處了,所以此時我見就不是物了,不是物就是我了。再者如果我見是物,我見是能看見物的,所以物也就可以看見我了。這樣物、我就混亂不清了,你、我也混亂不清了。現在物、你、我分別得很清楚,所以我見不是物是我,所以你見是你不是我。

5,能見與所見之別:阿難問佛,此見為什麼會縮大為小又為牆宇夾斷隔絕呢?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影事。不應說言見有舒縮,並舉方器見空方、圓器見空圓而空實無體狀為例來說明見性不隨所見之物而改變。又以觀日也不是要把見拿到日面那裡等例來說明眾生迷物為己,失卻本心致隨物所轉生死輪迴。如明了本心,坐不動道場則能跟如來一樣轉物而不被物轉。阿難對佛說,如果見是我的話請把它呈現在眼前讓我看到它。如果見是我的話,我此實感身心又是何物呢?佛告訴阿難,如果見能呈現在你眼前的話,就有方位所在了,就能夠像指物那樣指出來了,你指出見來給我看看,如果空跟物是見的話,那什麼又是空跟物呢?你把這個物拆開來,把見指給我看看。

6,能見與所見非異非一:阿難回答說,我看到的都是物不是見,就算菩薩也不能在物中拆出見來,看來自性是有別於物離開物的。佛肯定了阿難的說法。同時又問阿難,這些物中又有哪個不是見呢?阿難說,我不知這些物中有哪個不是見的,如果物、空不是見,怎麼能見到物、空?如果物、空就是見,那什麼才是物、空呢?所以物、空又都是見。佛肯定了阿難的說法。(即物、空與見非一非異)

7,能所都是虛妄:聽到這,會中一些人對見與物、空的關係茫然失措了。佛說上面說的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文殊師利法王子請佛為大眾開示釋疑。佛對文殊及大眾說,佛及大菩薩在奢摩他中,見與見緣及由此產生的想相都跟虛空花一樣,本來就沒有。此見及緣都是始於菩提妙淨明心產生的那個虛幻功用,所以沒有是不是的問題。就像你文殊,是否還有這麼一個"文殊是文殊呢不是文殊呢"的問題?文殊答道,是的,我真文殊,這當中沒有是不是的問題。若有的話就有兩個文殊了,現在只有一個文殊,所以沒有是不是的問題。佛說,見與空塵也是這樣,本是無上妙明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其聞見,如同第二月。事實上只有一個真月,無是月非月的問題。

8,真心非因緣非自然:阿難聽到這些疑於真心為自然及因緣性。佛為開示真心非因緣非自然性(若必自然/因緣,你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因/緣?此見為復以明為自/因/緣?以暗為自/因/緣?以空為自/因/緣?以塞為自/因/緣?若明為自/因/緣,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因/緣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9,見見非見:阿難說佛曾跟比丘開示過見性具有四種緣,是以問佛。佛告訴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諦。並為之開示(其中有言"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阿難聽佛說"見見非見"不解,請佛開示。佛說眾生輪迴是因有兩種顛倒妄見(別業和同分兩妄見),並以目眚獨見和島洲國民共見為例來說明。並引申一切眾生所見都是無始見病所成,如同目眚,為和合幻相,妄生妄滅。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就能滅除諸生死之因。圓滿菩提不生不滅,清淨真心本覺常住,非和合,非非和合。一切浮塵都為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實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並開示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幻相,本非因緣亦非自然性。

卷三

1,十八界皆虛幻相:佛接著開示六入(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六入加上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十二處加上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虛幻相,本非因緣亦非自然性。

2,七大皆虛幻相:阿難對佛說,世尊常說和合因緣,世間種種變化都是四大和合發明,今天怎麼都摒棄了呢?佛說,你今日發心求無上菩提,所以開示的是第一義諦,你怎麼把給聲聞緣覺開示的這種小乘戲論法拿來自擾呢?佛接著為之開示,空(色)、(地水風火)四大、見(聽嘗嗅)、識(覺知)等所謂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的應所現量虛幻相。世間人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因攀緣幻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3,明心:阿難及大眾聞佛開示,知真心遍十方,萬有皆妙心,父母所生身猶如真心一微塵若存若亡(不斷生滅無常),本覺妙心常住不滅,得無掛礙,紛紛禮佛贊佛。

卷四

1,世界產生: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贊佛說法,並說像阿難這類人雖聽法開悟然習漏未除,如我等人雖盡銷諸漏尚有疑問,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怎麼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諸有為相併且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呢?又地水火風四大為何周遍並存不陵滅不障礙呢?佛告訴富樓那及大眾,如來今日宣說勝義諦,令大眾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並為大眾開示虛空世界山河大地眾生生起相續遷流輪轉的情況乃始於『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一無始無明妄念。

2,真心妄無因:富樓那說,真心妙覺圓明,怎麼會妄念?再者,如來今得妙空明覺,為何復生山河大地等諸有為習漏?佛以惑南為北的迷人,又以翳人見空花、翳除空花滅及金已純一復不雜礦等為之開示,迷本無因,悟後於此亦不再迷。

3,如來藏性:佛接著開示四大皆本妙覺明心妄相,為什麼問不相容呢?就像一個太陽映在水面隨各人而走一樣都是虛幻相。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有世間諸幻相,如來離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圓性。如來藏隨機幻化出色空四大,即有即空,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如何以攀緣幻心來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4,眾生妄因心:富樓那復問佛說,眾生與如來妙覺明心一樣圓滿無二,何因有妄自閉妙明受此輪迴?佛以演若達多以鏡照面,嗔責不見面目無故狂走為例說明是人心狂別無其他原因,如果忽然狂心歇了,頭非從其它地方獲得,即使未歇狂心,頭又何曾遺失?既然稱為虛妄想又有什麼因呢?你只要不隨世間眾生業果相續轉,業緣斷,因不生,你心狂自歇,歇即菩提,不從外人得。

5,菩提從無漏道業得:阿難聽佛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別人得",對佛說這明顯是因緣,為什麼如來頓棄因緣?況我等很多人先前是聽佛說因緣而心得開悟的,現在說菩提不從因緣得,那外道所說的自然就成第一義諦啦,望佛開示。佛仍以演若達多怖頭而走開示因緣自然俱為戲論,並告訴阿難,菩提涅槃若非歷劫修證,縱憶持三藏十二部經論妙理也是獨增戲論而已。就像你阿難積劫薰習人間多聞第一,也不能免於摩登伽女的幻咒之難。你雖歷劫憶持如來密藏不若一日實修無漏道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像摩登伽雖宿世為淫女,一聞神咒淫心即除,愛河乾枯,與羅睺羅母耶輸陀羅,同悟宿世因果,知歷世因貪愛為苦,得阿那含或授記。你如何仍自欺尚留觀聽?

6,何為無漏道業:阿難及大眾捐棄小乘,發心請佛開示攝伏攀緣幻心入佛知見門路。佛告訴阿難及大眾,應先明了發覺初心的二個決定義。第一決定義者,因地發心與果地覺性要相同,不能以生滅心為修因而求非生非滅的佛果。因此要明白世間及你身心中哪些是有為造作哪些是清淨無為體,通過七大相互交纏形成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因此眾生應當選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為修行因地心,然後圓成以達果地修證。接著以靜澄泥沙水再除去泥沙得清淨水的例子來說明修行兩步驟(初伏客塵煩惱、再永斷根本無明)。第二決定義者,你等人必須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顛倒相及此無始來發業潤生的為誰作誰受?並說解結須先知結之所在,指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眾生之結所在。並分析六根功德(耳舌意各一千二百,鼻眼身各八百,圓滿功德為一千二百),指出圓根與不圓根,修行日劫相倍。並說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之分,但眾生凡夫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須根據根器選擇適合自己的一根修行。深入一門到達無妄,六根一時同清淨,六根雖銷但是未亡一根。接著講述六根形成過程(俱是二相沾湛妙圓始成,一離二相於相無所住即返本歸元),六根是六是一,非六非一。一旦圓成,六根能互用,因為知覺是同,都是妙明覺心,並列舉了一些六根互用例子。

7,聞性等是常:阿難聽到佛說"離明暗二相,見即畢竟空無體"等六句,問佛說,為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如無前塵,念自性滅,若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佛令羅候羅敲鐘,並以之開示,聲銷無響,眾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鐘聲更擊,又為何知?說明聞性是常,不隨聲音斷滅。又以睡人夢中聞舂搗聲加以說明形雖睡、性不昏。並指出即便形銷命謝,此性終常不銷。眾生不循所常,卻逐生滅相,以致輪迴流轉。若反之,捐失生滅等二相,守於真常,想相識情俱遠離,有何不成無上正覺?

卷五

1,輪迴解脫皆在六根結:阿難請佛開示,眾生身心之中,什麼是結,又從何解,讓世人知道他的結之本元。佛放光摩阿難頂,十方如來放光灌佛頂,異口同聲告訴阿難說,使你輪迴及令你解脫的,只有你的六根,更無他物。阿難疑問,佛告訴阿難,根塵同源,縛解無二。識性虛幻如空花,根由塵觸發就產生了知見相,塵因根覺知就有了幻識相,這兩者都無自性,同於交蘆(交蘆兩莖同根盤纏並立而生,外實中虛,單根不長,同生同滅。喻能與所、根與塵同源,互為所緣相纏,本無實體,是自心迷取自心,它們單獨不生,同生同滅,這就是眾生之結所在。因為有這種特點,所以修行就利用了這點,使根不緣塵、能不纏所即無所住或反聞自性等(都是異名而已),根與塵、能與所一離同時寂滅空了,真如妙覺明心現前)。如認為這些知見識相是真實的就是無明的本質,不認為是真的不為所動無有一法即是涅槃無漏真淨,這個當中還有什麼其他物呢?

2,六解一亡:阿難及大眾對於六解一亡及舒結倫次不甚了解。佛以花巾綰六結,以之開示,六根同源皆幻,妄生彼此異想,都是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勞見發塵。一切世間山河大地及生死涅槃等,都是狂勞顛倒花相。六根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且不名一結,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也是這樣。根結若除,塵相亦滅,諸妄銷亡,妙真顯現,如雲散見日。並說六根解除次第(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即人空、法空、空亦空三步)。

3,眾說圓通根:阿難及大眾問圓通本根。佛問諸漏盡大阿羅漢及大菩薩,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二十五位羅漢菩薩一一陳述自己聞法修道得解過程(依次為驕陳那五比丘聞佛音聲、優波尼沙陀觀色性空、香嚴童子觀香氣寂、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了知味性味因、跋陀婆羅悟水洗身觸因、摩訶迦葉空法歸寂、阿那律陀觀見循元、周利槃特迦觀息盡空、驕梵缽提觀味之知、畢陵伽婆蹉純覺空身、須菩提旋法歸空、舍利弗見覺明圓、普賢菩薩心聞發明、孫陀羅難陀觀息久發明、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說法音、優波離持戒身、大目犍連旋湛心光發宣、烏芻瑟摩諦觀身心暖觸、持地菩薩諦觀身塵無別、月光童子觀水性一同、琉璃光法王子觀妄動因風、虛空藏菩薩觀虛空無邊、彌勒菩薩諦觀十方唯識、大勢至菩薩攝六根念佛、觀世音菩薩耳門圓通)。

卷六

1,觀世音菩薩說圓通根:觀世音菩薩講述自己往昔的耳根聞思修經歷,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此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即眾生需以何度我即以何去應度),接著詳細講述了三十二應;並且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接著詳細講述這十四種無畏功德;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並詳細講述。

2,文殊師利法王子判圓通根: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此二十五行,他們修行,都說圓通,實無優劣。你觀阿難及此界眾生,以哪一個最為方便易得成就?文殊師利法王子逐一分析這二十五種法門,指出此娑婆世界眾生最楔機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反聞自性法門。

3,三無漏學:聽到這裡,大眾都知道了修行法門。阿難也對佛說,我今已悟修行法門,在這個問題上不再疑惑。發心愿度未劫一切眾生,請佛開示怎麼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佛告阿難,我常宣說三無漏學,即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眾生如心不淫(不殺,不偷)則不隨生死流轉;淫心(殺心,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禪定現前,必落魔道(鬼神道,妖魅邪道),到時自稱得成無上道;末法之中,多此魔民(鬼神,妖邪),廣行貪淫(殺生食肉,潛匿奸欺偷盜),稱如此可得菩提路,令諸眾生失卻菩提路。如來第一決定清淨明誨即是斷心淫(第二為斷殺生,第三為斷偷盜),並舉蒸沙欲飯(塞耳大叫求人不聞,灌漏卮欲求其滿)為喻;如來涅槃,不管從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身心不服不食其他眾生皮肉,必使身心二俱捐舍),於佛菩提才可有希望冀求;否則宿債難償終不得出,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其次,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此三戒行已圓滿,若大妄語,則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貪求名利供養,是一顛迦(即斷善根的一闡提),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莖。佛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身度諸輪轉眾生,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惟除命終,陰有遺付(像達摩西歸等)。如來第四決定清淨明誨即斷大妄語,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因地不直,果招紆曲。這樣求佛菩提,像人想咬自己的肚臍,怎麼能夠成就呢?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正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卷七

1,以何攝心:佛告訴阿難,若要攝心,要先持此四種律儀(即不殺、不淫、不偷盜、不妄語),身心皎潔如冰霜,自然不能生一切枝葉。如是四事若不失遺,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又怎麼發生?若有宿習,不能滅除,你教這個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花所說心咒。摩登伽女歷劫宿習,無心修行,一聞神咒,習性永脫成阿羅漢,何況上求精進之人?

2,建立道場:如有末世眾生欲坐道場,必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選擇戒律清淨者第一沙門做教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教戒律儀,必不成就),戒成以後,著新淨衣,燃香閒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零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3,詳說神咒:阿難問佛,如何結界?佛為阿難及大眾講述如何結界事。阿難請佛重為宣說神咒,佛即從肉髻中放光,寶化如來宣說神咒。(咒略)。佛告阿難及大眾,受持讀誦書寫配持教誦此神咒威力功德(十方如來以此神咒成就無上正遍知,降伏諸魔外道,應化十方轉法輪摩頂授記,拔濟群苦,事善知識,為法王子,攝受眷屬,成無上覺,入大涅槃,清淨戒律,毒不能害,魔不能著,金剛守護,不墜惡處貧賤之地,破戒還淨,眾罪悉除,求子得子,求壽得壽,隨緣往生,災厄皆銷,風調雨順,晝夜安眠,及得他心通等),無量金剛、梵天帝釋四天王、藥叉羅叉鬼王等、日月天子風雲雨師等、山神土地物精等及無量金剛藏王菩薩發願守護如是持咒修行之人。

4,述說顛倒:阿難問佛,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何漸次?到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佛告阿難,妙圓明心離諸名相,本無世界眾生,因妄有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欲修真三摩地入大涅槃,當先識此眾生、世界兩顛倒因(妙圓明心,迷而生妄),顛倒不生是則如來真三摩地。接著講述顛倒眾生及顛倒世界及十二類眾生形成過程。

卷八

1,三步除幻:佛告阿難,如是每類眾生又各有十二顛倒來顛倒妙明淨心成諸虛妄亂想,這些亂想得分三步除滅,一除助因(不食五辛等),二刳正性(清淨戒律),三違現業(不逐六塵)。

2,四十四心:佛告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乾有其慧故名乾慧地。接著講述四十四心修行次序(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依次為

十心(信心住,念心住,精進心,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住,願心住);

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回向(教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

四加行:佛告阿難,是善男子儘是清淨四十一心,次得修成四種妙圓加行。依次為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

3,十地金剛菩薩:其後為修行十地大菩薩位,依次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修習位),法雲地(等覺)。

修行五十五位:就是從乾慧地至等覺的五十五位菩提之路。

妙覺:從最初的乾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次,方盡妙覺成無上道(即55x12位)。這些都是在修奢摩他時,在金剛心中觀察十種如幻深境為喻確定的次序。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4,經名:文殊師利法王子問佛,當以何名命名此經,又怎樣受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花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5,六道成因:阿難及大眾請佛開示六道的情況,佛告訴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潤濕從墜(如心憶珍味前事,貪求財貨淫事)。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清輕飛舉(如心存持戒持咒生天生他方佛國)。臨命終時,二習相交,想飛情墜(純想生天,兼有福慧願的見佛或往生;想多情少,飛仙鬼王羅剎夜叉游於四天,有善願心護法的住佛座下;想情參半,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火際,身為餓鬼,常被焚燒;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之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兩地獄中;純情即沉,入阿鼻獄中,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的,更生十方阿鼻地獄中),這些都是眾生迷妄所造自業所感。惡業圓造,入阿鼻獄;六根各造,入八無間;身口意三兼殺淫盜,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或一殺一盜,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入一零八地獄。

6,地獄十因六果(造十習因,受六交報):此等由是眾生自作自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地獄十習因:淫習交接研摩發火故有鐵床銅柱炙烤之事,貪習相交相吸生寒故有青赤白蓮寒冰諸事,慢習交凌馳流奔波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嗔習交沖相忤成金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捶擊諸事,詐習交誘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誑習交欺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怨習交嫌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見習交明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之事,枉習交加故有押捺捶按蹙漉沖度諸事,訟習交喧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地獄六受報:六識造業,所招惡報,仍從六根出。見報猛火(明、暗),聞報洪流(動、靜),嗅報毒氣(通、塞),味報炎熱鐵網(吸、吐),觸報合山鐵城(合、離),思報惡風(迷、覺)。

7,十類鬼:是諸眾生如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燃,後還罪畢受諸鬼形。貪物遇物成妖鬼,貪色遇風成魃鬼,貪惑遇畜成魅鬼,貪恨遇蟲成蠱毒鬼,貪憶遇衰成癘鬼,貪驁遇氣成餓鬼,貪罔遇幽成靨鬼,貪明遇精成魍魎鬼,貪成遇明成役使鬼,貪黨遇人成傳送鬼。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妙圓明性本無所有。

8,十類畜:是諸眾生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還宿債。物怪鬼成梟類,風魃鬼成咎徵異類,畜魅鬼成狐類,蠱蟲鬼成毒類,衰癘鬼成蛔類,受氣鬼成食類,錦幽鬼成服類,和精鬼成應類,明靈鬼成休徵類,依人鬼成循類。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此是妄緣。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妄虛想凝結。

9,十類人: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酬者分越所酬,則還復為人,討其多酬。如被討之人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酬還所討之力;若無福者,則轉畜生,償彼余值。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停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休止。梟類成頑類人,咎徵成愚類人,狐類成庸類人,毒類成狠類人,蛔類成微類人,食類成柔類人,服類成勞類人,應類成文類人,休徵成明類人,循類成達類人。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

10,十類仙:復有是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處,有十仙種。服餌食道圓成地行仙,草木藥道圓成飛行仙,金石化道圓成遊行仙,動止氣精圓成空行仙,津液潤德圓成天行仙,精色吸粹圓成通行仙,禁咒術法圓成道行仙,思念思憶圓成照行仙,交媾感應圓成精行仙,變化覺悟圓成絕行仙,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循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11,欲界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是人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生四天王天鄰日月;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生忉利天居人間頂;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生焰摩天自放光;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生兜率天三災不及;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生樂變化天化生;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生他化自在天超化境。

卷九

1,色界十八天

初禪三梵天:是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執身不淫,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生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隨順律儀,能行梵德,生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明悟統眾,為大梵王,生大梵天;此三勝流,苦惱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

二禪三光天:梵眾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生少光天;光光相燃,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生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套用無盡,生光音天。此三勝流,憂愁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粗漏已伏。

三禪三淨天: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生少淨天;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生無量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生遍淨天。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

四禪四天:次復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淨福性生,生福生天;舍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生福愛天;(從是天中,有二歧路,一者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生廣果天;二者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生無想天)。此四勝流,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

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苦樂兩滅,斗心不交,生無煩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生無熱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生善見天;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坐善現天;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生色究竟天。

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就像現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有回心大阿羅漢所住持,世間粗人,所不能見。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2,無色界四天: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此等窮空,不盡空理。一路從不還天聖道窮者,生此名不回心鈍阿羅漢(或定性阿羅漢);一路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生此者,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是人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生此成定性阿羅漢(入菩薩乘的名為回心大阿羅漢)。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3,三界: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迴。彼之天王即是菩薩,游三摩提,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之路。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4,阿修羅四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卵生鬼趣;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胎出人趣;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化生天趣;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濕生畜趣。

5,六道七趣輪迴: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諸天及阿修羅,六道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想,妄想受生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花,元無所有,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6,必斷除三惑業: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殺盜淫入鬼獄,無殺盜淫歸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不斷三業,各各有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7,總說魔事:一句話,對魔跟對塵境是一樣的,魔雖因風性可動但都是虛幻,心不迷不隨其動無所住就沒事)

8,色陰十境界:端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色陰十境為:身能出礙,身可內徹,聞空法音,遍見佛國,虛空寶色,暗室洞幽,肢體失覺,遍觀無礙,遙見遠物,見物遷變。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互動故現斯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但見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9,受陰十魔(入人心腑):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受陰十魔為:無窮憐悲招悲魔,大勇若狂招狂魔,沉憶不散招憶魔,得少為足招易知足魔,無盡憂愁招常憂愁魔,無限喜悅招好喜樂魔,起大我慢招大我慢魔,無量輕安招好清輕魔,迷於斷滅空招空魔,愛欲發狂招欲魔。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互動,故現斯事。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為魔乘。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10,想陰十魔(飛精附人):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都可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囈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想陰十魔為:貪求善巧招怪鬼魔屬,貪求經歷招魃鬼魔屬,貪求契合招魅鬼魔屬,貪求辯析招蠱毒魘勝惡鬼魔屬,貪求冥感招癘鬼魔,貪求靜謐招大力鬼魔屬,貪求宿命招山川鬼神魔屬,貪取神力招精魅魔屬,貪求深空招食精氣靈魔屬,貪求永歲招住世自在天魔眷屬。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互動,故現斯事。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死生,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魔的特點: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嘆淫慾,破佛律儀。

卷十

1,行陰十誤: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河山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惟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行陰十誤為:無因論外道,四常論外道,常無常論外道,邊無邊論外道,遍計虛論外道,死後有相論外道,死後無相論外道,死有俱非論外道,死後斷滅論外道,五處涅槃論外道(欲界加上四禪)。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互動故現斯悟。若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

2,識陰十止: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墮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識陰十止為:立所得心冥諦外道,立能為心現無邊身我遍外道,立因依心常非常執外道,計圓知心執一切覺外道,迷心從物事火崇水外道,圓虛無心無想天斷滅外道,執著命元求長命外道,發邪思因執寶天魔,圓精應心纏空大慢定性聲聞,圓覺淴心不回心辟支。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或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互動故生斯位。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3,成佛涅槃路:識陰盡者,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再歷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4,五陰:阿難請佛微細開示五陰相及銷除次第。佛告阿難,本覺妙明圓淨,妄以發生虛空世間,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妄本無因,妄立因緣,不知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接著用例說明五陰為五妄想成。

五陰邊界:惟色與空是色邊際,惟觸及離是受邊際,惟記與忘是想邊際,惟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迭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囑咐:汝等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5,此經功德: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施佛無量寶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6,結會: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並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一句話概括《楞嚴經》即是,通過引導讓學人明心見性並講述依性起修直至菩提正覺所歷次第及諸魔事誤區,讓學人不再迷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