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王陽明:人到絕境,必有轉機


時間:2018/4/12 作者:佛前明燈

大雨過後,有兩種人:一種人抬頭看天,看到的是雨後彩虹,藍天白雲;

一種人低頭看地,看到的是淤泥積水,艱難絕望。

王陽明屬於前一種人。

王陽明二十八歲中進士,隨後在京城做官,三十三歲時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仕途順利。

然而在他三十五歲那年,人生的一場大雨,一場生死攸關的特大暴雨傾盆而下。

他因為出於義憤,上書皇帝言政,觸怒宦官劉瑾,被打四十廷杖,貶到貴州龍場驛站當驛丞。

驛站是古代為傳遞官府文書而設立的中轉站,驛丞是驛站的小官,不入品級。王陽明離開京城後,劉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隨,想尋找機會加害。

王陽明在錢塘江邊拋下衣物,裝出投水自盡的假象,然後搭乘商船去舟山。途中又遇上颶風,一日夜間被大風颳到福建邊境。

上岸後跑了幾十里的山路,夜晚去敲一座寺院的門,要求借宿,被一個和尚拒之門外。他只好找了一個無人管理的小廟,靠著香案睡覺。

半夜裡,突然來了一隻老虎,繞著走廊大聲吼叫,卻沒有進去。

第二天清晨,那和尚想他一定被老虎吃了,卻發現王陽明安然酣睡,喊他才醒。

和尚吃驚地說:「你一定不是平常人,否則怎麼會沒事兒呢?」就請他進寺。在寺里,王陽明遇到了一個曾經與他有一面之緣的道士。

道士為王陽明卜了一卦,得「明夷」卦,告訴他「君子利艱貞,晦可明」,意思是君子只要堅守自己的貞操,就能度過艱難,黑暗終會過去,光明終會到來。

王陽明決定先到南京探望父親,再赴任貴州,離開時在寺院牆壁上題了一首詩。

其中一句是「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把所遭遇的兇險艱難看成是天空中的浮雲。

獨善其身,兼善天下

到了龍場驛站,困難重重,沒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與當地居民的語言又不通,因為水土不服,不久隨從們都病倒了……

王陽明生火做飯,照顧生病的隨從,並且唱歌給他們解悶;開荒種地,與當地的居民交流溝通,並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他們……

在惡劣的環境下,王陽明不忘時常靜坐,思考自己苦苦追尋的聖賢之道,「如果聖人處在這種環境下,會怎麼做呢?」

終於在一天夜裡,他大徹大悟,「聖人之道,本心自足!」

一種振聾發聵的思想——王陽明「心學」就此誕生,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時間一久,當地居民與王陽明的關係非常融洽,為他建造了「龍崗書院」,四周學子紛紛前來求教……這一切,為他日後得以迅速復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王陽明在「大雨過後」,選擇了「抬頭看天」。

這種樸實的智慧其實就是古人說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在無法逃避的困境中,保持平靜的心態,默默地努力,以順應不斷變化的局勢,等待機會的到來。

「居易」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俟命」絕對不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消極心態,而是一種達觀坦然的智慧。

「抬頭看天」的王陽明終於得以悟道,「獨善其身」之後,當然要「兼善天下」,他在龍崗書院賦詩云:「寄語峰頭雙白鶴,野夫終不久龍場。」

他能感覺到,在日復一日地不懈努力中,自己內心的力量正逐漸強大起來,龍場這個小地方是不能拘束住他的。

果然不久之後,王陽明就告別了龍場,踏上了輝煌而充滿傳奇的人生之路。

可見,「大雨過後,抬頭看天」的智慧,是一種隱忍等待的韌勁,是一種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氣度,是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

是在不得已的境遇中,通過反求自身,以心去參悟生命,從而使內心無比強大,又慈悲善良。

人到絕境,出現轉機

人生沒有真正的絕望。

樹在秋天放下了落葉,心很疼,可是整個冬天,它讓心在平靜中積蓄力量。春天一到,芳華依然。

瀑布的壯觀是在沒有退路的時候形成的,繁星的璀璨是在黑夜到來後瀰漫的。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遠是坦途,必然會遇到令人無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絕境。

絕境不僅僅是一場磨難,更是人生的一種醒悟和升華。

無常的生活將絕境橫亙在你的面前,也是把你置於人生轉機的懸崖!

是粉身碎骨還是奇蹟生還?是飛珠濺玉還是化險為安?絕境之中的你處於什麼樣的心態,都將決定最後的結局。

所以,請你相信,也請你珍惜「置身絕境」的轉機,只有直面困難,錘鍊自己,才會湧現新的智慧,絕境也就轉為佳境。

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

大雨過後,不要低頭看地,而是抬頭看天,就會發現全新的天空!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