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夏蓮居:寶王三昧懺(一名長壽懺)【並序】


時間:2018/4/22 作者:妙音

夏蓮居大士:寶王三昧懺(一名長壽懺)【並序】

●《寶王三昧懺》續跋——黃念祖

《寶王三昧懺》乃先師夏蓮老晚歲最後之巨著。「懺」者,梵語「懺摩」之略。正譯為「乞容恕」,舊譯為「悔」。音義結合,名為「懺悔」。《心地觀經》曰:「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露懺悔,罪即消除。」《業報差別經》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是故古云:「滅苦之要,莫過懺悔。」

普賢大士曰:「我於過去劫中,由貪瞋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本儀中廣列當世眾生種種罪惡,其邪妄險毒,倍蓰於前。若不速懺,果報堪悲。

夫懺法有事、理二類。儀中嚴淨道場、禮佛誦經、隨文懺罪,是為事懺,亦名作法懺。至於儀中「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無量勝方便,從思實相得」,「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等,乃觀照無生,從容中道之妙行,是為理懺,亦名無生懺。唐清涼國師曰:「事懺滅末,理懺拔根。」本儀寓理懺於事懺,人人皆可入手;從作法契無生,念念滅除罪根。方便究竟,微妙難思。

又此懺名為「寶王三昧」者,蓋寶王三昧即念佛三昧。本懺以法藏因行,為自典範;彌陀果證,作我依歸。儀中之禮拜、讚嘆、作願、觀察、回向,即《往生論》之「五念門」。《論》謂:修五念門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故此懺儀,名為《寶王三昧懺》也。

本冊乃李西原老居士所書。每下一筆,必念佛一聲。誠敬之氣,溢於行間。老居士數十年潛心淨業,嚴持齋戒,垂老仍過午不食。壽九十四,臨終面西端坐念佛。其事略見《近代往生見聞錄》,茲不贅。

先師曾謂此懺中部尚擬增補。但據念祖參加禮懺之體驗,正如李老所云,同修之人莫不歡喜讚嘆。故深信此懺儀恰似十四夜月,雖未全圓,但其清光,已普照寰宇。歲逢乙丑,乃先師往生廿年紀念。同門等敬以此孤本,影印公世。並祈願曰:

願此寶王懺,光明照十方,

見聞信受者,決定生安養。

承恩弟子黃念祖敬跋於北京蓮社

·清涼書屋點校·

2003.07

●夏蓮居大士:寶王三昧懺(一名長壽懺)

菩薩戒弟子夏蓮居撰

修懺須知

欲禮懺者,須知方便。選擇淨處,建立道場。先期沐浴齋戒,著新淨衣。如無新者,浣舊令潔,但不垢污,補綻無妨。道場結界,嚴禁葷腥,凡啖食五辛、吸嗜菸酒者,切勿參加,否則障道起業,自他不利。同修淨侶,必須志篤行純,遵守規律。惡習不斷,道心可知。貪多強邀,易生譏厭。為重法故,寧缺勿濫。對於禮懺要旨,務須親近知識,預為研討,閱覽通順,俾免參錯。每見禮誦凌亂,訛謬相承,既不如法,何能感應?故知預習所關,極為重要,萬不可少。

道場設備,極令莊嚴。香花燈水,照料周詳。力所能辦,不得慳惜。

臨壇之際,調伏身心,息諸緣慮。入壇之後,各安靜默,絕諸戲論。一切時中,力護正念,不得於剎那頃昏惰散亂,起諸雜想。

序次先後,須依戒德。不得我慢僭越,亦勿世故周旋,耗時妨眾。禮誦之時,當使字句分明,音聲和諧,不緩不急,系緣文中,運此音聲,充滿法界,供養三寶,普施群生,令入大乘一實境界。又復當知,在道場中,懸繒燃燈、散花燒香、運水搬柴、掃地行堂、護壇應客、司爨供眾,皆是自培福田,功不唐捐。但須動作瞻視,可作軌範。一毫之善,回向淨土。盡未來際,福報無量。

《寶王三昧懺》

道場嚴淨,一切恭謹。

一心敬禮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常住三寶。(三拜)

香贊

戒定真香,虔誠修供養,

普令聞熏,善根皆增上。

香氣心光,悉遍滿十方,

誠感佛慈,加護恆吉祥。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願此香華雲,隨心遍虛空,

供養一切佛,經法賢聖眾。

普熏諸含識,鹹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還來度有情。

〖主懺誦白:修習課誦,必須清淨三業,端莊謹肅,如面佛天,如對尊顏。唱念贊偈,隨文運心,依聲觀想,萬不可滑口率意,致失法益。以下禮拜各條,均系敬集經文法語、佛名聖號,尤應殷重虔誠,作希有難遭之想,庶合天親菩薩「五念法門」之旨,自能獲得不可思議感應於潛移默運中也。〗

一心敬禮釋迦如來證明建立道場。(三稱三拜)

釋迦大讚

釋迦尊,號覺皇,覺行圓滿難量,娑婆業海作舟航。轉法輪,開寶藏,九界導師人天仰,破妄顯示真常。諸佛稱讚遍十方,徑路指樂邦,大恩大德不可忘,唯有勤宣揚。

〖主懺誦白:眾等長跪合掌,謹以《大經》原文,虔誠贊佛,發廣大願。頌曰:〗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慧型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起,三拜)

〖主懺誦白:右頌文,乃阿彌陀佛於因地為國王時,聞世自在王如來說法,歡喜開解,出家修道,以伽陀贊佛發願者。不但於四弘六度、事理因果,包括無餘。即後來之四八大願,成就極樂世界,亦肇基於此。每一展誦,覺其勇哲超異、堅決精進境況,儼在目前。讀至末二句,往往使人感動泣下。我等既以佛號為念,尤當以佛願為願,佛行為行。是以敬錄原文,冠於禮懺之首。以慈尊成佛之緣起,作我等修道之準范。隨文入觀,慚奮易生。務使字字出於心中,句句攝皈心內。至誠懇切,全身歸命。雖現居凡濁,一如法藏菩薩當日對佛時也。〗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一心敬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

一心敬禮,過去久遠無量數劫,定光如來等五十三佛。(一拜)

一心敬禮,過去劫中,彌陀因地法藏菩薩聞法本師,世間自在王如來。(一拜)

一心敬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計眾苦,志願無倦,莊嚴眾行,軌範具足,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一拜)

一心敬禮,十方護法菩薩、金剛、龍天、神祇;以及外示凡跡,內護聖教,披弘誓鎧,住普賢行,為度群生,作獅子吼,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因位菩薩聖賢等眾。(一拜)

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頂禮三寶,求哀懺悔;普代法界眾生,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同出苦輪,往生淨土,共登覺岸,圓證菩提。(一拜)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梵唄音聲,和雅肅靜,清暢哀亮表至誠,諸佛為證明。聲周法界,普利諸有情。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

若人慾知佛境界,自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主懺誦白:今日同參淨眾,齊集道場。有大善根、福德、因緣,方能隨喜,參加禮懺。三者倘缺其一,決難如期而來。此非飾說,頗多實證。每有預期已久,忽爾臨時障生,或因家累,或起魔惱,或罹病災,或以事牽,或以瑣故,竟變初衷,或於中途遭逢惡友,凡此皆由善根缺故,福德薄故,種種因緣不具足故。我等今日,得遇勝緣,實由往劫曾植善根,又蒙佛力冥加,機緣幸得成熟。應當生大慶慰,生大感激。自奮自勉,自重自珍。處處如法,刻刻護念。勿失律儀,勿冒譏嫌。果能制心一處,定獲吉祥圓滿。但於道場意義,或有未盡明了。謹引《不可思議解脫經·菩薩品》經文,用資印證。〗(長跪)

經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獅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中來,住於佛法矣。」(跪拜)

云何建立道場?令諸有情,以此因緣,親近三寶故。未發心者,令種善根;已發心者,令其增長成熟故。共於此中,虔修供養,廣結善緣,培植福德故。復能護持菩薩律儀,成就財法二施,助發一切善願故。能使多障有情,於此禮懺修法,消除一切罪垢、魔障,得大輕安故。香光莊嚴,法音和暢,能攝散亂,離染還淨,易成三昧故。普令內修外護、見聞隨喜、一切淨眾,均獲不可思議密益故。(跪拜)

《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又云:「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淨名》又云:「諸佛不可思議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須知種種音聲、種種事相、種種威儀、種種莊嚴,皆是自心智光顯現。實所本具,非同外得。幸遇諸佛慈悲願力,藉作發起因緣。所謂因緣者,即為我等齊集一堂,共同禮懺是。應知莊嚴道場,即是莊嚴自心。莊嚴自心,乃能莊嚴道場。自心起信,還信自心。應如是知,如是行,如是信解,乃能獲得圓滿究竟。(跪拜)

〖主懺誦白:道場意義,已略釋竟。次當明了禮懺宗旨,約舉其綱,大要有五:一、云何應懺?二、應云何懺?三、何名三昧?四、依何法修而成三昧?五、三昧何以名為「寶王」?〗

一、云何應懺者:欲除一切業障故;種種業苦,非懺不能消除故。

二、應云何懺者:欲除苦果,先去苦因。喻如伐樹斷根,枝葉自瘁。

三、何名三昧者:專勤精一,離於昏掉;正定正受,平等持心。

四、以何法修而成三昧者:譬如治病,當審病源;又如服藥,須知禁忌。

五、三昧何以名為「寶王」者:如來有異勝方便,統攝統超一切法門,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但依法行,不僅消業,且可開慧增福故。準是道理,仰承我(跪拜)

佛如來大慈悲力,敬依經文、古德要語,集成懺法,用便初機。今日淨眾,既臨道場,應各整肅威儀,攝諸散亂,虔誠諦觀,隨文運心。經文:「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凡我同修,善思念之。(跪拜)

蓋聞非有善根,不聞佛法。若無福緣,難遇道場。良以法性本空,了無一物。妄念既起,遂分我人。平等法中,橫生憎愛。娑婆界內,觸目無明。或由內邪,或藉外染,起惑造業,受報無窮。以六根三業之因,招三途六道之果。雖生天界,不免五衰。幸得人身,難逃八苦。鬼畜則解脫不易,泥犁則慘痛尤深。況乎恩怨結縛,報復相尋。恩則互為眷屬,仇則迭相吞啖。觀己身則生老病死,愛憎離合。論世間則水火刀兵,癘疫饑饉。愁痛酷毒,樂少苦多。鹹在火宅之中,同居業海之內。家庭財物、勢位榮華,如寄旅之終當分散。情枷愛網、利鎖名韁,似牢獄之不易出離。而其間種現互熏,因果相續,隨業牽引,不自覺知。建驕慢幢,張愚痴帆,順生死流,赴業障海。如魚吞鉤,如蠶作繭,如鳥投籠,如蛾赴燈。從冥入冥,從苦入苦。所以致此之由,雖有多端。大要言之,不出三種: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法,能生諸苦,能障聖道,是故經中名為三障。由煩惱故,造諸惡業。復由惡業,結諸苦果。展轉相因,喻如連環。但智者覺察,便能改悔。愚者覆藏,牢守禍胎。內懷隱慝,外則矯飾,諱疾忌醫,畏醜憎鏡,養癰貽患,掩耳盜鈴。如盲處眾中,謂無人見,眾實見盲,而盲不知。及至積重難返,罪垢日深,果報成熟,無逃避處。自欺自害,可痛可憐。是以(跪拜)

諸佛慈悲,教令懺悔。果能真實發露,垢障自可冰消。三障若除,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如經中說:「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又有二種白法,能為眾生滅除重障:一曰慚、二曰愧。慚能知非,愧能改過。慚則見善思齊,自生奮勉;愧則睹惡內省,發露向人。常慚能消妄習,常愧能釋嫌怨。當知一切善根,從慚愧生。一切惡業,從懺悔滅。欲滅罪而不行懺悔,修懺法而不知慚愧,譬猶欲出而先闔其戶,將渡而自沉其船。當知二十煩惱,「覆藏」列前。十一善法,「慚、愧」居首。知慚知愧,方名為人。無愧無慚,佛不能救。弟子眾等,今日遇此懺法,亦是多生福德因緣。仰承(跪拜)

佛力冥加,幸得善根發動,務各奮慚愧鉤,裂覆藏網。破虛偽習,滅顛倒因。掬真實心,發露先罪。譬如草木,露根則枯,覆根則茂。故知善根宜覆,覆則善生。惡根宜露,露則惡滅。證之密宗蓮部,彌陀、觀音,以及準提根本字種,皆為「紇利」。(跪拜)

「紇利」雲者,譯為「具足慚愧」。由是而觀,部主、本尊,皆因慚愧而得成就。何況具縛凡眾,舉體在纏,起心動步,無非罪愆。何敢侈言無罪,墮大妄語?世間自言無罪者,有二種人:一者至愚之人,宿障深重,不知何者為罪故;二者極惡之人,業果已成,將受慘報,積垢蒙心,不認罪故。我等自思尚非至愚,亦未極惡。今既初知慚愧,應各發露懺悔。叩懇(跪拜)

釋迦教主、彌陀本尊,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諸大菩薩,同臨道場,受我禮懺。並祈多生父母、歷劫冤親、六道四生、一切有情,齊至道場,聽我懺悔。懺悔之先,應各至心頂禮三寶。(拜起,三拜)

夫欲悔過,須識順逆十心。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妄計人我㈠;內具煩惱,外遇惡緣㈡;我心隆盛,不喜他善㈢;縱恣三業,致造眾罪㈣;事雖不廣,噁心遍布㈤;晝夜相續,無有間斷㈥;覆諱過失,不欲人知㈦;不畏惡道㈧;無慚無愧㈨;撥無因果,作一闡提㈩。(以上十種,順生死心。)致使苦海,永無出期。幸遇佛法,開我迷雲。故於今日,翻破惡業:明信因果㈠;自愧克責㈡;怖畏惡道㈢;不覆瑕疵㈣;斷相續心㈤;發菩提心㈥;修功補過㈦;隨喜他善㈧;念十方佛,如說修行㈨;觀罪性空,永滅罪根㈩。(以上十種,逆生死心。)唯願三寶,慈悲攝受。普為法界眾生,皈命懺悔。(三拜,跪)

自從無始起無明,亦值惡友增我情,

無隨喜心善永滅,縱身語意惡漸生。

心心遍布觸處染,念念相續日夜營,

不欲人知藏過失,不畏惡道任縱橫。

無慚無愧魔羅網,撥因撥果闡提坑,

如是順流背本已,生生苦海浩然盈。

幸聞如來長子教,今欲逆流舍貧里,

正信因果破闡提,慚愧人天破無恥。

恐怖惡道破不畏,發露罪業破覆庇,

斷相續心破常念,發菩提心破遍起。

修功補過破縱恣,守護正法破無喜,

念十方佛破惡友,觀罪性空破結使。

(拜起)

〖主懺誦白:以上清涼六偈,初三至「苦海浩然」,是順生死十心,以為所治。後三至「觀性空」,是逆生死十心。從後有事有理,應細思之。〗

我及眾生,自性清淨。一實境界,體同諸佛。無明薰習,因現妄境。從無始來,以至今日,三業六根,廣造眾罪。若此罪垢有體相者,雖盡虛空,不能容受。今以清淨三業,於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前,至誠懺悔,皈命頂禮三寶。(三拜,跪)

現在十方界,常住兩足尊,

願以大悲心,哀愍憶念我。

我先所造罪,極重諸惡業,

今對十方前,至心皆懺悔。

不務修眾善,常造諸惡業,

盛年行放逸,心恆起邪念。

口陳於惡言,不見於過罪,

恆作愚夫行,無明暗覆心。

或因諸戲樂,或復懷憂惱,

或貪瞋所纏,親近不善人,

及由慳嫉意,貧窮行諂誑。

由飲食衣服,及貪愛女人,

煩惱火所燒,故我造諸惡。

於佛法僧眾,不生恭敬心,

無知謗正法,不孝於父母。

由愚痴驕慢,及以貪瞋力,

作如是眾罪,我今悉懺悔。

我於十方界,供養無數佛,

常願拔眾生,令離諸苦難。

我於多劫中,所造諸惡業,

常生憂怖心,曾無歡喜想。

諸佛具大悲,能除眾生怖,

願受我懺悔,令得離憂苦。

我有煩惱障,及以諸報障,

願以大悲水,洗濯令清淨。

未來諸惡業,防護令不起,

設令有違者,終不敢覆藏。

身三語四種,意業復有三,

由是三種行,造作十惡業。

我造諸惡業,苦報當自受,

今於諸佛前,至誠皆懺悔。

所有諸善業,今我皆隨喜,

願離十惡業,修行十善道,

安住十地中,常見十方佛。

我以身語意,所修福智業,

願以此善根,速成無上慧。

(拜起,三拜,跪)

外道愚狂,教理不明,原無足怪。頗見皈依多年,自稱信徒,概不知佛為何人,法是何義。然蒙昧自安,於人無害。乃有粗識名相,號稱知識,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步步行有,口口談空。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鄙棄三學,深著五欲。內懷奸詐,外飾威儀。三聚淨戒,毀犯已頻。一大藏教,曉了無幾。朋附惡友,惱亂行人。顛倒是非,斗諍堅固。為地獄種,障淨土因。更有身入道場,情緣世諦。口談極樂,意戀娑婆。念珠在手,財物關心。名為法侶,不修淨行。三七道品,莫舉其名。百八煩惱,森然滿目。止淨時不能斂念定心,禮誦中依然東張西望。吞吐煙焰,恍現惡鬼之狀。啖食辛葷,儼同逐臭之夫。不護譏嫌,影響大眾。群相指笑,冥然罔覺。鹹共憎厭,患而苦之。如是種種罪垢,各宜竭誠懺悔。(跪拜)

復有發心不正,見地夾雜。障深學寡,信少疑多。今日修淨,明日參禪。學教畏難,又思學密。禪教密淨,法法不徹。貪瞋嫉慳,般般未除。騎牆登壟,歧路彷徨。飾說大言,時懷僥倖。積習濃厚,念力輕微。心地曖昧,見解邪僻。強引經文,附會己說。訛謬相承,積非成是。最怕作鈍功夫,妄希得大受用。剛強習氣,難伏難調。人我妄見,旋滅旋起。受持讀誦,作輟不常。我慢貢高,隨處發現。世道法門之衰,了不掛懷。名聞利養之關,終難看破。乃至瞋心持戒,慢心行施。不淨說法,惡口咒願。污器上供,穢手持經。散亂稱名,嬉戲作禮。懶修佛乘,喜近魔侶。未登淨域,已墜穢坑。尤可嘆者,竟有已受淨戒,茹素多年,公然毀犯,悍不知恤。業力所牽,莫由自主。黨邪文過,怙惡飾非。以身謗法,所報尤酷。現世受譴,不待來生。《壽經》有云:「敢有犯此,當罹惡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或遇子女不孝,眷屬不良,骨肉乖離,環境惡劣。或有惡疾纏身,人亡家破,橫遭誣謗,多罹災緣。凡此種種,皆是業招。或在宿世,或由今生,如影隨形,毫髮不爽。自殘慧命,良堪痛惜。(跪拜)

更有假冒佛教,實是波旬,混跡法門,意圖破壞。設立乩壇,宣傳邪說,詭秘授受,聚眾斂財。眩以神怪,動以禍福,吸取脂膏,安享縱慾。公然勸人開葷,竟以腥膻供佛。斥為魔民,或可相當。謂為獅蟲,猶覺未稱。愚昧不察,每為所蒙,投身魔窟,甘受驅使,被其箝制,莫能自拔。輾轉招徠,為虎作倀,誘脅良民,供其吞啖。徒眾漸廣,禍機日深,危害國家,擾亂社會。及至業果成熟,畢竟難逃法網,弟子與師,俱陷刑辟。謗佛毀法,罪無可逭。波及無辜,可憐可悲。《楞嚴》所指陰魔,可為萬古垂戒。我等同業大眾,無論所聞所見,均應提高警覺。所有種種罪惡,代為披露懺悔。懺悔已,至心皈命(拜起)

法身、報身、教主、本尊、自性一體三寶。(一拜)

南無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一拜)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一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一拜)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拜,跪)

所有一切眾生類,過未現在世無盡,

而諸佛剎廣無邊,剎中佛佛我稱讚。

頂禮諸佛及法眾,我於三寶常歸命,

我悉持以諸妙華,及眾寶聚常普施。

若我已起一切罪,我今普盡而懺悔,

若我未生一切罪,我一切時常遠離。

所有一切勝佛事,我於一切常隨喜,

此福回向於有情,及佛無上菩提果。

如佛正法中所說,願力堅固復真實,

我常供養諸世尊,願我最後得成佛。

今日竭誠披露,求哀懺悔。叩懇(跪拜)

釋迦教主、彌陀本尊,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從於今日,立深誓願:未作之罪,不敢復造。已作之罪,願乞除滅。願如《無量壽經》所云:阿彌陀佛,在因地中,作菩薩時,「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我既念佛,當行佛行。佛既如是成無上道,我亦應當如是成就。(跪拜)

無量壽如來會上,諸大菩薩,及賢護等十六正士,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壽經》所云:「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此諸菩薩既皆如是,我亦學佛,同為佛子,應起精進,學習如是。(跪拜)

諸佛菩薩,一切賢聖,修如是因,得如是果。而我今日,應自檢點,過去迄今,所學所行,已否如是?將來得果,能否如是?逐一返省,不可自瞞。若其自今未能如是,將來得果,必不如是。倘仍悠忽懈怠,蹉過一生,三途劇苦,報之長劫。我與諸佛,同一法身。彼久成佛,我仍沉淪。此實可悲可嘆,可痛可惜。應當生大慚愧,起大怖畏,發大懺悔,奮大精進。過去種種,譬如已死,以後種種,猶若方生。從於今日,立大誓願,學文殊智,行普賢行。當學觀音耳根圓通,反聞自性。當學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如彌勒菩薩,受佛重誨,守護弘揚《無量壽經》。當於此經所示要義,深生信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至獲得一念淨心,方契本懷,方滿初願。(跪拜起,三拜,跪)

一、兼修六度,圓發三心,勤修三學,清淨三業,始能斷三毒因,方得滅三途果。又復當知,修六度者,從一度入,最為捷要。從何度入?從精進入。以此一度,攝於五故。(跪拜)

二、真精進者,必肯布施,必肯持戒,必能忍辱;若不爾者,非精進故。真精進者,禪定自現,智慧自開;無定無慧,未精進故。若真精進,必能除貪,必能滅瞋,必能破痴;三毒未息,不精進故。若真精進,必具直心,必起深心,及大悲心;三心未發,非精進故。(跪拜)

三、何謂精進?於一切時一切處,不失正念。念念之間,無有間斷。身口意業,無有疲厭。如防風燈,如救頭燃。果能如是,功無不純,業無不淨,妄無不消,真無不顯。《法華》所謂:「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是故當知,從上以來一切諸佛、諸大菩薩及諸祖師,所有一切功德福慧、神通願力、種種道果、百千三昧,無一不由精進而得成就。阿彌陀佛,為菩薩時,修行精進,無能逾者。釋迦如來,在因地時,一念精進,頓超九劫。《壽經》所云:「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拜起)

啟運寶王三昧懺法,一心皈命三世諸佛。(三拜)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過去毗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南無毗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一拜)

十方盡皈命,滅罪生淨信,

願共諸眾生,同發菩提心。

南無東方解脫主世界虛空功德、清淨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琉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訖、種種莊嚴、頂髻無量無邊、日月光明、願力莊嚴、變化莊嚴、法界出身、無障礙王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五千五百佛名經》第一尊佛)

南無歡喜莊嚴珠王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拜)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德首佛南無德敬佛南無德念佛

南無德積佛南無德法佛南無德相佛

南無德樹佛南無德主佛南無德寶佛

南無德乘佛南無德勢佛南無德淨佛

南無德贊佛南無德輪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無量勝方便,從思實相得,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廣德佛南無普德佛南無名德佛

南無寶德佛南無龍德佛南無華德佛

南無光德佛南無香德佛南無慧德佛

南無明德佛南無善德佛南無福德佛

南無堅德佛南無電德佛南無梵德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信戒佛南無堅戒佛南無戒明佛

南無勇施佛南無福藏佛南無興盛佛

南無淨義佛南無淨施佛南無蓮華佛

南無梵壽佛南無仁賢佛南無華光佛

南無不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百劫積集罪,一念悉盪除,

如火焚枯草,滅罪無有餘。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佛南無大慈佛南無建慈佛

南無慈相佛南無雲相佛南無電相佛

南無電明佛南無智勝佛南無智相佛

南無慧聚佛南無法明佛南無法積佛

南無淨意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

是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斷疑佛南無斷惡佛南無淨魔佛

南無斷魔佛南無離暗佛南無滅暗佛

南無滅垢佛南無離垢佛南無滅恚佛

南無離驕佛南無滅過佛南無離畏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譬如淨滿月,普現一切水,

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實語佛南無音德佛南無梵音佛

南無雷音佛南無勝音佛南無集音佛

南無善音佛南無美音佛南無寶音佛

南無妙音佛南無天音佛南無智音佛

南無梵聲佛南無名聞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若有智慧人,一念發道心,

必成無上尊,慎莫生疑惑。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多福佛南無歡喜佛南無令喜佛

南無法樂佛南無喜悅佛南無常樂佛

南無喜見佛南無喜眾佛南無吉祥佛

南無樂安佛南無力行佛南無淨願佛

南無滿願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

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勤精進佛南無德精進佛

南無精進軍佛南無精進喜佛

南無堅精進佛南無悲精進佛

南無金剛軍佛南無戰鬥勝佛

南無喜力王佛南無喜莊嚴佛

南無喜自在佛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始從一念終成劫,皆從眾生心想生,

一切剎海劫無邊,以一方便皆嚴淨。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富多聞佛南無具足贊佛

南無辯才贊佛南無舍驕慢佛

南無不虛見佛南無無能勝佛

南無不虛行佛南無無言勝佛

南無過衰道佛南無善行報佛

南無樂菩提佛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有數無數一切劫,菩薩了知即一念,

於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習不退轉。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精進佛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威猛軍佛南無最威儀佛

南無威德振佛南無威德猛佛

南無蓮華德佛南無無憂德佛

南無具足德佛南無解脫德佛

南無無邊德佛南無廣眾德佛

南無德流布佛南無一乘度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佛智廣大同虛空,普遍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眾生根。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寶蓮華佛南無薝蔔華佛

南無端嚴身佛南無善思議佛

南無解脫相佛南無解脫光佛

南無金光明佛南無無量音佛

南無甘露音佛南無正音聲佛

南無妙音聲佛南無寶音聲佛

南無聲流布佛南無功德明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又放光明名具智,此光能覺一切眾,

今於一法一念中,悉解無量諸法門。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功德敬佛南無功德集佛

南無功德品佛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功德海佛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寶威德佛南無福威德佛

南無福德燈佛南無福德明佛

南無福德光佛南無福德意佛

南無福德力佛南無樂福德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

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導眾以寂故稽首。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蓮華最尊佛南無大光普照佛

南無功德威聚佛南無眾德上明佛

南無斷有愛垢佛南無見一切義佛

南無名稱遠聞佛南無得大安隱佛

南無開化菩薩佛南無淨慧得豐佛

南無普現身光佛南無一切眾德成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拜)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無量香光明佛南無無量音聲王佛

南無無邊辯才成佛南無降伏諸魔王佛

南無善游步功德佛南無金剛步精進佛

南無善名稱功德佛南無喜威德自在佛

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

南無斷疑拔欲除冥佛

南無壞魔羅網獨步佛

南無無量尊離垢王佛

南無一切法常滿王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拜)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照,

度老病死大醫王,當體法海德無邊。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閦毗歡喜光佛

南無優缽羅蓮華勝佛

南無數精進興豐佛

南無最清淨德寶豐佛

南無最清淨無量幡佛

南無一切眾寶普集佛

南無圍繞特尊德淨佛

南無不退轉輪成首佛

南無一切華香自在力王佛

南無度一切禪絕眾疑王佛

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無金剛堅強自在王佛

南無多摩羅跋旃檀香佛

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拜)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南無蓮華光遊戲神通佛

南無成就一切諸剎豐佛

南無優缽羅華殊勝王佛

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南無金剛堅強銷伏壞散佛

南無最上日光名稱功德佛

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

南無法輪眾普集豐盈佛

南無寶蓮善住娑羅樹王佛

南無勇猛執持牢仗棄捨戰鬥佛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拜)

大聖法王眾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南無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智慧光佛、清淨光佛、常照光佛、歡喜光佛、解脫光佛、安隱光佛、超日月光佛、不思議光佛,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阿彌陀佛。(一拜)

我悔一切過,勸助眾道德,

皈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

南無過去七佛、賢劫千佛、三十五佛、五十三佛、百七十佛、莊嚴劫千佛、星宿劫千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拜)

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

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文殊菩薩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彌勒菩薩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常精進菩薩南無不休息菩薩

南無常不輕菩薩南無虛空藏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南無金剛藏菩薩(一拜)

身為正法藏,心為無閡燈,

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

南無無量壽如來會上十六正士,賢護菩薩、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一拜)

南無常住十方佛(一拜)

南無常住十方法(一拜)

南無常住十方僧(一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拜)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文殊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彌勒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三拜)

原跋

一、此懺本乃西原發心恭寫奉贈濟南同鄉張太夫人、老姑太專修淨業者。雖字跡拙無可取,但每下一筆,必念佛一聲,藉以消障祈福,回向極樂。

一、懺本由夏蓮老上年發願敬輯,已成百分之八五,唯中部近因體多不適,未克完成。一俟全部脫稿再行補錄,俾成完璧。

一、懺本前後部大都完具。每值佛誕令辰,曾經蓮公領導同人禮懺多次,靡不歡喜讚嘆。

巴蜀李西原敬寫第十一本,時年七十有五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清涼書屋點校·

2003.07

●夏蓮居大士:《念佛論》

根據黃念祖老居士錄音整理

乙未年的春節,正月十三,夏老師關於念佛的一次開示。過去老師每個禮拜到我家一次,很多人都能參加,這樣的道場現在很難遇到,解放了嘛。今天是殊勝又殊勝,有人能講,還有人能聽,有道場,鮮花莊嚴,同修又能聚會,這裡頭有殊勝的因緣啊。因為當時我那兒做道場,所以夏老師常去。那兒的地都成了金剛地了,這種話夏老師不止一次說。

底下就講到佛號了。這一句佛號,能夠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話。他特別讚嘆淨土法門,他說了四句,夏老師這裡引用了兩句。「淨土法門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要離開佛法,可以行世間一切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要把世間法都扔掉,而能證佛法。所以這個法對在家人非常契機。《無量壽經》中,說完文殊、普賢、彌勒幾位大菩薩後,「德尊普賢品」,一開始就說到賢護等十六正士。十六位正士是哪些人呢?正士是在家人,是在家的菩薩,不止是十六位,這十六位是在家菩薩的上品。賢護大菩薩,是位等覺菩薩,他降生在印度,一位大戶商人,很多經典都提到他啊。還有其他幾位正士,都是從它方世界來的,替佛弘化,現居士身。所以這個法門特別適合在家居士。為什麼呢?不要廢除世法,可以證佛法。不必離開世法而證佛法,畫畫啊,寫字啊,設計電腦等等,哪一件事能防礙你修行,世間的事都可以做。所以淨土法門,特別適合於當今這個時代。大家都能夠去生產,都能夠在社會上做工作,不用關著門去修持,所以它特別契機。不管將來社會發展成什麼樣,淨土法門都能適應時代。從現在起,一直到最後法滅。佛法住世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有四千年,一種說還有九千年,淨土法門都能契機啊。

所以夏老師說「這一句佛號,即是不離世法而證佛法」。就這一句佛號就可以證佛法。這一句佛號,不管幹什麼都可以念。古代有一位黃打鐵,只會打鐵,不識一字。拉風箱時,南無阿彌陀佛……,打鐵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三年之後,站著說了四句偈:「嚀嚀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至,我往西方」。說完後站著立化了。不廢世間法呀,他還是照樣打鐵,而證了佛法嘛。

夏老師的話,「但能不忘,即是功夫」。剛才有人說,念得時候還有些妄想,沒關係。只要這句佛號,但能不忘就行,即是有功夫。妄想剛鑽出來,不跟著它跑,這句佛號馬上就接上,這個不礙事。必須得有個地方才能修,即是將世法佛法打成兩截了。非得有個地方,有個佛堂才能修,就把世法佛法分成兩截了。不需另外找一個環境,什麼地方都可以修,幹什麼工作都可以修。佛太慈悲了,淨土法門是佛不問自說的。《阿彌陀佛經》不是誰問的,佛自說的。佛告訴大家,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怎麼做才能去。為什麼佛不問自說呢?就是因為它能不離佛法而行世法。

夏老師的話,「一句佛號稱為顯亦可,密亦可」。這一句佛號可以稱為顯教,說它是密教也可以。佛號即是密咒。淨土法門是密宗顯說。把密宗公開了顯說,就是淨土法門。夏老師的話,只要佛號不斷,在煩惱、苦痛、歡喜中,不忘即是功夫。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只要搶救,救一句是一句。這話說得非常懇切啊,只要肯念,成佛已經成功一半了。搶救,別管它是有妄想還是沒妄想。如果不搶一句是一句,以後還不一定有什麼痲煩呢。能搶一句是一句,就不止是一句了,也許能念個一千句,一萬句。「搶救」這兩個字,大家要好好體會。

底下是夏老師的話,這一段很重要啊。「念到成片,一心不亂,理一心,事一心,都是證。一般說來,不忘就是證。苦樂忙閒老有這一句,就是證。這是證明,就是憑據,不證這個不能證正覺」。念佛念到成片,就是能有一片很清淨。再進一步,就是一心不亂,理一心,事一心,這不大容易達到。事一心,就是老有這一句。無論在幹什麼,無論什麼時候,這一句都不斷啊,見惑、思惑都沒了,就到了事一心。這個很具體啊,所以佛法是最科學的東西。有很多人亂來,我們一下子就知道了,要說證到了事一心還有見惑、思惑,那就不是。理一心要破無明,這句佛號是破無明最好的方法了。理一心就是破無明了,就是證。念佛成片就是證。一般說來不忘就是證,老記得這句佛號,老把它當做主要的一件事。我常常說,不要求你把佛法當做唯一的,只要求把它當做第一件事,這個要求不是很高。如果要求你把它當做唯一的,別的都放下,那只能專心去修持了。現在不做這樣的要求,不符合時代,也不符合現在人的根器,而且這麼做也不見得就好。只要求你把它當做第一,把它照顧好,還有第二第三啊。但在有矛盾的時候,你要保持第一啊。兩個要選擇的時候,要保證第一,放棄第二。就這個就決定了你,能不能證。這個事咱們都能做得到啊。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不是唯一的,唯一的就太高了。大家老說證,這就是證明,就是憑據,不證這個就不能證正覺啊。「不忘」也做不到,「成片」也做不到,還想成佛就不可能了。

夏老師的話,「第一步證,就是要從這裡證起。不一心不亂,也能往生。不一向專念,不能往生」。所以我們修持還是要專一點,不要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不管什麼還都有一點,其實一法就是萬法。要是真熟了,修行也就是六個字,生處熟,熟處生。貪嗔痴咱們太熟了,我們修持讓它生一點。念佛往生這件事,咱們太生了,就是讓它變熟一點。就是念佛往生這件事,咱們老想不起來。要熟處變生,生處變熟。要想生處變熟,你就是老提這一件事很容易變熟。一會這兒,一會那兒,那就不大容易熟了。所以不一向專念,不能往生。應當要老念,苦也念,樂也念。不必要一名頂一句。我過去就用追頂法,一句頂一句,不是必須的。一句頂一句的好處呢,不給妄想留縫,就是緊了一點,不必老是這麼念。心中老有這一句,這一點不大好體會。不是一句頂一句,那心中怎麼會老有這一句呢,慢慢體會。只要心中老有這一句,就是一向專念。所以有的時候要體會,就是去把當時打掉的什麼話,都體驗起來。只要心中老有這一句。

夏老師的話,「一向專念是因,一心不亂是果。一向專念,人人能辦」。還有些人不能辦的,那只是他不肯辦。還有人說身體上有缺陷,我「搶救」不了,沒有這回事。所以老有這一句,佛法時時現前啊,時時心裡頭都有佛法。夏老師說,「佛法能夠時時現前,塵勞就處處解脫」。時時都有佛法,處處都可以解脫塵勞啊。底下這幾段話做證明了。夏老師講了念佛,這句佛號就是真般若,這是最密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一句佛號當下即是常寂光。這是很殊勝啊,為什麼呢?夏老師說,正念相續就是「常」。念頭是正念,一念接著一念就是「常」啊。湛然不動就是「寂」。就是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清湛極了,這裡沒有動搖就是「寂」啊。光明遍照就是「光」。所以念佛人有一由旬的光明,一由旬最少是四十華里啊。有人說,你修得好有一尺多高的光,其實這些都是誹謗,我聽了很不高興。念佛人有四十里的光。有人就喜歡找這的人看。當然這一句佛號就是常寂光。

「起心即錯,動念即乖」。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啊。「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起了我要精進的心,這是妄,不是精進。所以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啊。真正的佛法,沒有思量的地方。這些話都不是夏老師自己說的,多少經典都是如此,這是個總結。就看你肯不肯接受了,相信不相信了。「常思淨土在目前,日用頭頭無缺陷」。常常想著淨土就在眼前,老當眼前就是淨土,你在日用上頭頭沒有欠缺的。這就是淨土,香光莊嚴,這就是佛法。

最後夏老師說了一句偈子:「堅持正念相繼不斷」。貴在堅持要相繼,關鍵在相繼。所以剎那的見法也不是難事,就是相繼大難。堅持正念相繼不斷,這樣的話怎麼樣呢?「常寂光中時時相見」。彼此在常寂光中時時相見。常寂光土是極樂世界四土中最高的土,是佛所居的土,法身大士所居的土,稱為常寂光。凡夫往生,只是在凡聖同居土。斷了見思惑,才能生到方便有餘土。破無明,才能生到實報莊嚴土。四十二品無明,這裡是很深啊,無明破了一層還一層。破一層就可以分證常寂光土,全破淨了就是佛了,究竟的常寂光土。那麼,只要正念相繼不斷,就在常寂光中時時相見。「雖隔萬里無異對面」。雖然相隔萬里,跟在對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說常寂光中時時相見,雖隔萬里無異對面。「如人飲水自己體驗」,就像人喝水一樣,是冷是熱的,自個知道。因此,我們說佛法是真實不虛。

今天啊,有這麼殊勝的機會,我有二十幾年沒到這兒來了。當年,夏老師說這些開示的時候,就坐在那面,我就坐在這個位置,就在這個屋子裡。今天我很慚愧,主要講了夏老師的兩段偈,全拿出來講時間不大夠,把重要的拿出來供養大家。那麼,在目前這種形式下,這樣的聚會還是很稀有的,應當珍重。我擱耽大家不少時間,向大家道歉。

●夏蓮居居士:《心經》講記

夏蓮居居士講龍尊筆記

佛說《阿含》十二年,繼說《方等》八年,然後說《般若》二十二年。《心經》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經》全部。

《心經》譯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種。常讀是玄奘大師所譯。玄奘大師取經時,從玉門關出,有三百餘人,歸時僅一、二人。玄奘出玉門關後,困難重重,無法前進,有老人授此經,乃克服困難到達印度。玄奘所譯最完善,文字少而攝義多。

今日講述是經,當前之法會,實甚稀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題這幾個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

般若是體,波羅蜜是用。若非波羅蜜,則般若何用?

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波羅蜜有六,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般若。亦可分為十。

「般若」,譯為「勝妙智慧」。人人本有,不從外來。名為自性、真如、菩提、圓覺、方便,均可。乘般若船,才能度生死海。

「波羅蜜」是「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中流是煩惱。

般若的反面,是無明、愚痴。般若既是本有,為什麼當前是無明?這是由於,背覺合塵即無明,轉識成智即般若。

能參加今日道場,皆多生因緣。善根、福德、因緣缺一,皆不能參加,此道場真百千萬劫難遭遇者也。

「觀自在」,即觀世音。慈觀、悲觀、智慧觀。梵音、妙音、海潮音。《觀音贊》(大師所撰)如能體會很好。

最要注意者是般若。如何下手?實相是體,文字是相,觀照是用。由文字而觀照,而實相。

六度皆能到彼岸,但均不能離般若。例如布施,施小孩以刀、以有毒菌食物,則不可。布施如三輪體空,則可到彼岸。余例此。

怎麼能一門深入到彼岸?非般若不可。

云何般若?曰:觀自在。

佛法可以少文而得多解。「觀自在」,「觀」用目,可以用耳,指慈觀、悲觀、智慧觀。

觀什麼?曰:觀自。什麼是自?身體是自否?那是假的。要緊的是觀自己在不在。一切時中不失正念,不離佛法,則在。

觀汝自己在不在,是初下手方法。常常在,則一根還原,六根解脫。如不知觀自己,不知自己在不在,則不能算入門。

修行人須經過多少困難、失敗、流淚,才能入門。六祖是一超便入門。

行者第一步從觀自在入手,觀自己念頭在不在,有哪些毛病和習氣。

最要緊的是破我執。根本問題是改造自己,成就自己。不能護疼,哪裡疼,哪裡下針。

度煩惱必須般若,觀自己在一切時中有無把握。菩薩煉心,如礦師煉礦。礦石成金後,不復成礦。

「菩薩」,具名「菩提薩埵」,「覺有情」義。

不能觀自己,不能自覺,則不能覺他,則不名菩薩。

「深般若」的「深」字應注意。眾生淺見,不深則不能入門。不圓發三心,則不是佛教徒。

三心者:一、直心,直中也有方便,不得其直也造業,無般若也不行。二、深心,不能停在表面,深心也離不開般若。三、大悲心,無般若也不能解決問題。

三心未發信非深,故不能稱為佛教徒。三心都不能離開般若。

能「行深般若」,則「照見五蘊皆空」。應知是用「照」,不能用想。「照」是智慧,不起分別如鏡。

為何用「照」?太末蟲能緣一切,唯除火焰。妄想無孔不入,獨不能緣般若。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故不能用想。

這些話等於佛說。

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均指般若。

黃念祖我敢保險他永遠福慧雙修。(大師說法突有這麼一句,必有機緣,故照原抄寫,以存其真。)

觀自在,就是看這句在不在。時時有佛號,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觀自在」?以忘我故,到處無礙。

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密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

這句佛號須平平妥妥才算,如與妄想混合則不算。

分別是業識,識是染,照是淨,照才能知五蘊皆空。五蘊中,「色」是色法,「受」等是心法。

「色即是空」,是對凡夫說。「空即是色」,是對二乘而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大乘菩薩境界。能照見五蘊皆空,即能除一切苦。《心經》是一切眾生出苦慈航。

六百卷《大般若經》可精煉為一部《金剛經》,《金剛經》又可精煉為《心經》,全部《心經》可歸入一句「觀自在菩薩」,這一句再歸納為一個字——「照」。

眾生有兩條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毀滅自己。兩條路分明甚,何去何從,各自勉旃。

盼大家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檢點起來,自己幾十年光陰,究竟花到哪裡去了?取得了什麼?每付之一嘆!

乙未元月十三日(1955年)在我家開示

(據《淨宗學會六十周年紀念冊》、黃念祖《心經筆記》講座參訂。「龍尊」系黃念祖居士法號。黃老《心經筆記》講座云:「我的這個筆記有個特點,多是原話。我不能速記,怎麼能夠記住原話呢?就是夏老師說好幾句話,我記一句,所以所記下的這一句是原話。但是儘管這麼記,一句一句摘下來之後,回頭你一看,很好的一篇文章!而且都是夏老師的精華。所以今天大家聽到這個筆記,也等於聽到夏老師親自在講。因為它很多是原話,尤其是重要的地方,那絕對是原話。」)

·清涼書屋點校·

2003.07

●夏蓮居居士:《聯合祈禱法會緣起》(節錄)

夏蓮居居士撰

蓋聞佛法無邊,靡求不應。願力果切,有感斯通。慨夫時丁末運,人鮮正智;三藏教晦,五濁苦滋。具縛凡夫,逐境背覺。平等性內,妄見有我。娑婆世間,充滿無明。由無明而生貪瞋,因貪瞋而起爭奪。烹肥宰鮮,頻栽報復之根;弱肉強食,不顧呼號之痛。迨乎同業共感,果報成熟,遂致八方鼎沸,萬姓倒懸,烽火連年,流亡載道。猶復爭奔惡趣,不捨迷途。中於功利之餘毒,溺於物質之享受。罔計將來之禍,務極目前之歡。已瀕池枯魚爛之危,仍無巢覆卵破之懼。效飛蛾之投焰,類狂象之飲鳩。戰地災區,已滿無主之魂;歌台舞榭,仍多不速之客。喜壽互慶,揮金若泥;貧困乞援,惜資如命。寒畯難謀半飽,豪貴日食萬錢。彌富彌慳,得過且過。治亂興衰,與己何關;貨利聲色,非伊人任。諂慢嫉驕,習成本性;貪瞋痴愛,視為固然。加以詖詞莠說,積非成是,邪正不辨,真偽莫分。又或名為道侶,號稱信徒。不知佛是何人,法為何義。飲博公行寺院,葷腥竟入殿堂。甚至謬托鬼神,詐取財貨。大火聚中,尚嫌薪少;輪迴路上,已忘苦多。口無肺腑之言,胸唯勢力之見。以機詐為妙術,嗤道義為迂拘。禮義久成腐論,節操僅存名詞。桑濮之跡,演於見聞;鄭衛之音,喧乎閭巷。郡縣乏察孝與廉之舉,庠序抱學絕道喪之悲。戾氣彌天,綱紀掃地。麟鳳匿跡,狐鼠笑人。正義愈湮,公論益紊。元氣已斷,民生日凋。四維不張,於今為烈;百常廢墜,振古未聞。禍莫過於恥亡,哀莫大於心死。實為千古之變,非僅一世之憂!以殺盜淫妄之因,感焚漂劫奪之報。現象若此,禍將焉逃?不有懺禱,其何以濟?

同人等目睹現狀,彌深杞憂。敢雲胞與為懷?實緣禍將切己。自慚救時有心,回天無力。夙夜焦慮,殊鮮良圖,只有各盡所能,聯合祈禱。譬如國醫臨症,審脈定方,病從何得,必從何治。應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降之端,唯人所託。《書》曰「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詩》雲「自求多福,祈天永命」。道家亦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佛教每云:「善惡報應,如影隨形。」義既貫乎各教,理尤通於一心。實萬億載不磨之定例,非一二人獨據之私言。

是祈禱之意義,古今所同。而儀式之詳賅,則佛教為備。佛教祈禱,亦有多種。普遍易行,無如持名。持名之法,精深博奧,統賅八教,圓攝五宗。自非曾探教海,實難略窺津涯。粗陳所知,俾破疑網。(下略)

(此次各界聯合祈禱息災法會,前後凡七晝夜。道場四眾,不但無一倦容,而且聲情激越,感動遠近,隨喜陸續參加者,每日將近萬人。可見愛國敵愾之心,皆具同情也。此文當日曾為各方所傳誦,而敵偽報紙則一律禁止登載。茲從舊存印刷品中錄出前半,敵偽時期之社會實際情況,可略見一斑。至於《孔誕紀念宣言》,因原文過長,未及錄入。統俟將來於「拾遺卷」中,再行編入。寶賓謹注。)

·清涼書屋點校·

2003.07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