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什麼是佛?信佛,究竟信什麼?(權威解讀)


時間:2018/5/15 作者:妙音居士

佛法僧三寶

一、何謂佛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之簡稱。譯言覺者,或智者。即真正圓滿覺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即了悟諸法之事理的一切智人。因眾生由無明所覆蓋,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不覺,而流轉生死。出世聖人,歷劫修因,行滿果圓,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朗然大悟,妙契宇宙之真理,如頑雲開,故稱覺者。

覺有正覺、等覺、無上覺三義。正覺簡別凡夫不覺和外道的邪覺而言,凡夫對於事物的真相不明,起種種顛倒,所以名不覺。外道依於有限的定力和通力,見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執為真實,建立種種錯誤理論,自命為覺,實際上仍是有漏分別的錯覺。佛陀以無漏無分別智親證諸法的真如實相,是徹底覺悟者。

等覺即遍覺義,簡別二乘聖人,他們雖然是正覺,而未遍覺。佛陀興運大慈悲,以自覺遍覺一切有情,所以是遍覺者。

無上覺簡別菩薩,登地菩薩福慧尚未圓滿,唯佛悲智行願皆已究竟圓滿,無有過上,無有與之可比,所以稱無上覺者。如佛地經論云:「於一切法一切法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

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者,察知煩惱,如人覺賊,對治煩惱障;覺悟者,照了諸法,如睡得寤,對治所知障。

覺復有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悟性真常,了惑虛妄,即自覺真理為自覺,運無緣慈,度有情眾為覺他,窮源極底,行滿果圓為覺行圓滿。大乘義章云:「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總之,所謂佛者,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先覺,先知,大覺,無上正等正覺者。

佛又有十種稱號,即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應供,應受人天供養;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三明圓滿,三業無失;善逝,自在入於涅槃;世間解,洞達世間一切事理;無上士,至高無上的智人;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天人師,一切天人之導師;佛世尊,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二、釋迦牟尼佛

1、釋名

佛有過、現、未十方三世無量諸佛,但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於娑婆世界,誕生於印度的是釋迦牟尼佛,即佛教之教主。

釋迦,譯雲能仁,禮讓之義,種族之名,印度四姓(婆羅門,淨行者;剎帝利,王種;吠舍,商人;首陀羅,農人。)中王族所屬。牟尼,譯雲寂默,智也。意思是大智慧,能成就諸善法,離諸過惡。此名是已出家求解脫時所得名,後世簡稱釋迦,又稱釋迦文。實名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譯雲翟曇,最勝義;悉達多,譯雲財吉,或成就義。

三世佛

佛學小貼士

縱三世佛:指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橫三世佛:指中央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

下圖為普寧寺大雄寶殿內供奉的縱三世佛。左起依次為過去燃燈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彌勒佛。

2、出生年代

古來有種種異說,今依《眾聖點記》說,是在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日,誕生於拘利城外蘭毗尼園內無憂樹下。父是印度中的跡毗羅衛國國王叫淨飯王,母叫摩耶。七日後母歿,由姨母摩河波卜波提撫養。

3、青少年時代(前558-537年,8-29歲)

從七歲開始學文,十歲習武。年漸向大,宅心高遠,觀諸世間事相,念皆悉非常,深生厭離。曾隨父游于田野,見農夫耕作情景而無限同情和悲憫。淨飯王聞之,心生愁憂,於是迎耶輸陀羅為太子妃。並建三妃宮,又建三時殿,用來系留太子。太子不因此而有所染著愛戀。

隨後便出遊四門,東門遇到老人,南門遇到病人,西門看到死人,北門逢一道人。

太子甚為驚奇,便訪道人,道人云:

怨親平等心,不務於財色;

所事唯山林,空寂無所營;

塵想既已息,蕭條倚空閒;

精粗無所擇,乞食以資身。

太子回宮即思惟方便,欲求出家。因他出四門,見有老病死苦,常恐為此所逼,求道之念彌深。曾又見宮內彩女至夜分時,疲乏重眠,身形弊惡,不淨流溢,太子歷見,越感世間之不淨污穢,倍增厭離。

4、出家(前537年)

太子既洞觀世苦,終於在二月初八日晨,乘白馬逾城而去,來到藍摩國森林,剃除鬚髮,著弊服。

同修有僑陳如、跋提、摩訶男、婆濕婆、阿說示。太子初訪道於跋伽婆,次訪阿邏邏、郁陀羅。彼以非想非非想處為最上涅槃,因知見非究竟,不得所求勝法,便捨去,入摩揭陀烏羅葉象頭山尼連禪河的森林裡靜坐思惟,苦修六年。

5、成道

太子勤苦六年,不得解脫,形體消瘦,猶如枯木。悟知苦行非成道之真因,即從座起,入尼連禪河洗浴。浴畢,接受牧女蘇伽陀的牛奶供養,精神振作。僑陳如等五人見此事,很感驚怪,以為退轉,即便捨去,住在鹿野苑。太子獨至伽耶,於畢缽羅樹下,敷座而坐。自誓:

「若不成正覺,終不起此座。」端坐思惟,降伏三魔軍(一欺言宮廷被奪,二魔女淫擾,三怖兵威脅)。

入深妙禪定,思惟真理。於十二月初七日夜初夜得宿命通,知往昔諸事;中夜得天眼通,觀眾生種類差別;後夜得漏盡通,斷諸無明煩惱,皆知世間一切因緣之理。

初八日拂曉,睹明星而豁然大悟,妙契真理,得無上正真之道。

6、轉法輪

從始成正覺,初七日中,自受用廣大法樂;第二七日,入海印三昧,不動道場,為十方深位菩薩,宣說自內證之真理——華嚴經;至三七日,本想先度初出家訪道二仙,聞已命終,遂往波羅奈國鹿野苑,度僑陳如等五人,為說四諦之法。此五人為最初五比丘——僧寶,四諦之法——法寶,釋尊——佛寶。以此為最初三寶。

成道二年,波羅奈國長者耶舍,歸佛出家,其父母也皈依佛,為最初優婆塞、優婆夷。耶舍朋黨五十人也歸佛出家。在波羅奈,得弟子五十六人。往摩揭陀國王舍城,度三迦葉,他們是事火外道。即優樓頻陀迦葉及其弟子五百人,那提迦葉三百人,伽耶迦葉二百人。此一千人同歸佛出家。

次度有難陀、提婆達多、阿難陀、阿逸樓那、跋提利迦、羅睺羅等。又有婆羅門學者舍利弗、目犍連二人,聞佛弟子馬勝比丘為說:「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之偈,於是將弟子二百五十人率往歸佛出家。從此為佛左右弟子,舉其大數,有千二百五十人。又度迦葉,此人佛涅槃後,住持法化。在迦毗羅衛國時,度姨母、波闍波提為最初比丘尼。由此具備了四眾弟子。隨後逐漸擴大了僧團。

佛在摩揭陀國,為國王頻婆娑羅王說法,王聞法後,並率諸大眾皈依佛,便在王舍城大竹園建竹林精舍,奉佛說法。

▲(黃金鋪地-須達長者和祇陀太子共建祇樹給孤獨園供佛及僧)

又有舍衛城長者須達(給孤獨),建祇樹給孤獨園精舍,奉佛法化。

7、僧團發展的原因

佛陀反對種姓制,宣揚眾生平等說;反對神創說和定命論者,宣揚緣起說和四諦法。主張物資公有,如土地、房舍、果樹、用具不可私用,不可出賣,屬常住所有。提倡四依住:即常乞食、糞掃衣、樹下住,依陳棄藥。制定這些,是為除五欲貪著。過著三常(衣、食、住)不足的生活,意在存念無常,勤求出離。

8、最後說法與般涅槃

佛陀自成道後,周曆四方;應機施化了四十餘年。有緣眾生已度盡,未度者已作度化之因緣。於是到年八十之際,欲示寂於拘屍那城。在婆羅雙樹間,右脅而臥。正在此時一位外道叫須跋陀羅來求見,佛為他說法,成為最後度化弟子。

並最後接受了純陀的供養。

純陀供養-佛學小貼士

佛受供後,率眾續往前行,途中突患背痛(一說患血痢),其後便取涅槃。故阿難曾白佛言︰『周那設供,無有福利,所以者何?如來最後於其舍食,便取涅槃。』然佛告阿難︰『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為獲大利,為得壽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譽,生多財寶,死得生天,所欲自然。所以者何?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臨滅度,能施食者,此二功德,正等無異。』

此時阿難無比悲痛,不知如何乞教,於是眾中叫阿㝹樓陀指教阿難請問佛陀四個問題:

(1)、佛滅後,以何為師?

(2)、以何安住?

(3)、惡性比丘云何調伏?

(4)、經典結集如何令人起信?

佛答:我涅槃後,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住(觀身不淨、觀受皆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惡性比丘默擯置之;一切經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等證信句子。又囑累弟子依法奉行,則是如來法身常住不滅。隨即示大般涅槃,時是二月十五日。

9、釋尊八相示現

八相示現是佛陀一代的足跡。一降兜率,從兜率內院,降生人間,二托胎,降入母胎,三出生,四出家,睹世無常入山修行,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

三、何謂法

所謂法者,梵語達摩,譯雲法,軌持義。軌謂軌範,能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合此任持自性軌範物解兩義,即名為法。此法,概括宇宙一切事物。佛法之法,指佛所覺悟之真理,不捨悲願,以世俗言說,顯示自內證的如實義,宣示世間一切有情的善巧教法,這種教法可為眾生軌則而成正覺,所以名為法。

法者,道理義。於佛法中有四種:教、理、行、果。

教法,指佛所說能破無明煩惱之名句文聲以及形之所示的種種施設,亦即三藏十二部的教典。理法,一切教法所詮之義理,能闡述宇宙人生之真相。行法,依理法起戒定慧諸行。果法,修行圓滿所證之聖果。如來一代教法,不出此教理行果四法。因法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無不盡者。

所謂信解行證,即與此四法相對而言。信者,信順佛之教法;解者,解悟其義理;行者,依教理起修行;證者,依修行證悟聖果。常略雲解行相資,解者知解,行者修行,與世所謂理論與實踐相近。然於佛典中諸多法門,若就對治而言,則有無量,就修持總綱說,只有戒定慧三學。戒者戒律,防非止惡;定者禪定,靜慮澄心;慧者智慧,研真斷惑。依戒資定,依定發慧,依慧斷除妄惑,顯發真理。因位修學,不過此三。佛學簡言即三學。佛學中的種種言論,無非說明知解與行持,此二者不可截然隔別,所謂知則行立,依解起行,行不盲目,有行又反驗解。則是:「有數無現則罔,有觀無教則始。」

經云:「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又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四、何謂僧

所謂僧者,梵語僧伽,譯雲和合眾。即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僧有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四種。僧稱為和合,主要體現在六和精神上。一戒和同修,即對所受戒法,善護受持,尊重愛敬,歡喜悅意,無違不淨,和合共住。二見和同解,對於出離盡苦的聖道能善巧如理通達,與諸修清淨梵行的道伴,見解一致共同修學。三利和同均,同衣食利養,對於如法獲得的財物,不個人隱藏,與諸同住者平等受用。四身和同住,同禮敬三寶的身業,有疾病違緣互相照顧。五口和無淨,同贊三寶功德,同修語業,有善法功德,互相讚嘆鼓勵,有過失互相善意的諫止舉發。六意和同悅,同一信心,同修意業,念諸道伴,皆是替佛揚化,皆是正法住持人,皆是自己的善知識。此六和是解決僧團的思想上和經濟上得到和樂、清淨平等。見、戒、利的原則是平等、和諧、民主、自由、團結,此三為本質;身、口、意是思想行為,此三為表現。以上六和為事和。若約理和而言,指同證擇滅道理。

僧有聲聞僧,即修習小乘法,剃髮染衣,具足出家沙門的形相。菩薩增,即修習大乘法,或出家或在家的形相。出家僧眾有五: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在家有二眾,稱為白衣,即優婆塞、優婆夷。合為七眾弟子,成為整個佛教的信徒。

佛弟子以「法味同受,財利共享」為原則。佛自成道後十二年中無有廣戒,僅有略戒:「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心意,身莫作造惡,此三業道淨,能得此是行,是大仙人道。」到了十二年後開始制廣律。之所以制定戒律目的在於治理僧團,能使僧眾健全。有犯者給予制裁,不接受——擯出。如律云:「大海不宿死屍。」這樣能使僧團和合、安樂、清淨。由此能得到眾人的信奉,佛法得到久住。佛法依僧弘揚,有和合僧在,就有正法在。戒律中說,有五個比丘住世弘律弘法,正法住世。

總上所言為佛法僧三寶,為何稱為寶?因他是指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解脫系縛,得大自在的導首,極為尊貴,如世間珍奇寶物,所以稱之為寶。《寶性論》以世間珍寶的六種譬喻來說明佛法僧為寶的意義。即:希有、離塵、勢力、莊嚴、最勝、不改。《心地觀經·報恩品》以堅牢、無垢、與樂、難遇、能破、威德、滿願、莊嚴、最妙、不變十義說明佛法僧得名為寶的意義。

佛法僧三寶為組成佛教之三要素,佛陀為教主,佛法為教法,僧眾為教徒。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