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禪師開示集】(節選)
精進群的道友,都是堅持每天誦持108遍以上的,可喜可賀。每天各誦108遍四咒,堅持一天很容易,堅持一個月也不難,堅持一年就比較難了,堅持三年非常難,堅持一輩子的,世間稀有。不少人因為種種原因,中途掉隊,未能堅持下去,無法從中受益,非常可惜。其中一個原因大約是沒有掌握誦咒的訣竅。今天我們依據佛經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誦持四咒的七個訣竅,希望有緣人能儘量掌握,讓自己如法誦持,信心堅固,現世受益,順利往生。
……
光明禪師:掌握誦咒訣竅,讓自己如法誦持,現世受益(之一)
光明禪師:掌握誦咒訣竅,讓自己信心堅固,現世受益(之二)
光明禪師:掌握誦咒訣竅很重要(之三)
……
訣竅四:誦咒時堅持很重要
每天常誦四咒,莫令斷絕,所謂住行坐臥誦咒不斷,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的前提下,隨時隨地利用一切空閒時間來持咒,把別人用來看電視、打痲將、侃大山的時間用來持咒。若勸持咒勤修行,去也忙;一朝命盡赴黃泉,忙也去。很多人說每天持咒那麼多,時間怎麼來的啊?其實每個人的福報不同,空閒時間也有差異。不必跟他人比,只跟自己比。怎麼比?今天與昨天比,這個月與上個月比,今年與去年比。比什麼?比貪心小點了嗎?比脾氣小點了嗎?比壞習氣小點了嗎?比一天空閒的時間中,用於持咒的時間比例是否在不斷提高。這麼比如果有點抽象的話,那就比持咒的次數吧。簡單明了。
世人把空閒時間用來吃喝玩樂,他人覺得瀟灑,日後方知愚痴。佛子把空閒時間用來誦四咒,他人覺得愚痴,日後方知瀟灑。
訣竅五:誦咒時恭敬很重要
這個道理比較簡單,印光法師說過,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那麼怎麼叫恭敬呢?我們略舉一種場景供大家參考。在乾淨的房間中,洗澡沐浴之後,穿者乾淨的衣服持咒,這樣表示尊重,那麼效果會更好。當然,在家人要工作,不是隨時都可以做到的,不妨選擇在家休息的時候這樣做。以往皇帝百官祭天時,那也是要齋戒沐浴之後才進行的,為什麼呢?表示恭敬。這個方式僅供有條件的人參考,不是硬性指標。我們只要管自己的心是不是恭敬,不要去批評他人是不是恭敬。
訣竅六:如法供養有幫助
有條件的話,可以懸幡、燃燈、上香、供花、供養飲食,這樣效果會更好。如果在家裡供佛,一定要注意不能讓家裡其他人生出嗔心,應當在取得他們的同意之後再做。如果他們不同意,不妨先不做。大家對普賢十大願王都不陌生,其中有兩條:禮敬諸佛,廣修供養。訣竅五說的是禮敬諸佛,訣竅六說的是廣修供養。有人聽到供養,說是不是多花錢就行了?這個道理太淺,相信很多師兄都知道,供養不是看花錢的多少,而是看你的心是否真誠。
訣竅七:制心一處更莫異緣
「制心一處」:你把你的心制伏到一處,令心念不打妄想,不起雜念;「更莫異緣」:不要再起其他的雜念,打妄想,攀緣其他的事情。更莫異緣,就是不要再攀緣其他的事情。普通人是雜念相繼,難得清靜;修行人通過長期念誦四咒,把自己的心管好,避免心猿意馬,逐漸的從一念清靜,到一句清靜,到一段清靜,到一遍清靜,到多遍清靜,逐漸的功夫成片,便能制心一處,淨念相繼。這個不容易,需要長期修行才能逐漸達到,難以一蹴而就。
有人說,是不是只有這樣念誦咒才有用呢?有人說:憨山大師說過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話是沒錯,但是很遺憾,憨山大師這個說法不是針對我們這個階段的。對誰有用呢?對於念了三年經咒以上的人,如果希望提高自己,不妨可以逐漸學習守心而念。這七個訣竅,不是馬上都要做到,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循序漸進去學習。這七個訣竅,不是用來衡量他人,大家應該用來提高自己。願有緣人能從中受益。
【回向】
清淨一切善業力,
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
圓滿普賢諸行力。
【閱讀補闕】
一經四咒,是光明禪師依空行咐囑創立的一種修行模式;一經四咒系列大法,為大日如來佛祖直傳,也是末法時代之最後光明的顯現。其中,一經是指《金剛經》,四咒包括《金剛經》總持咒、釋迦牟尼佛心咒、《地藏經》總持咒和地藏菩薩心咒。希望有緣人倍加珍惜之!
光明禪師在開示中說:「初入佛門者一定要先選定一本經,一門深入下去,一經一咒一本尊足夠了!一經四咒里,是叫你背誦金剛經,從佛的般若知見入手,學佛就得先學佛的知見!地藏經不需要你背誦的,地藏經叫你做人,不說往生聖土,孝敬父母、尊師重教,這是佛法的根,根本不固,枝葉必枯。每日誦持地藏二咒就是培德積福,就是基礎;每日誦釋迦牟尼佛心咒就是不失根本上師傳承;每日誦金剛經及總持咒就是積累開悟資糧,日久功深,自然身空、心空、性空、法空。一經四咒,愈深入愈回味無窮,不是自贊毀它呀,真的可惜眾多虔誠修行者,如我當年盲目瞎闖。」
「每日背誦《金剛經》」微信或QQ群,是光明禪師親自創建指導的一經四咒網路共修道場,入群佛子都依教奉行,一門深入,老實修行,各地精英均在護持。上面是光明禪師關於誦持四咒的七個訣竅開示;此開示雖為誦持四咒而來,其實也普遍適用於持誦其他的咒。此處借「學佛網」清淨寶地,流布訣竅之四五六七,其他三個敬請關注,或點擊連結,或直接搜尋聯繫,免費索取開示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