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十善業道經大意
甲、認識佛教
乙、十善業道經大意
淨空老法師於公元兩千年七月一、二日,在馬來西亞.古晉室內體育館講述。後於兩千零二年十二月鑑定此講錄。
甲、認識佛教
諸位大德、諸位法師、諸位同學:
今天,我們有緣在這裡談談佛法,希望對佛法有所認識,以便於學習,真正達到學佛的效果。
佛教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辦的。在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滅度六百年後,佛法由印度的高僧傳到中國,即為朝野所熱愛。
早期的佛教是『佛陀教育』。唐朝以後,佛教分為『宗門』和『教下』。宗門專指禪宗,教下通指其他宗派。中國的大、小乘佛法總共有十個宗派。小乘有成實、俱舍兩宗,在唐末已衰微而不復見。大乘有天台、華嚴、法相、三論、淨土、禪、密、律八宗。這是佛法本身的『宗』與『教』,與現前『宗教』的定義完全不同。
宗門與教下是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差別,在於教下依據佛的經典。教下就像讀書,有國小、中學、大學、研究所,由淺而深,循序漸進,慢慢地把自己的德行、智慧、境界提升。宗門則像天才班,不須依據經典,七、八歲就念研究所,不是普通人所能學習,要『上上根人』才有能力。宗門的特色是『悟後起修』,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才起修行。這是佛門中,宗、教概略的情形。
釋迦牟尼佛是人修成的,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薩也是人,也不是神仙。『佛』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清楚這些名詞術語的定義。佛是古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智者、覺者』。換句話說,『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覺悟了,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這個人就稱之為佛。『菩薩』也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正在求覺悟者』。菩薩也有相當程度的智慧和覺悟,但還沒圓滿,若圓滿即稱為佛。把這些名詞搞清楚,我們才曉得:原來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都是佛教學位的名稱,就像學校的博士、碩士、學士等名稱。佛教的最高學位是佛,其次是菩薩,再其次是辟支佛,最低是阿羅漢,總共四個學位。
《無量壽經》裡有一句話非常值得讚嘆:一切皆成佛。這是什麼樣的心量?諸佛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都和他一樣,不能不如他。這『一切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這是佛教終極的目標。佛希望每個學生都拿到博士學位。佛與一切眾生平等,所謂:『生佛平等。』注意『生、佛』,不是『佛、生』,佛把眾生的地位抬上來了,眾生第一,佛在下面,眾生與佛平等。我們應當發奮努力,不辜負佛真誠的教誨與期望。
世尊的教學超越國土、族群、宗教,有教無類。只要肯跟他學,世尊都熱情教導,從沒拒絕過一個求教者。《論語》記載:孔老夫子教學生,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老夫子就不教。換句話說,孔老夫子希望教學的對象聰明,一點就通,他才歡喜教,如果告訴你一個原則,你不能活用和貫通,夫子就會把你放在差一等的教學。佛不如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但當年如此,生生世世,什麼時候你發心學佛,佛就有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佛是什麼人,什麼身分,什麼地位?用現代話說,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會義務教育家』。我們做為佛的弟子,也必須肯定自己是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工作分兩類:一是講經教學的『弘法』工作,一是在世間推行佛陀教育的『護法』工作。護法好比學校的創辦人、董事、校長、行政人員,弘法好比學校的教員,每天給大眾授課。教、職員要辨別清楚,弘、護要密切合作,兩者缺一不可。古時的叢林寺院,都是佛教教學的場所,每天上課八小時,另外,有八小時的修行,將課堂里所學的理論與方法,落實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佛法不尚空談,佛法重實質與效率。
民國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做過一次震撼佛教界的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他舉出許多例子,證明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那佛教是什麼?佛教是『佛陀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
佛教變成宗教,是在清朝中葉嘉慶以後。因為在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時代,佛法依舊是教育,可見得它變成宗教不過是最近兩百多年的事。今天,若說佛教不是宗教,就說不過去,因為佛教確實已變成了宗教。現代的佛教總共有五種形式同時存在,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們辨別清楚。
第一種、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是傳統的佛教,現已很少見。
第二種、宗教的佛教。把釋迦牟尼佛與諸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已經捨棄教學。
第三種、邪教的佛教。這是最近半個世紀才發生的,它的迷執很深,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第四種、哲學的佛教。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把佛經當作哲學來研究。可是,他們不能得到佛法『斷惡修善,破迷為悟,轉凡成聖』的真實利益。為什麼?方向錯了,所以達不到目標。我跟方東美老師學哲學時,他把佛經介紹給我,還告訴我:『佛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他以哲學的眼光看佛法,一生鑽研不懈。
第五種、作秀的佛教。法師帶著一群弟子表演,唱歌跳舞,非常熱鬧,中間法師出來講幾句話,講十幾、二十分鐘,觀眾聽了也未必懂他在講甚麼。
我們究竟學習哪一種佛教,自己要清楚:我們學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
佛究竟教我們什麼,我們又跟他學什麼?我想每位同學都關心這問題。佛在一切經論中所說的,就是《般若經》上所謂的『諸法實相』。這四字淺言之,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可分成三大類。
第一類、人與人關係的真相。我們的生活不能脫離人群,那人跟人關係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第二類、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真相。我們不能離開大地和物質環境而獨立生存,所以必須要明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第三類、人與天地鬼神關係的真相。可能你會說:『你迷信,怎麼講起天地鬼神?』現代科學家肯定:空間是多維次的。不同空間的生物,就是佛經中常講的『十法界』,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天地鬼神』。我們不要被名詞術語蒙蔽了,必須要了解術語的真正含義,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這部經上也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十法界的依正莊嚴,起於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今天,科學家還沒研究出空間為何多維次,很可惜他們沒讀佛經,他們如果有緣讀佛經,我相信會比我們早開悟,他們很聰明。佛講,多維次的空間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所以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就突破了嗎?
突破空間維次,佛家用『禪定』。禪定就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禪定真實的意思,是《楞嚴經》的一句話:『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心定就能轉境界,突破空間維次,擴大生活空間。隨著定功的淺深,突破的層次多少不一,到佛果位,層次全部都突破了,就能圓滿的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等覺菩薩還有一層沒有突破,所以了解還不究竟。這是從理上講,要深功夫才做得到。
從事上講,我們凡夫能做到的,是在生活當中,行、住、坐、臥,心有主宰,不為外境所轉,如經典所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樣的禪定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禪定不是每天盤腿面壁打坐,那只是初學禪定的一個方法。
世人大多生活在煩惱、憂慮,甚至恐怖之中。我們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誨,就能『常生歡喜心』。佛法的生活是高度的藝術,充滿了『真、善、美、慧』。也許有同學問,在現前社會,能落實嗎?肯定能落實!現在,我們將這部《十善業道經》的重點介紹出來,諸位如果懂得怎樣學習,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佛教正如歐陽大師所說:『是人生之必需。』
佛經明白的講述真相,我們聽到了也點頭,但就是沒能把它證實。必須實證,學業才算完成。佛所講的話,我們能『信、解、行、證』,到『證』才有真正的受用。『證』一定要通過『行』,而『行』就是試驗。經論中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如果不通過試驗,怎能證明?通過試驗證明,是科學的教學法。科學家說佛教是迷信,不能怪他們,想想他們講的也很有道理。我們今天展開佛經,是會念,但不懂意思。佛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我們完全沒有落實,也沒有試驗,這不就是迷信!所以佛教變成了宗教。
宗教如果不回復教學,決定不能解決問題。佛教如是,其他宗教又何嘗不如是?我接觸的宗教很多,他們的經典我都讀。讀後我才明了: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者,和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可是,他們在早年就已變成了宗教,變成宗教的時間比佛教還久,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到的。
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孝親尊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世尊教導我們修學『淨業三福』。三福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大根大本。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教由此教起,也在此地圓滿。
乙、十善業道經大意
這部《十善業道經》是釋迦牟尼佛在龍宮講的,當機者是龍王。當然,龍王與我們處在不同維次空間,事實上也確實有龍王。可是,我們還要懂得佛表法的意思。佛沒有一句假話,也沒有一句廢話,句句皆真實。佛依二諦說法:隨順真理說『真諦』,隨順眾生說『俗諦』。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說真諦少,說俗諦多。說俗諦,大家好懂,於是佛用俗諦的方法來表顯真諦的真理,這種高度的教學和說話藝術在佛經中處處可見。
『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鹼水海』。大家都知道,海水苦。於是,我們就明白,佛其實是形容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生活在苦海中。娑竭羅正是形容『五濁惡世』。龍代表變化,在這個世間,人情世故變化無常,我們從早到晚,妄念就是止不住,一會兒歡喜,一會兒憂愁。你仔細省察一下,在這十二小時中,你產生了多少次的變化?龍代表『苦海中多變的眾生』,佛用這句話警覺我們。如果說『苦難社會裡多變的眾生』,我們聽了會難過,以為釋迦牟尼佛在罵我們,而佛說『娑竭羅龍王』,我們聽了卻很歡喜。可是,自己要曉得,佛其實是在說我們。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佛說:
【經】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我們每個人的觀念思想不一樣,因此造業就不相同,六道輪迴以及人間種種苦樂果報由此而生。接著,佛再進一步講:
【經】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這正是《華嚴經》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道理很深,但確是真理。諺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面貌不一樣,是因為每個人心裡所想不一樣,假如兩個人的面貌相同,可知這兩人的思想、德行、嗜好都大致相同。由此可知,六道眾生的相貌決定不同,而阿羅漢的相貌也大都不相同。菩薩的相貌很接近,因為他們煩惱少,心地清淨,但仔細看,也會有不同的地方,不仔細,則好像都相同。到成佛,心裡一個妄想都沒有了,『佛佛道同』,相貌就完全相同。有同學問我:『法師,您說佛的相貌完全相同,可是我看到的很多佛像都不同,這是什麼原因?』佛像是人造的,不是佛本來的相,人心不同,所造的佛像面貌自然不同。
【經】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
這是很深的道理,是隨真諦而說的事實真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把心法、色法,也就是精神的世界、物質的世界,真的看破了。『看破』是徹底明白,明白後,當然『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幾個字大家好懂,如果用佛經的術語,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我們初學佛法,就從此地入門,學看破和放下。
佛又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合起來看,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初學的同學聽到,認為『佛教怎麼這麼消極?』其實,這不消極,這是真正積極,因為知道一切皆不可得,所以自私自利的根就拔掉了。念頭一轉,才知道人生真正的價值,就是為眾生服務。為自己,一樣都得不到,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眾生,才能得到圓滿的虛空法界,因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一般人都覺得講因果很消極,其實這觀念錯。真正明了因果才會真積極,佛法所謂的真精進。因果之不空,乃因果有三種現象不空。第一、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剎那剎那在轉變。第二、因果相續不空。第三、因果循環不空。有智慧的人明了後,就會『應修善業』。這是真精進,積極為社會大眾造福。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沒有一天休息過。現在有許多國家,五十幾歲、頂多六十幾歲就退休了,我今年七十四歲還沒退休,還天天在講經教學,你若說學佛人消極,那我早該退休了。諸位仔細翻《大藏經》,從頭到尾有沒有『退休』兩個字?佛菩薩教化眾生,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永遠沒有休息,永遠沒有退轉。佛教菩薩修『精進波羅蜜』,哪會退轉?消極或退轉都不是佛法。其次,佛說:
【經】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
這句是教我們細心觀察,佛的大圓滿智慧與福德相是『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菩薩的『妙色嚴淨』相,也是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乃至於世間國王、大臣、大富長者的端正莊嚴相貌,都是由修集福德所生,一般沒有福德的人,都不能跟他們相比。我們要懂得這個因果道理。我們想過大圓滿的生活,不修福積德,怎能成就?
世間修什麼樣的福報最殊勝?佛告訴我們:捨己為人、為社會、為眾生、為正法久住,這個功德無比殊勝,福報也就無與倫比。問題是,我們要能相信,要肯乾。
許多同修在經典中讀過這些經文,也聽過這些講解,可是就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他們懷疑:『如果我辛苦賺來的錢布施掉了,明天誰布施我?我今天供養別人,明天誰供養我?』於是猶豫不決,不敢去做,佛陀的教誨就永遠不能實現。我們看到古書上的記載,古時候有人做,但我們不敢相信,恐怕這些書大概是勸人為善的,未必真有這樣的果報。
這幾年,我們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做了一個實驗。我們真乾,決定沒有懷疑,沒有畏懼,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照做。做了之後,果然有效,而且殊勝。這兩年來,東南亞遭受經濟風暴,每一個行業的收入都減少了一半,許多還面臨破產,佛門也受了很大的影響,一般寺院道場的收入也少了一半。可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不但沒有受到影響,收入還月月增長。這是什麼原因?我們把佛陀的教誨證實了!只要你認真努力去修因,果報自然來,你修財布施,你一定得財富,錢財自然源源不斷而來。
我們與許多宗教接觸,常在居士林聚會。他們對居士林感到非常驚訝:『你們的錢從哪來,怎會有這麼多?』
李木源居士答覆得好:『我們有後台老板!』
大家就追問:『老闆是誰?一定是個大富長者。』
李居士告訴他們:『我們的老闆是阿彌陀佛,我們完全聽從阿彌陀佛的教誨。』
阿彌陀佛怎麼教我們?《無量壽經》所講的,就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誨。我們接受佛的理念、教訓、方法,全心全力修財布施,所以財富源源不斷而來,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我們也修法布施,所以居士林上上下下都有智慧,每天至少有一千多人活動,都沒有爭論,歡歡喜喜,見面時都帶笑容,所以到那裡參觀的人皆嘆為稀有!真正做到了『人和』。我們對於貧、老、病、苦的人,都全心全力的幫助他們,這叫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財富、智慧、康壽三種果報都非常明顯,這就證明佛陀的教法真實不虛,我們不應再懷疑。這是團體興旺的例子。
至於個人福德的例子,我們看李木源居士。李居士在十一年前得了癌症,癌細胞擴散到內臟的幾乎每一個部位,醫生說他的壽命僅剩三個月。他在這個時候勇猛精進,萬緣放下,一心一意為佛教服務,到居士林做義工,等待往生。他已經等了十二年,還沒往生,再去檢查,癌細胞沒有了!這是把業力轉變成願力,所以他是『乘願再來』身,他的『業報身』十年前早已結束。我年輕的時候,一點福報都沒有,看相算命的人都說我短命。學佛之後,我認真努力學習,依教奉行,結果命運改過來了。
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身叫『業報身』,我們每個人,到這個世間來,都是為了酬償業報而來。但是,聰明人遇到佛法,就應當把業報轉變成願力,這就是佛家常講的『乘願再來』。不是死了以後再來,就在今生,要懂得轉變。如何轉?從前念念為自己,現在把這個念頭斷掉,念念為社會、為佛法、為眾生,為別人超過為自己,以願力超過業力。這個念頭轉過來了,就叫乘願再來。
你們想想,人家能轉,我們為什麼不能轉?念頭一轉過來,就得大自在,前途一片光明,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把握,多麼快樂!世間人都怕死,但是修行人絕不怕死,因為他們明白,了脫生死,就不受後有。所以,修行人決定是隨願往生,心中一絲毫的惡念都沒有,念念都與世尊的這一段教誨相應。
千萬不要像《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若真如此,你所感得的果報是餓鬼、地獄、畜生,因果的轉變、相續、循環會愈變愈差。凡是往下流轉的,都是不懂因果的道理,才造作罪業。真正通達因果,要愈轉愈殊勝的人,沒有不斷惡修善。
具體的教學,無過於《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流通得很廣,是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所提倡。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建立的蘇州『弘化社』,印《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的份量最多。我看這三本書的著作權頁,每一版至少兩萬冊,多則五、六萬冊,他印了幾十版,概略的統計,印了超過三百萬冊!老和尚是淨土宗的一代高僧,一生中所有信徒對他的供養,全都用在印經,不做別的事情。為何不流通佛教經典?『弘化社』佛經數量印得很少,每版一、兩千冊,最多三千冊,三千冊以上的很少。這三本書都不是佛經,為什麼印的數量這麼大?這引起了我的省思。
我認真反省,才了解祖師的用心良苦。要救佛教,要令佛教徒都能得到佛法真實的殊勝利益,應當從『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開始。《了凡四訓》對於因果的理論與事實,說得非常透徹,所以印祖一生大量推動。《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以及《安士全書》前面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幫助我們認識『種善因決定得善果,造惡業肯定有惡報』,勉勵我們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就在《感應篇》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兩本中國古德寫的書都不長,《感應篇》一千多字,《陰騭文》七百多字,沒有佛家的戒律術語,我們讀起來容易理解,而且親切,很有受用。這部《十善業道經》教我們怎樣積德修善,可以做為《感應篇》的總結。
【經】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不但我們自己常應如是修學,而且要幫助社會大眾了達因果。了是明了、達是通達。了達因果的目的,使人人懂得斷惡修善,不必等人勸勉,自己會發心修學。佛接著囑咐我們:
【經】汝當於此,正見不動。
這句話非常重要。人不能沒有正知、正見,就是你的思想、見解要純正,不能有偏邪。有偏見邪見,行為就偏邪了,造作許多過失而不自知。正知正見要靠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才能建立,所以這是一個教育的問題。
今天社會,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知見不正所造成的。第一個不正的知見,是『男女平等』。男女本來是平等的,但現在所講的『男女平等』反而不平等。本來,男人有男人的事情,女人有女人的事情,平等的。以佛家的比喻來說,男人弘法,女人護法。但是,現在社會要『平等』,女人要做弘法,逼著男人做護法,結果弘、護都敗,兩敗俱傷。今天的社會,沒有聖賢出世,是因為沒有賢妻良母,所以印光大師說:『要世界太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這個大權操在女人手上。』女人真能相夫教子,就應該教兒女作偉人,不需要自己去做。自己去做,兒女反而不能成才。所以,喊『男女平等』,其實是破壞了真正的男女平等,這是錯誤的知見。
儒家教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建立在國家政治的穩定上,國家政治的穩定寄托在家庭的美滿,而家庭的美滿寄托在夫婦的和合。所以,夫妻若不和,世界就沒有和平。
我常比喻:世界就像人的身體,國家像身體上不同的部位,家庭是身體的細胞,夫妻是細胞的核心。夫妻不和,細胞就壞,如果身上壞的細胞多,人就活不成。現在,離婚率這麼高,社會活不成了,所以人家才說會有『世界末日』。夫妻失和,導致離婚率高,是世界末日的第一個因素。要挽救世界,就要夫妻好合。男女為什麼會結成夫妻?因為,結婚前,都看對方的好處,沒看到缺點,樣樣都可愛,結婚後,天天看對方的缺點,一點好處都沒有,這才搞壞了。
佛在此經教導我們:『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怎麼落實?夫妻倆每天專看對方的善,專想對方的善,專念對方的善,檢點並改正自己的不善,就永遠和合,白頭偕老。迷與覺、正念與邪念,分別就在此地。一念正覺,不但一生幸福,家庭美滿,而且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世界和平,一念錯誤,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就造成社會動亂,世界失和。所以,離婚的人都要墮地獄,因為他們把世界和平破壞了。
結婚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它關係到整個世界。古時候,兩個人的結合,講的是道義,不是感情。要顧及整個社會的安定和平,常常看對方的好處,並反省自己的過失。別人永遠沒有過失,過失永遠在我自己,你能夠這麼想,就叫『正知正見』,你才懂得常生歡喜心,廣修福田。
佛家講的『福田』,正是從正知正見而生。我們出家人穿的衣服,叫『福田衣』。去年,在北京歷史博物館,陳列有山東青州出土的一批佛像,是北魏時代所造的,距離現在一千七百多年。我看到毗盧遮那佛身上披的袈裟,有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圖案,上面是佛,下面是地獄。我才明了:『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一身,就是福田。』袈裟上的每個格子大小一樣,代表『平等』。這麼多的格子代表不同的國土、族群、宗教、文化,表示了『合一切眾生之異同在一身』,就是清淨法身。不同的國家、族群、宗教,是一個『我』、一體,絲毫差別都沒有。這念頭就生無量無邊之福,所以福田從自心生。這件衣服裹在身上,就表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一個我、是清淨法身。了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我是一、不是二,大慈悲心由此而生。
有許多同修問我:『法師,你與各個宗教往來,還幫助他們,這個思想從哪來,你為什麼這樣做?』這個思想是從《華嚴經》來,是佛教我們這樣做的。我是佛弟子,佛教我怎麼做,我就應該怎麼做。我們這件衣服,這一格是佛教,那一格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統統是一家!我不幫助他,誰幫助他?迷了自性才有妄想、分別、執著,覺悟之後就是一家。我們幫助他們就是幫助自己,不幫助別人就是害自己。宗教中講的愛,如『神愛世人』,是要世人知道:『愛世人才是真正愛自己。』不愛世人,不曉得積德修福,一生不善的行業,來生墮三塗,是自己毀滅自己。真正自愛的人,一定接受聖賢的教誨,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升到天堂,乃至極樂世界。
佛弟子心地清淨、平等、真實,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平等,個個第一,沒有第二。《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每一位善知識的成就都第一。《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向釋迦牟尼佛報告自己的修學法門,個個都說第一,沒有說第二的。個個都第一,這就健康。像我們身體,每一個器官都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沒有第二的,身體就健康。如果眼看第一,耳不行、耳第二,鼻不行、鼻第三,這個人就生病了。如果差別大的話,連命都保不住。個個都第一,如果不是第一的人,我們就要幫助他,成就他第一,好比我們身上有些細胞病了,我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恢復原狀。同一個道理,社會有些人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辨別善惡,我們就有義務和責任去幫助他們。
幫助人要懂得方法。佛教菩薩生活、工作、與大眾接觸,有六個原則,叫『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意思是圓滿。六種圓滿中,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今天做社會福利工作,就是為社會服務。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如果沒有這一條,所服務的項目再好,都只能救一時之急,不能幫助他們自立更生。一定要幫他們覺悟,他們才能永遠離苦得樂,沒有破迷,他們自己不能離苦得樂,時時刻刻還需要人幫助,就很痛苦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是在慈悲救世中,做最根本、最徹底、最圓滿、最究竟的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第二個是持戒,即守法。幫助別人也得要有規矩,如果不懂規矩,縱然想幫,人家很難接受,所以一定要懂禮,一定要守法。其他四個圓滿是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為成就布施波羅蜜的。
佛教導我們『四攝法』,是人與人交往時,必須遵守的四種法則。知道四攝法意義的人不多,如何落實就更少了。落實是從夫妻開始。夫妻不和,或家庭破裂,就是不懂得四攝法,若懂得四攝法,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
第一、布施。先生有沒有為太太服務?太太有沒有為先生服務?以真誠心為對方服務,就是四攝法的布施。
第二、愛語。出自於內心,真誠、清淨的關懷。
第三、利行。我們的所作所為,對於對方決定有好處,沒有危害。
第四、同事。共同生活在一起,小而夫妻,大而全世界。
我們與其他宗教交往,就是本著佛陀的教誨。首先行布施,其他宗教若有所需,我們應該幫助。今天,所有的宗教都辦了許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像醫院、養老院、孤兒院、學校。辦這些事業需要錢,我們如果送其他的禮物不見得能適用,但錢最實用,所以我們送錢,贊助他們的社會福利事業。我們曾拜訪每一個宗教,所贈送的都平等。
有許多人來找我痲煩,責備我:『法師!同修們給你的供養,你為什麼拿去送給外道?』
我說:『我沒有送給外道,我是做佛法的慈悲事業。』
他說:『你明明送給基督教、印度教,怎麼不是外道?』
我說:『你心裡有外,才叫外道。外道不是他,是你。你的心裡有內、外,自己就是外道,自己還不知道。自己是外道,看別人都是外道。如果以社會的眼光來看,我們佛教要不要辦養老院?』
他說:『要。』
我說:『要不要辦孤兒院?』
他說:『要。』
我說:『要不要辦醫院?』
他說:『要。』
我說:『你拿錢來。』
他拿不出來,不說話了。
我說:『人家辦得好,我去投資,沒有錯。他辦的現成事業,我拿一點錢去投資,就變成我有股份在其中。他辦的就是我辦的,自他不二,何樂而不為?我不必操一點心,他就已經辦成功了,我投資沒有錯誤。』
心量太小,妄想、分別太嚴重,怎能作佛?不但佛做不了,煩惱也斷不了。天天在生煩惱,天天在苦難中過日子。佛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連個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都不能包容,你還能包什麼虛空法界?我們要學佛拓開心量,認知世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任何人做的事業,只要是對社會眾生有真實利益,就是我應做的,我必須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
最近在新加坡,回教要買一個校址。他們辦了一間學校,辦得很不錯,但校址是租的,現在屋主願意賣,他們錢不夠,來找我。我跟李木源居士商量,集合九個宗教共同來籌款,結果成績很可觀。他們原本希望我們幫他籌七十幾萬,但這次籌款竟超過了一百萬!九個宗教統統都幫助他們。社會福利事業是我們共同的,不要分彼此,不要分國土,不要分族群,不要分宗教,大家都是一家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愛』,所有宗教的共同目的,無非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轉凡成聖』而已。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就叫正知正見。世界所有宗教都是一家,我們佛門的宗派,當然更是一家。《金剛經》告訴我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果我們讚嘆自己的法門,輕視別人的法門,這就犯了『自贊毀他』戒。把這個戒律引伸,把意思擴大,我們要是誹謗別的宗教或族群,也算犯了自贊毀他戒。佛菩薩都是尊重讚嘆別人,自己謙虛卑下。佛這樣教,我們應當這樣學才對。如果佛教的是一套,而我們做的又是另一套,我們就背師叛道,就有罪了。
【經】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
這句是本經最重要的開示,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教導一切天人大眾,同時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根本法門。教化的對象,可以說圓圓滿滿地包含了十法界的有情眾生。我們對這段開示要特別認真思惟和學習,果然能把它落實在生活中,這一生何愁不成無上道?
念佛的同修都知道,念佛法門叫『易行道』。所謂易行道,是和其他法門相比而言。可是,你如果把它看得太容易,就誤會了,因為實在講,念佛法門並不是很容易。淨宗法門,是依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些人不大喜歡聽到『往生』,我們於是換個名詞,『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大家就歡喜了。
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條件是『信、願、行』三資糧。『行』就包含十善業道,大家往往疏忽了這點,以為『行』僅『老實念佛』即可。佛號如果不能與十善融成一片,不能往生,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世尊在經教中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西方世界是至善圓滿的境界,人、物、法皆善,沒有分毫不善夾雜,所以我們如果不認真努力修善,念佛不能往生。這是淨宗同修要特別留意的。如果有人不想往生,僅僅希求在一生當中得到殊勝的人天福報,還是要從修善積德做起。
『菩薩有一法』:不多,多了我們沒法子學,一法就很簡單。這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一切諸惡道不僅指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若與十法界比,六道還是惡道,十法界若與一真法界比,十法界也是惡道,所以惡道是相對的講法。惡道詳細的意思,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所說的:『百界千如』。智者大師告訴我們,每一法界中都有十法界,換句話說,每一法界都有『諸惡道苦』。但在此地,惡道尤指三惡道。
【經】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你的心善、念頭善、行為善,決不會造作惡業,當然也就能夠永離一切惡道苦。
【經】令諸善法念念增長。
這就是『積德修善、積功累德。』這一句話,佛家、道家、與儒家都說,是過去中國三教共同的理念。
【經】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這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我們修行,知道要斷惡修善,但為何功夫不得力?為何每天還在煩惱中過日子?多數同修沒有認真作反省,只會怨天尤人,這不能解決問題。問題出現時,聰明的人決定會把癥結找出來,然後把它改正,這樣問題才能解決。我們修行的癥結,就是在修學善法當中夾雜不善。
祖師們講經時常常比喻:杯子盛著甘露醍醐上好的飲料,可是裡面夾雜了一點點毒藥,喝了不但不能養生,還要送命。我們今天修學一切善法不能成就,就是夾雜了不善。一定要懂得改正過來,決定不容許再摻雜不善。不善的念頭就是自私自利,不善的思想就是貪、嗔、痴、慢,不善的事就是殺、盜、淫、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夾雜這些,就是我們的致命傷。
今天,在這講堂中的同學,無論你是老修行,或是第一次來聽講的,你能在這裡坐上兩小時,把經聽完還不想離開,佛在經上說,你是善根深厚之人。什麼叫『善根深厚』?你的善根不是這一生種的,而是多劫之前就已經修學佛法,並且生生世世都在培植善根。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聽了釋迦牟尼佛介紹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非常歡喜,每個人都發願『我將來成佛時,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佛看了很歡喜,並告訴大家,他們這幫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由此我們就能體會到甚麼是善根深厚。
我們在座的同修,大概都有這麼厚的善根,過去生中曾供養過四百億佛。而供養超過四百億佛的善根之人,更大有人在!是哪些人?聽了這部經後,『立即』發願要求生極樂淨土,親近阿彌陀佛的人。阿闍王子只發願『將來成佛時和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立即發願求生淨土,所以他們的善根遠遠比不上我們。
為什麼我們無量劫來遇佛、聞法、修行沒能成功?原因就是夾雜不善。這個問題嚴重!夾雜不善的根,就是自私自利,自己的利益不肯放下。只要與自己的利害有衝突,佛陀的教誨就忘得一乾二淨,煩惱習氣完全現行,這是夾雜著大量的不善,不僅是『毫分』,我們不能成就的原因就在此地。這一生中,如果真想得生淨土,親近彌陀,我們決定要從根拔除不善,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決定不沾名聞利養,決定不起貪嗔痴慢,曉得這些對我們只有害處,沒有好處。
看到別人做好事,我們生歡喜心和讚嘆心。『好事』就是對社會、對一切苦難眾生有好處的事。我們如果有力量,要全心全力幫助他們,成人之美,決定沒有嫉妒。如果看到別人做好事,我們生嫉妒,或看到別人有成就,怕別人超過我,我們障礙他,你就夾雜不善。你若夾雜不善,那就跟過去生一樣,這一生不能成就,只是在善根中再加一點而已。什麼時候你不再夾雜毫分不善,你就成就了!
我二十六歲初學佛時,第一部看的經是丁福保居士著的《六祖壇經箋注》。我看了很歡喜,非常佩服惠能大師。惠能到黃梅禮拜五祖忍和尚時,忍和尚問他:『你到這地方來,想求什麼?』他說:『我來求作佛。』這就不是普通人!你去打聽問問,普通人到寺廟中燒香拜佛,求什麼?都是求平安、求發財、求升官這類的,從來沒聽說過來求作佛的。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惠能既然求作佛,真的就作佛了。五祖遇到這樣的學生,非常歡喜!但是佛門中也是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嫉妒障礙在所難免。真正的一個特殊人物,免不了要遭人嫉妒,所以五祖就用個障眼法,把他當作一個普通人,說:『好!你到槽房去做工。』打發他到廚房做粗活,分配舂米劈柴的工作給他。惠能接受了,掉轉頭要走的時候,又跟五祖說了一句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如果我們今天遇到祖師,一定和祖師講:『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惠能常生智慧,我們常生煩惱,這就是善根福德之不同。
如果你的善根福德現前,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常生智慧,不生煩惱,你這一生中唯一的願望是作佛,與諸佛一樣廣度苦難眾生。現在我們總算搞清楚了:修行之不能成就,就是夾雜不善。
淨土法門的善惡標準,是依《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段經文,世尊以無盡的慈悲,將五戒十善的形相,修學的方法,以及業因果報,說得很詳細,所以我們選這段經文作為晚課。
淨宗的早課不念『楞嚴咒』和『十小咒』,因為念這些咒語依舊打妄想,依舊夾雜,不能得利益。古人能得益,現在人不能,所以課誦不能不改。我選了《無量壽經》的第六品『四十八願』作為早課讀誦的經文。讀這段經文,是要學阿彌陀佛的心愿,使我們的心同阿彌陀佛,願也同阿彌陀佛。晚課念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五戒十善這段經文,是讓我們認真反省:『佛講的教誨,我這一天做到了沒有?佛教我應做的善,我有沒有做到?佛教我不可以做的惡,我有沒有觸犯?』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則是反省和懺悔。要依照佛的教誨改過自新,天天求改進。
改正錯誤就是進步,務必要天天改進,把我們的不善減少。斷除當然不容易,但是一定要減少。年年減少,月月減少,天天減少,果然真乾,十年、八年後,就不再夾雜毫分不善。功夫有成,不但不善的言行沒有,不善的念頭也沒有,絲毫的不善都沒有了。這個時候,你自己就曉得,念念行行之中,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你能感受到諸佛的護念。像慈母愛護兒女,兒女知道『母親真愛我,母親真喜歡我』,你就能明顯的感受到諸佛的愛護。
我們今天沒有法子感受,是因為夾雜了不善,所以產生了障礙。這些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卻相當困難,但這種難度可以克服。佛講:『登天難,求人難』,我們想生天不容易,求人也不容易。但是,不夾雜絲毫的不善,既不是登天,也不是求人,而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真正發心,肯克服自己的妄想雜念,就可以做到。果然做到,就超凡入聖,善法就念念增長。
【經】是即能令諸惡永斷。
諸惡是惡道的苦因與苦緣,因與緣都斷掉,惡的果報就消失,『離苦得樂』就現前。所以,佛教我們斷除惡因與惡緣的教學理念,符合現代人所謂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佛法不但不違背科學,而且超越科學多多。
【經】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
惡道苦斷了,善因與善緣成熟,善果當然現前,就是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諸佛菩薩及余聖眾在哪裡?原來就在現前。佛在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於是,你心目中看到的芸芸眾生,原來皆是諸佛菩薩聖眾。也許你聽不懂,很難轉得過來。前面,佛在這部經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想達到純善時,一切境界都隨之轉變,諸佛菩薩就在眼前。從前,心中夾雜不善,怎麼看都看不出來,現在,絲毫不善都拔除了,就愈看愈明顯,諸佛如來與諸上善人確實是同聚一會。
說到究竟處,『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是佛陀隨順俗諦而說的方便語,『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才是真諦。我們要把毫分不善拔除才能見到真諦,如果還摻雜不善,就見不到這個境界,只是聽說而已。我們要問,有沒有人見過這種境界?宗門與教下都有。禪宗《景德傳燈錄》和《五燈會元》的公案,以及教下的祖師大德傳記,我們就能體會,他們真的做到了,真的契入這個境界。我們自己好好努力,加一把勁,也能在現前契入這個境界。
諸位要曉得,在今天,能契入祖師大德所契入的境界,我們的『戒、定、慧』功力,其實超過他們很多!何以見得?這些祖師大德們,如果生在今天的社會,未必能契入。今天的大眾,煩惱習氣比過去的人重了不知道多少倍,而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也加了千萬倍,誘惑力太大太大了!在這種環境中,你還能覺悟,還能不摻雜絲毫不善,你的功夫肯定比他們高。所以,你在現前這個世間,能契入境界,古來的祖師大德沒有不佩服、不讚嘆、不尊重你的。我們要好自為之,決定不隨順自己的殺盜淫妄、貪嗔痴慢等煩惱習氣,決定要隨順佛陀的教誨。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學佛的存心與行為。
【經】言善法者,謂人天身。
學佛的同修和許多宗教的信徒,都承認人有前生和後世。在外國,他們用催眠術,讓一個人在催眠狀態中說出他的前世,有從人、畜生、還有別的星球上投胎來的,有許許多多的記錄,所以其他宗教的神父、牧師、傳教師也都肯定,佛法講的六道輪迴是真的。我們要修善法,來生才能得人身。善法中摻雜少許不善,大概百分之十以下可以,超過百分之十的不善,人身就得不到。就像醍醐,前面比喻過了,摻雜一點點毒藥,如果量很微小,吃了固然有害,但還不至於送命,來生還能得人天身。
【經】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
『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聲聞』是阿羅漢,『獨覺』是辟支佛,這兩種都屬小乘,已超越六道輪迴,不再夾雜見思煩惱。聲聞和獨覺的見思煩惱雖然斷盡,卻還摻雜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我們無法覺察,更無法理解和想像,因為無明煩惱極其微細,只有佛能知道。『無上菩提』是菩薩和佛所證得的。從人天一直到作佛:
【經】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
這三句十二個字,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不能忘記。我們成就人道,成就天道,成就小乘,成就菩薩,乃至於成就佛道,都是依靠這個方法為根本,可見其重要性。
【經】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
『永離』兩個字是一直貫下去的,即永離殺生、永離偷盜、永離邪行,直至永離邪見。
第一條是『永離殺生』。殺生是最嚴重的惡,不但不能有殺生的行為,傷害眾生的念頭都不能有,我們的心地才純善。別人毀謗我、侮辱我、傷害我,甚至殺害我,怎麼辦?《金剛經》上有一個公案: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肢體。這是傷害到極處,不但要你的命,還不讓你好死,把你的身體一片一片用刀割下來,淩遲處死。菩薩怎麼樣?一點怨恨心都沒有,完全沒有『他不對,我對』的念頭,絕對沒有怪他,純以純善之心處之,所以這是忍辱度的圓滿相。
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一定會遭遇到類似以上之事。如果遭遇到時,你就恨他:『我好心對他,他這樣對待我,我將來要報復!』那你還搞輪迴,不能成就。如果像忍辱仙人一樣,一絲毫惡念都不生,你就成佛了,你就不會在六道。我們是覺悟的人,曉得那一些傷害、毀謗、侮辱我們的人,還在迷惑顛倒。覺悟的人如果還要和迷惑顛倒的人計較,就是我們的過失,他們沒有過失。他們對我們的毀謗、侮辱、陷害,和種種障難,我們看到了要點頭:『做得不錯,正常的!』他們若能不這麼做,就不是凡夫了。所以,我們看他們看得很清楚,他們看我們就不清楚了。我們學『永離殺生』,就要學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詳細記載在《大涅槃經》。
今天,看到小的蚊蟲螞蟻,你還能傷害它們嗎?許多同修為這事煩惱:『家裡蚊蟲、螞蟻、蟑螂一大堆,怎麼辦?』你如果以真誠、慈悲心對它們,它們自己會離開。我在丹斯里李金友的山上吃晚餐時,他跟我說:山上種菜,初種時小蟲很多,也來吃菜。農夫隨它們吃,絕對不趕它們走。它們也是眾生,也需要飲食,來吃一點,我們歡喜布施,決定不起一點噁心對它們。這個情形逐年減少,現在已很少,不曉得那些蟲跑到哪裡去了。這證明有感應。不能殺,愈殺愈多,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過去幾千年來,農夫種植農作物,並沒有用農藥,收成也不錯。農藥發明之後,病害蟲只有增加,沒有減少,而且這些病害蟲對農作物的抵抗力逐年加強,殺之不盡。何必與眾生結怨仇?所以,『永離殺生』是最正確的觀念。我們不能說它是害蟲就可以殺,憑心而論,動物之間,最大的害蟲是人類,你們想想,對不對?所以,我們一定要覺悟,要聽從佛陀的教誨,把殺的念頭斷掉。不但不殺,惱害眾生都不可以,絕不可以令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們的『忍辱波羅蜜』要從這個地方成就。
第二條是『永離偷盜』。偷盜的範圍非常廣泛,佛在經中和我們說明,偷盜是『不與取』。有主之物,主人沒有答應,你把它拿來用,就是『偷盜』。日常生活當中,這些不善不勝枚舉。我以前跟隨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他當時在奉祀官府服務,職務是主任秘書。他每次領公家信紙信封,一定向奉祀官孔德成先生報告:『我領信紙信封,我私人寫信時也要用。』
孔德成先生聽的次數多了,說:『你怎麼這麼囉嗦!』
他說:『我用公家的信紙寫私人信,如果沒得到你的答應,我就犯了偷盜戒。我一定要與你說明,你點頭答應,我才敢用公家信紙寫私人信。』
今天,寺廟也印有信紙和信封,出家人拿去寫私人信,有沒有向住持方丈報告:『我要拿來做私人寫信用?』如果沒有,就犯了偷盜戒。這就是你的修善中夾雜不善。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更容易犯。寺廟的電話也是公家的,拿這個電話跟朋友聊天閒談,也犯盜戒。偷盜道場東西的罪,《地藏經》上有明文:『竊盜常住物,三世諸佛都不能救。』我常勸導大家,打電話要長話短說,多一句不如少一句,少一句不如不說。別人打給你,可以,那是他們付費,不是常住付費。我們打出去,常住就要付電話費。我單單舉這兩個例子,其他的可以舉一反三。
常住物一定要愛護,因為愛護常住物是惜福。糟蹋常住物,你出家就一生都沒福報。為什麼?福報都在這裡流掉了。佛家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諺語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我們想到這些話,毛骨悚然!所以,我決不勸人出家,出家如果不如法,就到地獄去了。不出家不墮地獄,出家墮地獄。所以勸人出家,就是把人拉到地獄去,害慘了人!這是最不道德的。李老師當年在世,只勸人皈依,不勸人受五戒。為什麼?我勸你受戒,你要是犯了戒,我也有過失。戒是要自己真正發心受持。如果想想這個戒條我做不到,那決定不可以受戒。實在講,我們只可以勸人學佛,勸人三皈依都有問題。為什麼?三皈依是要你自己發心的,三皈要是搞錯了,痲煩多!他皈依某個法師,皈依某個道場,『這位法師是我的師父、那位不是我的師父,這是我師父的道場、那不是我師父的道場』,起嚴重分別,是『破和合僧』罪,要墮阿鼻地獄。
不偷盜,最簡單的說,就是『決定不可以占別人分毫的便宜』。古德講得好:『吃虧是福。』我們要學吃虧。占便宜是罪過,要把占別人便宜的念頭斷盡。
第三條是『永離邪行』。邪行指淫慾。在家菩薩不邪淫,出家人永斷淫慾。此地『永離』與『永斷』是同一個意思。
第四條是『永離妄語』。妄語是說假話,欺騙眾生。對人沒有實話,這個毛病習氣是無量劫帶來的。尤其現在的社會,妄語已成風氣。現在的法律,常常講到『保障隱私權』。保障隱私權當然要打妄語,不打妄語就不能隱私了,這是世法的標準,與佛法標準很不同。『私』總有不體面或者不光明的一面,佛法中決定沒有隱私。佛法完全透明,光明顯耀,大公無私。我們如果想在這一生成就道業,一定要永離妄語。
可是,佛法自始至終,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佛經中有例子:獵人追一隻兔子,兔子跑到一個三岔路口,逃走了。你正好在這個地方看到,獵人問你:『我剛才追的兔子從哪邊跑了?』這個人如果不妄語:『從這邊走了。』這隻兔子被他追到,命就沒了。這個時候,可以打個『方便妄語』,說:『兔子從那邊走了。』獵人就永遠追不到,你這個妄語是救了兩條命。這種妄語在佛法叫『開緣』,不是破戒。每一條戒律都有『開、遮、持、犯』,要有智慧通權達變,曉得什麼狀況之下,怎樣做是正確合理的。
你若不懂這些方法,就守住一個原則:『決定利益眾生,決定不害眾生。』說『兔子從那邊跑了』這句假話,其實救了兔子和獵人兩條命。獵人雖然起了殺生的念頭,但畢竟沒有殺生的行為,因此不會墮惡道。兩個人都救了,這是一件善行。凡是對社會、對眾生有利益的,這個妄語叫『開緣』。
第五條是『永離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斗亂兩頭,決定是過失。叫人家父子不和、夫妻不和、兄弟不和、朋友不和,在社會上叫人家君臣不和、國與國不和,這個罪就更大。如果挑撥演變為戰爭,這個兩舌罪決定墮阿鼻地獄。如果兩舌破壞道場,罪過就更重。《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有例子:兩個法師講經,講得不錯,聽眾很多,信徒對法師很恭敬,供養很多。別的出家人看到就嫉妒,於是造謠生事,挑撥間離,使聽眾對法師喪失信心,把這個道場破壞了。挑撥間離的出家人墮阿鼻地獄,以人間的時間計算,在地獄中一千八百萬年。我們必須知道,人間與地獄有很大的時差,人間一千八百萬年,在地獄的感受是無量劫。看到別人得恭敬利養,自己感到難過,無非是嫉妒、愚痴。造這種罪業,就要受這麼苦的果報。
第六條是『永離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沒有禮貌,出口傷人,容易得罪人。
第七條是『永離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這些口業,在今天的社會,幾乎很少人不犯,所以天災人禍綿延不斷。如果我們稍稍留意,從資訊中做個統計,你會發現,現在這個世界的災難頻率不斷在上升,而每一次的災難都比以往嚴重。什麼原因?眾生造作種種不善業感得來的。
有幾位台灣比丘尼問我:『法師,台灣中部佛教非常興盛,為什麼會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我告訴她們:『台灣中部我看過。在沒出家前,我在埔里住過半年,跟懺雲法師住茅篷。那個時候,埔里確實是台灣的福地,建茅篷的那座山非常秀麗,一般人講是好風水。可是,幾十年後,那座山建滿了寺廟,大概有二、三十間。大家講佛法興盛,可是仔細看看,是怎麼樣?每間寺廟都彼此不相往來,都不擇手段的拉信徒,都說:我這裡好、他那裡不好,自贊毀他。而且,那座山沒有整體的規畫,變成了亂墳崗,把風水完全破壞了。大地震從那裡發生,必有原因。李炳南老居士過去常講:有廟無道,不能興教。廟蓋得雖多,卻沒有道。雖然是出家人,卻沒有捨棄自私自利,沒有放下名聞利養,依舊搞貪嗔痴慢。不善的業,感得不善的果報,怎能怨天尤人?』
我又舉了一個例子。懺雲法師也在那兒,聽說大地震時,他沒有事。他的廟為什麼平安?老和尚雖然很少講經說法,但還是有修行,值得我們尊敬和讚嘆,所以護法龍天還是保佑。種善因,得善果,不善的因,必有不善的果報。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果報的對比就非常明顯。
最後三條是『永離貪慾,永離嗔恚,永離邪見。』這是最重要的。身惡和口惡都由意惡主宰。我們心念善,身、語當然善,如果心念不善,想不造口業或不犯身業,就太難太難了。所以,最重要的是意業。『修行』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行』是我們的生活行為,『修』是修正。我們的生活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修正過來,就叫修行。這十條善業就是教我們修行的方法。『永離殺生、偷盜、邪行』是修正身業的錯誤行為,『永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修正言語的錯誤行為,『永離貪、嗔、痴』是修正心地的錯誤行為。宗門與教下的祖師大德教我們修行要『從根本修』。根本是意業,即『貪慾、嗔恚、邪見』。
第八條是『永離貪慾』。欲是欲望,世間人都貪,不曉得利害。佛在經論上千叮嚀、萬囑咐:『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一條不斷,就叫你下地獄,五條都有,你就永遠不能離開地獄。我們在生活上,不能離開財色名食睡,但是必須明了它們的副作用之大,面對它們時要有極高度的警覺,不能為它們所害,決定不可以起貪戀之心。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也要穿衣吃飯,但穿的是什麼衣?最簡單的衣服,能夠蔽體、禦寒、保暖就可以了,絕不貪求它的質料樣式。
在佛門,出家人穿的紅袈裟中,還繡著「萬壽萬福』等字或佛菩薩像,很容易增長貪心。這種服色在古時候有,但決不是法師自己做的,也不是信徒供養的,是皇帝對法師尊重,欽賜。要穿,也只是偶爾在大典禮當中,穿給皇帝看,不穿的話皇帝會不高興。如果不是皇帝要參加大典,決定不穿。現在出家人自己做的服色,追求好看,這是貪慾還沒能斷。韓瑛館長在一九九七年往生之後,我從此就不再用黃海青和紅袈裟。穿咖啡色的二十五條衣,我大概是第一人,在僧服店做衣時,還沒有人做過。我想到這點,是因為佛在經論中教導我們,出家人應穿染色衣。染是紅、黃、藍、白、黑五種正色混合在一起。單色代表一個族群,染色則代表多元文化,在前面已經講過。
第九條是『永離嗔恚』。不合自己的愛好,往往就起嗔恚心。慳貪墮餓鬼,嗔恚墮地獄,貪再加上嗔,後果嚴重。
第十條是『永離邪見』。邪見就是愚痴。違背真理,違背事實真相,見解都是錯誤的。愚痴很難辨別,所以我們一定要常讀聖賢書,接受聖賢的正知正見教誨,才能永離愚痴。
在這部經中,這十個綱目,都有各自的修學細目與因緣果報。不論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這部經是共同科目。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統統都要修學。違背這部經典,就決定不是佛弟子。
以上這段經文,是我們修行的精華,希望諸位能把它背熟,常常檢點自己的心行,我們才能回頭,真正『轉惡為善、轉迷為悟』,最後達到『轉凡為聖』的殊勝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