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屬功德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屬福德邊。福德可以給人,功德不能給人,亦如財物可以贈送他人,聰明智慧無法贈送他人,功德是自己專有的。寶志公為觀音化身,主持梁皇懺只能將郗氏夫人超度到忉利天,再上去要靠定力。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問佛:舍利弗何以有如此智慧?佛答:舍利弗心內如鼓,空空如也。一念不生,這是大定。隨問隨答,一經過考慮即落在意識心上,必須要用無分別智,無分別智與佛心,心心相應。教下的止觀也是定,方法不一樣,目的則同。
△止是禪定,觀是般若,修止必須同時修觀。若是一心專修禪定,修久了,不會馬上得到智慧,行者心理漸漸地消沉下去,容易打瞌睡,起了懈怠心,什麼都不肯作,消極而不行善法,如此則失自利。其次,修止修得好,亦限於獨善其身的地步,因而遠離大悲,不度眾生,亦失利他。故馬鳴菩薩說:「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沉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觀是看破、止是放下,有止觀才能斷得了貪愛。
△佛對於恐怖的眾生的安慰之處,生死之因緣自己可以做主宰,想不生不死並不難;見思煩惱是生死之根本,如不肯斷是願意在世間。煩惱一起來,立刻覺察,日久功夫純熟,即能斷煩惱,即可自作主宰。看破是真精進,放下是真功夫,只要斷除煩惱,生死即得自在。
△四念處通大小乘,通一切法門,是學佛的基礎。佛將欲涅槃時,阿難問佛:佛圓寂後依誰而住?佛答:依四念處住。所以,若不依四念處,所修行的一切法門均不是佛法。
△觀身不淨。不淨有五種:(1)種子不淨,父精母血作為自己根身的種子。(2)住處不淨,住母胎時多有不淨。(3)自體不淨,身體為四大假合所成。(4)外相不淨,九孔流溢。(5)究竟不淨,死後數小時即變壞。知自身種種不淨,實無可留戀,即不會執著。或謂有此身可作修行的工具,所謂借假修真;請不要誤會,此「假」字非指身體而言,係指佛法而言,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其實身體用不著擔心,有一定之業報,只有多作善事,在修持上用功夫,才能保持身心康泰。
△四念處之觀身不淨,是令對於身體不要過分愛惜。打破身見即能破我執,才能離開世間,往生極樂世界。
△凡是血肉之身均不乾淨,小乘佛教有九不淨觀之說。即以選世界小姐而言,各國佳麗均系代表人物,真有沉魚落雁之容,然而除去一張表皮外,身內只有血肉筋骨,污穢充滿,死後不到三天即惡臭充鼻。所以《起信論》說:「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
△觀受是苦,受是領納、領受之意。一切受,歸納之有五:身的苦、樂,心的憂、喜,以及身心無苦樂之舍受。苦、憂屬苦苦;喜、樂屬壞苦;舍是暫時的,屬行苦。三界均苦,若欲離苦得樂,除轉識成智外,別無辦法;如辦不到,只有念佛求往生。
△觀心無常,第六意識心念念不停,不用功時不覺得,初念佛的人愈覺妄念多,停不住。一念不生是真心,動即是妄心,首先要把心拴住,若拴不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更不能往生淨土。
△「觀法無我」,法指一切萬法,我是四大五陰的假合,四大五陰就是法,一切法空無自性,要常常作如是觀,才能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
△眾生有四種顛倒,認為身體是乾淨的,享受是快樂的,心是常住的,我是實有的,既有此顛倒思想,所以處處放不下。對治之法,即用四念處幫助,將身心放下。
△不論修何種法門,戒定慧是基礎,不能得定,縱得慧亦是狂慧,定中無慧亦是邪定。
△說到定力,凡夫也有,定的境界不相同而已。凡夫將五欲六塵境界當作真的,心定在五欲六塵之中,故見不到佛的境界。從前佛在祇園精舍見蟻而笑,謂弟子曰:蟻身已閱七世佛仍為蟻身。因蟻是定在蟻的境界,始終無法脫蟻身。人亦如是,人想生天的不多,想生淨土的更少,一生混混沌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無大善惡,一生又一生,白骨堆成山,仍在人道中混,這還是好的;三毒加重,失掉人身,更不堪構想了。
△時間是就眾生分上說的,實際上並沒有時間,是眾生的錯覺。時間屬於心不相應行法,長短沒有一定,念劫圓融,可見時間是眾生的知見。所以經云:「無量無邊無數劫,於一念中悉明見。」
△凡夫與聖人不同,聖人觀性,凡夫觀相,凡夫處處見,處處著。
△馬鳴菩薩說:「若得三昧,不為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外緣」指四面的環境,「一切音聲」如車聲、飛機聲等,皆足以破壞我們的定功,所以小乘人要住在山林水邊才容易修道。古語云:「大隱在市,小隱在山。」十字街頭都可以打坐參禪,這是有深一層功夫的人說的。
△八萬四千法門,就理論上歸納之,可分為二大類:一曰定,一曰觀。定即止,放下萬緣之意。修定是心不起念,比較單純,修行人大致沒有什麼爭論,至於修觀,各人所修的境界不同。修觀是入佛的境界,各有獨到之處。修觀要用智而不用識,用觀照而不用分別,無論對性體或法相,唯有用觀照才能見到如實理,永無乖諍。
△體真止:止就是定。體真者,經論中常說一切諸法皆因緣和合而生,均無自性,如能體會真空的道理,證知其真理即真空,一切事相當體即空,就不會在一切法上攀緣。體真止屬空觀。
方便隨緣止:又名息緣守境止,如念佛法門及禪宗的參話頭,把其它的萬緣都止著。菩薩曉得空有之真相,空非空,有非有是幻有,空不是頑空,於一切幻化假相的境界上分別種種萬事萬相,而心中如如不動;為了利益眾生,故隨著眾生的緣,亦能安住在俗諦上。
息二邊分別止:是因第一種偏在真空上,第二種偏在假有上,都不是中道,現在明白假非真假,真亦非真,空有二邊都不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