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經來說,前面二十五位菩薩所說的境界,跟《華嚴經》五十三參一樣,有順境、有逆境,有的人在逆境裡成就了,有的人在順境裡成就。可是這個話諸位要聽清楚,你如果執著在名言、死在言語之下,你不會開悟。「有的人」,那個人是誰?自己。有人在順境成就,有些地方提升自己是在順境;有人在逆境裡面,有些時候是在逆境界裡成就自己,順境裡的人、逆境裡的人都是指自己。你要是聽錯了,「這些人在逆境裡他成就,那些人在順境裡成就」,你就把意思錯會了。初學的人多半是在逆境裡成就,我們舉個簡單例子,像一個人學佛,在一生當中,你求學時代是逆境,到你弘法的時代順境、逆境都有,到你傳道的時代一定是順境,不會是逆境。所以修道、弘道、傳道,這三個階段不一樣,修道的時候不吃苦頭,你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怎麼能夠磨得掉?叫你要刻苦,磨你的貪心;叫你要忍辱,磨你的瞋恚心;叫你明理,磨你的愚痴心,要在逆境裡去磨。沒有這個境界來磨鍊,你的貪瞋痴無緣無故就沒有了,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沒有在逆境裡去鍛鍊,你就能有成就,自古以來,不要說我們娑婆世界找不到,到他方世界你也找不到一個。所以要刻苦。
《法華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讚嘆提婆達多,他自己說的,沒有提婆達多他成不了佛,他也度不了眾生,稱提婆達多是大善知識。我們幾個人能懂這個意思?《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你們都念過,《禪林寶訓》也有不少同學都看過,看過怎麼樣?都是他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不能直下承當。真正要想成佛,你得求一個提婆達多幫你忙,你要是找不到這個人來幫你忙,你一生怎麼能成就?所以先是逆境,逆境裡把你無始劫以來的壞習氣、惡習氣,淘汰得乾乾淨淨。到弘法利生的時候你做了法師,剛才講順境、逆境都有,有讚嘆你、恭敬你、供養你的,也有毀謗你、破壞你的,這個境界都有。
這個時候順境、逆境都無動於衷,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成就自己。傳道的時候順境,傳道是傳法,這時候完全順境。由此可知,在我們修學過程當中、弘法利生的過程當中,也是時時刻刻都要用種種不同的方便法,才能夠圓滿功德。所以這個經文裡,順境、逆境,全是自己常常會遭遇到的,不能不曉得經文裡頭的宗旨,它的大主意之所在。『聖性無不通』,「聖性」就是佛性,也就是覺性,順逆境界裡都通,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不是說只有順境才無礙,逆境就有障礙,那你就錯了。障礙從哪裡來?不信,障礙就來了;錯會了意思,障礙來了。換句話說,你在境界裡生了分別執著,障礙就來了。分別執著是迷惑顛倒,是凡夫法,不是佛法。所以你要學佛,哪有障礙?學佛無不通,無論什麼境界沒有不通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