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亦稱「文曲星」,是中國歷史上信仰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神之一。
據傳,他主宰人間功名利祿、文運科名,故被廣大文人儒士崇拜。他是被列入道教神仙系統中一位重要的神,勸人廣行陰騭,致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從而達到趨利避害的結果。
《文昌化書》還記載了文昌帝君遇佛授記,因此在他的身上,還體現了佛法慈悲救苦、濟世利人的精神。
既然文昌帝君在儒釋道三家中皆有如此高的地位,那麼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各階層共同崇拜的對象就理所當然了。要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能忽視這一歷史現象。
天上的星宮居住著天神,那裡是人間之上的另一世界,但人間聖賢也可以上升為天神。
《文昌帝君陰騭文》中,帝君自述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其最後一世,據四川七曲山清虛觀碑記記載:
「帝君生於晉,姓張,諱亞,越人也。後徙蜀,即梓潼居焉。其人俊雅灑落,其文明麗浩蕩,為蜀中宗師。
感時事,托為方外游。及門諸子,建祠祀之,題曰文昌君。唐玄宗、僖宗,避寇入蜀,顯靈擁護,難平,詔封晉王。後人加稱曰帝,蓋尊之也。」
《安士全書》說:「張氏本黃帝后裔,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巳歲,其後示現,每多姓張。世傳二月初三日聖誕者,止據帝君生於晉武帝太康八年之一世也。」
由此可以上溯到周朝,帝君誕生於張家。帝君自周曆晉,多次出沒世間,投生為士大夫身,梓潼建祠則已是最後一世。因為他廣行陰騭,積功累德,上升為神。
《文昌化書》說:「上帝以予累世為儒,刻意墳典,命予掌天曹桂籍,凡士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皆隸掌焉。」
這裡說明,帝君前身多世為儒,所以玉帝就派他做文運之神。
至於具體封名為文昌帝君,則是元朝的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將梓潼神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
自此以後,縉紳士大夫多信禮文昌帝君,文昌之祠,遍於郡邑。及至明代,天下學宮皆立文昌祠,科舉士人無不崇奉文昌,文昌帝君七十三化之說在社會上廣為傳播。
清代時,以文昌帝君主持文運,福佑國民,被列入國家祀典,每年農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誕日時,朝廷都派官員前往梓潼七曲大廟祭祀。
全國各地遍布文昌宮、文昌祠和文昌閣,科舉之年,祈禱相屬,天下士子莫不對之恭敬頂禮。
中國古代的帝王和讀書人尊崇文昌帝君的真正目的,並不是期望通過禮拜文昌帝君而獲得保佑,而是通過祭祀禮拜的活動弘揚文昌帝君的教誨,讓人們明白為善得福、作惡致禍的道理,因而達到「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效果。
因此,文昌信仰本質上是一種倫理、道德和因果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