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介紹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鳩摩羅什大師


時間:2018/8/3 作者:定英蔣德英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鳩摩羅什大師

大師從弘始三年入關,到弘始十一年圓寂,只有八年的時間。但這八年的時間,成果豐碩,翻譯的經論有九十八部,一共是四百二十一卷。

姚興護持佛法,是舉全國之力來幫助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佛經的。三千人的譯場,有宣梵本的、有定字義的、有潤文的、有校正的。經過很多道流程、把關,才能出一個經本,最後再報請皇帝批准流傳。是非常慎重、嚴謹的。

參與譯經的都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其中更有八百沙門——高僧大德!

其中有僧法師。據《高僧傳》記載,僧法師出身貴族,博通經論,很有才華。姚興令他做僧主(就是僧團裡面的負責人)。僧法師講究戒律,非常嚴肅,佛馱跋陀羅尊者(與東林寺很有因緣)被擯時的羯磨法,就是他主持的。

還有僧睿法師(在我們東林寺白蓮社十八高賢里也有他的名字),也是博通經論,對《中論》《般若》都有深刻把握。僧睿法師是來做譯經的「筆受」,協助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法華經》,貢獻很大。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鳩摩羅什大師

當時《法華經》已經翻譯過好幾次了,實際上竺法護就翻譯過《正法華經》。鳩摩羅什大師看到原來的翻譯有很多錯謬,就決定重新翻譯。在重譯時,常常是鳩摩羅什大師拿著梵本,姚興拿著原來舊的譯本來對照,這些義學沙門就來證義或進行語言上的潤色。

比如翻譯到《正法華經·授決品》(就是《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時,原來的本子講「天見人,人見天」,竺法護譯為:「人見到天,天也見到人」。鳩摩羅什大師翻譯到這裡,就皺眉頭了,說:「這句話有點過於樸實。」

僧睿在旁邊就建議,是不是可以翻譯成「人天交接,兩得相見」?這一翻,又有這個意思,又很文雅。相形之下,「人見天,天見人」,就顯得沒有味道了。

鳩摩羅什大師不禁慨嘆道:「我傳譯經論能夠與你相遇,那真是沒有遺憾。」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鳩摩羅什大師

僧睿法師之所以能成為東林蓮社的十八高賢之一,就是因為他不僅教理非常通達,還對淨土法門一往情深。他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臨終時是面西合掌念佛往生的。

《南山感通傳》中有一句「七佛以來,譯經師」,來證明鳩摩羅什大師的功德。

這個信息的傳達是有神秘渠道的。《南山感通錄》又叫《道宣律師感通錄》。道宣律師持戒精嚴,感得天人來護持、護法。這部《感通錄》裡,就收錄了道宣律師與王璠、陸玄暢、費氏等天人的對話。

這個《感通錄》很有意思。現在不是講地外文明嗎?這本書就是我們這個地球上唐代時的一位沙門與外星人的對話。比如道宣律師問費氏:「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經典至今被人受持讀誦,非常盛行,而且越來越盛行,這是什麼原因?」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鳩摩羅什大師

《法華經顯應錄》中引《南山感通傳》中費氏回答說:「什公聰明,善解大乘,彼自七佛以來傳譯,得法王之遺寄也。」

「什公聰明,善解大乘」,是說鳩摩羅什深刻把握大乘佛法的精髓,而且參與譯經的人員都是「一代之寶」,用現在話都是一代精英,所以他翻譯的佛經是「絕後光前」。

以後就再沒有像鳩摩羅什大師這樣的譯經盛況了,「絕後光前」,就是發揚光大了前人的事業,做出了後人再也做不出的事情。這個說法就是推尊鳩摩羅什是古今佛經翻譯師中的翹楚。

而且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是意譯,「以悟達為先」,不是吭吭哧哧地對著文句一句一句翻譯的。他是先「悟」,就是先了悟、通達義理,以佛的法義為先,然後再轉為中國人所能夠習慣的表現方式來翻譯,不是一句句很呆板地翻譯。

所以,他所譯的經典得佛「遺寄之意」,能夠得到佛說法的本來義味。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鳩摩羅什大師

他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尊佛以來的譯經師,而且是過去七佛以來的譯經師,這就很神妙了。

大家都知道,過去七佛是指莊嚴劫的後三尊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尸棄佛;賢劫的前四尊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為什麼七佛放在一起說?因為這七佛是五不還天(淨居天)的天人都能夠看到的,就是一百小劫之內,也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一百小劫修相好時能看到的。

過去七佛降誕在南閻浮提,都是在西天竺,就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所以,迦毗羅衛國才叫中國——世界的中心,一四天下的中心。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鳩摩羅什大師

過去七佛滅度之後,或者在他們的正法時期,或者在像法時期,他們的梵典必定會傳到震旦國。這說明震旦國也是很了不起的國家,文化也是源遠流長。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通常說是佛滅度千年以後,到了東漢明帝年間才傳過來。從歷史記載來看,實際上在殷商時期就有佛法了,在周朝——周昭王、周章公這個時代也有佛法,甚至還有佛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釋迦化身無數,所以「隨人所感,前後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魯莊」。

《道宣律師感應錄》裡面談到周穆王的時候建佛塔以及建佛像的過程,那就不是漢明帝時候的事情。所以,佛法在中土的流傳,也是不可思議的。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鳩摩羅什大師

所以歷代都有譯經師把梵文譯成華文。像從漢明帝以來,來自天竺和西域的三藏法師都是以翻譯經典開始傳播佛法的。

這些譯經師裡面,惟有鳩摩羅什大師是自七佛以來,常為我震旦國做譯經師的。這些信息都是南山道宣律師問費氏天人而得知的。

在這個《感通錄》裡還有一個問答,道宣律師問:「世間人常常議論鳩摩羅什大師的戒律清不清淨。」這就是為什麼鳩摩羅什大師的母親對他說:「你到震旦國,對自己不利。」

在呂光占領龜茲國的時候,就用盡手段逼著鳩摩羅什大師跟龜茲國王的女兒在一起;到了姚秦,姚興又逼他生後代——你智慧太高了,得有後代來遺傳。不讓鳩摩羅什大師住僧房,讓他住在逍遙園。這好像是一個污點,其實鳩摩羅什大師都是被逼的。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鳩摩羅什大師

他每次講經論的時候,必先要說一句話——一個比喻:如臭泥中生蓮華,但採蓮華,勿取臭泥。

費氏天人說:「不須相評,非悠悠者所議。」說這個事情不是一般人所能評議的。「羅什師今位階三賢,所在通化」,就是位證三賢,是三賢位的菩薩!圓教三賢位,那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是菩薩摩訶薩。

三賢位就是阿鞞跋致菩薩,智慧廣大,可以遊戲神通,有種種善巧方便。鳩摩羅什大師為了弘揚佛法,忍辱負重,哪是要去破戒呢?

當時還有一個公案,叫「羅什吞針」。鳩摩羅什大師下面有八百沙門,覺得你住在逍遙園,天天跟美女在一起,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鳩摩羅什大師

為了阻斷這些不正確的想法,有一天在過齋的時候,鳩摩羅什大師在每位比丘面前擺了針,叫他們把針吃下去。可是誰敢吞針呢?自然是沒一個敢吃的。

鳩摩羅什大師就叫下面人把所有的針全都收上來,那是一大把,當著眾人的面吞下去。這樣一來,下面人再不敢說要跟鳩摩羅什大師一樣了。

大師此舉也就是說,你如果能夠像我一樣敢吞針,就可以跟我一樣;你吞不了針,就不能一樣。

所以想想鳩摩羅什大師這個三賢位菩薩,那是真實不虛的,不能用一般人的價值標準去判斷他,哪是我們所能夠隨便評價的呢?

七佛譯經師,凡情難測度:鳩摩羅什大師

鳩摩羅什大師舌舍利塔

鳩摩羅什大師在臨終的時候,曾經發過一個願:我所翻譯的經典流傳後世,弘通永遠,今在眾人面前「發誠實誓」,若我所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謬的話,「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

就是說我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如果沒有錯謬,就要有舌不燋爛的瑞相,以此來證信。大師圓寂,真的做到了「薪滅形碎,唯舌不滅」,也屍體全碎,舌頭獨存。

所以,鳩摩羅什大師能夠到中國——震旦國來傳揚大乘經典,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我們要感恩這位菩薩!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