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業警示集
第八章學會說話
三言順人心
○做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文昌帝君陰騭文》)
○人心所在,就是天理所在,所以必須順從它。但順從並不是諂媚的意思,只要懂得察言觀色,措詞質直無欺,發言周詳審慎,語氣謙虛和藹,這也就夠慎重了。(演蓮法師《安士全書》譯白)
○「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讚美代替呵斥。」這不但是教育上最好的方法,這也是做人處事最妙的高招。(星雲法師)
○當時在我痛苦的時候,那些老師、同學對我態度不好的情形,現在過了三十多年,我還記憶猶新。所以人遇到特別大的痛苦的時候,你在旁邊對他哪怕稍微說一點安慰的話,或者稍微扶一下,他可能永遠也不會忘記,就會覺得在他最絕望和最痛苦的時候,你真正給了他一種復活的甘露妙藥,他就會特別地感激你。(索達吉堪布開示《怎樣才快樂》)
○其實說到底,「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就是讓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別讓話題總圍繞著你一個人的成功轉,想一想別人最關心什麼,最希望聽到什麼樣的建議,然後由此展開話題,還愁交往不順利嗎?(李志強著《什麼都不學,也要學說話》)
○南北朝劉宋時,有一位從印度來的高僧名求那跋摩,他出家前原是印度罽(jì記)賓國的王兄。劉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正月,求那跋摩大師來到建業(今南京),文帝接見了他,殷勤慰問,並請教大師:「寡人也很想持齋戒殺,但我身為一國之主,執掌朝政,種種拘限,無法滿願,不知怎麼辦才好?」
求那跋摩大師回答說:「帝王所修的齋戒和平常百姓有所不同。百姓身份低,名分微,即沒有號令他人的權力,如果行事不能約束自己,如何修身?而身為帝王,以天下為家,視萬民為一子,只要說一句仁德的嘉言,官吏和百姓就會歡欣鼓舞;每推行一項善政,則人和神都會共同擁護。重用賢人,提拔有才能的人,減輕徭役賦稅,那麼天下就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稔。能如此持齋,持的才是大齋大功德啊!能這樣戒殺,戒的功德才算圓滿啊!難道一定要節省半天的飯菜,保全一禽獸的生命,便以為是弘濟了?」
文帝拍案感嘆地說:「世俗人對深遠的佛理迷惑不清,而一般的出家人卻又拘泥於淺近的教化;像大師您所說的這一席話,既能開我智慧,使我悟解佛理而又明了易曉,足可以通行於天人之間而無所障礙啊!」因此就請大師住在京城祇洹寺。大師圓寂時,頭頂間有一物,形狀宛如龍蛇,直衝上天,有數千人看見。
求那跋摩法師所說的這一席話,句句都與儒家的議論相吻合,但佛理也在其中,確實是所謂「出言順人心」的高論啊!(演蓮法師《安士全書》譯白)
○一家賣粥的小鋪,有兩位客人同時向老闆娘要求增添米粥。一位皺著眉頭說:「老闆,你為什麼這麼小氣,只給我這麼一點粥?」結果,那位老闆也皺著眉說:「我們的粥是要成本的。」然後給他添了粥並收了他兩碗的錢。而另一位客人卻笑眯眯地說:「老闆,你煮的粥實在是太好吃了,我一下子就吃完了。」結果,他拿到了一大碗又香又甜的免費米粥。(慎獨《學學彌勒佛的笑與容》《覺群》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