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十念他義
「乃至十念」異釋頗多
接下來請看講義中的「十念他義」。上面所講述的都是「十念正義」,也就是以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傳承來解釋「十念」。反之,如果不專依善導大師這個法脈,所解釋的「乃至十念」有可能會錯誤,那就不是本宗本門的意義,而是他宗他派的意義。
十念他義——本願「乃至十念」之釋,經大師楷定之後,多以大師之釋為準;於大師之前,諸方異釋頗多,略舉其三。
第十八願所講「乃至十念」的含義,經過善導大師楷定古今之後,如果看到善導大師解釋的,就都以善導大師的解釋為標準。可是在善導大師之前,因為沒有善導大師的解釋可看,所以「異釋頗多」,不一樣的解釋很多,這裡舉出三個。
一、《雜阿含經》佛法僧等十念
或引釋《雜阿含經》之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在南傳佛教(小乘)當中,最被注重的有三念、六念、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就是「三念」,加上「念戒、念施、念天」就是「六念」,再加上「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就是十念。所以,這十念在南傳佛教中是很被注重的,這是小乘法門必修的。
雖然都是「十念」兩個字,名詞相同,不過意義是不一樣的。所以,如果引用《雜阿含經》的這十念,作為阿彌陀佛發願救度十方眾生的根本願——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話,當然完全是錯誤的。
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依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稱名念佛,下至十聲」。《雜阿含經》所講的十念,跟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跟善導大師的解釋,是風馬牛不相及,完全不一樣。
不過,《雜阿含經》的這十念,其中第一「念佛」與第十「念死」,跟我們這個法門倒是比較相應。當然,這裡的「念佛」,並不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而是念「南無佛」,是念佛的相好以及佛的功德。因為小乘佛法當中,還沒有顯示十方淨土和十方諸佛。而對我們來講,凡是念佛,都是要專稱彌陀佛名,不夾雜諸佛名號。為什麼?「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的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舉一全收,無欠無餘。所以,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稱念十方諸佛,乃至往生彌陀淨土就等同往生十方淨土。
念死
「念死」,為什麼要「念死」?一個修行人除了念佛以外,所有的念當中,「念死」是最尊貴的。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人生無常,隨時都會死,「死」是無定期的,每個人一生下來,都是被判了不定期的死刑,只是時間不知道而已;雖然不知道,但隨時都有可能是死日。
對世間的人來說,死是最衰敗、最敗壞的,也是最不堪、最痛苦的,因為死時自己一向最珍惜的肉體會消失,恩愛眷屬會生離死別,自己一生所辛勤經營而成就的一切皆會化為烏有;不僅如此,死並非一了百了,而是還有下輩子,還有輪迴,還有投胎轉世,而且再度投胎為人的機率非常小,多因累世業報,或墮入地獄受鑊湯油鍋、刀山劍樹之苦,或受斬頭剁腳、剖肚抽腸之苦,或墮入不得吃、不得喝的餓鬼當中,不然就是入牛胎馬腹。那種苦、那種恐怖,是沒法形容、沒法想像的。
「念死」,就是念這些內涵。
一個人果能真切「念死」的話,他的修行一定會不一樣,他在佛堂念佛的心態與聲音也會不一樣。大家模擬想像看看:如果平常身體都不錯,可是幾天前突然感覺不適,到醫院檢查,醫生說:「你怎麼這麼晚才來!」結果判你已經罹癌第一期或第二期或第三期,甚至末期了,那時候你會怎麼樣呢?大部分人應該是當下驚得啞然無語,隨之惶恐,然後由最初的不能接受,到最後面對現實的鎮定下來,念佛也一定聲聲懇切,字字清楚,句句實在,跟平常悠悠泛泛的不一樣。
不過,我們畢竟是學佛修行的人,跟世俗人不一樣,我們已經有了無常觀、罪惡觀,也有了阿彌陀佛的慈悲觀、救度觀,所以平常的念佛,一聲就是一聲,一句就是一句,是切實的、不含糊的,是出自內心而懇切的。
這是念佛人「念死」的深層含義。
然而,「念死」二字是對修行人講的,對一般的人根本講不通,因為一般的人碰到「死」這個字,就認為不吉利,所以某些地方的電梯,尤其是醫院的電梯,是沒有第四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