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有幾種,要把它分清楚。一種因眾生而產生的慈悲,我們叫「生緣慈、生緣悲」,因為眾生的因緣而產生慈悲心的。通常這部分中國人叫惻隱之心,現在慈濟功德會發揮得都是惻隱之心。
一種是法緣慈、法緣悲。因為法的說明,使我們產生慈悲心。我們也知道,這種慈悲心通常比較冷漠。惻隱之心的慈悲會比較熱情,因為我們要幫助人家,那我們應該好臉色給人家看,不但要幫助人家,而且身體力行要做得到,這一點生緣慈是比較熱情。法緣慈會比較冷漠,那裡火災燒死人了,我們捐點錢吧;人家遇到不幸,我們捐點錢吧。你也捐了,劃撥過去就可以了,這是法緣慈。你知道,你也會做,但是內心的熱度好象很不夠。有沒有這種感覺?做會做,因為回到理論的指導上面來講,是應該要這樣做,那麼你也會做,但是比較冷漠,這種情況通常比較理性。
另外一種,叫無緣慈、無緣悲。我們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就不一樣了,它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況,不是理論的指導,也不是看到什麼,他很自然的對任何事情都會產生慈悲心,不只對動物、不只對人,對人是這樣,對其他動物也一樣,不只對動物乃至那些幼蟲、小蟲他也一樣,不但對這些蟲是這個樣子,他即使是對石頭、木頭,無情的境界裡面,他也會這樣,他會把一切事情通通擬人化。那麼以擬人化的過程當中平等相待,而且互相恭敬尊重。這個時候產生的情況不一樣了,在這個時候人生是非常活潑的:他看到一塊石頭,他會跟石頭對話;看到一棵樹,可以跟一棵樹對話。看到一個情境,他會跟那個境界對話。這個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佛門中在講的是指這個部分。心理很自在,很悠然,經過小溪,他也會跟小溪對話;看到落葉,他也會跟落葉對話。因為什麼——平等,因為什麼——慈悲。慈悲,那種人性化,是很強的。我們生緣慈、生緣悲,只是一種惻隱之心而已,但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這種慈悲,那是整個世界都活起來了,沒有死人。他即使跟死人,他也能對話,因為他充滿著那種生命力、那種慈悲心。慈悲,兩個字,是非常有人性的,不是救濟而已,它是一種人性的展現,一種活力的展現,這個才叫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