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禪寺·周末講堂
今天上午,大照法師為大眾闡述「佛教的生命觀」,從煩惱的本質、般若的修學,以及不同生命觀之間的對比,開示佛教中「身非我、心非我」的無我觀,勸誡大眾應持戒淨心、修禪生定、時時觀照萬法的無常,找到妄念根源,截斷生死之流。大眾聞說,歡喜信受。
煩惱的本質
各位居士,上午吉祥~非常高興,今天與大家一起來探討「生命」這個話題。我們每個人都關注生命,所有的行為圍繞著生命展開,一個人的生命觀,影響著人的生命質量、生命的價值。有些人認為生命只有一回,來到這個世上就要精彩地活、為自己而活,所以他要去旅遊,要去探險,不想受到父母家庭的牽絆;有些人覺得一定要在社會上闖出一片天地,要有出息;還有些人沒有太大想法,沒有什麼追求,好像現在有很多「佛系青年」,混混日子就過去了。
總之,有各種各樣的人,過各種各樣的生活。那我們成為了佛弟子,或者說跟佛法有緣,來到這裡聽課的,總是希望自己不要過得那麼混沌,生活不要那麼多無奈。那麼佛教如何看待生命呢?
佛教按出生形式與居住空間,把生命概況為四生九有,六道眾生都因為他們自身不同的業力,而顯現出不同的生命形態。什麼是「眾生」?集眾多煩惱而生,輪迴中的眾生都是無明的,業力都是不清淨的,都執著五蘊身心為「我」。所有的眾生都有「避苦趨樂」的本能,你想避開苦,卻一直遭受苦;想得到樂,卻得不到什麼樂——這就是你的煩惱。那麼,苦的源頭是什麼?煩惱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在為什麼而煩惱。最簡單的,沒錢,大家都在拚命賺錢。其實錢是煩惱嗎?錢不是煩惱,你去賺錢的行為也不是煩惱,你對錢的貪著才是煩惱;跟人相處不好,被人打罵了,也特難受。其實「被罵」是一種煩惱嗎?他要是大聲罵別人,好像也沒啥感覺,但要是罵我了,馬上火冒三丈。可見,引起煩惱的不是那個「罵」,而是「我」,是對「一個有名聲、有尊嚴的自我」的執著。所以說,煩惱其實跟外物沒有太大關係,外境只是條件,煩惱的根源是執著。
欲修觀,先持戒
這麼一說,好像道理大家都明白了,但是真遇上事兒,還是會起煩惱。那是不是光聽道理完全沒用呢?也不能這麼說,我們來聽經聞法,可以說是學習文字般若,下一步就是觀照般若,最後證得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比如你聽到別人罵你的時候,或者因為其他事情起煩惱的時候,自己能去觀照煩惱從哪裡來,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就是觀照般若起作用。但是通常我們是做不到對境起觀的,那麼如何去修習「觀」呢?
要修觀,首先要內心清澈,我們是用心光來觀照世界;如果我們內心妄念紛飛,很混亂,像一潭渾濁的水那樣,根本就看不清裡面有什麼東西。那怎麼讓內心清澈呢?就是要持戒,持戒就是讓我們不要去造作惡業,不要去攪混水。如果你很任性,到處攪亂自己的心,那是修不了觀的。只有你的業力清淨一些,你的心才有力量,才能去觀照。
「業」是什麼呢?業是種子,它有生長的力量。一般不信因果的人,他時常造惡業,很多種子就野蠻生長,最後種子長大、開花結果,就會遭受惡報。
所以修行人要功夫得力,都需要先懺悔業障,要受持戒律。比如說我受持了「不殺生戒」,我識田之中大部分殺業的種子就暫停生長了,不會來影響我的修行;受持其他的戒,也是同樣的道理。你不受戒,很多念頭和行為就會不注意,無意中就造了惡業,只能感嘆「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啊!」但如果你受了戒,一旦出現將要犯戒的時候,心裏面立刻就會提起正念,這個事情不能做!
可能有些人覺得,我平時也沒有做什麼壞事,並沒有造多大的惡業,怎麼還是心靜不下來呢?我問你,打了個蚊子,你會心不安嗎?你會去懺悔嗎?如果你說,打個蚊子而已,完全不影響我的心——那是因為你的心已經太渾濁了,加一滴墨汁根本看不出來區別。所以我們提倡大家持戒,就是要謹慎地防護自己的行為,尤其是自己的心念。你沒有起惡念,也沒有做惡行,那就能安心的修觀。
如何保持專注力?
是不是內心清澈了,就能看清煩惱的本質呢?還不夠。內心清澈是一個基礎,你還需要足夠持久的觀照,就是要保持專注力。當我們持久地專注於某一個所緣的對境,比如說我們的呼吸,或者說佛號,因緣到了,你就看到實相了。
可能有一些居士已經體驗過參禪,或者進行過四念處的某種修行,但是通常我們的觀照都是很短時間的,沒有多久就堅持不下去了,要麼妄念紛飛,要麼打瞌睡,還有用力過猛胸口悶的。那怎麼才能持久專注呢?
各位看我手中拿了個杯子,如果我很用力地抓住它,沒有多久我的手就會累,最後這個手沒勁兒了,杯子就會掉下去;如果我很輕微地抓起來,一不小心這個杯子馬上就滑落。如果我用力合適,只是輕輕拿在手裡,可能拿一整天我也不會覺得累。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去抓住佛號或者其他的所緣境,也要用力恰當。比如念佛號,只要把心輕輕的落在佛號上,就可以了。大家要聽清楚,是「落在」佛號上,不要很用力,也不要落在其他東西上面,就這樣很輕鬆、很歡喜地念佛,專注在佛號上面就可以了。
那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專注不起來怎麼辦?還沒有開始專注起來,我已經妄念紛飛了。這個時候應該要放鬆我們的身體,不要太緊繃,你就感受自己的身體,告訴自己:我現在放鬆頭皮,放鬆面部,放鬆脖子——從頭到腳每一個地方你慢慢放鬆下去,放鬆完了,心也平靜下來了,這樣就可以開始念佛,或者做其他的修行。
最後,我們要知道佛教的生命觀,是落在實踐中的,不只是一種觀念、看法。只有為了解脫所有煩惱、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而時刻精進地去修行,才沒有浪費生命,才能體現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