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51集)
劉老師 復講於2018年05月16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三十三品經文,這品經文的題目是: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從這一品經文開始,世尊為我們說明娑婆世界的狀況。在這之前,給我們說的是極樂世界的狀況。
世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業障、習氣深重,三毒熾盛,沉淪六道,苦不堪言。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了。另外,佛在這一品經文裡,也勉勵、曉諭我們要厭離苦趣,止惡修善,策勵我們精進修行,求生淨土。
同修們可以這樣想一想,除了佛之外,有誰能在三千年之前,就把三千年之後我們現在的情況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唯有佛陀。由此,我們對佛陀的那種無限敬仰之心會油然而生,我們會由衷地讚嘆佛陀偉大的、無與倫比的智慧。
這一品經文非常重要,說的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情況,也就是我們目前生活的現實狀況,希望同修們能夠認真學習。
請看經文: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這一段經文裡有這麼一句「以自給濟」,那個「給」是一個多音字,在這裡要發給(jǐ)的音。給是什麼意思呢?是補充的意思。比如我們經常說自給自足,比如說軍隊需要補充給養,可能我們平時都念成給(gěi)了,那個音就讀錯了,要念給(jǐ)。
這一段經文,如果用白話文說明一下,它是告訴我們什麼意思呢?
世間的人(就是指我們),受到妄心的驅使,都在爭著做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對於了生死出三界的問題,卻恰恰漠不關心。因此,他們在這個劇惡極苦的世間,自身勤勞地去經營、造作,每天忙忙碌碌。為什麼?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無論是尊卑、貧富、少長、男女,各階層的人都是受到妄心的驅使,每天都在千方百計地謀算,勞苦奔波。他們的起心動念和他們的一切造作,多半都是損人利己的。
這一段經文是總說。總而言之,說明世間人由於迷惑,不能認清自己以及自己所生活的環境,顛倒、迷惑。往往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該做的事情卻拚命地在做。
佛在這一品開端,就把這一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如果佛不說出這個真相,我們可能還要繼續迷惑顛倒,還要不辨真偽、不辨是非、不辨邪正。
所以剛才我說,這一品經文特別重要,希望同修們認真地聽。
看這幾個詞語:
〔劇惡極苦〕這個「劇惡」是指十惡業,「極苦」是指五濁惡世的苦報。
〔勤身營務〕「勤身」是自身勤勞,「營務」指經營造作。
〔累念積慮〕這個「累念」是思念過去,「積慮」是憂慮未來。
〔為心走使〕是受到妄心的驅使。
我們接著往下看,什麼是〔不急之務〕?看佛是怎麼給我們回答的。
什麼是「不急之務」呢?「不急」就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不要緊的事情。
現代人都在忙著競爭,爭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看我們的周圍,現在多是熱忙人,少有閒淡漢。恰恰是這些不要緊的事情,世間人卻覺得它很重要,是重要的事情。什麼事兒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拚命地在爭奪。豈不知,這拚命地在爭奪的,爭奪什麼?在爭奪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要知道,輪迴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的。當知,如果你能夠舍離這些欲貪,你的日子會過得更自在一些。
現在很多人抱怨,活得這麼苦,活得這麼累,無所依靠。佛在這裡告訴我們,如果你能夠舍離這些欲貪,你就不苦了,你就不累了,你會活得很自在的。
看這一句: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
〔劇惡〕是指造作十惡業,這是凡夫共同迷惑、執著爭取的。我們做的就是這些事情,是我們最不應該做的事情,恰恰因為迷惑、執著,所以我們在努力地做這樣的事情。身造什麼呢?殺、盜、淫三惡業;口造作妄語、兩舌、綺語、惡口的罪業;意在造作貪、瞋、痴。
十惡的現象,現在在這個社會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日趨嚴重。大家看看我們的生活現狀,是不是像佛三千年所說的這個樣子?這個事情,老法師說,很痲煩。每個人都不擇手段地爭名奪利,無論是爭到的,還是沒有爭到的,都很苦!都是在造作十惡業。求不到的苦,求到的還是苦。
「極苦之中」,人們就心神不安、茫然無措,是不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現實?你說這種日子該有多苦!這是當代社會眾生的共業。
老法師說,共業能不能化解?能!怎麼化解?學佛的人越多,真正用功的人越多,大的劫難就能化成小的劫難,小的劫難就能夠消除。這要靠誰?要靠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
靠什麼?靠這部《無量壽經》,靠這句阿彌陀佛名號。
「劇惡」是極大的惡因,感得的是極苦的果報。可是大家恰恰不覺悟,還繼續:
〖勤身營務〗
這個〔勤〕就是非常勤勞地造作惡業。這個〔營〕是經營,〔務〕就是製造、造作。
〖以自給濟〗
這句話我們要明白它所表達的意思,是指不擇手段地爭名奪利,這就叫「以自給濟」。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
這八個字把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全包括進去了,幾乎無不在造作惡業,無不在爭名奪利。
大家看看,現實的情況是不是真的這樣?
〖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累念積慮〕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處心積慮,起心動念所想的多半都是損人利己,不顧別人的利害,不顧社會的安全,只求私利。
〔為心走使〕這個〔心〕是妄心,妄念不息,身、口都被妄念支配、指揮,為妄念驅使,所以才造作惡業。
大家想一想,咱們就舉眼巴前兒的例子吧。
比如說,造假。現在可能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這樣的念頭,似乎是要找真的東西很不容易了,什麼東西一提到,都是假的。別的不說,咱們就說這假煙、假酒、假藥,這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都能遇得到的。你說那個假煙,真煙抽了對人體都有毒害,你再弄假煙,毒害不就更大了嗎?你說那個假酒,喝了對人的身體毒害大不大?尤其害人的是那個假藥。很多藥是救命的,但是你那個假藥,它就不是救命的了,有時候甚至是害命的。我們看到眼前的情況,想想佛在三千年前,把這些事情都看明白了、看清楚了,而且給我們說在前面了,我們是否應該讚嘆佛陀的偉大智慧和偉大的德能!
看下面一段經文: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什麼呢?
就是說一切眾生,對於田宅、眷屬、財物,沒有的時候想爭取,擁有之後又怕失去;有了這樣又覺得少了那樣,沒有知足的時候。總想跟別人比,要和別人比相等(就是齊等)。剛剛擁有了,又擔憂怕發生意外把擁有的東西再失去。比如說,水災、火災、盜賊的劫奪、怨家的消散、債主的磨滅等等等等。就是沒有想有,有了怕失去,憂心忡忡。
我們看下面幾個詞語:
〔又憂非常〕這個是指意外發生的事情。
〔磨滅〕這個「磨」是折磨身心,這個「滅」是消滅。指財物盡失,蕩然無餘。得到了,又失去了。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
這是今天我們所講的不動產,這個不動產就包括田地和房屋。我們現在的人的欲望是越來越高、越來越強,就是田地和房屋這些不動產是越多越好,真是有點貪得無厭!
〖眷屬財物〗
這個〔眷屬〕是指父母、妻子、兒女。這裡的〔財物〕是指除土地、房屋之外的一切財產都包括在這個財物之中。
〖有無同憂〗
這個好理解,就是沒有得到的想得到,想盡方法去爭取,得到之後,又怕失掉。比如說,現在很多人有這樣的心理狀態吧,錢多了,怕貶值。
人們操心的事情永無止境,沒完沒了。患得患失的妄念無法安靜下來。為什麼人們的心不安?就是你這些妄念攪和得你永遠心不得安寧。你牽掛憂慮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比如我們聽到的網路詐欺,真是防不勝防!你那個存摺、你那個卡,本來就在你的兜里揣著,沒有任何人接觸到,哎,但裡面的錢不翼而飛了。這是在電視裡我看到的,這叫網路詐欺,而且都是團伙的,甚至國內外結合的。所以有錢的人,你說他憂慮不憂慮?因為他不知不覺地錢就沒了,而且很難再要得回來。
如果以前說沒有錢的、窮困的,每天憂慮,那你看看現在,有錢的比窮人憂慮還多。他憂慮什麼呢?憂慮怕他的財產失掉,怕他的錢財被人家詐欺去。所以這個「有無同憂」啊,就我們今天,可以說是感受得最深刻。
〖有一少一〗
有了這一樣,還少那一樣,整天和別人比這、比那,越比心裡就越不平衡。別人有的我沒有,心裡不平衡;別人有的我也有,但是別人的比我的好,我心裡還是不平衡。
比如,看到別人的房子比自己家的房子大,心裡不舒服;看到別人開名牌車,我的車不是名牌,心裡難過;看到別人的孩子上了名牌學校,自己的孩子上了普通學校,自己心裡難過。天天這樣比,天天心裡難過,你說這樣的日子該有多苦!
我們每個人對對號,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如果你這麼天天和人家比,你天天心裡難過,你這一生的日子永遠是苦的。你為什麼不從這苦裡跳出來呢?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老法師給我們的回答是:心安理得,一天到晚不操心,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個人是最幸福的人。你聽了以後,服不服氣?
我再說一遍: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心安理得,一天到晚不操心,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個人是最幸福的人。他的福報最大。絕對不是有財富的人有福報,不是有勢力的人有福報。如果是富而苦,不如貧而樂。心裡沒有事情才好。真正的幸福是心裡沒有事情。
老實念佛,這是真正要緊的事情,是真正的幸福!其他的都不要緊。老實讀經、念佛,這是有覺悟的人唯一的一件大事!
「有一少一」是世間愚迷人的通病。聽明白沒有,什麼樣是有一少一?是世間愚迷人的通病?如果你愚迷,你就犯這個病,「有一少一」,有了這個,覺得那個我還沒有呢,那你就生活在痛苦之中嘛。
〖思欲齊等〗
這一句接一句,都是事實的真相,都是我們生活的現實。
〔思欲齊等〕就是凡事都想跟人家一樣。可不可能?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呢?因為做不到。什麼原因做不到呢?因為世間人種的因不同,所以他得的果報自然不同。
你和別人比,別人種的是別人的因,你種的是你的因。因不同,你要求果一樣,那現實嗎?所以,這是不是純粹的妄念?
《了凡四訓》上講,「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誰是例子?中國的孔夫子就是例子。夫子的一生,以清淨心教化眾生。他終身從事的是教育事業——教學工作,教人明了人倫大道,做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人人安分守己,則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他一生所做的就是這件事情。
傳到了今天,孔夫子的第七十六代孫,孔德成先生。大家想一想,這是不是就剛才我說的那一句:「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這真的是一個實際的例子。現在孔德成先生到國外,人家一聽說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代,受到特別的禮遇。這是什麼?這是祖宗積德之光,這是德之光。還有一句,「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
在中國,歷代的帝王建立政權,有的能享用幾百年,有的享用幾十年,這是祖先積德積得厚。不積德的是什麼樣呢?縱然是打得了天下,沒過幾年就完了。
我們看看歷史,每個朝代的變更,群雄割據,到最後成功的都是祖宗積德,自己有德行,才能成大功、立大業。可見能夠奪取名位的、奪取政權的不是武力,是福德。這是我們的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
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家庭,都要修善積德。祖宗有德,子孫受益;祖宗無德,殃及子孫。
不要跟人家比名聞利養,要比就比德行和福報。佛教我們要知足常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什麼是第一富?佛陀告訴我們,老法師也這樣告訴我們,知足是第一富。
人人不都想富有嗎?那什麼是第一富有呢?知足。不知足的人貪求無厭,永遠不滿足,苦不堪言,甚是可憐。
〖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
這個〔適小具有〕是指經過辛苦的經營,求到了一些,生活已經過得去了。
但是〔又憂非常〕,這就是得到了又怕失去,求到了怕失去,這是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哪些是非常呢?不是「又憂非常」嘛。
前面我們說了,「水火盜賊。怨家債主。」。
凡夫之人得失心非常重,他會惴惴不安,這是實際情況。我們在生活當中常常見到,常常聽到,遇到這些情況,比如說,水火無情就是這樣。
有的人積了一輩子的家業,一把火燒得精光,這就是「非常」。
〖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這是指非常的災難。今天所說的意外災害,很難避免。佛教我們怎麼辦?舍財修福。
記住:佛教我們舍財修福。唯有真正修福的人,無論他遇到什麼樣大的災難,他都能過得去,能平安度過,因為他有福報。
有什麼方法能把這個福保住呢?老法師教給我們一個絕招,我給它起個名叫絕招。
老法師教我們做三件事情,把這個福保住。
第一件事情,布施佛法,流通法寶。
非常簡潔,特別好記:布施佛法,流通法寶。
第二件事情,放生。
怎麼放?隨緣做,不是刻意去做。如果是為了放生而放生,那就錯了。這是第二件事情:放生。
第三件事情,救濟病苦。
幫助那些有病苦,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這就是老法師告訴我們保福的三個絕招。如果你從這幾個方面去積德,修積功德,你這個功德里一定有福德,你不管遇到什麼樣大的劫難,你都不會遭到苦難。老法師教我們的這三招非常簡單,就看我們信不信、做不做。如果我們真信了,我們真按照這三條去做了,你的福報永遠不會失去。
看下面的經文:
【心慳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眾生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呢?慳吝,就是吝嗇。自己有的不喜歡布施給別人,捨不得放下。但是到了命終的時候,他所擁有的一切一樣都帶不去。這種現象不管是貧賤富貴都一樣,大家都有無盡的憂慮苦惱。
〖心慳意固〗
這個「慳」是慳貪,吝嗇,「固」是固執。
〖無能縱舍〗
就是放不下,捨不得,可是死了以後一樣也帶不去。
〖命終棄捐。莫誰隨者。〗
古人常講,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兩句話,我們學佛的人,人人都知道。我們因為往昔的業緣,生到這個世間來。生,什麼都沒帶來;死,什麼都帶不去。惡業、淨業、善業,這三業是帶得走的。
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定要用全部的精力修福、修善業、修淨業,千萬不要修惡業。
因為這個三業,你走的時候能帶得去,除了這三業你什麼都帶不去。這個道理我們這回聽了《無量壽經》的講解,一定要清楚、要明白。
在佛法里修學,修財布施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佛說你修這三種因,就必得這三種果報。
兒孫要教養,要好好地扶養他。但是告訴我們,不要給他留財物,要為他修福、為他積德。這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明白的一個道理。
我們現在想給兒孫留的基本上都是財產,沒有想到給兒孫積福、積德。如果你給他留的是福德,兒孫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如果你留財產給他,他認為財富來得這麼容易,他不知道珍惜,反而容易墮落,容易造業。
古今中外歷史上的人物,英雄豪傑、出人頭地的大多是清寒出身,富有人家出人頭地的兒女很少。
清寒之士知道發憤努力,加以祖宗父母有陰德,這對他的加持力會很大,必定能發達。
我們聽了這一段要明白一個道理:為兒孫留什麼?留福、留德,不留財。
〖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因為世間人不明理,造極惡業,所以就受極苦報,死了之後多半是墮三途。
看下面一段經文: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這個主要是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之間,應該怎麼樣相處,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看下面幾個詞語:
〔有無相通〕這個「有無」是指財物上的有無,「相通」是指互相幫助。
〔違戾〕這個「違」是違背,「戾」是兇狠的意思。
〔心諍〕是心裡有意見,不能忍讓。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在勸勉我們:說人與人相處,特別是家庭和睦,要明了敦倫盡分。
世尊的這一段開示跟儒家講的倫常完全相同。中國社會是一個倫理的社會。倫理教育是孔老夫子提倡的,夫子的大德就是提倡倫常教育。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長存於黃河長江流域而未滅亡,乃得力於夫子的教化。深深感恩我們的至聖先師。
〖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
告訴我們應該互相尊敬、互相愛護,這都是我們至親至愛的親人。
〖無相憎嫉〗
不可以互相憎恨、互相嫉妒。如果你互相憎恨、互相嫉妒,那是造作極重的罪業。
〖有無相通〗
「有無」在這裡包括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
兄弟姐妹之間要時常關懷,互相提攜、互相幫助,無論是精神上、物質上都要做到有無相通。用我們現代話說,就是要互相經常聯繫、經常溝通,是說的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當前社會在這方面,確實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無論是父子、無論是兄弟、無論是夫婦,在這方面,真的,不說閉塞已經差不多了。所以佛在三千年前,就把我們今天的情況說得一清二楚。
我們接著往下看:
〖無得貪惜〗
決定不可以有貪心,不可以有慳惜。一個家庭就是自己的一身,不要以為父母兄弟都與我不相干,如果你這樣認識就錯了。就是甚至於兄弟之間都老死不相往來,那是錯誤的。能把一家人看成自己的一身,跟關心自己一樣,這是盡孝道。我們不提倡孝道嘛,那怎麼樣盡孝道呢?你關心這個家庭,關心父母、關心兄弟姐妹,你就是在盡孝道。
因為你孝道盡好了,兄弟姐妹非常和睦,父母不操心、父母不憂慮。因為父母最願意看到的就是兒孫相處和睦,互相敬愛、互相幫助,這樣父母就心安了,就心生歡喜了。這個孝道不只是說,你對父母的物質生活供養多麼多、多麼好,更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
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父母憂心;子孫不賢,父母憂心;子孫不好好念書,父母憂心;子孫不好好工作,父母憂心;子孫家庭不和,今天吵架、明天離婚,父母憂心。
若人明孝,家族樣樣圓滿時,你說老人多開心。讓老人開心,這才是真正的「孝敬」。如果沒有良好的倫常教育,這一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言色常和〗
這就是告訴我們要互相包容,要能忍耐,要和氣。
〖莫相違戾〗
就是彼此都能忍讓,就不會有違戾。
〔違〕是違背,〔戾〕是兇狠,就是兄弟姐妹之間一定要做到「莫相違戾」,互相要和藹、和氣,不能兇巴巴的,像仇人一樣。
〖或時心諍〗
這個告訴我們,如果有時候,彼此的意見有不同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調和。比如說,如果家族不和,一家人就會變成冤家。所謂的有那麼一句話嘛,不是冤家不聚頭。
一個家庭和睦,都是至親至愛的親人;一個家族不和睦,那就是冤家聚頭了。就是冤家聚會了,都聚在一起了。我們應該把冤家變成親家,靠什麼?全靠這個倫理教育。這是世出世間聖人對我們的期望。一家人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那就是冤家聚會,你說那多麼慘!
佛在經上說,妻子、兒女、父母、眷屬,沒有四種關係絕不會變成一家人,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哪四種關係呢?
第一,報恩的。
說明前世彼此有恩,報恩來的一定是孝子賢孫,這是第一種關係。
第二種關係,報怨的。
就是我為什麼勸大家,不要與任何人結怨,因為你結怨了,你一定要擔這個因果的。怨是因,你將來那個果,一定要嘗受的,報怨的就找到你家門來了。你的怨恨越多,你的冤家就越多。比如說,敗家子兒,那就是報怨來的。有的孩子,人不說嘛,他們誰誰家有個敗家子兒。這個敗家子兒,就是討債鬼,就是來報怨的,他搞得一家人不得安寧,甚至家破人亡。這是第二個報怨的。
第三個,討債的。
這個討債的,我們一般人就叫討債鬼。討債來的兒女一般都非常受人喜愛。比如說,他乖巧、會來事、會哄人,他長得漂亮,討人喜歡,這是討債鬼。他來了以後,因為他是來討債的,如果你欠他欠得少,他活個一二年,就死去了;如果你欠他多,他就活十幾歲、二十幾歲,甚至更長一點兒時間。
比如有這樣的,這純粹就是討債鬼,有的大學剛讀完,有的剛拿到博士學位,他就走了,我們用老百姓話說他就死了。你說這樣的孩子剛讀完大學,剛拿到博士學位,他就死了。你說父母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是不是傷心欲絕?你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是不是討債鬼?真的是討債鬼。這是第三個。
第四個,就是還債的。
還債的分兩種情況:如果他欠你的少,他能保證你的生活就可以了,他不會供養你很豐厚,他覺得你過得去,那就算了;如果他欠你的多,他會供養你很多,讓你的物質生活很豐厚。這是來還債的。
所以佛告訴我們明明白白,沒有這四種關係,怎麼你也湊合不到一起去,是不是?我們把這個問題明了了,遇到一些具體的事兒,你就想得通了。比如說,我遇到一個學生,他的兒子大學剛畢業,就死去了。所以這個學生啊,真是痛苦欲絕呀,他自己都不想活了。現在聽到我講這一段,你就明了了,他就是來討債的,討完了,人家就走了。你就不要那麼要死要活地去想他了,早點把自己解脫出來。
在這個人世間,人與人之間總不外這四種緣。我們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我們就什麼事情都好辦了,都會想得通了,要不遇到一些事情想不通。
學佛的人一定要記住,不和任何人結怨。記住這個詞任何。不和任何人結怨,這是真正的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
對冤家債主要極力忍讓。
大家想一想,無非也就忍一輩子唄!忍一輩子,這個債,咱們就還清了。所以,要學會忍讓,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吃虧是福不是禍,吃虧能消災滅罪。忍讓決定是正確的,不能說你無能,忍讓決定是正確的。你要拿準主意繼續忍讓。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
因為世間人沒有智慧,總是冤冤相報,而且每一次報復都要超過。說白了就得過分一點兒,你對我不利有一,我還你的一定讓你不利有二,就要超過那麼一點。這樣的結果呢,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知道這個道理,我們一點兒都不要報復。
〖雖不臨時〗
這句話是雖然造作怨恨,眼前未見果報。就是你說我也沒看著那果報是什麼樣啊?你看下面一句你就知道了:
〖應急想破〗
就是告訴我們,現在暫時沒有這個惡果現前,你要看明白事理的真相。這個真相呢,就是不可以與人結冤讎。
古人常說「口為禍福之門」,就說我們這個嘴呀,它是禍福之門,說話必須小心謹慎,切莫傷人。為什麼現在我總告訴大家不要傷人?因為我知道這個傷人的果報也不輕。我們往往信口開河,想說啥就說啥,傷了人自己還不知道。但是你這個果報,到時候緣成熟了,你一定要受果報的。
還有,對那些無根的謠言,我們應該怎麼辦?不傳,一定要不傳!如果你做到不聽、不信,那就更好了;如果你做不到不聽、不信,你一定要做到不傳。
「謠言止於智者」,到你這就畫句號,你不要往外給它繼續傳。一個有智慧的人,聽到謠言立刻就把它止住,絕不傳給第二個人。傳播謠言是造大口業,是造罪業、造惡業。
看下一段經文: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這一段經文比較長一點,主要是告訴我們什麼呢?
比如說這一句:〖追逐所生〗指所生之處,果報是追隨不捨的。你造什麼樣的因,一定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你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個「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追從的意思,總追著你不放。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這幾句話相當相當重要!我們一定要把這幾句話深深地理解透,因為這是世尊在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
人與人之間的際會,時間是非常短促的,死了之後各人有各人的果報,彼此都是被業力牽著走的。縱然將來你在六道里相遇了,彼此互相都不認識。因為什麼?在六道里捨身受身,你的形貌就改變了,就是你的身形、面貌都改變了。比如你這一生是人身,你將來走,你墮落了,你變成畜生身了。誰和誰還認識啊?根本就不認識了!
因此我經常跟大家說,你一定要記住:
你在六道里輪迴,決定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沒有一個人給你做伴兒。真是這樣的。這幾句話我們一定要深刻地領會。
為什麼我們會在娑婆世界投胎?是因為我們愛重,就是那個「愛欲」很重。不有這麼一句話嘛,「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是真理!因為我們的「愛欲」太重,所以我們才來到這個人世間來投生。
這裡說一個什麼問題呢,我們學佛的同修有許多不明白事實真相。舉個例子吧,比如說念佛的人生病了,他立刻就想,這個治病啊,那一定是藥師佛的事。本來他是念阿彌陀佛,或者是念觀音菩薩,這回呢,他就改念藥師佛了,他認為這個事兒和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都沒關係了。如果他遇到了什麼災難,他立刻就想,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的,這個事兒也不歸阿彌陀佛管,所以他又趕緊去念觀世音菩薩了。
大家要知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果你要喜歡念觀世音菩薩,你就念觀世音菩薩,專心念觀音菩薩,這沒有錯,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淨土,因為往生的條件是念專一。我舉這個例子是說什麼呢?就是你一定要明白,佛教給我們的事實真相。我們修念佛法門的同修,如果你有病了,我告訴你,你不用改念藥師佛,你照樣念阿彌陀佛,他是好用的,不用改來改去。
「獨生獨死」,這兩個「獨」是告訴我們,人死之後,孤苦無依,沒有一個人給你做伴兒。就是人到臨終的時候,他還沒有斷氣,有個什麼現象會發生呢?他會見到很多鬼魂。而這些鬼魂呢,都變現為他已經去世的家親眷屬的形相,比如說母親哪,父親哪,兄弟姐妹呀,這些鬼魂他會變成你家親眷屬的形相。幹什麼?來迷惑你、勾引你。你一旦認為這就是你的親人,你就跟他們去了,好了,他們立刻就變臉了,就向你討債了。所以你這是怎麼的?被迷惑了、被誘惑了,你真正落入魔掌了。這種境界,我們在《地藏經》裡聽多了,都聽明白了。
所以在我們往生的時候,千萬要記住,誰來接引?一定是我們的本尊阿彌陀佛來接引,或者是西方三聖一起來接引,或者是西方三聖率領諸菩薩們一起來接引你往生。
一定要看準了: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有人說如果我往生的時候,是釋迦牟尼佛來接引的,我跟不跟他去?我告訴你堅決不要跟去!那都是變幻的。因為邪魔外道,他們可以變幻成其他佛菩薩的形相,但是他永遠變不了本尊的形相。為什麼?韋馱菩薩護法神管著呢,那是不允許的,你不能變本尊的形相。
我們在這裡聽明白了,送人往生,一定告訴他,一定要跟阿彌陀佛跟西方三聖走,不要跟其他的佛菩薩走。
我在這裡還要跟大家說一句,我記得前面我跟大家說了,就是我們臨往生之前,有好多舍不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舍不下他的兒孫,這個非常耽誤事兒。你要想明白了,你的親人在哪裡?你的親人,在六道里你一個見不著,因為「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你的親人都在西方極樂世界,你到了那裡你就知道了,西方極樂世界你的親人是太多太多了!而且你要知道,你在娑婆世界,或者在六道里輪迴,你是「苦樂自當。無有代者」,誰都代替不了你。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真相我們一定要清楚。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就是我剛才說的,如果你在六道里輪迴,你別想再見著你的親人,就後會無期了。
另外在這裡再說一個什麼事呢,就說因為「善惡變化」是太快、太大,所以我們在送往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個什麼問題?因為在他往生前和往生後,他的一切行為變化是不受他本人控制的,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明了。所以我們怎麼辦呢?就是佛教我們,人在臨終後的八小時,你千萬不要去碰他,這是因為「善惡變化。追逐所生」的道理。老法師在這裡告訴我們,那個時候,他的魂兒沒有離開他的肉體,如果你觸碰他,他非常痛苦,一生瞋恨之心,他就往下墮。所以我們送往生,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有的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關於中陰身的問題,在這裡我用老法師給大家的答案來回答大家。老法師告訴我們,有三種情況沒有中陰身:
第一種情況,就是佛來接引,直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作菩薩去了,這個沒有中陰身。
第二種,升天沒有中陰身。這是說這個人福報大,一斷氣他就到天上去了,這個沒有中陰身。
第三種沒有中陰身的,就是直接墮阿鼻地獄、無間地獄的,這種人沒有中陰身。
除了這三種人之外,都有中陰。雖然他斷氣了,但是他的神識還沒有走,就是我們說的靈魂。神識沒有走,你在這個時候碰他,他會生煩惱,他會痛苦。這個時候他如果生瞋恨心,他肯定墮惡道,就墮落到惡道去了。
因此我們送往生的人,在這方面千萬千萬要注意!
臨終的時候,最好為他助念,念阿彌陀佛,不要動他、不要碰他。
我建議大家也不要一會兒探視探視,看看哪兒熱、哪兒不熱,我不太建議做這個。
你就是一心一意地勸他念阿彌陀佛,大家為他助念阿彌陀佛,這是最安全的。我們為什麼不採用這種最安全的方法呢?六道輪迴,到哪一道去,就是那一剎那的念頭。一剎那,可能他去這道兒了;一剎那,可能他去那一道兒了。所以我們最好注意這個事情。
我還有一個建議:人在要臨終之前,或者臨終之後的八小時,最好是家親眷屬不要靠前,這是我的一個建議。為什麼?因為人都有情,家親眷屬一靠前,容易引起他的情執,不利於他往生極樂世界。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這是佛苦口婆心地在勸導我們,我們現在身體健康,在很強壯的時候,我們應該努力地斷惡修善,不要再等待。有很多人說,學佛呀那是老年人的事情,我們現在正年輕力壯,正是幹事業的時候,我們得乾一番事業,等我退休了以後再說吧,再學佛吧。這種理念絕對是錯誤的,學佛也不影響你幹事業。
怎麼樣來正確對待這個問題,我這樣說,你看看對不對?
比如說,等我退休以後,我再學佛,那時候也來得及。但是就我所接觸到的,就是我的同學也好、同事也好,我知道他們也有這種念頭,但是剛剛要接近退休,還沒有退休,或者是剛剛退休,壽命沒了。壽命沒了怎麼地了?走了,死了。你說你壽命沒了,你還想學佛,你怎麼學呀?你沒有壽命,你怎麼學呀?所以我勸有些人,如果你想學佛,你這個理念一定要改變過來。現在趁著身體強壯的時候,聽佛的勸導,從現在開始就好好學佛,這是對的。
不要讓光陰空過,不要讓這個機會錯過!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可以說,佛是一而再,再而三,一再重複地勸勉我們,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能不能感受到佛的這種慈悲?
今天的時間到了,就說到這裡。
感恩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