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美國洛杉磯遇到一個居士,他讀經的目的是想背誦,讀誦的目的錯了。「其意自見」是開悟,那個千遍是修定;他搞錯了,他要把它念背。一千遍還是背不出來,念兩千遍,還不行,他這個人很有毅力,他念到六千遍,《無量壽經》從頭到尾背下來了,一個字不錯,沒開悟,為什麼?他的目的沒有定在開悟上。經會背了,沒有「見其意」,求往生的念頭不強烈,對這個世間五欲六塵還是有「貪、嗔、痴、慢」。換句話說,他的煩惱、習氣沒有改。《無量壽經》真的背下來了,如果目標定在「見義」,目標定在這裡,而不是背誦,我相信他會得定、得「念佛三昧」,他會開悟。不能大徹大悟,大悟是肯定可以得到的。大悟就很了不起了,一些沒有學過經典的話,他都能通達,一般的這個經典他都沒問題,都能講得清楚、講得明白,這個利益就大了。所以認知比什麼都重要。外國人讀書,求知識。中國人讀書,這是中國古人,不是現在人,現在中國人學外國人,也是增長知識。中國古人讀書是開悟、是明理、「見義」,「義」是義理,明白它的義理;如果是徹悟,那是見到自性、見到法性、見到本性,那就成佛了。同樣是一種方法,目標不一樣結果不相同。所以我們要學,不要忘記古人給我們的教訓,我們不求知識,我們也不求背誦,我們只求明理、見性。讀一篇文章,要明理了,你知道寫文章那個人,他的意念、他的境界,這是一般求知識的人做不到的。知識只有表面這一層,不能深入;可是「讀書千遍,其意自見」那是深入,不是表面的,契入境界。讀佛經,契入佛境界,就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