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是佛學、佛教里常用的一個詞,也是眾多學佛者夢寐以求的事。因為,開了悟就體悟佛法,就有了智慧。因此有眾多學佛者,特別關心開悟與智慧之事,也是許多學佛朋友,向我問得最多的一件事。故此,我以自己多年學佛的體驗,對此談點感知。若是對道友們多少有點啟示,我隨喜萬分。
什麼是開悟?恐怕多有說詞,是不是佛教裡面有統一的說法,我不得而知。我以為,開悟就是識自本心。不到這種境地,說開悟就是妄念。如今親近佛學、佛教的人很多,其中也有不少知識份子。有的知識份子,僅僅是讀了幾本佛學書,懂得一點佛教史,也知道幾則公案,然後又會說出幾句禪語,或者道得出幾句有哲理的話,以為這就是開悟,其實這是誤人誤己。知識分子學佛有很多長處,因為他們有文化,有知識,知解能力強,這些都是優勢。但若是處理得不好,優勢反而會成為知障。
其實學佛開悟,與知識的多少是沒有直接關聯的。正如《金剛經》所言:「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眾所周知,禪宗神秀上座是專門教授佛法的,其佛學知識的功底,恐怕非常人可比,然而其並未見性。他所作的見性偈,還落 在有字上。而一字不識的惠能大師,居然作出一首語驚四座的偈語,千百年廣為傳頌。這極具有代表性,也足可以說明一點問題。
開悟是學佛人的一種境地。進到這個境地後,人的思維、氣質、智慧等,以及由此引起的性格、習性,都會產生一種質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一般人很難理解和體驗到的。這裡用一句佛教里常說的話比喻,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比較恰當。因為開悟的人,已識自本心,已將佛學的義理融為自身的認知。已不像一般學佛人那樣,佛學是佛學,自己是自己,兩不相干。開悟的人,已不再被世間諸多妄相所牽制,也不容易被欲望所支配。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呢?這就是智慧帶來的結果。這種智慧,絕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那種聰明,而是識自本心所獲的大智慧。因為此時開悟的人,看世界已是於世離世,不為世界所住。如此必定少了許多煩惱,多了許多常人不具有的自由。這種心境,是無法用文字和語言來作表述的。只好是迷者自迷,悟者自悟。
如此,必然有人會問,開悟的智慧是從哪裡來的呢?的確,這算是一個問題。也許是眾多學佛人的一個質疑點。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以為要克服一種偏見。即常人都認為知識就是智慧。其實這是不準確的。知識只是經驗的積累,是世間生活、工作的一種能力。她對認識世界、認識生命的本質是無力的,是不透徹的,甚至有不少是誤知誤見。而佛學所說的智慧,是指能透識世界本象,認識生命的成、住、壞、滅,是了知世界萬物變現的本質。那麼這種智慧到底從何而來呢?為什麼非要開悟了才會具有呢?這是因為世界、生命都是虛幻的、不實的。而未開悟之人,被這種虛幻的、不實的東西所牽制,一切認知都被限定在這些虛幻之物的認識當中,如此本心就必然妄動,失去心智。人一旦執著,就會犯迷糊。《六祖壇經》說:「若全著相,即長邪見。」《金剛經》說:「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此經又說:「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此時此刻,來理解這些佛理,我們的心便會明亮得多。而開悟之人,識自本心,已透視這一切虛幻,不再被世間諸法所牽,能本心自用。這種智慧是由本心而生,由本心而有。正如《六祖壇經》所說:「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人,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又說:「用即了了分明,套用便知一切。」為什麼《六祖壇經》要說「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也就是這個道理。智慧視物就好比人照鏡子,如果鏡子之前擋有物體,你就很難在鏡子裡看清楚自己。如果將鏡子前的物體搬開,再來觀照,自然全貌展現。心性也是如此,有執著遮擋,智慧不現,執著消失,智慧顯現。故而《六祖壇經》說:「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說來說去,我無非也是胡說一通。儘管我學佛十多年,對佛法略約有感悟,但智慧不在我,而是在本心,我本身並無智慧。欲求開悟,獲大智大慧之道,我多年學佛的體驗以為,讀經是最好的途徑。佛經是最好的導師,是最好的指路明燈。我自己十多年來所知道的一點一滴,無不是靠佛經開示而所獲。我所能說出的一點道理,也是佛經指教而能。讀經無疑是因人而異,不可強求同一。但在這裡我不得不說一句:若是有緣,《金剛經》、《六祖壇經》在手,那真是殊勝因緣。千萬要抓住,不要輕意放過。鑽進去,鍥而不捨。開悟就在前頭,大智大慧就在等著你。
我願一切有緣人:早開悟,早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