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一家的興衰,一國的治亂,沒有不是由此而來的


時間:2019/3/3 作者:王習訓

文鈔原文:

世出世間一切法,均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者,謂為渺茫無稽。則成捨善

因善果,取惡因惡果矣。以信因果,則戰兢惕厲,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而聿修厥德。不信因果,則放僻邪侈,天命絕無畏懼,聖言敢於輕侮,而肆無忌憚。故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家之興衰,國之治亂,莫不因此而致。故孔子欲人明明德,而以格物為本。物者何,即自心不合理之私慾也。格者何,如勇夫與賊戰,必期私慾相率遠遁也。自心之私慾既去,則本具之正知自顯。是是非非,悉皆明了。意誠心正而身修矣。然則格物一事,乃明明德之根本。既能格私慾之物,斷無不合理之邪知謬見。由是而進修不已,欲不到聖賢地位,不可得也。惜世多不察,率以推極吾之知識,窮盡天下事物之理,為致知格物。是以枝末為根本,以根本為枝末,其失大矣。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最初一步,只在能格物與否耳。能格物則高登聖賢之域。不格物則或入禽獸之倫。學佛之人,修戒定慧,斷貪瞋痴,亦致知格物之意。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篤修世善。又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日常稱念。久而久之,與佛氣分相合。自可生為聖賢之儔,沒入如來封疆矣。(三編·卷三·無錫佛教淨業社第二期年刊序·P875)

白話譯文: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的,說因果渺茫無稽,這就成了捨棄善因善果,而取惡因惡果了。因為信因果,就會戰兢惕厲,甚至沒有親眼看到聽到的,也會因為怕受惡報而去持守不犯,努力修持自己的德行。不信因果,就會放僻邪侈,天命毫不畏懼,聖人的言辭也敢輕視侮辱,肆無忌憚。所以,書經上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家的興衰,一國的治亂,沒有不是由此而來的。所以,孔子為了讓人明明德,而以格物為本。物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心裡不合理的私慾。格是什麼呢?就如同勇士與賊戰鬥,必定要讓私慾之賊落荒而逃。自己心裡的私慾去掉以後,本來具有的正知正見自然顯現。是是非非,一目了然。意念誠,心念正,身就得到修煉了。然而,格物這件事,是明明德的根本。既然能格私慾這個物,就決不會有不合理的邪知謬見。由此而不停的進步,想不達到聖賢的地位都不可能。可惜世人不知道這些,草率的用自己所知道的那點東西,去解釋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以此為致知格物。這是以枝末作為根本,以根本作為枝末,過失可太大了。唯聖妄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最初一步,只在能不能格物而已。能格物則高登聖賢之域,不能格物則容易墮入禽獸之倫。學佛的人,修戒定慧,斷貪嗔痴,也是致知格物的意思。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認真的修世間的善法。又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平日裡常常稱念。久而久之,與佛的氣氛相合。自然可以活著的時候,成為聖賢,死後升入佛國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