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大家好。
關於佛法大乘與小乘,有為與無為,這個要分清楚。
比如現在我們發心做事情,這個好,那個壞,這個善,那個惡,這個對,那個錯。這都是屬於有為法,就是對影像造成分別,執著。這也都是屬於小乘。
大乘佛法是什麼?大乘就是對影像沒有任何的執著與分別,對影像沒有絲毫的糾結,取捨自如。這也稱為無為法。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說所有的聖賢,他們所做所想雖然是各有差別,方式不同,但是他們的內心都不會被影像所困。對影像不會有絲毫的執著。
我們在修行的期間,也要鍛鍊把自己的心量放開,不能對影像總是放不下,對影像強烈地執著,愛,恨,恩,怨,這都是屬於情執。
善,惡,好,壞,造作中可以分明,但絕不可以執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的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做好當下。
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眾生突破影像,不要被影像所束縛。佛千方百計,苦口婆心,來說明宇宙的事實真相。
我們眾生自心迷茫,被影像所困,不能自拔,造成輪流不息,這都是冤枉的人生道路。還是希望眾親,能夠早日覺悟才是。
每個人的業力都是有所不同,想要讓自心徹底的放下,一下就能做到放下是很難的。怎麼辦?
就得由淺入深,廣發菩提心,用此條件來逐步地打開自己的心量。為什麼說成就的果位,是建立在這顆菩提心的基礎上,如果不具備菩提心的人,是難以成就的。
在修行的旅途中,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福慧雙修,善根福德,這都是來說明這顆發心是很重要。
慈悲心與自私自利的心,這是相對立的,就是說單獨一方的升起,另一面就會自然消失。
就是說這個人慈悲心很濃,他的自私自利的心肯定很淡,如果自私自利的心很濃,他的慈悲心就一定很少。這兩顆心不能同時存在。
所以說煩惱即菩提,業障即功德,就是說必須要把內心的念頭轉過來,它們不能並存。
修行一定要明白道理才是,然後按照這個理念去如實照做,下定決心。
佛告訴大家,無論是男眾還是女眾,修正自心必須要發起大丈夫相,具足大丈夫的毅力。拿得起,放得下,才是。
我們人生中會經常遇到不同的違緣,甚至能夠令自心走向絕望。其實這是一個好事,我們的違緣越大,越強,才能夠讓我們升起強烈的出離心。
要把這違緣作為修行的增上緣才是,作為修行的動力才是。所以說這也是值得感恩的。千萬不要去怨恨與抱怨。歡喜接受就好。
好了,無論如何修行,首先要從自我做起,修正自我,道業的成就不是光憑嘴巴講出來的,也不是光憑打坐坐出來的,更不是光憑念佛喊出來的。
最主要是務實,發起廣大無量的菩提心才是。希望大家不要自欺欺人。這是道業的根本的成就。
阿彌陀佛,釋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