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淨土宗教程第六編(十一)03


時間:2019/5/18 作者:清淨心

第十九章行門

第三節淨業助行

7.請佛住世。

佛是大智大覺者,佛住世弘化,能令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壽命時,我們應頭面頂禮,懇請佛長久住世,作眾生大導師。

佛如來的住世與涅盤,由時節因緣所致。《大般涅盤經》記載:釋尊臨涅盤時,出大音聲,普告眾生,今日如來應正遍知,將欲滅度,若有所疑,今悉可問。四眾弟子,天龍八部,鹹皆悲嘆,愁憂苦惱,舉身啼哭,哀慟捶胸。俱詣佛所,頭面頂禮,抆淚而言:惟願世尊莫入涅盤。世尊默然,不果所願,同時號哭。釋尊慈悲,為大眾顯現金剛堅固不壞紫磨黃金無畏色身,告諸大眾:我涅盤後,應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復懈怠,散心放逸。語畢,寂然無聲入於涅盤。可知;諸佛世尊作佛事已,法爾應入大般涅盤。

佛示現涅盤,內含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乃對治凡夫習性的有效方法。經雲:「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住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①這段經文點出眾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對長住的人、事、物,不起希有心,反生厭怠心,而對將逝的人、事、物,生起緊迫感與難遭心,譬如嬰兒,母親每天在側,於母不生難遭之想;得知母親將離他而去,渴仰思戀之心便沛然而生。如來涅盤對眾生的心理衝擊,亦具如是效應。比如:壽高120歲的老外道須跋陀,得知釋尊將入涅盤,忽感悼惶,想到慧燈將要熄滅,法船將要沉沒,趕忙向佛所奔來。釋尊慈悲攝受其為最後一位弟子,為說正法,須跋陀聞法,當下漏盡意解,證阿羅漢果。為報佛恩,須跋陀在佛前先入涅盤。佛敕大眾,以雜香木荼毗其屍。

本行願除請一切諸佛住世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的善知識,悉在勸請之列。然消歸自性而言,念念阿彌陀佛名號,無有間斷,即是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普賢十大行願中,前七願是菩薩的願行,後三願是菩薩的回向行。本行願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隨佛學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證菩薩道果。

常隨佛學即是依託佛從因至果,所歷之行,所為之事,以為所緣之境,引發心智隨而學之。釋尊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誠求法度生的種種菩薩行,悉是吾人學習的表范。

吾輩凡夫,或無力量效法菩薩的大悲苦行,亦可從平易處下手,漸臻福德智慧高妙處。如釋尊自己掃地,托缽化緣,抬人汲水,看護病人,為盲比丘穿針,自修房屋做泥水匠與木匠,乞僧舉過等。均是吾人亟須效仿的懿範。

淨業行人常隨本尊阿彌陀佛學,彌顯親切而必要。《大乘無量壽經》記載:阿彌陀佛因地作菩薩時,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我既念佛,當行佛行,佛既如是成無上道,我亦應當如是成就。

淨業學人除了效仿佛行外,亦應向修持淨宗的諸大菩薩看齊,以之調正吾人修持的路向。無量壽如來會上,諸大菩薩及賢護等十六正士,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此諸菩薩既皆如是,我亦學佛,同為佛子,應起精進,學習如是。

總之,佛是九法界眾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蓮花,猛火里出優曇那樣的稀有。諸佛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吾人依止的表范。如是因,如是果,我們應祛除悠忽懈怠的習氣,奮大精進,立大誓願,當以阿彌陀佛的願行為自己的願行,學文殊智,行普賢行,當學觀音耳根圓通,反聞自性;當學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續;當如彌勒菩薩,受佛重誨;守護弘揚淨宗經典;當以淨宗所示要義,深生信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成就往生淨土。方契兩土世尊本懷,方滿常隨佛學的願行。

9.恆順眾生。

本行願即是回向眾生的利他行,以般若觀照,法無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成就圓滿大悲。對九法界種種根性的眾生,均以對待父母與如來那樣的恭敬心,稱性隨順供養承事,不生分別。對迷走生死險道的眾生,導向菩提正道;對無明黑暗中的眾生,說法施以光明;對客走他鄉的貧窮眾生,令學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獲致自性寶藏。

恆順眾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與眾生,同一體性。順眾生即為順佛,若不順眾生,佛不歡喜。其二,佛以大悲為體性,若不順眾生,不合佛體。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薩是眾生與佛之間的橋樑,二者關聯甚密。眾生好比生死曠野中的樹根,菩薩的大悲就好比滋潤樹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葉花果。可見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樹根是華果之因一樣。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其四,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證知:恆順眾生的行願具有無限深遠的意義。

恆順眾生引發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權智,是十大行願中最為精要的修學科目。這一行願義理深邃,境界宏闊,攝自他二利,融生佛一體。未成佛前,首應廣結人緣,亦是成佛後從果向因度眾生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一行願,能有效地和諧人際關係,助成事業成就。恆順眾生根性而度脫之,乃無盡時空的佛事。淨業行人往生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成此願。吾人在此世間,亦應隨分隨力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是將前九願所作的功德善行,總歸為一個總願,回向法界眾生。本行願除狹劣障,生廣大善,俾令一切眾生常得安樂,悉得解脫。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遠的心理效應。古德雲:修行前導,莫尚乎發心;眾善指歸,莫要於回向。凡夫眾生從無始以來,不知諸法本空,四大非有,競執我人之見,橫生憎愛之心,所修善法,但為己身;所得功勳,唯歸眷屬,是以徒增業果,不得出離三界火宅。普賢菩薩教示我們發回向心,將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眾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實際,唯求無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證佛果。

淨業行人亦應有廣大的心量,宏闊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無上殊勝的功德。回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將自己所作諸多零散功德匯集起來,如百川溪流匯入大海。並將所有功德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鏈式裂變一樣,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從萬法唯識的理念來說,行人的心識放大,功德亦隨之擴大。另外,回向之行能充實加固願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們知道遠方有一群窮困的人需要救濟,雖然也打算前往賑濟,但心志力量尚無決定馬上實施的力度,只是停留在「規劃」階段。而經過回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產生行動,置辦物品,刻期前往。可見,回向於無形中為內心充電,加快成就善行道業的速度。正如凹鏡收攝陽光得以燃燒紙片一樣。淨宗行人亦應將念佛功德及淨業助行回嚮往生西方淨土,回向法界眾生,願一切眾生髮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議。每經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願力。淨業行人無論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錢之微,救一蟻之命,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資糧,轉成無漏的出世願力,如是增上,願力勝過業力,臨終決定往生。法爾如是,阿彌陀佛願力如是,淨業行人當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淨宗回向具雙軌回向之特質。一是往相,二是還相。淨業行人以念佛與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願回施眾生,同生極樂世界,此是往相回向。同時又發願:已生淨土,回入娑婆,普渡苦惱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此是還相回向。這二種回向,皆以無分別心,緣一切眾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證知淨宗法門乃徹始徹終大乘菩薩道,確能安立一切眾生於無上真正之佛道。

綜上所述:普賢十大行願的功行德用,超勝絕妙,實為淨業行持一大輔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難圓滿受持。於此,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便凸現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經雲:「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①意為:十方眾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超勝普賢願行的妙莊嚴路,普賢十大行願只有到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滿。行超普賢表證念佛法門的殊勝,德遵普賢指陳淨業助行的必需。可見普賢十大行願與淨宗關聯甚密,淨業行人宜應關注併力行之。

以上討論的淨業三福與普賢十大行願兩種助行,展示淨宗「橫與一切法門渾同,豎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淨宗法門的特質,體現為他力本願,帶業往生,橫超生死,一生成佛。而大乘通途之修持,亦可作淨業輔助增上之力用。尤其現代眾生根機陋劣,環境穢亂,如果不藉培福之基,難免遇緣退墮。所以,淨業行人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勉力修持淨業三福與十大行願,亦是不可或缺的舉措。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