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10講(共15講)


時間:2019/6/15 作者:修心

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10講(共15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家請看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爾時,就是佛引用恆河沙身命布施與持經功德校量完畢之時。是經,就是指從開始以來,從開經以來到現在佛所說法。義趣,義就是義理,趣就是歸趣。須菩提聽聞佛前面所說的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深達實相般若,所以說深解義趣。涕淚悲泣,須菩提深解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之義,這才明白了般若真心人人本具,自己從前就像懷裡裝著珠寶的乞丐冤枉受苦,於是悲傷自己以前迷而不悟,所以涕淚悲泣。希有世尊,這個希有,不但贊佛也兼贊法,並有慶幸之意。自慶自己未曾得聞,從來沒有得聞甚深經典、能夠明了實相般若,現在得聞而且深解義趣。須菩提在這裡對佛說,對於佛前面所講的甚深的經典,他從證得慧眼以來從未得聞,未曾得聞。在經中說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證阿羅漢果是得慧眼,須菩提是得慧眼,得慧眼只見人空未見法空,更未見空空。其實也並非釋迦牟尼佛在此之前未曾說過甚深經典,我們看《金剛經》,《金剛經》其實是在《大般若經》的第九會,講到第九會的時候講的《金剛經》,只不過須菩提在前面他未曾開解,所以雖然聞等於未聞,所以須菩提在這裡說,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好,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須菩提長老大慈,他自己深解義趣,自得法樂,也普願一切眾生,現在當來的一切眾生同得法樂,所以須菩提讚嘆他人成就之希有,為的是讓大眾聽聞之後,發心信解,讚嘆他人能夠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這裡就表明了勸發他人也能夠深解義趣,受持此經,這裡面包含了勸人之意。得聞是經,這個聞是聞慧清淨,如果只是聽聽經,有了一些的知解,意識上的知解的話不能稱為聞慧的。聞慧是指聽聞經教,通過內心的清淨思念而引發的智慧,這種智慧對佛法的領悟和抉擇不是一般的知識能比的,是清淨心所顯露的,般若智慧所顯露的,這是聞慧清淨。信心清淨就是思慧清淨,則生實相就是修慧清淨。實相本來是沒有生滅,由於眾生的我執法執,有了執著了嘛,心就不會清淨的,所以實相不能顯現,信心清淨實相才能顯現出來。現在有人聽聞佛說般若而離四相,除我執法執,心得清淨,心裡沒有妄想執著,沒有妄想執著障蔽心智,那麼實相自自然然的就顯現出來,所以說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一句也非常關鍵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第一希有,指的是無上菩提之果;功德是指佛果智圓理極萬德具備;當知是人,因為聽聞此經,離相無住,妄想除,實相生,斷無明,證法身,三德具備實相顯現,所以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我們解釋一下實相,實相就是諸法所依之體,大家一定要把心靜下來聽,用清淨心來聽這個實相,到底什麼是實相,就是諸法所依之體,實相雖然沒有形相,但是一切有形相的事物都是依實相而顯現的,所以是實相者,指的就是諸法所依之體。諸法雖多,但是都是依實相所顯現,也就是說諸法雖多,它的體都是實相,依實相而成諸相。

是實相者則是非相。就是說,實相原非他物,實相即是非相。我們再來解釋非相的意思,非相就是指非有相非無相、非亦有亦無相、非非有非無相,這四句皆離,百非盡絕,言語道斷,心行滅處,是名實相,大家好好體悟,這個一定要好好體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須菩提在佛住世的時候能夠親聞佛所說此經,而且須菩提已證阿羅漢果,他在諸大弟子中是解空第一,所以他得聞是經信解受持不足為難。但是我們想想,佛滅度以後到我們現在,這裡說是滅度後的五個五百年中,眾生的根機越來越鈍的,欲名利是越來越重,根機鈍了,而且又見不到佛,不能親聽佛的教誨,雖然還有佛的言教住世,經典住世,但是當我們心中有疑惑的時候,不能去問佛、請佛隨時來為我們解說、根據我們的根機應理如理如機來給我們解惑。我們現在只能愚迷抱執,不悟無生,著相馳求,最後就是輪迴諸有。如果我們在這末法時期,在這個佛入滅後五個五百年中,欲望這麼深重的年代,還能夠得聞此經,信解受持,能夠悟無生理,那這樣的人真的是甚為希有,真的是稱為第一希有了。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為什麼說得聞是經、信解受持之人是第一希有呢?這是因為,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說無四相。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就解釋無四相之所以然。我相即是非相,我相是有,非相是空,此人,就是指第一希有之人,不是在我相之外另取一個空,而是能徹見當現我相時就是空時,直接見到相有性空,就是說,能洞徹一切相有即非有,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可見上面無四相的無,含有既不著有也不著空,空有不著之意,所以六祖說嘛,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修行也是這樣,後面我們會講的,你發菩薩心了,著四相,沒有除心垢,也是善法,我們說是生滅的,是有為法。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這裡的一切諸相是指四相,為什麼說是指四相呢?前面說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可見凡有所取便成四相,所以一切諸相指的就是這四相,那麼離一切諸相,也就是無四相。六祖說:「無此四相,是名實相,即是佛心,故曰離一切諸相,則名為佛」,由此可知,得聞此經信解受持之人,已契入實相性體,所以說,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這是佛印可、印證須菩提所解義趣契佛心入佛見,所以說如是如是。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驚就是驚疑,怖是恐怖,畏是畏懼。智者大師說:「初聞經不驚,次思義不怖,後修行不畏」,在《天親論》中說:「驚,謂懼此經典非正道行故;怖,謂不能斷疑故;畏,謂由於驚怖不肯修學故」。我們把智者大師和《天親論》中這兩段註解我們合起來看,那就是說不驚就是信,在剛聞到此經的時候,不認為此經是非正道,所以就能生信,所以就是信;接下來思惟經義毫無疑惑,沒有生起恐怖之心,所以不怖就是能解;因為能信能解,所以不驚不怖而肯修學,所以不畏就是能夠受持。當知是人,甚為希有。甚為希有,也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第一希有。這段經文是講,如果有人得聞是經,能信能解能夠受持,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佛說這段話也是對須菩提前面所講的一個印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何以故,為什麼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呢?下面三句是佛解釋為什麼這樣的人是甚為希有的。我們先來看什麼是第一波羅蜜,無著菩薩解釋說:「第一波羅蜜者,謂般若於餘五中最勝故」,什麼意思?就是說般若在其餘的五波羅蜜中,就是說般若勝於其餘的五波羅蜜,我們說六波羅蜜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勝於其餘五波羅蜜。《大般若經》中說:「若離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度不得名為波羅蜜」,意思是說,若是離開般若波羅蜜了,那麼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不得名為波羅蜜了。經文中又說:「布施等六度波羅蜜,互相攝持,能到彼岸,然般若波羅蜜,具大勢力,方便善巧,能速圓滿所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非住前五能辦是事,故般若波羅蜜多,於前五為最為勝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無上無等無等等,由是因緣,獨贊般若,超勝餘五波羅蜜多」。根據以上所說,第一波羅蜜指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大家能聽明白的,就是勝於其餘五波羅蜜,離開般若了,其餘五波羅蜜不能稱為波羅蜜了。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這是俗諦,是借語言文字的假名,為了來表達正智的,借這個般若波羅蜜,借這文字相來表達正智的。即非第一波羅蜜,是說凡是有語言文字可說的,都屬於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這是講的真諦,當體即空,所以說即非般若波羅蜜。受持此經的人,既要按照佛講的法去修行,又不執著有波羅蜜可得,空有同時,真俗圓融,會歸中道,所以說是名第一波羅蜜。那麼上文所說,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之人,對於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此般若無住之法,不驚而能信,不怖而能解,不畏而能受持,當然是甚為希有的了。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這裡就是斷第八種疑。前面說,我們還都有印象,前面說了嘛,捨身布施所修福報雖多,但是不能了脫生死,還是有漏的因,這裡說的忍辱捨身為何不是有漏的因呢?佛為斷此疑惑,呼喚須菩提,來告訴他離相修行忍辱是無漏因,要無相修忍辱是無漏因,能到彼岸。忍辱是其餘五度之一,佛舉出忍辱為例,來說明修其他五度都離不開般若。如果修忍辱波羅蜜,執著有能忍之我和所忍之境,那就是還住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心中還是有住,沒有做到無四相,那就不能稱為忍辱波羅蜜了,所以說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好,我們看下面經文。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這裡佛舉出自己因地修行忍辱波羅蜜之事,說明修忍辱不能著忍辱之相的。這裡面用一個公案,歌利王支解割截佛的身體,來幫助佛修忍辱波羅蜜,成就佛的忍辱波羅蜜。歌利王譯為極惡,這個國王殘忍成性,有一次他帶著他的宮女到城外郊遊,幾位宮女在遊玩中發現一個年輕的修行人,她們就圍繞著這個修行人聽他說法。國王看到後,由於嫉妒心,他生起了噁心,他就問修行人,你得阿羅漢果了沒有,這個年輕的修行人說未得,國王又問,你得不還果了沒有,這個修行人回答未得,國王說你這麼年輕,未得聖果,還有貪慾煩惱,怎麼能這麼放肆地看著我的女人?修行人說,我雖然未斷貪慾,然而內心實無貪著。國王說,世間有仙人,每天只是服氣食果,就是他們只吃水果,煉吐納,鍊氣吐納,他們這麼來修行的,這仙人,他們就是說這些仙人,這個國王就說了,這些仙人只是鍊氣吐納,只吃水果,他們見到女色還有貪心,何況你這麼年輕又沒有證果,怎麼能見色不貪呢?這個修行人就對國王說了,見色不貪,不是因為服氣食果,而是由於心中繫念無常不淨。國王說,你這樣輕視他人而生毀謗,怎麼能說是修持淨戒呢?這個修行人就說了,我沒有嗔恨嫉妒,何談誹謗呢?國王就問他了,什麼是戒?修行人說忍辱為戒,國王就說,我用刀來割你,就知道你是否持戒了沒有。修行人就被這個國王用刀割,我們說凌遲,一塊一塊的割肉。在割他的時候這個修行人面不改色,國王跟前的這些大臣們就勸國王說,此人是大士,不應該傷害他,國王就問他的大臣,你怎麼知道他是大士呢?這個大臣就說了,當在割他的時候他面不改色,國王就說那我就再試試,接著又命人去割他的鼻子和手足。這位修行的年輕人還是面不改色,這個時候四天王發怒了,天空中就下起了沙子還有石頭,就像下雨一樣,紛紛落下沙子還有石頭。這個國王一看,心裡害怕了,趕緊跪在地上懺悔,修行人就對這個國王說,說的大王,我心無嗔也無貪。國王說,大德,如何得知呢?修行人說,我如果真的沒有嗔恨,我的身體馬上就能夠復原,修行人說完,他的身體馬上就都復原了。修行人就對國王發願說,我於來世成佛先度大王。這個年輕的修行人他就是世尊的前世,這個歌利王就是現在的憍陳如比丘,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憍陳如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在這五比丘當中,憍陳如最先證得斯陀含果,其他的四位比丘都是先證的須陀洹果,他們最後也都證的是阿羅漢果。所以說在佛初轉法輪的時候,最先證斯陀含果就是憍陳如比丘,這是佛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對歌利王發的願。好,我們知道這個公案的前因後果,我們接著往下說。佛在這裡說,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什麼這麼說呢?佛解釋說,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心了。正是因為當時世尊心無四相,不見能忍所忍,所以嗔心不起。我們現在看,我們一讀金剛經,別人一罵我們,你罵我我忍,這是什麼?四相皆有,四相沒空,那沒空四相,雖說我們忍了,這是什麼?這是有住的忍,是意識的心在忍,沒有達到無住生心,沒有達到離四相,是一個有意識的、著了相的忍。那著了相的忍,就不能稱為波羅蜜。有一個受傷的我,有一個所罵我的語言,有一個所罵我的人。我們現在用無四相我們就來解,哪有一個我?我,是四大和合,相有但是性空;語言,語言也是聲塵通過我們的這種因緣和合所發出的聲,也不是永恆的,本來也沒有的,也是空的;罵我們的人,人相也是空的,眾生相,眾生相也是空的。既然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無,四相全無,哪有一個能忍和所忍?我們為什麼修忍辱的時候這麼難?就是因為你心裡有住,學了經了以後,知道自己要忍,但是是生忍,什麼生忍,活生生的忍,達到你的底線了,你就忍無可忍了,因為你的四相具足。我們看佛這裡面就教導我們離四相,知道一切都是空相,相有性空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見能忍所忍,所以才能嗔心不起,心如如不動,哪有一個存在的相?所以說才能達到心如如不動。由此可見,般若離相的妙用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平時修忍辱,你如果心裡還有能忍之我和所忍之境,就是剛才師父舉的例子,心裡還想著,別人打我罵我我要忍,那麼就沒有離四相,不是修忍辱波羅蜜。心裡還有執著怎麼能到彼岸?你心裡還有住還有執著,怎麼能到彼岸呢?修忍辱波羅蜜的人應當不見一切人的過失,不見一切人的惡,心裡不住一物,冤親平等無有是非,被別人打罵殘害,能夠自自然然的,這個自自然然我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理解,就是無所住,自自然然的承受,這樣就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裡就說明了世尊不是一世修忍辱波羅蜜,所以說,又念過去,在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意思就是在五百世中,於爾所世都能做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說在這五百世中都能夠離四相,成就忍辱波羅蜜行。

好,我們再看下面。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故這是承上啟下文,佛前面開示了般若的離相妙用,這裡是總結說,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說,所發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修的六度萬行,都要離一切的相,心裡不能有住。到這裡,般若的離相妙用我們就介紹完了,下面是介紹的無住之用。

好,我們先看經文。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在前文中,云何應住之後,沒有總結就談起了離相之用,上文是總結離相之用,這裡就是對無住之用的總結,從這一段就是對無住之用來作一個總結。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住六塵所生之心這是妄心,妄心所造之業覆蓋佛性,雖然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無解脫之理,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你修一切的善法,但是你有住了,不是解脫之理。把你的心性給障覆了,你雖然勤苦修行,障覆了你的心性,還是有為法,大家能理解了吧。為什麼我們講《彌陀經》中三番五次地說,師父在三番五次地說,我們淨土宗的三資糧是什麼?是信願行,淨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麼?是指信願持名之人為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世間泛泛的善,你哪怕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但是你不發起信願的心,你還是有為法,還是享世間的福報。在這裡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你是有住的心,你還是生滅的善,有住的心,還是生滅的心,享人天的福報,善多,那你福報就大,但是福報是生滅的,這個福報是生滅的,福報盡了還是要墮落,是生滅的。唯有這裡說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個才是我們解脫之理,才是我們的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則生實相。

應生無所住心,就是應當生起對於所有的塵境,所有對待的塵境,一無所住,生起一無所住之心,就是這樣的。所以師父在講《彌陀經》當中始終在說,信願持名就是淨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是說我修橋補路是善男子善女人,是的,但是決定不是彌陀淨土法門當中所指的善男子善女人,大家一定要理解的。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這是解釋為什麼上面說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應生無所住心,因為要是住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了,因為心一有所住,即為妄識,就不是無住真心了。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這一句我們一定要牢記,不應住色布施這才是菩薩心。這裡說不應住色布施,這個色包括了聲香味觸法,包括了六塵,不應住色布施,就是說布施的時候一定要做到三輪體空,內不見能施的我,外不見受施的人,中不見所施之物,這就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假如菩薩布施時稍有住著,就是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麼在布施的時候就會與眾生結下憎愛因緣,結果這樣的話,就會和眾生互為冤親,冤親裡面當然包括一切的家親了,互為冤親,如果這樣就輪迴生死,沒有出期。我們看現在為什麼兩個好朋友,付出的越多,最後的煩惱越大?就是因為他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有所住了。有我幫助的你,有被你幫助的我,然後我付出了你多少,你對我怎麼沒有回報?所以我們知道,在布施的時候決定不可以住相的,你布施的再多,你只要一住相,師父說通俗一點,你就是凡夫不是菩薩,最後你所得到的,你不索取,但是你住著了,這樣會成親,沒有障礙;如果你布施了,你心裡有不平了,最後就會變成怨,就是這樣的,你們好好體會一下師父說的話,世間是不是這種狀況。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這是解釋上文的不住相布施,不住相,指的是不住有相不住空相。佛擔心大眾以為,既然不住相布施,那又何必做種種的布施之事呢?所以解釋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也就是說,菩薩在行布施的時候,即相離相。一切諸相都是因緣所生法,一切的相都是因緣所生法,幻有不真,都是妙有真空的,幻有的,當體就是非相,所以不必再撥相以求無住,當體即空。佛又擔心大眾疑惑,既然要利益一切的眾生,為什麼無眾生相呢?我們剛一學《金剛經》的時候,好多居士就來找師父,師父我空了怎麼辦,沒有眾生,既然眾生空我怎麼度?沒有眾生相,我還做什麼功德?所以佛又解釋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因為什麼?眾生是四大假合而成,也是幻有,當體即空。佛這樣講,就是為了讓修行人布施時應當即相離相,所謂菩薩終日度生,終日無生可度,空有都不能住的。終日度生,你要終日度生,但是心裡還要終日無生可度,我們這樣想那心裡多坦蕩蕩,多坦蕩蕩,一絲不掛,一點煩惱都沒有。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這是斷第九種疑,上面講菩薩應當無住行於布施,又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佛擔心大眾難以相信,懷疑這些話都是虛妄,所以佛舉出五語來斷這種懷疑,用五種語來斷這種懷疑。第一個是真語,真語是指佛所有言說真而不偽。比如世間的人,為了名利,未證言證,這就是偽語。像我們經常見到的,到寺院裡面來神神乎乎的,我是彌勒菩薩派來的,我是釋迦佛派來的,還有的說誰誰是觀音菩薩,這些都是大妄語的,都是偽語的,如來不會這樣,因為他已親證無上菩提。實語,實就是實而不虛。比如世間人,有的曾經已獲神通,但是心不清淨,他的這種神通又退失了,那有人來問,還會說自己早已得神通了,這就是虛語。如來不會這樣,因為他已於無上菩提無退失。如語,這個如語,我們查古大德的資料,大德們的解釋是如者當理,就是如其親證所說。比如世間人修得四禪,得了禪定了,他的心是暫不生,他只是把心伏住了,而沒有完全的斷,他只是暫不生,暫不生就是相同寂滅,決定不是涅槃,他只是暫不生,把他伏住了,沒有斷的,相同於寂滅,他就向人說我證涅槃,這就叫名不當理。我們剛才說了,如語應該是如者當理,像這種情況,他心暫不生,不是涅槃,他就說他已證涅槃,這就叫名不當理。如來不會這樣的,他已真實證於大涅槃,這是如語。不誑語,不誑就是指不虛幻、幻妄,比如愚痴之人,對於自己所出現的幻覺、把根本不存在的事情當成實有,這種言說都是誑語。就像我們佛舉的例子,人有了眼疫了,紅眼病,看到天空有花,他就認為天上真的就有花。我們現在一說,我在這個地方見到釋迦牟尼佛了,見到佛了,還正給我笑,那你看,所有人都往這個地方去拜去,這個就是把幻覺當成實有。你想想,天天神神乎乎,天天神神經經的,心也不清淨,他怎麼能和佛感應上?大家都誤解這個感應了,不是用你執著和分別的心去和佛感應,天天一談感應,都把感應談得都是什麼?都是幻覺談為感應。幻覺不是感應,應該是用我們的清淨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天天這麼執著,天天這麼分別,我們能感應什麼?你用執著心和分別心和佛不是一個這種清淨的,感應不上的。我們都是用的什麼?用的幻覺,你所見到的,說真的都是幻覺,所以現在一談就談感應,其實都不知道這都是邪見。沒有清淨心,心不清淨,分別妄想這麼多,怎麼感應?學學《金剛經》讀讀《金剛經》你們就知道到底什麼是感應,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就是這樣的。信心不清淨,你說我想感應,我想生實相,不可能的,最後反而是誑語是幻覺。你每天想的太多了,求的太多了,就會出現這種幻覺的。如來不是這樣,他已證實相,是第一義真現量,他是清淨心,第一義所真正所現相出來的。不異語,不異就是始終無二。比如術士對於過去未來的事情,他能夠用一些方法推測的,但是他這個推測有時候應驗有時候不應驗,這個就是異語。我們先把異語的大概給大家講講,異語,你們去找這種香頭去看去了,一會兒也許說的對,一部分也許說的不對,大家心裡都有這種疑惑的,好多居士來找師父,說他看的還行,但是有些也不完全是的,這個就叫異語了。因為他用他的一些能力能量,就是和我們人不一樣的特長,應該是特長,他們的功能所見到的,但是好多的因緣變化,最後結果也會變化的,所以有些時候是應驗的,有些時候不一定是這樣的。但是如來不是這樣,大圓鏡智,普照三世,觀彼久遠,猶如今日,盡未來際,悉見悉知,所說事理皆無異,皆無異的。所以佛所說的話真實可信,應當依佛的教導來修行,這就是用佛的五語,佛的這五種來給我們印證,來說明佛所說的真理是沒有錯誤的。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如來所說法都是依自己所證之法而說,這裡又舉出如來所得法來證明。佛所說法真實可信,如來已證中道第一義諦,實相般若之法,此法不著空有,而不離空有,雙遮雙照,遮照同時,所以說無實無虛。因為無實則不住有邊,所以不見有諸相可得,不見有眾生可度;因為無虛則不住空邊,所以不捨布施之行,不捨利益眾生。正如前面所說,無所住而生其心,佛依此法修證得成菩提,現在以自己所證來為大眾說法,自然是真實可信的。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這是斷第十種疑,上文中說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既然已經熾然行施,為什麼要說不住法呢?已經行於布施,修法了,為什麼說還要不住法呢?佛為斷此疑,舉出正反兩個例子來為我們說明,來顯示般若的妙用。

如果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行,但是心住著六塵,心還有所住,這就像有人入於暗室,則無所見。暗室是比喻沒有般若的智慧,無所見,就是比喻不能見著諸法實相,不能見到般若實相的無住之理。這些菩薩雖然發菩提心,做利益眾生的事,但是沒有般若智慧,心有所住,就會為物所轉,對於佛法的道理一無所見。就像《法華經》中說:「聲聞在如來會中聞法,如盲如聾,為住諸法相故」,為什麼如盲如聾?因為他住在了諸法相故,住在了法相上面了,心裡有住了,如盲如聾了。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有目就是比喻發菩提心,日光比喻般若智慧,種種色就比喻實相妙理。如果菩薩發心修行,心無所住而行布施,就可以親見實相妙理,那麼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一一無非實相。實相不即一切法,也不離一切法,用這個比喻來顯示般若無住妙用,為的是勸導行布施的菩薩,應當離相發菩提心,生無所住心,修無所住行,就是這樣。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是講持經的功德。當來之世,是指佛滅度後後五百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對於此經,不只是能讀誦文字章句,也能夠受持無住妙義,那麼此人所修的功德,只有佛悉知悉見。佛證一切種智,無法不知,所以稱為悉知;佛五眼圓明,無法不照,所以稱為悉見。佛悉知此人,悉見此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凡是受持此經的人,依觀照無住之功,契入實相妙理,那麼恆沙稱性功德,悉得現前,所以說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從前有一位苦行僧,每天他做很多的勞役苦行,在空閒的時候,他從來不和人攀談、閒談,他一天定課誦六十卷《金剛經》,誦六十卷,這樣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有一天他的一位師兄來看他,他這位師兄已經是大名鼎鼎的大和尚、大法師了,經常到各地講經說法,因為他們幾十年沒有見面了,他的師兄見到他非常的高興,而且非常的關心的問他,就說了,師弟你這十幾年來,你是怎樣用功的呢?他的師弟,這個苦行僧就說了,我每天只誦《金剛經》。師兄就責怪他了,你為什麼不多出去參學、多研習經教呢?這麼來批評他。在師兄將要和苦行僧告辭的時候,苦行僧就對他的師兄說了,我們難得見一面,我就誦一部《金剛經》來回向給師兄吧。苦行僧就席地而坐開始誦經了,當念到金剛般若波羅蜜時,這個時候天空的天樂飄飄,遠近都能聽得見,當誦到一時佛在舍衛國的時候,異香撲鼻,在念到爾時須菩提從座而起,這個時候不得了了,天雨曼陀羅花,這個雨是下的意思,天上下下來曼陀羅花,這讓師兄感覺到自愧不如,所以古人說,能說一丈不如能行一尺。所以誦經勝在解義,解義勝在起行,我們如果能由信而解,由解而行,一心受持經中所詮釋的真義,那麼當然可以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