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12講(共15講)


時間:2019/6/17 作者:修心

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12講(共15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前面我們學習了正宗分的第一部分,開示降住其心,彰顯般若妙用,從這一節課開始,我們學習正宗分的第二部分,正明菩提無法,直顯般若本體。好,我們看究竟無我分第十七,這一分是正明菩提無法。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是斷第十一種疑,上文中講人法皆無我,如何發心修證呢?所以須菩提在這裡再次請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這裡提出的問題,所用的語言,我們想想,和最開始的時候所提出的問題完全一樣,但是他的問意與前面所問的不同。前面須菩提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他的問意著重在下手功夫,就是怎樣做才能降住其心,佛為他慈悲開導了降心離相,住心無住之義,彰顯般若妙用。須菩提這裡再次提出這個問題,他的問意是既然人法皆空,那麼菩提心到底是有所發還是無所發呢?意思是說,如果有所發,這個菩提心如果有所發,那麼我執法執就和發菩提心的時候同時俱生了;如果說無所發,那麼豈不是不發菩提心了?須菩提在這裡再次提出這個問題來請世尊開示,是為了使現在以及後世,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道便於發心修證。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佛這裡一開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後面接著說,當生如是心,正是掃除發菩提心之相。如是心,是指後面的三句經文: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一切眾生本具佛性,只是因為一念迷故成為眾生,如果能一念覺悟,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滅度一切眾生,不過就是恢復眾生本來具有的佛性,這是菩薩應盡的職責,所以這裡用的當生如是心,而不是當發如是心,正是為了掃除發菩提心之相。古人在印經的時候,都是言簡義豐,我們把這個我應的應,囉嗦一下,貫徹以下三句,大家就容易理解一些,就是應滅度一切眾生,應滅度一切眾生已,而應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用這個應我們囉嗦一點,大家就容易理解了。這三句之意是次第深進的,第一句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是說度眾生是菩薩本來應盡的職責;第二句滅度一切眾生已,是說菩薩應度盡一切眾生,但是眾生無盡,所以菩薩的悲願也是無盡的;第三句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眾生本來是佛。《華嚴經》中說,「一切眾生成菩提,成與不成無增減」,眾生所證的這個佛性是本來就具有的,不是菩薩給眾生的,眾生本來是佛,一念迷是眾生,覺悟就是佛,所以本來是佛,菩薩只是教給眾生斷煩惱、證菩提、轉迷成悟的方法,眾生用這個方法使自己本具的佛性顯現出來,所以菩薩度眾生不能著度眾生的相,不見實有眾生可度,所以說,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為什麼當生如是心呢?下面是從反面來解釋。如果菩薩心中有能度的我,所度的眾生,就是有對待分別,分別,那還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不空與凡夫沒有兩樣,那怎麼可以說是菩薩呢?所以說,應當按照佛教導的去做,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裡解釋,為什麼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上文中說了,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解釋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清淨義,清淨覺中不染一塵,如果心中有這是菩提的念頭便是法塵,就不是清淨覺了,那麼所發的菩提心,名為菩提,其實只是分別心罷了。也就是說,你一起心動念我發菩提心,這就已經不是發菩提心了,而是分別心,所以佛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也就回答了為什麼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你動了我發菩提心這個念,就是分別,就是執著我相,那和凡夫沒有差別的,怎麼可以說是菩薩呢?所以我們大家應該明白,發菩提心是你當發菩提心的時候,並不自認為我發菩提心了,這樣無發而發才是真發。

佛在這裡雖然只開示的發心,其實對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回答也含攝在其中了。我們看,當生如是心,就是無住而住,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就是降伏之意,所以雖然只開示如何發心,降住也含攝在其中了。在前面須菩提問,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佛前面的回答是不降而降,無住而住,現在就發心上來說,又是無發而發,這都是破我除執的微妙方法。大家一定要在此處,一定要去用心體會,這樣你才真正的能用上功夫。好,我們看下面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這是斷第十二種疑,上面說實無有法發菩提心,既然實無有法發菩提心,為什麼有授記成佛,得菩提果之事呢?佛為斷此疑,所以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來在然燈佛所,有法得菩提果還是無法得菩提果呢?這是舉果明因,如果明白得果者還是無得而得,那麼發心者必定應無發而發。在莊嚴淨土分第十中,佛問須菩提,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須菩提回答,於法實無所得。前面的這段問答中,著重在一個得,於法實無所得,前面一段著重在這個得字,是說明雖得無生法忍,但不住得無生法忍之相。而在這裡,著重在一個法,是以無法得菩提來證明上文無法發菩提心之義,這裡的法不是無生法忍的意思,而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問話的意思是說,如來在然燈佛所,心中存有當得無上菩提之念嗎?是這麼一個意思。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所說義指的是上文,佛說實無有法發菩提心之義,須菩提尚未成佛,也不是八地菩薩,不知佛昔在然燈佛所時的境界,但是他是依佛所說義來領會,既然無有法發心,怎麼能有法得果呢?所以須菩提回答說,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佛在然燈佛所,心中沒有存當得無上菩提之念。佛印證說: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兩個如是,是印證須菩提所解不謬,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佛在然燈佛所,實實在在沒有絲毫得成無上菩提之念。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指的是釋迦如來尚未授記時候說的,沒授記的時候說的,如果他當時心住於無上菩提之法,希望成如來,得無上菩提,那就不能證無生法忍,也不能得佛授記了,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這是佛擔心大眾不明白授記是怎麼回事,所以引用然燈佛的話加以說明。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是因為沒有絲毫能得無上菩提之心,所以得蒙然燈佛授記,然燈佛授記,作是言,這是然燈佛金口宣說,金口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斷第十三種疑,上面說發心無法,又說心中無菩提法可得方與授記,那麼如果實無有法得菩提,那就沒有諸佛,既然無法可得,無佛可成,一切皆無,這豈不落入空見了嗎?佛在這裡解釋如來之義,就是為了斷眾生的疑惑。何以故,這是承上文來發問,為什麼說有法得菩提,不與我授記,無法得菩提方與我授記。佛解釋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是何義,佛在這裡說,是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就是諸有為法之真如之義,真如也稱為法性,諸法真如之義,也就是法性空寂之義,證得法性空寂,就稱為如來。如果心中還存有能得無上菩提之念,有念就不是空寂了,就與諸法如義不相符,就不能稱為如來了。佛這樣解釋,大家就明白,正是因為佛在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得菩提,沒有這個念,於諸法如義相符相合,所以才得蒙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解釋到諸法如義了,還是有人想,有人懷疑釋迦牟尼佛明明坐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證得無上菩提,難道不是有法可證嗎?如果這樣認為的話,還是法執未亡染污自性,所以佛稱真如實理而說,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得而得才是菩提。所以《金剛經》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地聽,聽明白了以後,對我們的修行,對我們的放下非常有幫助。我們每天都說放下,我們的放下都是迷,都是迷信,因為我們不明佛理,你放下是靠什麼放下?在明理了以後,你才真正的能夠放下。這一段就是幫助我們,真正的能夠看明白,整部《金剛經》幫助我們真正的看破。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在前面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中講,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在語言文字上與這裡相仿,但是意思大不相同。前面所得法,指的是實相,這裡說如來所得菩提法,所得菩提法於是中,就是於所得菩提中,無實無虛是有無俱遣,顯中道第一義諦。佛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只是應眾生的機方便示現,這是因緣法當體即空,所以說無實。佛能現身說法,廣度眾生,所以說無虛。無實是真諦,無虛是俗諦,無實無虛正是真俗圓融中道之理。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進一步說明一切法都是這樣,不只是佛法所證的菩提法於是中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無實無虛。一切法就是十法界的依正、染淨、聖凡、因果諸法這一切法相,一切之法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我們常說緣起性空,所以無實;然而一切法都是性的作用,相妄性真,所以說無虛。這裡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是從離相觀性的角度來說,就像《楞嚴經》中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性」,《法華經》中說:「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所以從離相觀性的角度來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隨拈一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言一切法,這是不壞假名,屬於俗諦;即非一切法,是不執著幻相,屬於真諦;是名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中道第一義諦。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這是以比喻來說明前面說的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因為法身遍一切處,所以佛以法身來比喻一切法。須菩提因為佛所作的比喻,心中有悟,所以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人身長大指的是法身,從俗諦來說,法身具無量功德,所以說稱為大身;從真諦來說,法身離一切相,相尚且不可得,何來大小之分呢?所以說則為非大身;法身即真即俗,常居第一義諦,所以是名大身。如果能明白大身非身,是名大身,也就能明白一切法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蕅益大師在《金剛破空論》中說:「因無所得果亦然,無法可得得授記,諸法非法名佛法,大身非身名佛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這是斷第十四種疑,前面說實無有法發菩提心,佛擔心大眾會懷疑,既然無法發心,則無菩薩,沒有菩薩誰來度眾生,誰來莊嚴佛土呢?為斷此疑,佛說這段經文。

菩薩亦如是。上面經文中,佛在然燈佛所自己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以身作則,為菩薩以身作則,所以這裡說,菩薩亦如是。如果菩薩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那他心中有能度的我,所度的眾生,還是有我執,有我執就迷失了自己的佛性,和凡夫沒有兩樣,就不能稱為菩薩了。何以故,為什麼不能稱為菩薩呢?佛解釋說,實無有法名為菩薩。只有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化,都是依實相妙體而所顯現的才能稱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裡是故是承上啟下,正是由於有法不能稱為菩薩,無法才能稱為菩薩之故,所以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意思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令聽聞者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菩薩雖然廣修六度,度化眾生,但是心裡不能有能度所度,這樣雖終日度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雖終日說法,而無一法可說,度而無度、無度而度,這樣才可名為菩薩。大家能聽明白,一有住了則不名菩薩了。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上面說菩薩度眾生,心中不能有能度所度,應當度而無度,無度而度,菩薩莊嚴佛土也是這樣。如果菩薩作是念,我當莊嚴佛土,那麼能莊嚴的是我,所莊嚴的是佛土,那我執法執全在,四相未除還是凡夫,則不能稱為菩薩。何以故,既然這樣,為什麼如來常說,菩薩應修六度萬行莊嚴佛土呢?前面說菩薩不能有莊嚴佛土的念,那麼如來為什麼還常說菩薩應修六度萬行、要來莊嚴佛土呢?佛下面加以解釋,如來說莊嚴佛土者,這是就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來說的,是從事相上來說,確實具足莊嚴,菩薩雖然莊嚴,但是心中不著莊嚴之相,即非莊嚴,就是指菩薩心中沒有能嚴所嚴之相。莊嚴佛土是不著空;即非莊嚴是不著有;空有不著,會歸中道,非嚴而嚴,嚴而非嚴,所以說是名莊嚴。我們凡夫做事不是落空就是落有,莊嚴佛土,馬上就有一起心一動念了,一動了念了,就不名菩薩了,莊嚴佛土同時也是這樣,在事相上去莊嚴,但是在心裡上沒有莊嚴之相,要會歸中道,非嚴而嚴,嚴而非嚴,所以說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這是對上面所說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的總結。凡是說有眾生可度,有土可嚴,就不能稱為菩薩,如果菩薩能通達無我無法,我法二執不起,四相之念盡消,不入世間凡情,不落出世聖解,那才能稱為真菩薩。自從須菩提再次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再以般若無住之法,說明發心無法,授記、得果、度眾生、莊嚴佛土皆無實法可得,令菩薩知一切法相妄性真,不應著相迷性,而應離相觀性。如果能破我法二執,通達一切法皆是佛法,與無實無虛的中道之理相應,無修而修,修而無修,這才是真修,才是真菩薩。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