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修持一切法門的​兩個必須條件


時間:2019/6/19 作者:紫竹林中觀自在~{釋新善}

【初者指示前行法,無常厭離外前行,能遣此生貪著底,差別前行發悲心,令行大乘道諸法,是故初修二前行。】

要想達到大圓滿的成就,必須修一種前行。第一個前行是在修這個法門之前,先要真正發起厭離心,想出離跳出這個無常的世界,無常的生命。像我們大家都號稱學佛,可是對這個世界還留戀得很呢!樣樣可愛,沒有哪樣不可愛的,只不過受到一點打擊的時候,偶然覺得灰心一下而已。灰心並不是厭離,真要一切丟下專修做不到,這就是因為厭離心根本沒有發起來。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大家學佛修法,不是為厭離心而學,我們是為貪著心而學。世間一切都要,不過呢,更想擁有世間一切以外的成佛而已。這是貪心,和厭離心根本相違背,這是我們自己要檢查、要反省的。如果要修這個法,不發厭離心可不可以?嚴格地講絕對不可以。但是方便地說,對一般世俗的人,或者初學的人一定說可以。六祖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那是教育上所謂的循循善誘,是誘導的方法而已,不是真實的,先誘騙你入門再說。

嚴格地講,學道學佛想要有成就,沒有厭離心絕對不會有成就,不可能的。我們依照常理來說,一個人這邊也想抓住,那邊也想抓住,哪有那么大的本事!也沒有那么大的福報!不可能的。你看這些當皇帝的秦始皇、漢武帝等等,到老了,那真是英雄到老皆畏死。這個時候不是厭離心,是怕死,怕無常來。你們很多人都是因為年紀大啦,沒有辦法做事了,才轉到學佛修道的路上來找安慰,那不叫厭離心!沒有人發起厭離心,厭離心硬是想要跳出這個世界。

出家的人是不是都有厭離心?不見得!真的有厭離心的只是少數,難啊!大部分人出家是一種感情化的,不是理性的對宗教的信仰,而是對出家的生活有興趣等等之類。厭離是對自己這個身體都厭離,都覺得是不淨的,這個是欲界的事,發起了這樣的心,才能夠談修道。所以厭離心非常重要。我們在座的朋友們,包括在家、出家,究竟有沒有這個心,個人自己去痛切地反省吧。我們應該相信佛的話,相信前輩聖人的話,他和我們沒有利害關係,用不著打妄語。他叮嚀我們修行第一個前行,先要領悟無常,厭離心真正發起以後,才能夠“遣此生貪著底”,才把這一生貪戀世間,貪戀一切的這個貪戀的根本,排遣開來。

不要認為每天跑到這裡來打坐一次,就是發起厭離心修道,沒有這個事,這是找休息、享受的地方。在家裡打坐也是一樣的心理,這不是厭離心。所以嚴格講,學佛法我們根本沒有資格,因為厭離心都沒有發起。

第二條差別前行是發悲心,厭離心生起以後,我們普通說這個人啊!他是真看空了,什麼事都無所謂了,那他只是小乘的發心。真能再轉變自己的修養,會起大悲心;因為看空了,所以對世界,對其他的人,對一切的眾生,會發起大悲心。

大悲心怎么發?近來有許多人問我,說他硬發不起悲心耶。比如以前我那位朋友楊管北先生,他在世的時候,跟我講過很多次,他說:“很奇怪,我不能說不信佛,我就是發不起大悲心。”他說他很想發悲心,但悲心就是發不起來。為什麼呢?因為厭離心沒有發起來,悲心哪裡發得起來!不是說看到殺鴨子、砍雞頭就掉眼淚叫悲心,那是愛哭。要對這個世間一切厭離,真是看通了,看到世人在這個貪嗔痴慢疑里,像沒頭蒼蠅一樣地在塵網裡打滾,非常值得悲憫、同情!這才能真發起了悲心,這才是大乘的種子開始。

講這個法門以前,千萬注意前行。沒有發起厭離心,也沒有發起大悲心之前,隨便修這個法就想得效果,據我的經驗絕對不可能。這兩種心你只要發起了一點,那個效果就來了;佛法的感應,修持的感應就上身了。厭離心、大悲心動都沒有動,你想在修持上有效果,那是開玩笑,沒有這樣便宜的事。比如我們要肚子腸胃清爽,那就只有少吃一點東西了。你說我又想吃得多,吃得好,又想腸胃清爽,那是不可能的事,不要瞎扯了。結果我們一般人學佛,等於是剛才的比方,吃得好、吃得多,然後腸胃又要清爽。貪心!這是不可能的。

這個法本上說“令行大乘道諸法”,就是普通顯教說的發心。不過現在發心兩個字,變成化緣的俗語了,拿本化緣簿,面前一擺,居士啊!請你發心。換句話說,把出錢叫作發心,那只是發心的一小點,那不是的。真發心是發起厭離心,發起大悲心,這是很重要的。“是故初修二前行”,先要作這兩種前行的發心,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前行”這個觀念。換句話說,你要修持任何一種法門,前面這兩個條件,有如車子的兩個輪子,輪子都沒有,車子想推得動是不可能的。下面是解釋。

“凡修大乘之道,皆於其前,念壽無常,思輪迴苦,於彼而修悲憫,故為彼我思成佛,精修菩提心。”他說修大乘的法門,首先要隨時想到壽命的無常,算不定今天死或明天死,或下一秒鐘就死掉了,生命是靠不住的,要時常警策自己。第二,死了就解脫了嗎?沒有那么便宜!生命自己還做不了主,不要說死後做不了主,連白天的事情都做不了主;碰到外境界一引發,連喜怒哀樂都做不了主,這就是輪迴的痛苦。我們一般學佛,都會講六道輪迴,但自己並沒有六道輪迴的感受,所以這不是在學佛。必須要對壽命無常,世事無常,眾生在輪迴中有所了解,自己也在輪迴里受種種煩惱痛苦,才會自然發起悲憫心。所以我們學佛成佛,還不只是為自己的成就,而是為了利世利他,為彼為我。因此,想要修法成就,這個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趕緊修白骨觀吧!真的很容易很快會有成就。

你們修白骨觀修不成,乃至觀不起來或觀不好,那是你自己不用心。我都講完了,講得很清楚,結果問他們修得如何,聽了又好氣,又好笑,因為我所講過的話,一句都沒有聽進去,沒有聽懂。一般人都犯了一個毛病,聽人家講話,都是把自己喜歡聽的抓幾句,其他許許多多的話都充耳不聞。像吃菜一樣,每人都選自己喜歡的菜挾一口,其他的看都沒看見;聽話也是這樣,所以不得力。法本說要“故為彼我思成佛”,所以要真實發起菩提心,菩提心包括大悲心,智悲雙運的菩提心,大智度,自了度他;大悲心度他,自了同了。

“蓋知壽無常,修行不現有暇,知輪迴苦,心能不貪此生。修無方大悲,即不墮小乘。”這裡文字都很簡單,他說我們學佛的,曉得壽命是無常靠不住的,有今天算不定就沒有明天。修行要努力,不能等有空的時候才來修,要知道輪迴是苦,所以不要貪著此身,不要貪著現有的人生。修“無方”的大悲,就是沒有方所,沒有目的,而是無緣之慈,那樣就不會墮在小乘的境界了。大家口口聲聲要想修大乘,尤其中國的佛教、佛法,素來以大乘標榜。老實說,每一個學佛的人,連大乘的影子都沒有,他們那個心性,絕對是小乘,而且是小乘裡頭的小小乘;除了對自己以外,不會起悲心,也不會起利他的心。而且只談理論,事實上,利他也做不到。這方面我們自己要檢查、要反省,我們與佛法根本是背道而馳,這樣修行怎么會有成果?

“發菩提心,有速成佛之利也。”發起悲智雙運的心,很快有即生成佛的利益,所以發心最重要。

“於此尤以大悲方便及不住二邊智慧,為大乘殊勝之法。《集經》雲,苦無方便離智慧,即墮小乘。”二邊就是空與有,要注意啊!不住於空也不住於有。這不是光指打坐的時候,大家要特別注意,要反省啊!大悲、方便,及不住二邊的智慧,就是大乘殊勝的法門。所以《集經》上說,沒有方便與智慧,就會墮入小乘。一切眾生太可憐了!不懂方便,沒有智慧,也不去參究,光是呆板地死坐求工夫,已經墮在小乘而不自知。至於多聞,如果像小牛聽經一樣,坐在那裡聽是聽到了,沒有真到心裡頭去,聽完就溜走了,有什麼用。這個很糟糕,自己已經墮在小乘的境界了。大乘就是要發悲心,行為上也是大悲;了脫的方法是智慧,了脫的功力也是大智慧。智慧是正思惟來的,不是不思惟,也不是亂思惟,是要定慧等持的正思惟。

“又《寶鬘論》亦云:空性大悲之真實,與修菩提共一處。”既然講空,何必又要大悲呢?大悲不是也空嗎?還有個大悲心就不是空了,對不對?在邏輯上應該是如此,這兩個是矛盾的。所以佛經告訴我們是悲智雙運,兩個平等。空性之中的大悲心,證成了空,而發大悲心,這是真實的大乘法,這就是佛心;“多情乃佛心”,空性大悲,這個才是佛的心。所以悲智雙運,大悲心與智慧雙運法,就是真正證得菩提的一體的東西。

“《現觀莊嚴論》亦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方便非者遠,方便遠非是。”這是《現觀莊嚴論》的話,這個地方翻譯得不大好,意思表達不夠清晰。反正所謂大智度,智悲雙運是大乘法,以正思惟的智慧,不住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智不住三有”,在我們打坐到最好的時候,是不是很舒服啊?舒服就是欲,住在欲界裡。對不對?所以在這個時候,是真修持佛法,一旦到達這個境界,就要曉得“智不住三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馬上就舍。或者有時候進入一片光明中,好不好?當然好,一定會貪戀這個光明。你要知道這個是色界,“智不住三有”,還要跳出來才是。你若進入無念好不好?也是一樣,你們每個都有工夫,只是自己沒有去正思惟,見地不透,所以等於呆坐。現在說的這個就是大法。

譬如正在坐得最舒服的時候,有人來找,有要緊的事,只好下座,心裡罵一句“他媽的”。那一句他媽的不是在罵人,是無上大悲咒,唉!不要貪圖這個舒服吧,趕快去替人家辦事,這就是“悲不住寂滅”。佛也是不住寂滅的,大悲度眾生啊!為了利他,就要不顧自己。如果說我現在正在空得舒服,你打攪我,你有罪了,你這種想法就種了下地獄的種子,自己早下了地獄。所以“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智悲雙運到底,才是大乘。

“方便非者遠,方便遠非是。”方便是各種方法,那么佛經為什麼不翻成方法,而翻為方便呢?這個話頭我也參了很多年,後來覺得這個翻譯很有道理,這是古人的高明,如果翻成方法,就是死的、呆定的,使人更執著;方便比較不大執著,方者方法,便者便利也,對你有用又便利的方法,很快就能得到利益。譬如說我們口乾了,來不及燒開水,其他東西也沒有,但有一瓶汽水,很方便,一打開就可以喝,這就是方便。所以我們修行,懂得的方便要多,你假使認為我念佛,那個禪我不管,那個密我不管,那就是不懂方便,不是方便波羅蜜。“方便非者遠”,以方便為非,否定方便的人,他離道就越來越遠。“方便遠非是”,相反的,方便不是道,你如果執著了方便的法門,也離道越來越遠了。

“又《篤哈》云:住空性離大悲者,以此不得殊勝道,若唯修持大悲者,亦住三有不解脫,如彼二者能相合,不住三有與涅槃。”所以《篤哈》這個法本進一步講,一天到晚只曉得空念頭,住在這個空的境界,以為是空,發不起大悲心,早已經墮在小乘法門了,不會得到最高的成就。但是,如果專門修大悲心行願,自己成不成佛沒有關係,一天到晚為別人忙,認為是大悲心,那也是住在三有境界,不能解脫。大悲心夠了,福報大了,那還是在三界天人裡頭,因為你不證得空性不得解脫,只是修福報。大悲是功德,功德大了,福報就大,更不得解脫,因為沒有空智。所以必須悲智雙運,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二者能相合,才是中道。如果以中國文化的智、仁、勇三個字來解釋,大悲就是仁,空性就是智。但是光有智會變狡猾,光是仁就變無能,中間必須靠大勇來調配,才能進入中道。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