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八章)01


時間:2019/6/12 作者:清淨心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八章牛馬道上話前因01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隨流,無諸阻滯;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櫓棹之功,則疾屆寶城,忽登覺岸,可謂資糧易辦,道果先成。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這是最後的宗旨。成佛是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的解脫,即所謂大般若成就。永明壽禪師說,《宗鏡錄》的宗鏡,以禪宗為主,如鏡一般照一切世間、出世間的東西,包括各宗各派法門。

『如快舸隨流,無諸阻滯;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櫓棹之功』,就像快船順流而下,不但順風,沒有阻礙,又碰到划船技術好。『則疾屆寶城,忽登覺岸。』寶城是《法華經》的典故。一切眾生皆是佛的愛子,佛為渡愛子而想盡辦法在歸家途中設了許多假的地方——化城,一步步誘導愛子到真正的寶所。

講到這裡,我們又要提《西遊記》的故事,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快到西天時,在雷音寺碰到一個假佛,同真佛一模一樣,簡直無法分辨。把孫悟空搞得莫名其妙,昏頭昏腦,認不得真假。

修行人有時覺得自己了不起,入了化城而不知,化城儘是魔境。真的寶所是法王之家,歸家穩坐。

福慧雙修,成佛之因

『可謂資糧易辦,道果先成。』大家想學佛,學佛要花本錢的,這個同世間一樣,沒有本錢就想學佛,辦得到嗎?學佛要什麼錢?要『資糧』資本、糧食。哪一種資本?一是福德,一是智慧(般若)。

福德沒有具備,一上來就想悟道,就是做生意也沒那麼便宜的事。想勞力賺點錢多困難!平生沒有種一點福德,坐在那裡只想管自己的人會有福德?那就奇怪了!那些為世間救世救人、為他人忙碌的人都白幹了!那真是笨蛋的可以,只有你最聰明,只管自己兩腿一盤就成佛?唉呀!有這樣便宜的事我早幹了!

福德、智慧資糧不具備就想成道?沒有那麼簡單。

但是永明壽禪師說,你必須先了解《宗鏡錄》這部書,所謂『資糧易辦,道果先成,這是一條出路。

披迦葉上行之衣,坐釋迦法空之座,登彌勒毗盧之閣,入普賢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賤人,全領長者之家業;忽使沈空小果,頓受如來之記名。

『披迦葉上行之衣,坐釋迦法空之座。』佛拈花微笑,傳法給迦葉尊者,是為禪宗第一代祖師。

我常跟出家同學講戒律時會提到佛的十大弟子,所有聲聞眾,每一個都挨過罵,經典上不大看得到,戒律上看得到。佛也同我們一樣,脾氣來了痛罵,笨蛋、臭蛋、皮蛋都拿上來。唯有迦葉尊者一生沒挨過罵。迦葉尊者的『行』——修行的行為、福德、智慧樣樣好。佛一生只真正接受一個人的供養,那就是迦葉尊者所供養的金縷袈裟。

迦葉家族世代有錢,未出家前,是印度首富;出家後,財產全舍了,只帶一件金縷衣出家。金縷衣是無價的珠寶穿成的。

現在出家人穿的袈裟,是一條黃線滾在紅衣服上,叫金襴。袈裟,為什麼這麼穿呢?這不是印度佛教的制度,是是中國佛教的,唐代以後,大和尚受皇帝賞賜時穿的,一塊塊方形兜攏,那叫福田衣,要為一切眾生種福田。

佛接受迦葉尊者供養後披上袈裟,涅槃時交待迦葉不準死,到雲南雞足山入定,等彌勒佛下來,把袈裟交給彌勒再涅槃。所以迦葉尊者還在那裡等著。

至於有人懷疑他怎麼會從印度跑到雲南來?因為雲南當時與印度邊界不分。

『登彌勒毗盧之閣,入普賢法界之身。』彌勒樓閣上次提過。

學佛第一步先要改正心理行為,那得先研究《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從發願到行履,都要那麼做的。

『能令客作賤人,全領長者之家業,』這是《法華經》上次講過的典故。

『忽使沈空小果,頓受如來之記名。』也是《法華經》的故事。《法華經》先是把小乘根器、焦芽敗種趕出去。佛最後講完這部經又對這些人授記,任何人都會成佛,那些原來被貶被斥罵的,慢一點他又會迴轉過來變成好的,只是時間問題。

未有一門,匪通斯道;必無一法;不契此宗。過去覺王;因玆成佛;未來大士;仗此證真。則何一法門而不開?何一義理而不現?無一色非三摩地;無一聲非陀羅尼門。嘗一味而盡變醍醐;聞一香而皆入法界。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煙島雲林,鹹提妙旨。

任何聲音皆是咒語,最高總持法門。

這些文句很有文學味道,接下來最美的文字又出現了,真是經常高潮迭起!

『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煙島雲林,鹹提妙旨。』很美的句子!任何景致都可傳心。一片樹葉,風一吹,悠悠一飄,悟道了!月亮照在沙汀上,一看!悟道了!『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些都是好句子。搞文學的人抄起來,將來自己文章寫進去,人家不曉得來源,嘿!就把人嚇倒,學問好。你不要告訴他是《宗鏡錄》上來的喲!他問你,你叫他去查、去讀書。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葡之香,掬滄海而已得百川,到須彌而皆同一色。煥兮開觀象之目,盡復自宗;寂爾導求珠之心,俱還本法。

通玄峰頂不離人間

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妙峰』,《華嚴經》境界。善財童子悟子道,得了根本智,但是差別智難求。世間法都要會,樣樣可通大道。善財奉老師之命出外參訪,第一參就找法名叫『德雲』的和尚,德雲在哪裡?站在妙高峰頂上,又妙又高。善財童子拚命爬,爬到妙高峰一看,連個人影都沒有,那有個德雲比丘?這事怪了!跑到山裡找和尚,山頂上沒有和尚,和尚大概下山還俗去了!

和尚哪裡去了?

回頭一看,和尚在另外一個峰頂。

這個故事,又妙又高。一般總認為出家、出世是道,結果善財到了妙高峰頂找不到人。

那麼,道在哪裡?

在另外一個山頂上,那個山頂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那地方就有道。

《華嚴經》五十三參,第一幕鏡頭就把佛法說完了!

妙高峰頂找到德雲,道德如雲,一切道德像雲、雨一樣灑起來,蓋覆天下眾生。這個不是站在妙高峰頂能夠辦到的。一個人在孤峰頂上獨立,萬緣不沾,『不要找我,我要修道』,你永遠找不到這個和尚,而且不能成就道德之雲。

所以德雲比丘在另一個峰頭站著。

但是,話又說回來,你沒有先爬到妙高峰頂的話,你就不會回頭找到德雲和尚。因此你只好剃了頭先爬到妙高峰上再說,不爬到這裡不行,找不到的,這條路只有這樣通。要把這個佛經的故事悟到,可以修道了!

所以,搞通《宗鏡錄》,『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那才是真正的妙,極平凡而極高明,佛法就在世間最平凡,妙高峰就在這兒。

下面一節是結論。

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制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錄。分為百卷,大約三章。先立正宗,以為歸趣;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詮,成其圓信。以玆妙善,普施含靈,同報佛恩,共傳斯旨耳。

『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三藏十二部有多少佛經?永明壽禪師為我們做整理工作,刪去繁文縟節,集中精要。

『假申問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文章體裁是對話問答方式。什麼叫《宗鏡錄》?宗字在此,唯心為宗,萬法如鏡。

『編聯古制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錄。』把所有佛法要點集中記錄下來,所以叫《宗鏡錄》。

『分為百卷,大約三章。』永明壽的分類大約三章,他覺得已經整理得非常科學,那時可以,現在又不行了。

『先立正宗,以為歸趣;』(這是第一章。)

『次申問答,用去疑情;』(這是第二章。)

『後引真詮,成其圓信。』(這是第三章。)

『以玆妙善,普施含靈,同報佛恩,其傳斯旨耳。』以上是永明壽寫《宗鏡錄》的一篇序文。我們沒有辦法照他的卷一、卷二……這麼講下去,因為我研究過,照這樣講下去,大家會很無聊。老實講,大家佛學沒有基礎,尤其現在的青年同學,你說中國文字不好嘛!個個很高明,中國字都認得,道理都會講,但是不深入,你說好嘛!實在不行,很難辦。所以我研究半天,只好顛倒過來講。這是第一次試用這個方法。

現在,我們不照次序講,因為我曾經照次序分段做過一陣功夫,本想做完,但中間跟大家開始研究討論時,又把工作擺下來。我做的工作素來沒有結果,這是學西藏喇嘛的方法。沒有結果,就永遠跟大家在一起;有了結果,涅個槃就跑掉了!所以很多事我都做半截擺在那裡,以保留一個未了之緣。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