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15講(共15講)


時間:2019/6/20 作者:修心

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15講(共15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家請看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斷第二十三種疑。上面說,不應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佛擔心須菩提聞說法身無相而起法身斷滅之見,雖不執著有,不執著有見,但是又落入空,落入這個空見了,所以告訴須菩提,你如果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是又執著空見了。古大德說,「寧起有見如須彌山,莫起空見如芥子許」,執著有,如果執著有的話,雖然不能出生死,但是他還執著有因果、還會害怕墮落、還會修善,還能得人天福報。這是執著有,雖然不能了脫生死,但是他還執著有因果,他還不至於墮落。如果執著空,那持戒也是空、犯戒也是空、生死也是空、涅槃也是空、那同樣地獄也是空,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的,無所謂了,這就是惡取空,惡取空當來的果報就是墮惡趣。就是說,執著空見要比執著有見更可怕,更難了脫生死。所以佛勸誡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裡的若作是念,指的是作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這個念,具足相,具足這個相,具足的相是由修福而來,那如何修福呢?就是要廣行六度諸法,廣造諸善。如果說不以具足相得無上菩提,就等於說不用修六度諸法就能得無上菩提,如果須菩提作這種念的話,那豈不是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說成諸法斷滅了?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這是解釋發菩提心的真實義。佛在前面講無法發菩提,是說不應存有一念,這是無上菩提不能存有一念的,是為了幫助眾生除去執著法相之病,並不是說要斷滅法相。佛在這裡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這正是闡明前面所說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真實義。就是說,發菩提心者,不但不應該執著法相,也不應該也不能執著非法相,這就是空有雙離方歸中道。《華嚴經》中說:「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諸佛說空法,為治於有故,若復著於空,諸佛所不化」,所以大家對於本經的義理,我們一定要淨下心來細細的去理會。我們在平時,在修行在行六度萬行的時候,不可把修六度諸法放在心上,但是不放在心上還要去行六度諸法,這就是不執有也不落空,修而無修、無修而修,那麼實相般若的理體就自然顯現,無上菩提不求自得。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如果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七寶布施,所得福德那是非常之多,但是此菩薩心中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七寶、來布施給眾生,就是有相布施,那麼布施得福雖然多,還是有漏之福,依然屬於人天果報,不能到涅槃彼岸。如果有人,雖然不能以恆河沙世界七寶來布施,但是知一切法無我,就是知人無我則破我執,知法無我則破法執,我法二執具破得成無生法忍,成就無生法忍,親證實相般若,所得之福就是無漏之福德,當然比前菩薩以七寶布施之福要殊勝得多。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是佛解釋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的原因。心中有境,也就是說心有其境,心裡住這個境了,名之曰受,不受,表明菩薩心空無境,不執著福德之有無,也就是說,菩薩廣行六度而心中若無其事,心中一絲不掛,正因為諸菩薩不受福德,所以所修福德都成無漏功德,當然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為了讓大眾徹底明白不受福德之義,都能做到不受福德,所以請問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菩薩作福德就是指修六度萬行,不受福德不是說不修六度萬行了,而是廣修六度萬行,對所修的福德心中沒有其境,也就是說沒有貪著之心。作福德是不著空,這是大悲;不貪著,就是不著有,這是大智;菩薩悲智雙運,福慧雙修,又能空有不著,必定證入實相般若的理體。我們平時在修行的時候,在修六度萬行的時候,如果說為了求福德而修,這就是貪著了,貪著福德了,那麼我們所修的就是利益自己,是為了利益自己有所求了,而不是利益眾生,這樣所修福德就成有漏因,不是菩提,不能成為了脫的因。所以我們應當每天修六度,在修六度的時候,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不要對所修功德起貪著的心,雖精進修行,但是心裡還要若無其事,這個若無其事不是裝若無其事,不是裝的,而是心裡真的若無其事,這樣修行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分別的心,執著我相我見,就會化除殆盡,也就能夠悲智具足,定慧均等了。

好,我們接著看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這裡是斷第二十四種疑。前面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擔心有人會認為,佛現在正在現身說法,明明可以眼見,也可以耳聞,為什麼說不能見如來呢?在這裡,佛以法身無相來破。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如果有人說,如來入舍衛城去,回到祇園精舍來,或者說如來有時結跏趺坐,有時吉祥而臥,那麼此人不解我所說義,什麼原因呢?佛曾在前面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者是如如不動,既然如如不動,怎麼能有去來坐臥之相呢?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何以故,為什麼如來沒有去來坐臥之相呢?因為如來即是法身,法身它是常住不動,無所謂來,無所謂來也無所謂去,因為法身遍一切處,無需來去,所以說無所從來也無所去。《金剛解義》中說:「如來二字之義,而示以真佛無相也,蓋真如法身,本無去來,其來也,心淨見佛,非是佛來,其去也,心垢不見,亦非佛去,譬如水清月現,月本非來,水濁月隱,月亦非去,可知人心有清濁,佛本無去來,其去來者,應現化身也,無去來者,真性法身也」,這一段經文說的非常的明白,大家一定要理解,如來法身是如如不動,實無來去,雖然佛的應身有來去,我們所見的是佛的應身,佛的應身我們看有來去,但是他也是依無來去的法身而現的。這個大家一定要靜靜的聽,我們見到的應身有來去,這個應身是以無來去的法身而現來的。無來去的法身是因有來去的應身而顯,法身是要因有來去的應身而顯的。有來去的是事相,無來去的是理體,為廣度眾生,就要從體起用,從體起用就要現有來去之相,現有來去的相,攝用歸體,則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他的體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就像我們念佛人,我們臨欲命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大家現在一定要明白這個理,我們臨欲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我們要知道,彌陀來接,從事相上來說,接則決定接,那從理上來說,來則實不來。對往生西方淨土的眾生來說,極樂世界乃眾生心內之淨土,臨終往生極樂世界是生自心之極樂,自心無往來之相,所以從理上來說眾生未曾去,但是從事相上來說,眾生深信切願,仰仗彌陀願力攝受,的確離娑婆穢土而托質於極樂蓮池中。所以眾生往生,從事相上來說生則決定生,從理上來說去而實不去,不來不去是理體,有去有來這是事相。理事從來不二,性相必須圓融,所以儘管不來不去,不礙有來有去,儘管有來有去,其實是不來不去。所以我們學習金剛般若,學習般若對於往生淨土,對我們來說是有很大的幫助的,能幫助我們放下空有不著,這樣我們念佛沒有執著,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千萬不要認為修淨土無需學般若,也不要認為學般若會妨礙修淨土,大家不要有這個念的。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這是斷第二十五種疑。上面說,佛的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擔心有人會說,有去來的是應身化身,無去來的是法身,這樣就會生起一異之見,異是多的意思,就會生起一異之見。佛的三身是不一不異的,所以佛在這裡舉出世界微塵非一非異來破這種疑惑。佛問須菩提,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你認為微塵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甚多,非常多。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這是須菩提解釋為什麼回答甚多。上面說把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那麼微塵是因緣所生,沒有自體,不是實有,也就是說,它不是本有的,它沒有實體,所以須菩提依這個俗諦,從事相上來說三千大千世界碎成的微塵很多。我們剛才講了微塵是因緣生,因緣所生生滅無常,沒有實體,佛這裡方便講才稱為微塵眾。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這裡須菩提又進一步解釋微塵眾。佛說微塵眾這是順俗諦而說,我們剛才已經解釋了,如果從真諦而論,微塵是世界所碎,因緣所生,緣聚則生緣滅則散,微塵生滅無常,空無自性,所以說即非微塵眾。如果依中道第一義諦來說,實相理體,雖然不是微塵,但是可以隨緣而現微塵的相,所以說是名微塵眾。好,下面大家來注意了,佛是用微塵世界來顯化身和法身非一非異的,我們下面注意聽,《刊定記》中說:「言世界者,喻法身也,言微塵者,喻應身也,世界一也,微塵異也,碎界作塵,塵無異性,合塵為界,界無一性,故彌勒偈曰,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我們來解釋一下,世界比喻法身,世界碎為很多的微塵,那很多的微塵,比喻是依一法身起無量的化身,這個比喻大家能聽明白,我們下面再接著講,一定要用心的聽,世界是一,我們剛才講了,世界是比喻法身,世界是一,微塵是異,微塵就好比無量的化身,這個異就是多的意思,世界是一微塵是異,這個一、這個世界既然可以碎為很多的微塵,那麼它無一性,則一即是多。微塵既然可以合為世界,那麼它無異性,則即多是一,一多無礙,所以世界和微塵非一也非異。佛引用此比喻,世界和微塵,微塵和世界,佛引用此比喻來說明,有去來的化身佛和無去來的法身佛非一也非異,非一也非多,就這麼一個比喻。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前面我們剛才說,世界碎為微塵,這裡講微塵聚為世界,微塵又聚為世界。須菩提說,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所說可以碎為微塵的三千大千世界,不過是微塵聚合而成,沒有自性,非實有體,所以說即非世界。然而世界並不是碎後才空的,它不是碎後才空,世界在的時候性常自空,非真實有,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所以說是名世界。何以故,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下面須菩提解釋世界不是實有。為什麼不是實有?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一合相,是指真性來說,無二無異為一,真性遍滿十方唯一無二,不離不散為合,真性乃是整個,合而不分,真性本沒有相,強名為相,真性是一切諸法所依之體,它不是假合而成,無始以來常住不變,這就是真性。大家一定要對真性有一個了解,真性是一切諸法所依之體,它不是假合而成,無始以來常住不變。而世界是假合的,因為微塵聚合而成的,也就是說,世界有變遷,有生住異滅,因為劫盡的時候則壞。由此可知,世界並不是一合相,也就是說世界不是實有的,世界是微塵假合而成,假合而成那它就是有生有滅的。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接著來解釋,如來說,真性平等一相為一合相,真性如虛空,本來無相可得,所以說則非一合相。因為無名,要勉強安個名,所以說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真性雖然是一合相,但因為真性離言說相,不是語言可以表達出來的,所以不可說。但是因為凡夫們執著這個一合相什麼意思,執著修行、執著功德、執著福德、執著般若波羅蜜、執著成佛、執著涅槃,所以佛在這裡說一合相,就是這樣。

好,我們看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這是斷第二十六種疑。上面說,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佛擔心有人認為,我見為實有,所以在這裡以非有非無來破之。大家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聽,為什麼稱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非常的關鍵,因為這個地方大家都好錯悟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們這一段也是查閱了好多大德們的資料,最後才知道佛的本意是讓我們,還是破我人眾生壽者。這裡佛問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自開經以來,處處說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有人聽到佛反覆的說離四相,他就會認為四相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才讓眾生離。佛講要破四相,不是四相實有,它不是實有的,那麼眾生認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實有的,他認為這個是實有,認為實有他就是有了就成了,有了成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了,這個四見就是這麼一個意思。他認為四相是實有,牢牢的住在心裡了,那住在心裡他就什麼?他就成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了,這一段是講的這一個道理,能聽明白的吧。他有了四相是真的了,認為是實有的,那這就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了,而且還會說,是佛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為了掃除眾生的這種執著,所以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覺得此人解我所說義嗎?如果此人這樣說,說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這是等於懷疑佛也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了,也就是說,佛也認為這個是實有而破之,這是大謬。須菩提深解佛義,所以回答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何以故,為什麼以為佛說四見為實有,就是未解如來所說義,因為世尊是為對治眾生執著之心,執著認妄為真之心,而假立名言而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順俗諦說;因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無有自體可得,所以順真諦而說,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真俗圓融會歸中道,所以說,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佛在這裡說四見,義含三諦:俗諦、真諦、第一義諦,就是為了一切眾生能夠了達我即非我,無我而我,了明自性,頓證真空妙有。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這是總結全經的要義。本經從開始的時候,須菩提請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到這裡,佛說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這正是首尾照應。佛對須菩提說,如果有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對於我前面所說的一切法,應當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一切法,通指上文住心無住、降心離相、發心無法之法,比如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佛回答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那發菩提心之人應如是知;比如須菩提問云何降伏其心,佛說一切眾生悉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發菩提心之人應如是見;又比如須菩提問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佛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麼發菩提心人應如是信解。雖然佛如是說,發菩提心之人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但是還不要生法相,為什麼呢?因為執著佛所說,執著佛所說的住心無住、降心離相、無法發心之法,執著這個了,那又是執藥成病了,又是執著了。所以只有不生法相,知才是真知,見才是真見,信解才是真信解,這樣才能與般若真智相應,必定能夠證得實相般若,就是這樣。所言法相者,是如來隨機演說,如谷應聲。如來心中本無法相,所以說即非法相。如來現身說法心中又無法相,這才是真法相,才是真實的法相。

好,我們看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這是斷第二十七種疑。上面說不生法相,佛擔心有人會懷疑,既然於一切法不生法相,那麼持經功德難道不是取相了嗎?所以佛說此段經文來破之。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這也是指的住相布施之人,如果是無相布施,其福肯定是無量的了,是不可思量的,那就沒有必要來作校量了。此布施之人,因為是住相布施所得福德是有漏的,這個我們前面也經常講,如果有發心成佛的人,對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能夠受持讀誦,這是自利,為人演說,這是利他,那所得之福這是無漏福德,自然不是以七寶布施這個有漏的福德所能比的。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那要云何為人演說呢?演說之人應當怎樣做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演說之人應當做的,也就是說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要遵守的軌則,這樣才合乎金剛般若的密義。在為人演說此經的時候,演說之人一定要起觀照般若,內不見有能說之我,外不見有聽法之人,中也無所說之法,這樣三輪體空不取於相,才可以與如如不動的真如自性相應。這裡也就是佛在本經的最後時刻來勸誡菩薩,不可以用取相、生滅的心來為人演說,必須用與如如不動、真性相應的不生不滅心來為人演說此甚深般若,令聽聞此經的人,因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進而悟證實相般若,如是演說才是真正的演說般若,才可以令聞法者獲得真實的利益,自利利他。

何以故,為什麼為人演說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不應心生執著而取於相。我們先講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包括了十法界聖凡依正諸法,不僅世間現象界的有為法,就是二乘聖人所住的化城,甚至菩薩修因、諸佛應化都可以說是有為法。簡要的來說,除了如如不動的真如本性,其他十法界聖凡諸法都是屬於有為法,凡是有為法,都是屬於虛偽不實幻妄不真,所以佛說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夢,大家都很熟悉,夢中所見的事物,夢時見有夢醒即空,沒有了,我們的身心世界以及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包括名利財富,就像夢中所見的事物一樣醒了之後了不可得,就像永嘉禪師說的,「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幻,這個幻比如魔術師用魔術所變幻的一切事物,我們眾生的正報身,還有外在的依報世界也都是幻化的,怎麼幻化的?是我們的業力幻化,我們常說業力招感,其實它是業力所幻化的,就像魔術所變現的種種幻事,似有實無,這是幻,我們一切都是變化的,都不是實有的,是業力所變化出來的。如泡,就是雨水打在水面上所起的泡,剎那之間就消失,比喻人的生命短暫無常迅速、人的依報幻妄不真瞬息萬變。如影,這個影子是依形體而有,本無實體,我們看到我們的影子,是因為我們的實體,光透過實體所影現出來的,本無實體,比喻六根對六塵所生起的六種識心都是妄想分別,屬於真如自性的影子本無所有,本無所有的,變換的速度快,它的影像變換的快,我們的心不淨,執著,所以看不出來它的影子的謝落,生滅,我們看不出來,也就是說這些都沒有實體,都是假相,都是影像罷了。如露,就像草木上的露水,太陽一出來露水就消失了,比喻人生如朝露,無常迅速終歸於空。如電,打雷時我們看電閃非常的快速,比喻人生在世匆匆數十載,也不過是電火時光轉瞬即逝,非常的快速的。發心受持此經又為人演說的菩薩,應作如是觀,以此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以這六種來觀,就知無論是有情的眾生還是無情的世界,都是緣生性空,幻妄不真,這樣就能不取於相,與如如不動的真如自性相應,成就無上菩提。這就是世尊說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目的,這就是世尊說此經的目的所在。到這裡,我們這部經的正宗分就介紹完了,我們看本經的最後一段。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是本經的流通分,參加法會的四眾弟子,一切世間三善道眾生,聽聞佛說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皆大歡喜,發願受持般若大教,奉行般若畢竟空義,為他人演說此實相般若,以流通正法,紹隆佛種,續佛慧命。

好,這部經我們就講完了,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