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思想不僅是教導大眾從善的做法,更是引導眾生走向幸福與快樂的道路。《法華經》說得更明白:「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古人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我們說,佛是人間良醫,可降伏四萬八千煩惱的良醫。
心與法緊緊相聯,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經書裡明確告訴了我們的答案。佛法是佛教導眾生如何做人做事的方法,也是給我們治療萬般痛苦的良醫。所以,近代以來,更多的大德高僧,更多的佛家教導學佛修行應當把佛法的智慧融入到生活中來。
近代大德高僧太虛大師曾在《人生的佛教》中說:「佛教的本質,是平實切近而適合現實人生的,不可以中國流傳的習俗習慣來誤會佛教是玄虛而渺茫的;於人類現實生活中了解實踐,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
國學大師南懷瑾大師曾說:「並不一定說脫離人世間,脫離家庭,跑到深山冷廟裡專修,才是佛法。治生產業就是大家謀生。或做生意等,各種生活的方式,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同那個基本的形而上道,並沒有違背,並沒有兩樣。」
佛家「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正是佛教精神的博大之處。它正視一切、包容一切、以平等心態對待一切。所以在當代社會,在眾多的大德大士倡導下,我們學佛修行的同時,不僅僅在正信中弘揚佛家的傳統思想,更應到把佛家的智慧融入生活。
《金剛經》的智慧,佛陀與須菩提菩薩一開始就提到了最關鍵的核心,就是須菩提問佛如何為大眾菩薩開示降伏其心。所謂一切唯心造,我們在生活中所處一切妄念都是煩惱的根本起源。那麼佛是如何回答須菩提的呢?
《金剛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一段文即是佛陀答覆須菩提如何降心的關鍵方法。
古代密教法器
金剛經告訴了我們什麼?
《金剛經》告訴我們如何心中清淨安詳,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讓我們不住四相,我人眾生壽者相。
雖不住於種種諸相,但此心並不是寂滅無動的,它仍有它的生命的活動,所以在「無所住」下,有「而生其心」的一句。應無所住是空,是無相。而生其心是常有的起心動念之間,只要我們不執於相,就不會升起種種煩惱。
生活中我們經常都一樣,每每做一點有益於人的事,得到別人的讚揚,或對方的感謝,總有一種沾沾自喜,或驕傲的感覺。反過來說,假如他的這種善舉,在別人的眼裡不被重視,認為無所謂,或者對方也沒有什麼感激的表示,那他就以為別人忽視他的善行,生起氣來,這就打不到我們清淨心了。這就是我們執相、執著的煩惱心。
所以,《金剛經》在經中,一直強調的執著之相,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清淨心,所以佛又教導大眾「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的人,不僅僅要念佛中,了解佛法深意,更要把佛法的經義理解清楚,把佛法套用到生活中,所謂在「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金剛經》讓我們不應執著於任何事物表相,這是佛在傳法最核心的之一。只有不執著相,我們的煩惱也隨之而去!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