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用完美的內心與這個不完美的世間和諧共存


時間:2019/6/26 作者:學佛網編輯阿明

世間的紛擾本來就存在,但是能讓紛擾觸發了我們的喜怒哀樂,那是一種自願,而非強迫。

如何接納與看待世間的一切,都沒有外力的阻擾,完全在於我們的內心。無論我們的眼裡能看到什麼,耳朵里能聽見什麼,鼻子能聞到什麼,口舌中又能品嘗到什麼,身體又能感觸到什麼,這一切的一切本來就該是它們該有的樣子。

事物的本身其實並沒有那么多的標籤與符號,能下定義並判斷個所以然的都是我們內心的造作,這就是概念性思維,也是二元分別心的意思。

我們看不見事物的本來面目,也不能直觀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是因為,無論我們的六根如何作用,當與所對應的六塵接觸時,就會帶動起我們的六識。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有的第一反應不是如實的接納事物的原貌,而是加以判斷和定義,所以才有六根不淨一說。

佛法里說,六根是六識的工具,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

有貪,也必有瞋,貪與瞋,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瞋、痴”的三毒交加。

人為善作惡,都是六根的作用。

如果說有能下定義與判斷的內心,在操控我們對於這個世間的一切感知,那么世間的一切顯現都不會是完美的。

因為我們能知與所知的內心,是完全的分別與完全的狹隘。就像天空實際的廣闊如果被相機聚焦之後,也只能看見天空中的一隅而已。在定義與概念的量化中,我們的內心是沒法做到物來則應,物去不留的灑脫的。

世間的完美與不完美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以何眼界去看待世間的一切顯現。

當萬事萬物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如果我們能體會鏡中鏡像的意義,那么就不會有很多概念性的束縛。

一面鏡子,或是平靜的水面,當事物在鏡中成像或是倒影於水面時,能顯像的鏡子或是水面不會去定義什麼是什麼,或是什麼不是什麼。它們只是如實的呈現而已。

然而我們的內心同樣有如鏡子或水面,但是區別在於,當事物成像於我們內心時,我們一定會去辨別什麼是什麼,或是什麼不是什麼。那么也就不會有看待事物的平等性與同一性根植於我們的意識之中。

所以,世間的紛紛擾擾都會成為我們聚焦的重點,但凡內心中有聚焦,怎么可能自在呢?因此我們的很多喜怒哀樂,都是被我們只看到事物被聚焦後的狹隘面完全困擾住了。

智者的內心就如一面如實成像的鏡子,他們只是如實看待並接納事物的一切原貌,而沒有第二念起的定義與分別,所以在他們的眼中,一切都是完美和圓滿的,就如佛菩薩看眾生都是未來佛一般。

然而我們凡夫的眼中,看不見事物的全貌,也無法接納事物如一的事實,因為我們的內心總是受限於定義與概念的區分之中,因而,凡夫的眼中,總能看見很多的不完美。今生的修行,且不說最後能否成就,但是通過不斷的佛法熏洗,如果能練就我們內心趨於完美,因而如一的看待事物,那么用完美的內心與不完美的世間和諧共處,這本身也是一種趨近於徹悟的成就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