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老法師《2014大經科注》第283集
【解】《會疏》曰:「非妄業所感,佛願令然,故謂自然。」
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業力往生的。我們六道輪迴,三善道是造三善業所感得的果報。
如果三業不善,三業都惡,他所感的是三惡道,地獄是嗔恚,餓鬼是貪慾,畜生是愚痴,它是業力感召的,這個事情真有。
我們在最近這段時期,同修當中往生的有不少人,有六、七個人,有一些通靈的人告訴我,大概這些往生人當中,只有一個情況比較好的,一個人,是「悟」字輩的,悟弘,他在哪裡?在鬼道,在鬼道講經說法,算不錯了,為什麼?在生的時候,收集不少講經的這些資料,自己沒有時間學,也不肯給別人。現在在鬼道,大概閻王叫他補課,把這課補出來,也不錯,再去度餓鬼,度餓鬼有功德,將來可以生天,如果沒有把極樂世界忘掉,可以從餓鬼道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有經典做依據,古時候例子很多,這算是好的。還沒有把出家人忘掉,還知道講經,這叫「自然化生」。
【解】化生,見前第二十四願注。「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清虛」見漢吳譯。《魏譯》為虛無。其義同。義寂曰:「非飲食所長養,故虛無。非老死所殞沒,故無極。」
這是說極樂世界生死的狀況,極樂世界人不需要飲食,這個很重要,他怎麼長養的?他是自然的,不需要飲食省很多事情,所以他不生病。極樂世界沒有醫生、沒有醫藥、沒有醫院,它那裡沒有生病的人;同時他也不需要睡眠。極樂世界也沒有夜晚,它是光明世界。甚至於那邊沒有年、月、日、時,你講哪一天,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沒有這些事情。
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華嚴》裡面所說的華藏世界,在這個世界,娑婆世界修行,如果不求往生,修行證果之後到大徹大悟,統統都是生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狀況跟此地講的大致相同,生華藏世界是法性身、法性土,所以無量壽、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壽命。
我們為什麼要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容易去,華藏世界不容易去。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講「斷惑證真」,必須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就是六道;有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但是每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很容易,換句話說,人人有份。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待遇不一樣,待遇是什麼待遇?最高的待遇,是實報莊嚴土的待遇。這就難信了。所以這為什麼難信?人家不相信,實報土的待遇是法身菩薩的待遇,為什麼?我們這個經本,四十八願第二十願,諸位讀了就知道,第二十願是什麼?每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管是哪一土、不管什麼品位,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
「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地位?法身菩薩,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阿鞞跋致」,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十方世界沒有,只有極樂世界有,為什麼?只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因地發了這個願,十方諸佛,在因地都沒發這個願,所以它跟我們娑婆世界一樣,修行人,必須經過同居土、方便土,再生到實報土。不像極樂世界,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的待遇,這太難得了!
在這個世界,我們要想得到阿惟越致,要無量劫,不是千年、萬年,要無量劫才能成就;到極樂世界,一到達極樂世界就成為阿惟越致菩薩,不是你修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的。
那我們要問,那能加持得上嗎?能。為什麼能?《華嚴經》上說的「你本來是佛」,所以他加得上;你本來不是佛,他就加不上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華嚴經》上說的,所以我們的信心生起來了,對這樁事情不懷疑了,不懷疑就取得往生的身份。
念佛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你念佛有功夫,品位高;沒有功夫品位低。這個不重要,像讀書一樣,我從國小一年級讀起也很好,反正極樂世界是無量壽,何必要跟人去爭地位呢?沒有這個必要!
蓮池、蕅益大師,有人問他們,你們往生極樂世界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了?沒想到他說,我只要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足了,好!真的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安安穩穩,到極樂世界扎堅固的深根,將來在那邊成佛,果地上的成就,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是彌陀的本願,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嚮往。所以極樂世界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那個地方沒有老師,所以叫無極。
【解】《嘉祥疏》曰:以神通無所不至故。
大到我們無法想像,「無所不至故」,六種神通都達到究竟圓滿。什麼時候達到?生到極樂世界就達到了,不像我們這個地方。我們這個地方,凡聖同居土六道輪迴,可以修到什麼階段?可以修到小乘三果。小乘三果,從初果到三果都在色界天,四果阿羅漢他就超越輪迴了、超越六道了,不在這個世間了;極樂世界不是。極樂世界在凡聖同居土,他享受是實報土的享受,換句話說,他的神通能力,可以分身無量無邊。咱們《西遊記》裡面,孫悟空才七十二變,微不足道;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的分身能分無量無邊。
他分身幹什麼?看到佛分身,他就想試試看,佛分身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諸位要記住,一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為什麼?阿彌陀佛不會違背他的本願,他發的這個願——要接引眾生。
我們求往生的同學要記住,在臨終往生的時候,一定看到阿彌陀佛來了才可以跟他去,不是阿彌陀佛不能跟他去,你跟他去就錯了,不是極樂世界,錯得太離譜了,為什麼?那些佛不是真的,是妖魔鬼怪變的,來引誘你,妖魔鬼怪不能變本尊,變本尊,護法神不答應他的,馬上就抓走了,變其他的,護法神不管,這些事要牢牢記住。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引,肯定不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跟阿彌陀佛走了。
十方世界,不能說每天,時時刻刻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阿彌陀佛要放無量的分身,一個一個去接引,這是佛分身接引沒中斷過,他的本身,在講堂講經說法也沒有斷過。
在講堂裡面這些菩薩,包括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菩薩都有能力分身。分無量無邊身去幹什麼?供佛。十方世界諸佛無量無邊,去供佛,供佛去修福;聽佛講經說法是修慧。換句話說,福慧***,他斷煩惱證無上菩提,快!緣太殊勝了,緣太好了。
可以說極樂世界,你所接受指導你的人,統統是諸佛如來,不是菩薩,等覺菩薩都是同學,親自接受諸佛如來。少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無數,阿彌陀佛是帶頭的。所以受圓滿的佛陀教育,進步當然快速,他沒有留級的,他沒有退轉的。進步快慢,各人不一樣,但是都證得不退轉了。不但保證你一生成佛,保證你一生快速成佛。
淨土要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的信心生不起來,這個世界你不肯放下,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徹底放下,這個世間一無所求,完全放下了。對極樂世界一絲毫疑問都沒有,懷疑沒有,真信、真願,阿彌陀佛真來接引,這個一定要知道。
【解】無極之體色如光影,
色像什麼?像電光一樣。「影」,我們現在看電影,電視也是影像。「色」是物質現象,就像光,就像影一樣,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體」是無,「色」是有,從「有」當中看到「無」,從「無」當中看到「有」,「有」、「無」是一不是二、是平等的,這是實相,大乘教上常說的「諸法實相」,真相,為什麼?所有一切法是自性所生、所現的,自性什麼都沒有,自性裡頭沒有物質現象,沒有起心動念的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能現一切現象。能現不能說現象「有」,不現不能說現象「無」,說「有」、說「無」都錯了,遇緣就現,緣盡了就不現了,所以它有隱、現,它不是生滅,它沒有生滅,不生不滅,這是真的,真相。
極樂世界現的是這個相,在淨宗稱之為「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法身。常寂光能現一切相,緣盡的時候一切相就不見了,所以常寂光裡頭有隱、有現,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不能說生,不能說滅。所以叫「虛無之身」。
【解】「故云虛無之身。」又《會疏》曰:「有而若無,縱任無礙,故名虛無之身。一得受生,無有終期,故名無極之體。」
「無極之體」就是無量壽,你的智慧無量、神通無量。
【解】憬興云:「虛無、無極者,無障礙故。希有故。如其次第。」意謂:無障故曰虛無。希有故稱無極。諸家之釋,可合參。
都可以做參考,第二段。前面這是這一段,體質同佛。
我們這個地球上障礙太多了,什麼事都有障礙,極樂世界沒障礙。
【科】庚二、享受極樂
科題好!
請看經文:
【經】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解】右文為第一「國無惡道願」,與廿八「國無不善願」之成就。
這兩個願兌現了。
【解】小本云:「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叫「三惡道」。要嚴格的來說,三善道也是惡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壽命都不長,不能跟無量壽比,壽命到了不能向上提升,就會向下墮落,出不了六道輪迴,換句話說,六道輪迴跟極樂世界比,六道都是惡道。不但六道都是惡道,再提升,十法界都是惡道。
你看聲聞法界,見思煩惱斷了,習氣沒斷;緣覺法界,習氣斷了,塵沙、無明沒斷;十法界裡面菩薩法界,塵沙斷了,無明沒斷;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無明沒斷,出不了十法界。無明一斷就超越了,十法界沒有了,他到實報土去了,到實報莊嚴土,到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就叫做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這個「真、假」怎麼說?有生、有滅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實報莊嚴土不生不滅,有隱有現,沒有生滅,這個要知道,你說它有多殊勝
經要多讀,一定要多讀,古人勸我們「讀書千遍」,我後頭加一句「利益無邊」,你得的利益無量無邊,為什麼?真的清楚了,真的明白了。真清楚、真明白了,你信,真信了;願,真發願了,你必定得生淨土。如果自己「信願」真誠,不讀經可以,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一句佛號就行了,他就一句佛號,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就念了九十二年,未曾一日丟失。九十二年不間斷,一句接著一句,睡眠時候間斷了,醒了之後又接上了,人家是這麼念的。我們今天念佛怎麼?常常間斷,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綿綿密密的,口裡不念心裡念,心裡頭佛號不間斷,這功夫。這叫什麼功夫?「功夫成片」。
念到「功夫成片」就肯定往生,你一點都不必著急了,在這個時候,通常絕大多數,幾乎沒有什麼例外的,阿彌陀佛一定給你送信息來,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夢中。你看到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來告訴你、來鼓勵你、來獎勵你,告訴你:你的壽命還有多久。還有十年、二十年,到命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你,你就踏實了,極樂世界那邊註冊了,那有你的名字,到時候你一定會去,你看你就真有把握了。就在這個時候,就有不少人(古人),遇到這個機會難得,跟阿彌陀佛見面,他就抓住,就不放鬆,向阿彌陀佛請求,我的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阿彌陀佛很慈悲,一定答應你,跟你約時間,三天行不行?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甚至於跟你預約二、三個月。
早年我在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往生,他就三個月前知道,那肯定是阿彌陀佛通知他,預約三個月。他把那個日期(他八月幾號往生的忘掉了)在一張紙上寫了十幾個,沒有人敢問他那什麼意思,就是那一天往生的,三個月之前知道。
宋朝瑩珂,我們同學都知道這個人,這個人也是念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拚命,感動阿彌陀佛跟他見面,告訴他,他還有十年壽命,十年之後佛來接引他。他發了個狠心,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走。阿彌陀佛跟他約定三天,好,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果然三天往生,這都是非常聰明的人。
極樂世界太好了,你不到那地方去,你在這個世界留了幹什麼?在這受苦受難,事事都不能稱心、都不能如意,何必在這裡受罪!何必跟這些人過不去!統統放下。早生淨土,早享福,早成就。這不是妄想,不是謊言,千真萬確的事實。佛怎麼可能說假話?!哪有打妄語的佛?!哪有害眾生的佛?!我們要相信,這就是福報,這就是善根。
半信半疑,善根福報薄,未必能往生,往生的人善根福報要多。小本《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生到極樂世界善根、福德要多,不懷疑就多了,肯念佛的人多,一切念頭當中,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是第一念,千萬、千千萬萬、無量無邊的念頭,最善的念頭念「阿彌陀佛」。
最不善的念頭是念「貪、嗔、痴、慢」。那是什麼?那是三惡道。那個念頭不好,貪圖這個世間財色名利、七情五欲,貪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好,這個東西把你抓得緊緊的,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生生世世苦不堪言。
極樂世界,《小本》說,極樂世界惡道的名稱都沒有,「六道輪迴」這個名稱聽不到,「十法界」這個名稱也聽不到。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只有天道跟人道,而天道跟人道的待遇,生到它那邊天道、人道的待遇,待遇是「阿惟越致」,這個可不能忘掉。「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也就是說你生到極樂世界人天身份,你的享受是法身菩薩的待遇,到哪裡去找?!我們自己要牢牢記住,時時刻刻說給別人聽、勸人,也加深自己的意念,決定不能夠放棄。
【解】又曰,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往生在極樂世界的人,他有沒有苦受?沒有。什麼是苦?執著是苦。這個世間最嚴重的執著是情執,世間人歡喜,情很深、很糟糕,生生世世脫不了關係,什麼關係?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情執」叫愛情,這個愛情有夫妻之情、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可痲煩了,佛法說這是煩惱、是生死、是六道輪迴的根,這個根必須要斷掉,斷掉是不是無情了?不是,斷掉之後是真情。為什麼?自性裡面流出來的大慈大悲,換個名稱就是愛情,愛情變成慈悲了,慈悲是什麼?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覺而不迷。世間人是迷而不覺,佛菩薩是覺而不迷,他那個「愛」是平等的愛,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平等的「愛」,那個「愛」就像世間人迷、迷到極處那種情執,但是佛菩薩是理智,不是感情的。他知道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相有體無,事有理無。從心性上看沒有,從現象上看有,但是現象跟心性是一不是二,有中他看到無,無中他看到有,不一樣,他得大自在,他沒有障礙。我們不行,我們有障礙,我們會起心動念會分別、會執著,這些一掃而光,完全沒有,就對了。
念佛的人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他就成功了,他就圓滿了。他的眼目當中,像海賢老和尚常說的,他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而且是一切都是阿彌陀佛。妙!這個話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跟誰在一起?跟佛在一起。他一生遇到的,有人對他很恭敬、很好,稱讚他;有人跟他開玩笑,很不客氣,甚至於毀謗他、陷害他、侮辱他。他怎麼應付的?滿面笑容、滿面春風,阿彌陀佛跟我開玩笑,罵幾句是開玩笑,打幾下也是開玩笑。他有沒有放在心上?沒有,他心上還是「阿彌陀佛」。所以他住在哪裡?他住在極樂世界,他只有樂沒有苦,我們就明白了,只有樂沒有苦。
我們在眼前能看到,看到大修行人,什麼是大修行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是大修行人。他待人是平等心,待人是恭敬心,待人是清淨、一塵不染的心,這就是極樂。「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解】又《往生論》,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這兩句話說得好,《往生論》上的,永遠離開身的苦惱、心的苦惱,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心的煩惱沒有了,心的煩惱斷掉了,身的煩惱也沒有了,身有,有也不在乎了,事上看到好像有,理上沒有。海賢老和尚一生表演這個表演得很多,常常表演,我們要能看得出來,我們要能學習。佛法在哪裡?覺了,哪一法不是佛法?要是迷了,哪一法是佛法?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也不是佛法,為什麼?你去不了。你要真去了的時候那就是佛法,去不了那不是佛法,還是搞六道輪迴。人要學聰明一點——「放下」。
什麼是聰明人?「放下」是聰明人,「放下」是有大智慧的人,沒有智慧他不肯乾,有智慧他乾。
【解】故經雲,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個「音」字廣義的,眼見的快樂;鼻聞的快樂;舌嘗的快樂;身觸的快樂;心裡起心動念念念都是快樂,這叫極樂世界,「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喜悅、不快樂。
中國孔老夫子也有這個境界,沒有極樂世界這麼圓滿,從哪裡看出來?《論語》上頭一句,孔子的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之樂,樂在哪裡?他天天學,學了之後怎麼樣?統統落實在生活上,把所學的變成生活,落實在工作裡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確實,他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一切時、一切處,你看他滿面春風、歡喜快樂,從來也沒有想到生活清苦,沒想到,生活艱難都沒想到,想到什麼?聖人的教誨。
聖人教什麼?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的堯、舜,堯、舜做國君的時候(這很早,在三代之前,夏、商、周之前),舜傳位給大禹,這就是後面所講的「三代」——「夏、商、周」,「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一千八百年,也就是說,在孔子之前一千八百年,堯、舜就重視教育了,也就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堯跟舜帝看到人民,人民都很樸實,但是不知道人跟人的關係,不知道應該怎樣做人。所以當時有一個人懂得教育,這個人叫「契」,堯王召他,跟他說,現在天下人民不懂得規矩,希望你好好的教導他們。教什麼?教五樁事情,叫「五教(五種教育)」,就是「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社會就安定了,正常了。做國君的叫垂拱而治,沒事情,人都是好人。
人是教出來的,懂得「五倫」這五種關係了,我們怎麼樣做人?把這五種關係處好,這就是「德」。「德」就是五個字,「仁、義、禮、智、信」。
「仁者愛人」,是從「父子有親」這裡衍生出來的。父子的親愛,把這種親愛引申到愛天下人,這是中國人,太偉大了,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天下人,莊子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不但愛天下人,愛樹木花草,愛山河大地。為什麼?它跟我們同根。本是同根生。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宇宙,整個宇宙從哪來?自性是真心,我們的真心變現出來的,這個身也是真心變現出來的,那就是普遍要愛,這是愛自己的自性,愛一切眾生如同愛自己的身心一樣,沒有兩樣,中國古聖先賢教學第一章、頭一堂課。
「義」是講理、講道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跟道理相應;跟道理不相應就是「不義」。
有禮貌,禮貌是規矩,要懂規矩。
要有理智,理智就不是用感情。所以五常裡頭有「智」,這個「智」是現在講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迷,理智用事是覺,你看不一樣。
最後一個講「信用」。人與一切人交往,信用是第一,不能欺騙人。人欺騙我,我不能欺騙人。為什麼?我懂得倫常大道,他不懂,他騙我是可以的、應該的。我騙他就錯了,我是知法犯法;那個人是不知道法,他犯法,縱然犯法要原諒他,沒有受過教育他不知道,所以要原諒他,自己要做好榜樣教他,影響他。
這種教育,在孔子之前一千七八百年,世世代代都用這個教學,只是現代沒有了。清朝亡國的時候就沒有了,民國年間,軍閥割據,社會動亂,大家對這個疏忽了。也是社會動亂造成的,只是圖我怎麼樣能活下去,「教」就忘掉了,沒有再想到「教」了;想到我們到哪個地方平安一點,咱們就逃難,如何去謀生,苦不堪言。
中國近代這一百多年的歷史,非常痛苦,我們親身經歷的,我們幸好是遇到佛法,要不遇到佛法,可能壽命早就沒有了,活不到今天。
這實際就是,中國古聖先賢重視教育。那麼佛呢?佛重視。兩千五百年前,佛的普世教育,「普」是普遍,「世」是世界。對全世界的眾生普遍的教育,是「三歸」、「五戒」、「十善」、「六度」、「十願」五個科目,也是五教。這個「五教」跟中國古聖先賢的「五教」,幾乎是相等。首先教我們「三歸」,歸依佛、法、僧,這是什麼?這是教育的根,教育的源頭,要把它抓住。這個源頭是什麼?這三個根,佛是自性覺,法師自性正,僧是自性淨,清淨的淨。覺悟,正知正見,清淨不染,這是總綱領、總原則,不能離開這個三條,離開這三條不是佛法。覺、正、淨,這是三寶,這是三歸,三歸之後學什麼?學五戒,不殺生,仁;不偷盜是義;不淫慾是禮,不邪淫,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你看看,那個時候佛教沒到中國來,中國的聖人跟印度的佛陀,所講的是不是一樣?一個道理,從五戒,必須遵守,然後擴展到十善,先把五戒做好,十善自然成就。十善身三業,前面跟五戒是一樣的,不殺、不盜、不淫。「口」就說詳細了,「口」說了四樣,為什麼?最容易造業,所以叫「守口如瓶」、口的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再加上「意」三業,不貪,不瞋,不痴。「十善業」。
「十善業」這個標準,比儒家就講得詳細了,都是很簡單,總綱領。菩薩把這個「五戒」、「十善」用在哪裡?用在六樁事情裡面。菩薩做的六樁事情「「六度」,度眾生、教化眾生,」布施「裡面有」「三皈」、「五戒」、「十善」,持戒裡頭有三皈五戒十善,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統統離不開這個,離開這個,世上沒有了,那是個空理,要落實在生活,生活當中做到,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真得受用。
最後提升,把你自己生活工作,所學習的倫理、道德向外擴展。擴展到什麼?擴展到整個世界,對一切眾生,那就是「普賢十願」。你看第一條,「禮敬諸佛」,一切恭敬。《禮記》裡頭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就是「禮敬諸佛」,「儒」跟「佛」說的完全相同。記住,這個時候,佛教沒到中國來,中國人講「毋不敬」,沒有不敬的;佛教是更具體的,把佛舉出來,你最尊敬的是佛,把一切眾生都要當做佛一樣看待,要當做佛一樣的恭敬,這才符合「禮敬諸佛」的意思。
「稱讚如來」。
「禮敬」是平等的,不分善惡,不分賢愚不肖,不分這些,只要是人,像《弟子規》上說的,「凡是人,皆須愛」。
「稱讚」,這就有條件了,善行、義行,符合道義的這種行為,讚嘆。善業的行為,讚嘆;惡的,不符合道義的,不稱讚。這就有條件了。贊善,不贊惡;讚嘆和諧,不讚嘆鬥爭,甚至於競爭都不能讚嘆,沒有競爭。
「廣修供養。」這就是說要常常存心,量力去幫助別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那沒有辦法;有這個能力,看到人有困難,就要援手,就要幫助他。他沒得吃的,我還有一點點,我要分他一點;他沒有穿的,我衣服有多,要供養他一件。無論大事小事,人家需要幫忙的時候,盡心盡力,這供養,果報我們就不會缺乏,我們自己知足常樂,與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就快樂了。有爭有求那是沒有止境的,那會很痛苦。
「懺悔業障」。「業障」不但這一生有,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業障,不知道有多少。現在明白了,要懺除。懺除怎麼懺法?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真懺悔」。沒有斷惡修善的念頭,沒有斷惡修善的行為,你沒有懺悔,口說的不行,假的,要真乾,貪嗔痴慢疑,七情五欲,要真放下,要真的把它舍掉,這叫「懺悔」。「懺悔」之後才真正能隨喜功德,別人做好事歡喜讚嘆,需要幫忙的時候盡心盡力,沒有條件,這功德;如果有條件的了,那就是生意買賣了,那不是功德,福德邊上的事情。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