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新白話版2


時間:2019/7/22 作者:常念彌陀

(1)特示持名為要

有二部分,11較論要約,22究明利益

11較論要約

又因為願門廣大,貴在知先,觀法深奧玄妙,尤其應當守約。知先就是務必往生極樂國,守約就是只持名念佛。舉起那名號啊,就兼有眾德而俱備,專持名號啊,統領百行沒有遺漏。

就是前面的大本《觀經》,比較而論,知道持名尤為重要啊。所謂廣大,就是因為四十八願,包含幽顯,統括聖凡,廣大恢宏,茫無邊際,進入後必有漸進的過程,所以貴在知先。古語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所謂深玄,就是因為分為十六門,事修不止一端。而又妙觀精微,初發心修行的達不到,操作必須得到要領,所以應當守約。孟子說:「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運用簡單影響廣博是善道)為什麼說知先?就是往生極樂國,親近奉事如來,這樣的大願,才可以希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求願往生極樂世界是當務之急啊。為什麼說守約?實在因為觀雖然有十六法,說到佛便都包含了。佛雖然至極,但惟心就是。現今聽到佛名,一心執持,可算是至簡至易,功夫不繁瑣。而萬法惟心,因為心清淨,什麼事不辦呢?剎那間的運想,依報正報仿佛在眼前,動念要往生,便登上極樂國。雖然是難成的觀法,不修習就成功了,所以持名念佛,守持尤為要約啊。天如老說:「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就是啊。」所謂稱念佛名,佛有無量德。現在只是這四字名號,就已經完全包括,因為彌陀就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的名字,這一名都包含沒有不盡的。所謂專持佛名,眾生學佛,也有無量修行的法。現在只是這持名一法,就已完全包括,因為持名就是持這一心。心包含種種修行,四諦六度,以及八萬四千恆沙微塵一切行門,沒有包含不盡。所以名叫守約。

22究明利益

有三部分,(11)因成,(22)果證,(33)總結

(11)因成

從此就萬慮鹹休,究極就是一心不亂。

不念佛之前,念念都是塵勞。所謂一剎那間,有九百個念頭生滅。生住異滅,各有頭緒,無量無邊,天眼看不到,名叫萬慮啊。這個萬慮就是,甲念頭滅乙念頭又生起,剛去又返回。千方百計要除去,始終不能成功。現今用持名的力量,正念剛舉起,雜想自然除去。比如獅子出洞窟,百獸都潛藏,太陽升起,千林萬木失去白霜,名叫鹹休啊。所以永明說「有人數息,覺觀不休,念佛稱名,即破覺觀」,這是驗證啊。休了又休,窮盡到源頭根本,所以說究極。至於一心不亂,就是成就念佛三昧。

(22)果證

應知不離半步,寶池湧現四色的華,不出庭院,金地環繞七重的樹,處處是彌陀說法,時時有蓮花化生,珍禽與鳥兒和諧鳴唱,宮殿與茅屋都放光彩。

既然證得一心不亂,才知道蓮華行樹,種種的莊嚴,並不是在心外。何必耳聽佛言,才是彌陀說法,娑婆的印壞,才是淨土文成了呢?那麼珍禽庶鳥,宮殿茅屋,哪有劣哪有優?哪有淨哪有穢?所以說西方淨土在眼前啊。

(33)總結

正是由於念空真念,往生到極樂無生境界,念佛就是念心。生到那裡不離這裡,心佛眾生是一體,中流兩岸都不住,所以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承接上面的殊因妙果,正由念佛達到一心,那麼念極而空,無念之念,就是真念。又念的本體本來是空,念實際沒有念,名叫真念啊。所謂生是無生,明白了生的體相不可得,那麼生而不生,不生而生,這就是用念佛心入無生忍,如後面教起中的辯析。所以知道整天念佛,就是整天念心,熱烈求往生,其實寂然沒有往生了。所謂心佛眾生,經上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因為心就是佛,佛就是眾生。諸佛心內的眾生,念眾生心中的諸佛啊,所以說是一體。所謂中流兩岸,這裡是娑婆世界,那裡是極樂世界。開始是厭離苦欣求樂,接著是苦樂雙亡,最後是也不執著非苦非樂。所謂苦樂二邊不執著,中道達到了啊。「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意義就是這樣。那麼禪宗淨土,殊途同歸,因為不離自心,就是佛了,就是禪了。那執著禪而誹謗淨土的,是誹謗自己的本心啊,是誹謗佛啊,是自己誹謗禪啊,也是不深思而已了。

(4)廣顯持名所被

這是理上的一心,完全屬於上智人,也關聯事相,曲折地為了鈍根眾生。

理事一心,詳細見後文再說。現今說自性唯心,正是指經中理一心不亂的言論罷了。上智的人能夠承當,鈍根眾生不能領會接受的。所以這一心,不只是專門主要說理而且也是關聯事。因為事一心,人人都可行,所謂愚夫愚婦,都能知能做啊。如天普蓋大地,也像大地普遍托起萬物,大造化中,沒有例外。

(三)感時

有三部分,1總嘆,2別嘆,3結嘆

1總嘆

無奈的是守著愚劣的人,執著事修而不聽義理。小聰明的人,執著義理而事修就廢了。執著事而迷失理,類似啟蒙兒童讀古聖人的書。執著義理而忘了事修,就比如貧窮的人得到富豪家的契約。

上文說佛的慈悲雙雙覆蓋智和愚,現在說眾生不能體會佛意。有善妙的教導,沒有善於學的,所以可嘆啊。守愚的,甘願愚劣,小聰明的,其實不慧。因為事是依理產生的,理是靠事彰顯的,事理相互依存,不可以偏廢,執著這個或執著那個,都是弊病罷了。蒙童比喻完全愚昧的人,昏稚未開,只能讀文字,完全不懂意義。所謂整天念佛,不知念佛的是誰啊。貧士比喻小聰明的人,昔日有窮人,路上撿到別人遺失的契約,見上面寫有田園宮室,金銀糧食,種種的數目,非常歡喜,自認為是巨富了。不知數他人的寶物,與自己有什麼關係?所謂雖然知道「即佛即心」,但有分別的妄心不是佛啊。所以從理上說是沒有可念的,從事上說在沒有可念中我固然念。因為念就是無念,所以理事雙修,就是從本智而求佛智,那然後才是大智啊。

2別嘆

但是執著事而念佛能相繼不斷,不會虛廢往生蓮品的功夫,執著理而自心其實沒有明了,反而會有目的落空的禍。

上文從兩方面揭示兩方面毛病,現在對二病,更進一步揭示。那執著事相而信心不迫切的,固然不用說了。假使專持名號,念念相繼,沒有間斷,雖然不明白很深的道理,也能成就往生了。品位縱然低下,往生是必定了。所謂讀書人考科舉名在榜尾也算不錯,只恐怕榜上沒有名罷了。怎麼能用守愚指責呢?甚至執著理而心確實明了的,也不必說了。假使放任狂慧賓士,沉迷在頑虛中,對於自己的本心,還沒有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那危害不小。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盪招殃禍」(一切都空,撥無因果,自以為是招惹禍殃)的啊。問:為什麼不責怪鈍根的人,反而貶抑利根呢?答:利根人恃才高傲,常以為遠遠勝過鈍根人。現今要這樣說,使他們知道畫虎不成反類犬,反而差了一等,希望他們知道錯,回心轉意念佛。這不是貶抑他們,實在是憐惜他們罷了。

3結嘆

於是使佛垂手接引的殷勤白費了,如慈母一樣倚門空望。眾生上辜佛的教化。下辜負自己的靈性。今生以及多生,一誤就成了百誤,甘心在苦趣中受苦,在死門束手無策,沒有人救沒有家回歸,可悲可痛。

所謂垂手,古語說:「嫂溺援之以手。」(孟子語,意思是嫂子落水也要救援)所謂倚門,王孫賈(戰國時期人)的母親說:「你早上出去一直不回來,我就倚門而望。」今天的眾生沉沒在苦海中,佛的救援就如垂手向深淵,眾生背離覺性合向塵俗,佛的惦念就如倚門望子。救援雖然殷切,惦念雖然迫切,眾生沉睡不起,遠去不回,這就是辜負了佛的教化啊。所謂下負,凡是有情眾生,定當作佛。所以佛才教導持名念佛,要人念我自心,成就我的自性佛。但是漠然不信,難道不是辜負自己的靈性嗎?所謂今生多生,就是生生世世墮落,沒有窮盡啊。所謂一誤百誤,就是這一生錯過淨土法門,多劫難逢啊。入苦趣,就像蠅蛆落在茅廁中。赴死門,就像牛羊臨進屠場被殺,沒有辦法救拔,沒有依靠,難道不悲哀嗎?

(四)述意

有三部分,1愧己不德,2明己所尚,3原己釋經

1愧己不德

袾宏(蓮池大師的法號),是末法時期的凡夫,窮鄉僻壤的晚學,不通玄妙義理,一向鄙視空談,畫餅怎麼能充飢?燕石難騙西域商人的眼目。

前面說明了念佛獲得的利益,不念佛招來的損失。所以我的本意,只是崇尚念佛,現在先用鈍根衡量自己啊。末法時期,就是生的不是時候。凡夫,就是果報太不好。窮鄉僻壤,就是見識不廣。晚學,就是智慧不深。事修尚且不能,何況還要知道義理?表明我的話不能使人相信啊。所謂一向鄙視,自知淺薄低劣,慚愧空談,所謂可恥那種言過其行啊。畫餅可知了,比喻空談啊。所謂燕石,就是似玉而非玉的石頭啊。所謂西域商人,就是西域商人善於識別寶石啊。昔日有人得到燕石,自認為是真玉石,在常面前炫耀,希望賣個高價。拿去給西域商人看,西域商人說:「是石頭啊。」那人很慚愧地返回了。比喻依稀見道,仿佛不是真的。在明眼人面前,成了一個笑話。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