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原創

《圓滿放生》:2.1放生環境


時間:2019/11/19 作者:老蟬

《圓滿放生》:第二章 科學放生(一)

放生的目的是幫助面臨殺戮威脅的或者受到嚴重自由限制的動物,脫離死亡的威脅或者桎梏,開始新的自由的生活。放生的操作包括了解救、暫養、選放生環境、運輸、放歸等過程。前文提到,由於現代交通的便利、商品流通的廣泛和現代養殖業的發達,現今放生者所面對放生動物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古人。放生者不僅要成功地完成對面臨絕境動物的解救,還要盡到妥善暫養的責任;要為其尋找到可以生存的環境,要充分考慮放生對環境保護的影響等。欲做好這些工作,離不開相關的科學知識。學習好這些科學知識是做到完滿放生的基礎。

2.1 放生環境

選擇放生的場所或地點是為被放生動物尋找一個新的家。這關係到動物今後能否安全適應地生存,故應該科學地對待。

選擇放生場所或地點的主要原則包括:動物安全有保障,滿足放生動物基本生存條件,受納(水、山、林等)體具備足夠承受能力,對人類生活活動影響小,對生態影響小,氣候適宜和交通便利等。

(1)安全有保障

首先,放生地點的選擇應該對放生動物安全有保障,儘量減小動物遭受二次傷害的可能。為此,一是不宜有太多太強大的天敵,或者環境具有躲避天敵的條件;二是遠離捕獵者;三是遠離公路;四是地形地貌等不會造成對初放生的動物意外傷害。

另外,在保證動物安全的同時,保證放生者人的安全更加重要。在選擇放生地點時,首先要考慮到在整個放生的過程中人員不要遭到各種意外,否則放生行動也難以圓滿。

(2)具備生存條件

陸地放生地氣候適宜、地形地貌、植被環境等滿足放生動物基本生存要求,具有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滿足諸如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等需要。

水體受納體,包括江河、湖泊、池塘、水庫、溝渠等所在地氣候適宜,水體溫度、含氧量、養分食物等條件滿足水生動物基本生存要求。有對遷移習性的水生動物,還要為其選擇方便遷移的水體。

(3)受納體可承受

接受放生動物的受納體,如江河湖溏等水體和郊野、山、林等具有足夠的接納能力,足以接納被放生動物的數量,保證在接納以後,這些動物和原有動物能夠較長期的生存,環境不因此放生明顯改變。

(4)免擾民居

通常,建議將發生地點選在遠離有人居住的地方,特別是放生對人群安全有威脅的動物,如蛇類等更要注意遠離居民點,包括還要遠離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活動頻繁的區域,避免造成對人的傷害。對放生不具備傷害性的地動物,由於一次投放數量過多時,會改變當地動物群落平衡,間接影響到當地居民的生活,也不宜靠近當地居住地和生產區域。

(5)保護生態

放生動物對收納體及其附近區域生態環境不會造成顯著破壞,不明顯改變當地環境生態平衡。

(6)避免衝突

對於有專門部門單位嚴格管理的場所,前去放生應注意取得管理單位的理解與配合,做到和諧相處,避免衝突。

(7)交通便利

放生地點交通相對便利,便於放生物運送,距離採購點儘可能近。

2.1.1 放生場所選擇:水域

這裡所說水域,主要指適合放生的江河、湖泊、池塘、水庫、溝渠等。

水域環境主要適合的放生動物種類:魚類、軟體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游禽和涉禽鳥類等。

2.1.1.1水域放生環境選擇要求

通常,對於放生大多數水生動物,選擇水域環境的要求主要包括:

(1)放生人員安全有保證。重要程度:必須保證。

(2)水體溶解氧充足。重要程度:必須保證。緊急時可以考慮溶解氧偏低的水體。

(3)捕獵者少。重要程度:盡力保證。

(4)未受污染或受污染程度低。重要程度:盡力保證。

(5)水體有一定肥度,即水體中有適合放生對象的食物。重要程度:盡力保證。

(6)便於藏身。放生魚類等膽小水生類,最好能選擇水草豐富,或者水下分布礁石等的水體。重要程度:優先選擇。

(7)常年水體。避免選擇季節性,或者經常乾涸的水體。重要程度:必須保證。

(8)擁有底部淤泥。對於有底棲習性的水生動物,要求水體底部富含淤泥,以滿足其藏身和越冬等需要。

(9)便於遷徙。放生有遷徙習性的水生動物,對放生水體的選擇要考慮到能滿足其遷徙的需要。

在實際放生行動中,很多放生者常常選擇人煙稀少、遼闊深廣的天然水體,或者選擇較大型人工水庫、天然江河等。通常情況下,這是比較好的選擇,比較容易滿足上述條件。但要注意有些水生類並不適應這樣的水體,具體要根據放生對象的習性進行選擇。

放生淡水魚類時,在接近江河海口的地方,由於水的鹹度較大,要注意被放生的動物是否能適應,注意儘量到上游處放生。

具體各種親水動物放生時對水域環境的選擇,請見各分類動物放生章節的介紹。

2.1.1.2常見水域放生環境觀察方法

為了保證放生動物回歸自然後正常生存,我們需要對放生地點水域環境質量進行選擇判斷。鑒於放生實際中,多數放生者都並不具備有關專業條件,這裡主要介紹有關的人工觀察方法。

(1)水體溶解氧狀況觀察

放生時應該選擇溶解氧充足的水體。

在水體中生存的動物,須賴溶解在水中的氧氣延續生命,這就是水體的溶解氧。可以說水體溶解氧充足是水生動物生存的首要條件。放生者對此不可不知。

不同水生動物耐受缺氧的能力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如要保證水生動物正常良好地生存,水體溶解氧最好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水體溶解氧低於3毫克/升時,開始表現為缺氧症狀,一些不耐缺氧的動物可能開始死亡;水體溶解氧低於1毫克/升時,很多水中動物均會死亡。

通常,江河溪等流動的水體,水面開闊、風吹浪涌的水體溶解氧易於充足。而被大面積水草或漂浮生物覆蓋的水體則不利於保持溶解氧。水體營養過於富化,引起有害藻華泛濫,會迅速消耗水體溶解氧。水體動物密度過大,溶解氧失去平衡,也易造成缺氧。另外,氣壓低和氣溫高也不利於水體保持溶解氧。

觀察水體溶解氧最可靠的方法是使用水溶解氧測定儀測量。而在實際放生中,主要依靠人工觀察。方法如下:

觀察水色:

通常,溶解氧充足的水體,水質較清新,有時有股清香味,魚多時帶一點點醒味,水體顏色通常較淺。水質惡化後根據溶解氧從高至低的順序,水色呈順序變化:正常為清水,漸而變白,進而變紅,最嚴重時變黑。隨著溶解氧降低,養殖動物、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大批死亡,其屍體分解,產生有毒物質,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毒物質隨著升高,水色也隨之惡化。

觀察水中生物:

觀察水中浮遊動物及底棲動物的活動狀態:

①缺氧時,浮遊動物常聚集在水體上層。

②缺氧時,枝角類呈紅色。

枝角類,簡稱「溞類」,水溞,俗稱紅蟲,正常體色為灰白色。當水缺氧時因血液中產生無脊血紅朊而呈紅色。

③缺氧時,動物靠水邊、水口。

水蚯蚓、水生昆蟲、野生魚、蝦、蟹、螺螄等底犧動物紛紛靠近池邊,或進水口,出現頂水現象,晚間用電棒照射時,魚會出現「嘩啦」的躲避聲,這些都是水中缺氧時動物的表現,在缺氧嚴重時它們甚至不知道避人。缺氧更嚴重時動物會成批死亡。

④缺氧時,水中魚類的表現:

輕度缺氧:魚類開始浮頭,即魚浮在水面吞食空氣。浮頭時遠離岸邊,受驚即下沉。

重度缺氛:魚類開始在岸邊浮頭。

極度缺氛:浮頭時受驚也不下沉。

觀察水底:

水體缺氧,底棲生物大批死亡,腐爛發臭,水質也發黑。

聞水氣味:

溶解氧充足,水有一種清香味,魚多時帶一點點醒味;含氧量不足時容易出現臭味,用手摸後難以去掉此味,讓人有種噁心的感覺。

有害藻華:

單水體發生有害藻華時,水體溶解氧將被迅速消耗,極易造成水體缺氧。

(2)水體肥度觀察

通常,放生者放生水生動物會選擇水質清新、乾淨,無污染、無異味的水體。這樣的水體溶解氧充足,從著重解除面臨殺戮的眾生眼前危境來說,是可靠的,也較便於缺少經驗的放生者掌握。但這樣的水體有時容易偏於清瘦,食物不足,不利於被放生動物日後的生存。

從儘可能為被放生動物尋找一個利於今後生存的環境考慮,還須考慮水體的營養等因素。在這方面水產養殖業的經驗因目的相似而可以適當借鑑。

參考資料1(魚養殖經驗):

水色是水體中各種浮游生物組成的色彩表現;不同的浮游生物組成對應著不同的水體顏色,水體浮游生物組成不同,同時也間接反映水體的不同水質狀況。在養殖業,有經驗的人可根據水色的不同推知浮游生物的大致組成,將水質區分成很多類型,從而判斷出水質的好壞。比如,以下將水體區分為十大類型:

黃綠而清爽:

水色給人的感覺是「嫩、爽、淨」;浮游植物組成以硅藻(特別是小環藻、菱形藻、舟形硅藻)為主,綠藻,裸藻次之;輪蟲數量較大;浮游生物處於繁殖初期。

放生者評價:很適合魚類生存。

草綠而清爽:

水呈草綠而清爽,有時水面有同樣顏色的浮膜。水色給人的感覺是「濃、厚」;浮游植物組成以綠藻.裸藻為主。浮膜多是靜止繁殖期的裸藻、衣藻、扁藻等組成。輪蟲數量較大;浮游生物處於繁殖高峰期。

放生者評價:很適合魚類生存。

藍綠而稍渾濁:

水呈藍綠而稍渾濁,下風口處有少量同樣顏色的浮膜。水色給人的感覺是「濃、渾」;浮游植物組成以藍藻為主,但生物組成尚平衡,輪蟲數量較大;浮游生物處於繁殖高峰後期。該種水體氮、磷失去平衡,且氨的含量較高。

放生者評價:魚類尚能生存,有條件情況下應避免。

藍綠——灰綠而渾濁:

水呈藍綠——灰綠而渾濁,下風口有大量同樣顏色的浮膜。水色給人的感覺是「濃、渾、髒」;浮游植物組成以藍藻占絕對優勢,且量大,並開始衰退死亡;輪蟲尚有一定數量。這種水體已經老化並嚴重影響魚類的生存,魚類尤其是鏈魚瘦弱得十分嚴重。

放生者評價:魚類生存困難,除非緊急情況下放生,應儘量避免。

灰黃——橙黃而渾濁:

水呈灰黃——橙黃而渾濁,水面上有大量同樣顏色的浮膜。水色給人的感覺是「稠、渾、髒、臭」。浮游植物組成以藍藻占絕對優勢,並已經成批死亡;浮遊動物數量較少。這種水體中的生物毒素含量較大,已嚴重影響到所有魚類的生存。

放生者評價:魚類生存極困難,除非緊急情況下放生,應儘量避免。

灰白色:

之一:

水呈灰白色。水色給人的感覺是「嫩,活」。浮游植物較少,細茸和輪蟲數量較少,這種水色變化較快。

放生者評價:食物少,但魚類能生存。

之二:

又叫臭清水,是水質老化的最終結局,它給人的感覺是「清、瘦、死」,水體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毒素,各種浮游生物剛剛死亡,水體溶氧極低,魚類難以生存。

放生者評價:魚類隨時會死亡,除非緊急情況下放生,應儘量避免。

油青色:給人的感覺是「青、亮、活、爽」。浮遊動植物間比例較均衡;浮游植物種類較多,組成合理,沒有明顯的優勢種群。

放生者評價:很適合魚類生存。

茶褐色:水色給人的感覺是「肥、活」。浮游植物以硅藻、隱藻為主,裸藻、綠藻、甲藻次之;細菌和輪蟲的數量也較大。

放生者評價:很適合魚類生存。

黑褐色:給人的感覺是「肥、老、黑」。浮游生物以細菌、原生動物為主,浮游植物較少,主要為隱藻、裸藻;因水體中庸殖質含量較高,溶氧嚴重不足,浮游生物開始死亡,水質趨於老化。這種水質是因為氮、磷含量較高,但其它次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不足所致。

放生者評價:魚類尚能生存,但水環境開始惡化,有條件時應避免。

泥黃色:給人的感覺是「渾、瘦」。水體中氮、磷等營養元素含量嚴重不足,各種浮游生物量都很低,再加上風浪的作用:大量衝擊堤壩和翻動底泥,使水體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泥黃色水體在淺水性湖泊出現頻率較高。

放生者評價:食物少,但魚類能生存。

參考資料2(魚養殖經驗):

對養魚有利的水色有二類。一類是綠色,包括黃綠、褐綠、油綠三種。另一類是褐色,包括黃褐、紅褐、綠褐三種。這是因為這二類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數量多,魚類容易吸收消化的也多,此類水可稱為「肥水」。如果水色呈淺綠、暗綠或灰蘭色,只能反映浮游植物數量多,而不能說明其質量好,這種水一般視為瘦水,是養不好魚的。如果水色呈烏黑、棕黑或銅綠色,甚至帶有腥臭味,這是變壞的預兆,是老水或惡水,將會造成泛塘死魚。

一般「水肥」指水色濃,浮游植物生物量高並形成水華,但不一定是好水。反之水色淡不一定是「水瘦」,如果形成這種水色的浮游植物魚類能利用,還應是好水。

(3)水體污染情況觀察

了解水體污染情況,主要依靠有關部門的檢測數據。人工觀察水體污染情況有很大的局限。主要可觀察的現象:

(1)是否有明顯的污染漂浮物等;

(2)是否發現惡劣的大量排污口;

(3)是否發現大量死亡動物;

(4)水溫是否正常。有一種污染叫熱污染,通常不太引起注意,如在電廠附近,由於電廠大量排出高溫水,會提高水體溫度,同時降低水溶解氧,破壞水生物的生存條件。

2.1.2 放生場所選擇:山體、樹林、野外

山體、樹林、野外環境適合放生動物主要是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各種蟲類。除了前述共性原則,選擇時還主要要考慮:

(1)宜有茂密的樹林。

茂密的樹林可以為放生的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提供隱蔽和棲息處,也可為它們提供一個可以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樹林對蟲類也更易滿足其各種生存需求。

(2)附近有方便的水源。

為滿足放生動物和鳥類飲水需要,選擇放生地點要靠近常年有水的水源。

(3)根據放生動物的不同,與人類居住區域保持適當距離。

有些動物具有攻擊性,會威脅人類安全,放生要遠離人類居住區域,要儘量離得遠一些。對攻擊性越強,活動能力越強的動物,放生時要距離人類居住區域更遠。

有些動物雖不對人類安全構成威脅,但會損壞人類的田地莊稼,或者攻擊人類飼養動物,損壞人類房屋財產等,對人類正常生活造成干擾,在放生時也要儘量遠離人類居住區域。

遠離人類居住區域還有個好處是減少被再次捕獵的機會。

(4)儘可能遠離公路。

有很多經驗表明,初被放生的動物躲避意識很差,很容易停留於公路而被車輛壓死。故不能圖方便在公路邊放生,而應放到遠離公路的地方。

(5)沒有或少有捕獵者出沒。

2.1.3 放生場所選擇:濕地

嚴格的濕地定義很學術。這裡所說的濕地主要是指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於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的區域。濕地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也是非常重要的放生場所。

濕地具有「鳥類的樂園」之稱,因為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因此,濕地是放生很多鳥類的理想地點。另外,濕地還適合放生很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軟體水生動物和很多蟲類等,如:

鳥類:如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鷗、銀鷗、燕鷗、葦鶯、掠鳥等。

兩棲類:如青蛙、蟾蜍、鯢等。

爬行動物:如龜、鱉、蛇、鱷魚、蜥蜴等。

軟體水生動物:如河蚌、牡蠣、貝類、田螺等。

濕地的評價非常專業而複雜,非多數放生者所能了解,建議主要按照前述共性原則,同時參考水域環境選擇的方法進行選擇。其實按照廣義的濕地定義,幾乎所有的水域都是濕地。

2.1.4 放生場所選擇:稻田

稻田被濕地公約認可屬於廣義濕地中的人工濕地。稻田具有一般濕地相似的條件,所不同的是:

(1)稻田是人類糧食的生產場所。

(2)稻田有權屬而非天然場所。

(3)由於稻穀存在生產周期,稻田的環境也有周期變化。在很長時間裡稻田是無水的。

(4)由於稻田生產的緣故,會周期性地有機械碾壓和翻耕等會危及其中動物安全的活動。

鑒於稻田的這種情況,儘管稻田也適合很多動物的暫時生存,但適合放生的動物種類和情勢受到了很大限制。最適合放生的動物是稻田主人也歡迎的青蛙、蟾蜍等。選擇時要注意:

(1)選擇在收割前排水曬田時青蛙、蟾蜍有遷徙去處的稻田;

(2)動物有安全冬眠的去處。

如果選擇稻田用於一些動物的暫養,一定注意在排水曬田將其轉到其它水體。暫養的動物也要適合再次捕捉,或者有適合捕捉的條件。

2.1.5 放生場所選擇:公園

城市公園是一個複合的生態環境,一般擁有水體、山體、樹林、濕地等,不同的公園各種收納體比例不同,但都可以承載一定數量的放生動物。放生中可以結合放生的需要實地考察。通常公園適合放生的動物包括水生動物、鳥類,某些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如龜、鱉、青蛙、蟾蜍等。公園人類活動密集,要避免放生對人類活動有影響的動物種類。

公園有大量覆蓋植被的土地,很適合放生蚯蚓等。

在公共場所放生應注意社會影響,不宜放生成功率低的種類,如鳥類放生死亡率偏高,為避免不必要的誤會,應儘量避免選擇這樣的場所。

公園是公共場所,區域收納能力有限,要嚴格控制放生的數量和種類。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有較多的放生者選擇到公園放生,造成對公園正常秩序的干擾,甚至超過公園的承受能力,建議只作為放生少量或個別動物時的選擇。

2.1.6 放生場所選擇:城市住宅小區

住宅小區是規模相對較小的人工環境,卻也擁有一定數量的水體、山體、樹林、濕地等。住宅小區受納能力很少,這一點要充分注意,放生數量要嚴格限制。

小區通常有一定數量覆蓋植被的土地,適合放生一定數量的蚯蚓等。

經考察有具備築巢條件的可以放生一定數量的適合當地的鳥類,如痲雀、斑鳩等。

2.1.7 放生場所選擇:大海

大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樂園,只適合放生海生動物。

大海也是分區域的,放生時主要注意被放生的動物對某區域海洋條件的適應性。

(待 續)

點我打賞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