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 :持咒念誦如何做到心氣合一04
再給你們講瑜伽念誦的道理,要搞清楚,好好體會。現在靜下來的時候,並不是叫你參禪。「心聞洞十方」,進入這個三昧,就不是初心了。假使能夠入,「當然獲圓通」。文殊菩薩已經說得很清楚,問你自己,「云何獲圓通」?大家正在修學,想證得菩提,就要細心參究。觀音法門從耳根入,到了普賢法門,亦同耳根有關連,聞聲在心,這一旨要已透露了《楞嚴經》是無上的密宗。
你看佛說法五處放光,五次放光每次不同。你念誦的音聲只要打通那一輪,都能體會到箇中道理的。不要說我坐在這裡,心空一念就好了,萬緣不起,那是大昏沉;即使做到完全「空」了,也不過是小乘的果位,因為你那個空還是意識現量的一個境界。那麼,我說「有」呢?也是意識現量的境界。
所以永嘉禪師告訴過我們:「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因此古人再三告誡我們修行的道理:「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一落了空,轉身很難。
所謂金剛念誦如此—唇齒不動,音聲、氣脈在裡面念,完全融在一片音聲氣海里,這個裡面就是指你的色殼子。所以用不著修氣脈,氣脈自然都震開了。但是我們念誦不在求氣脈震開,在求專一得止,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一樣的道理。不是在那裡窮叫喚,我聽到你們只在那裡吵吵嚷嚷,不是念誦。
要知道這樣一口氣、一口氣的念誦,嘴巴不會發乾的,稍微有點感冒,這樣一念,出身汗就好了,都化掉了。精神不好的,待精氣神一充滿,當然好了。乃至腸胃不通也會走通了,心臟不好也會打通了,肺部不清也能清理了,這些都是附帶的功能,目的不在醫病。
釋迦牟尼佛不是傳下來有禪定修氣治病的法門嗎?你們一出家了,就是佛的弟子,這都不會,彎腰駝背地坐在那裡窮嚷,聲音再大,有什麼用?幾十個大破鑼,一聽便知不是修持人的聲音。真修持人的聲音,句句從胸襟中流出,每個音聲從丹田發出,自自然然的,不假造作。
道家的莊子也曾經說過:「常人之息以喉,至人之息以踵。」普通人的呼吸到胸部肺部為止,得道的人卻從腳底心發出來。你不要說丹田在人的肚臍下一寸三分,誰去量過?是有這個道理,但一寸三分究竟在哪裡?這些我都講了,但你們不要去管它,不要著這個相,氣自然通了,充滿了。
心聞在念,氣脈在身體的裡頭震動,發生動搖現象,可以讓它動一下,不讓它動也可以。這些自己應該懂得收放自如,恰到好處,要曉得我的一念跟到受陰在跑,所以它才會動;如果念不跟到感覺跑,這個身體坐在那裡,就是一具白骨,甚至白骨都沒有了,發光了,等於一個虛架子,一層很薄的煙霧一樣,包著身體,內外都是光明,都是氣,哪裡會動?不動了。我不理會你這個受陰,不管你酸也好,痛也好,痲也好,脹也好,舒服也好,連舒服也不管。你覺得舒服好啊?一耽溺這個享受的滋味,你就被受陰所困,色受想行識不能解脫,怎麼行呢?千萬不要被受陰困住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因為你們不能得定,氣脈不能通,不能解脫色身,所以修禪定要你先得喜得樂。先發起樂,再得喜,那也是為了打破受陰,打破這報身中的業力的一個轉機。這是以楔出楔的道埋,拿這顆釘子去除那一顆釘子,最後再把它拔掉。所以一再告訴你們,儘管在修持密法,念準提咒,道理還是要參究呀!傻里瓜嘰的坐在這裡,那豈是楞嚴法會?倒成了愣頭愣腦的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