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六十六章)03


時間:2019/12/10 作者:清淨心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十六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六十六章 動心禪天遙03

宇宙萬象發生之秘

那麼,在這個時候,定靜也是一個境、也是無常,你現在入定就有定,你不入定就沒有定,它不是永恆不變的,不是諸法皆是無常,而它本來無生,生而不生。我們看田野中的草尤其清楚,唐人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草每天的發生,也都過去,過去又不斷生長,它生而不生,永遠沒有回頭,也永遠沒有斷絕過,就是在這麼一個變化無常的狀態進行。所以你在定中了境無生。他用一個中文『了』而不是用『知』境無生,這個『了』字也可以解釋為了解、知道了,但是也可以進一步解釋,比了解還要進一層:完了。此話怎講?用台語講就是清潔溜溜。『了境無生』,生而不生,無生並不是死個東西,也等於《易經》說的,生生不已謂之無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懂得了,就是般若。定中悟出來的,能夠了境無生的,這個智慧不叫智慧,叫般若,表明佛法之智的殊勝。『是也』,這兩個字是永明壽禪師自己加上的:就是這個道理。

『或俱通二』,或者有些人智慧特別高,修持上的功夫到了家;學問智慧也到了家,兩頭通。那麼,真是了不起!

緣的道理和三昧的事功

此經雲,禪定持心常一緣,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或二俱泯。

《華嚴經》提出一個道理。我們修禪定時,要保持心境在一緣上。禪定與禪宗有差別,禪定偏重於功夫,由四禪八定到達聲聞、緣覺、菩薩大定,乃至到如來正定的境界,都是屬於禪定。禪定是個總名,禪定三昧種類非常多,普通的禪定就是能夠持心,要注意!我們講修持、修行,就是保持你那個心境常常在一緣上,這個緣字就是拴住,拿一樣東西,立一個目標,拿一條繩子拴著沿繩面走,緣者沿也,勾住、抓住的意思。

譬如讀《孟子》『緣木而求魚』,靠木頭爬上去叫緣木,抓住一個東西,緣就是把握住。『心緣一境』,你念要把握住。『心緣一境』,你心念要把握住一個東西,等於走路拿拐杖。譬如修淨土的人,抓一句佛號,就是一個緣,此心念念在一句阿彌陀佛上,就是心緣一境。又如修密宗念咒子的人,或作某種觀想的,他心裡隨時隨地在這一緣上,而平常照樣做人做事,照樣吃飯、走路、做生意,可是這個意境始終在心裡所要緣的那個緣上。那個現象叫修止,並非說修止修定,人就不要走路、不要動了,一天到晚坐在那裡學死。定是你的心境、意境永遠保持在定中,外形的變化不管,你去當運動員也可以,跳舞、跑步也可以,可是意境始終在制心一緣。

所以,禪定是持心法門,永遠持著這個心。假定大家打坐的時候心境很好,其實並不好,坐在那裡像水上按葫蘆一樣很吃力,心中妄念紛飛。然後偶爾與妄想的境界不同,因此錯覺以為自己坐得很好,實際上是自欺的話。不過有一點好處,身體血液下降一些,心臟速度、腦波速度跳慢一點,心理上淨化一點而已!因此說好啊!好啊!自欺欺人。所以持心沒有持好,不能能專心於一緣,永遠不能得定,就是說,你能不能做到行、住、坐、臥都心住一緣。

假使禪定持心得一緣,得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的止。那麼,在定中自然有慧。『智慧了境同三昧,這個時候,定中所發的智慧了了一切境界,定也是境界,此時自然的智慧了解了,境界了解了,定慧等持。注意『同三昧』,同真正的有所成就、有三昧境界的人,差不多相同了,並不是說你已經證到了三昧,而是有相同之處。這些地方是重點,稍不注意一個字就解釋錯了!

辨別幾種定慧類型

『或二俱泯』,再進一步,有些高度智慧的人,有時候也不求定,也不求慧,兩樣空了。『泯』,不作死亡、斷滅或枯槁解釋,它是活潑、充滿滿的,因為連定慧的束縛、限制也沒有。或者定慧兩種都不用,或者定慧等持,同樣到達這個境界。

定非散,或即觀之定,但名為定,如觀心性,名上定是也。或即定之觀,但名為觀,如以無分別智觀,名般若是也。或說雙運,謂即寂之照是也。

這段完全是佛法的因明,也就是普通所講的邏輯分析,分析得非常細,其實分析到最終還是分析每一個人自己修持的心理行為,要你反省、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況。

他說,再進一步是『非定非散』,這是最高境界了,很難!沒有入定,跟普通人一樣,但普通人在散亂中,他卻沒有散亂。當然這個境界很難體會,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真到達這個境界就是大菩薩修持,不是定,但也不是散亂,這就是所謂自然智。

或者『即觀之定』,在智慧觀照的境界中就有定,這種現象的成分偏於定。『但名為定』就叫它為觀中的定,譬如參禪的人走觀心法門、觀念頭的路線,由觀心性、觀理而進入這個境界,可是它的重點偏於定,所以也叫定。由觀心性、觀理而入定的,『名上定是也』,所走的路線比較高一點,,好比坐直升機。

修持法門因人的性向、根器不同而有差別。還有一種『或即定之觀,但名為觀』,有些人性向偏重功夫入定,在定中啟發了自己的智慧,這個也可稱它為觀。『如以無分別智觀』,此乃等於在不分別一切法中自然而觀,叫般若,不是普通的觀,而是永遠在定中,無分別的觀,雖然能夠觀一切理、通一切智,卻是沒有妄念。這個『無分別』是反映第六意識無分別,到達七、八兩識所起的作用,不屬於分別、無分別的界線。那麼這種情形偏向慧觀的成分多,因此叫它觀,這種觀在佛學名詞上謂之修般若,以智慧為依歸。

『或說雙運』,還有一種人,止觀雙運,他的性向根器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持。這種根器特殊的,可以多頭同時到達。

『謂即寂之照是也』,所謂『雙運』的心性是隨時住在涅槃寂滅的境界中。『寂』超過定的境界,有個『定』還忙得很呢!忙什麼?忙著入定。到達了涅槃自性寂滅,非定非散,無處而不寂滅,到處是清淨,那麼這個時候的清淨不是死寂的,它是生機活潑潑,充滿愉悅、快樂的,所以寂中有照,『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寂中有照,自然的『寂之照』才可以說到達止觀雙運的境界。

所以局見之者,隨矚一文互相非撥。偏修之者,隨入一門,皆有克證,然非圓暢。今此經文巧顯無礙,略分五對。

作者永明壽禪師發出最大的感嘆!我們看到佛教界、佛學界修行的,古今中外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在宋朝初年也與現在一樣。他說有些智慧不夠、心念狹窄局限於自己偏狹的觀念,自己從哪個法門入手,或者看了某本書,就先入為主認為自己所學才是究竟,別人搞別的就仇恨,結果互相排斥、批駁別人的不對。這是講見地的錯誤,也就是講心性主觀成見的錯誤。

『偏修之者,隨入一門,皆有克證,然非圓暢』。剛才提到華嚴境界,華嚴是圓頓之教,上上根器一悟通悟;中下之智先開一門,再慢慢開多門,一步一步來。修行的方法也是一樣,有些人全修,什麼都會;有些人偏修,而偏修的人多。『偏修之者,隨入一門,皆有克證』,偏修的人隨便選擇一個法門都有好處,修好了,要承認他也有剋期證果的證驗。但是如果把自已的智慧見解陷入修持一門的心得經驗中,那就走入小路了。

總而言之,有些人從學識入手,有些人從修持入手,有所偏差的,永明壽禪師歸納為四個字:『然非圓暢』,都沒有到達學佛圓滿自在暢通的程度,換言之,就是不通。

『今此經文巧顯無礙,略分五對』。現在《華嚴經》所講的修證的境界,是事理合一、極圓頓的境界,經文內容呈現高超巧妙、事理無礙的意境。那麼歸納起來分成五對,即正反相對有五。到此暫時停住,下次繼續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