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七十一章)03


時間:2019/12/25 作者:清淨心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七十一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七十一章 天嘆情路繞地長03

起念現定境,心寂智無邊

若定慧雙運,動寂融通,則念念入三昧之門,寂寂運無涯之照。

又是一副好對子!再進一步更高明的人,『若定慧雙運』,定慧如車之雙輪,同時連轉滾動,有定即有慧,有慧即有定。

『動寂融通』,這種人是大菩薩的境界,不一定出世,就在入世、做事的動中永遠清淨,動寂融會,貫通為一,走的是上乘佛法的大菩薩道,不能拿普通定慧來規範他。

『則念念入三昧之門』,已無法用怎麼修定,修哪一步功夫這些標準來範圍他了,他的起心動念無一而不合於佛法的三昧。

『寂寂運無涯之照』,他雖在凡夫界中與凡夫—樣在動,但此心永遠在涅槃寂滅中,有無量無邊的智慧。

禪宗所走的路子就是『念念入三昧之門,寂寂通無涯之照』。

信受奉行正當時

如上種種開示,種種證明,如是調停,如是剖析,削繁簡要,去偽存真,以無數萬億諸方便門,皆令一切含生盡入此宗鏡。

以上所言種種開示,全是《華嚴經》、《大涅槃經》、《大智度論》等經論的要旨,我用這種方法將其中修持要點抽出,並有調停組成另一系統,同時為你們解剖分析;削去繁複之言,力求簡化扼要;捨去假的,保留真的。為什麼說那麼多話?無非要使一切含生入此宗鏡,明心見性!

『眾生』是包括了有生而無命,無知覺、無思想的;『含生』是含有塵性的生命,有知覺、有感情。唯有含生的生命才能成佛;沒有知覺、沒有感情的眾生不能成佛,只能成為佛的附屬,謂之眷屬佛,是附屬國土而已!

『入此宗鏡』,此宗即成佛之宗;此鏡能照見一切,所以本書也叫『宗鏡』。

如囊中有寶,不探示之,唯有智者,猶室中金藏,未遇智人,何由發掘。

許多廟子上都收藏了《大藏經》,出錢買書的出家眾、在家居士確實做了功德,值得歡喜讚嘆!不過,都供養了眾生——書蟲。佛經開示的法門無數,一般人哪有功夫去看?永明壽禪師蒐集了佛法的精華,把佛經中的寶藏挖掘出來,編輯成《宗鏡錄》。好比口袋中的寶貝。不是智人不給他看;你是智者就傳給你。如房間裡的金礦寶庫,沒有碰到識寶的人挖不出來。

若珠蔽內衣里,弗因親友所示,爭致富饒;似窮子之家珍,非長者之誘引,曷能承紹?設或明了,信入無疑,更在當人,克己成辦。煉磨余習,直取相應。一切時中,不得忘照。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此是修定時,此是修慧時。

這一段古文看起來有點囉嗦,如果用長聲慢念的方法念,不但不覺得囉嗦,反覺得很清楚。

他說,《宗鏡錄》為我們引出佛法的法寶。『珠蔽內衣里』是《法華經》內的典故。眾生的肉體本來就有不生不滅的長生之寶,是我們自己找不出來。等於佛菩薩把一顆無價的寶珠縫在我們的衣服里,結果我們不知道,還在外面討飯,很可憐!如果找到自那衣服里的珠寶,你本來是個大富人。

『弗因親友所示』,親友等於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的指示,你如何知道自已富裕?一旦悟道了,迴轉來找到自己的寶貝,你就知道自己是個富有之人。

『似窮子之家珍,非長者之誘引,曷能承紹』,這也是《法華經》上的故事。佛菩薩就是家長,我們都是佛菩薩的兒女。我們離家出走,菩薩們只好用誘導式教育把我們找回來,不然不能成佛。

『設或明了,信入無疑』,『設』字古人常用,即假設之意。假定明心見性、悟道了,真正信進去,沒有懷疑了。那麼,怎麼悟道呢?你以為有個老師可以傳你一個秘訣幫助你成道?沒有這回事!連佛都幫不了你,佛只能教化人,沒有辦法代你修代你悟。佛的弟弟阿難,跟他幾十年都走了錯誤的路子,以為佛是他哥哥,在他頭上一指就可以成道!所以他不肯修,最後被佛罵一頓。修行要靠自己,不要搞錯了!

『更在當人,克己成辦』,在世間做任何事業,不能信賴任何一個人,朋友、社會互助則有之,信賴則不行,要靠自己站起來。修行更是不能信賴他人,佛菩薩、善知識、老師……哪裡能夠幫助你成道!『更在當人,克己成辦』,要發狠自己站起來,限定自己做到什麼程度。如果做到悟了道,悟道以後還要不要修持呢?問題來了。

『煉磨余習,直取相應』,道是悟了,習氣則是要靠自己修行作功夫,慢慢磨轉過來,然後直下承當。

『一切時中,不得忘照』,任何時候,隨時隨地,不要忘記照顧自己的心念。

『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把自己過去所走的老路、惡業的熟路疏遠隔離,轉變為生路。把不習慣的修道之路慢慢熟練。修道是證自量境界,唯有自己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沒有辦法幫低估,所以是『自量生熟,各逐便宜』。用什麼方法呢?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參禪也好,任何方法都可以用。

『此是修定時,此是修慧時』,什麼時間該修慧?什川[麼]時間該修定?有些同學寫日記問我:『老師給我安排一個修持的時間表。』我一看,唉呀!又是水泥的腦筋,你怎麼不叫我替你安排幾時吃飯、幾時喝水!肚子餓了就吃飯,口乾就喝水,你自己要『自量生熟,各逐便宜』。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法,或者什麼時候該換一個方法,要懂得變通。視自己情況而變,該靜時,不隨境物轉動;不需要靜時,做別的或看經也可以。知時知量,調正身心,這才叫修行。

永明壽禪師什麼話都吩咐完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要有自己的心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