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光大師文鈔摘錄原文
(1)念佛應適宜
念佛之法,何可執定。古人立法,如藥肆中俱備藥品。吾人用法,須稱量自己之精神氣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剛,或默,俱無不可。昏沉,則不妨大聲以退昏。散亂,亦然。若常大聲,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極強健人,亦不可常如此。一日之中,熱則去衣,冷則加衣,何得於念佛了生死一法,死執一定,不取適宜,是尚得謂之知法乎。又有提倡掐珠記數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則一句一掐,不輕放過,則心易歸一。弊,則靜坐時掐,必致心難安定,久則成病。
又人之精神,有種種不一,何可執一法,而不知調停從事乎。凡同眾修持,須按大家之精神另定。個人修持,亦須按自己之精神為定。何有死法令人遵守乎。精神用極之後,不是退惰,便是生病。量己力為,則有益無損矣。(續編·卷上·復念西大師書·P152)
(2)不往生過在自己
唯念佛法門,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願,至誠念佛,無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發心念佛前,曾作諸惡,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三編·卷二·復鄭琴樵居士書·P441)
(3)一心待死
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癒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增廣·卷二·復周孟由昆弟說·P392)
(4)何必問人念佛效驗
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一·P166)
二、白話譯文:譯者 慕藏
(1)念佛應適宜
念佛的方法,怎麼可以千篇一律呢!古人立個規矩,就如同藥鋪中準備了全部的藥品。我們選擇方法的時候,應該根據自己的精神,氣力,往昔的善根,或者大聲念,或者小聲念,或者金剛念,或者默念,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昏沉的時候,不妨大聲念以趕走昏沉。散亂的時候也是。若經常大聲念,就會導致生病。別說普通人不能這樣,就是身體極強健的人,也不能經常如此。一天之中,熱了就脫衣服,冷了就加衣服,為什麼對於念佛了脫生死這件事,就非要執一定的方法,而不能取適宜的呢。這怎麼能說是知道佛法呢!又有提倡掐念珠記數的,這樣也是有利有弊。好處是,一句一掐,不會輕易放過每句佛號,這樣心容易歸一。弊端是,靜坐的時候掐念珠,就會使心難以安定,時間久了容易生病的。
另外,人的精神,有種種不一樣的地方,怎麼能只執定一種方法,而不知道調停從事呢!凡是跟大家一起修行,需要按大家的精神情況另行規定。自己修行,也要根據自己的精神情況來定。哪裡有個死規矩要每個人都來遵守呢!精神用的過度後,不是退墮,就是生病。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方法,才會有益無損。——續編·卷上·復念西大師書·P152
(2)不往生過在自己
只有念佛法門,仰仗佛的慈力。若有真信切願,至誠念佛,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然而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這是因為世人愚痴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者不生慚愧心,常做不孝順,不慈善,不忠不義的事情,使自己的心與佛相背離所導致的。過錯在自己,不是佛不慈悲呀!若是沒有發心念佛前,做過一些惡事,現在念佛了,而生大慚愧心,痛改前非,那麼也決定可以往生。——三編·卷二·復鄭琴樵居士書·P441
(3)一心待死
念佛人有病了,應當一心等待死亡。若是世壽沒盡,病很快就能痊癒。身心全部放下,以這樣的心態來念佛,最能消業障。業障消除了,病就好了。若放不下,想要求病好,倘若病不能好,那就決定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了。因為你不願意去。這個道理不明白,怎麼能得到佛的慈力加持呢! ——增廣·卷二·復周孟由昆弟說·P392
(4)何必問人念佛效驗
修行淨土,有決定的不容懷疑的道理。何必要問別人效驗呢!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沒有效驗,也不生一念懷疑的心。因為有佛祖誠諦的語言可以做依據。如果去問他人效驗,就是認為佛的話不足信,而以人言為準。這便是偷心。這樣念佛就不管用了。英烈漢子,決不會捨棄佛語而去相信人言。自己心中沒個主見,專門以效驗,以別人的話作為前途的導師,多麼可悲呀! ——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一·P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