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金剛經》:「空​」的本質是什麼?


時間:2020/1/5 作者:釋妙善{小善善}

很多人知道《金剛經》講「空」,那麼,《金剛經》中,「空」的本質是什麼呢?或許你問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空,都存在一個空。其實,當你心中還存在有,這種空在你的心中,就是假象所幻化出來的。

佛陀四十九年講法,中道是圍繞空所展開的。因為事物偏向任何一方,都會導致自己無法達成完美。過分的享受,就不懂得吃苦;過分的吃苦,就不懂得享受。只要讓過分享受的人,認識到享受是空,讓他從享受的幻境中跳出來,讓過分吃苦的人,認識到吃苦也是空,這樣,就能輕易地達到佛陀所說的中。

那麼,再回頭看,過分吃苦和過分享受,其實都是空的一種幻化。

須菩提問佛陀:「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原因,就是你的心,在任何地方,都無所依靠。真正要做到「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狀態。

很多人覺得自己應該保持一種「空」的狀態,這是不對的。因為真正的空,並不是你想像出來的。

佛陀為了更加深刻地闡述「空」的本質,就告訴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就是告訴須菩提,所謂的微塵、世界,其實都是空。微塵與世界的概念,只是你頭腦中形成的。只有將它去掉,才能真正達到「心無所住」。

人所認為的空,其實也是這個意思。

當你的心中還有空,其實還存在對空本身的執著。也就是有「空」這個相。只有將對空的執著也拋棄掉,才會明白空的真正含義。

在歷史上,對於「空」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所不同。

當年五祖弘忍,為了更加了解誰更契合禪宗法脈,讓幾位弟子各作一首偈子。當時神秀作的一首是:「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是惹塵埃。」在神秀的心中,對空的理解就是,物質本有,污染屬於外來品。只要將外來品去掉,就達到了空的境界。

慧能也作了一首偈子:「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慧能的心中,世間萬物,從來無有。無它無我,一切皆空。

由此,五祖弘忍認定慧能更契合禪宗「空」的境界,將法脈傳給了慧能。

也就是說,外物的空,並不會使我們發生變化。內心的空,才是真正空的實質。當內心真正空起來的時候,才達到了佛陀所說的「心無所住」。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