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為什麼你越修越退步呢?就因為你有這個心


時間:2020/1/7 作者:清凡居士

《佛遺教經淺釋》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洛杉磯金輪聖寺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瞋,是瞋恨。恚就是生怒氣、發脾氣。這都是煩惱障道的因緣,所以必須要有對治的方法。對治瞋恚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要用「忍辱」。以忍辱度瞋恚,你若是不能忍辱,就是瞋恚;你若是能忍辱,瞋恚就沒有了。這是對治瞋恚的煩惱障,用忍辱來治它。

佛說,「汝等比丘」:你們這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人來」:假使有這樣一個人來,來到這兒幹什麼呢?「節節支解」:他想要把你四肢都給斷了,令你節節支解。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來割截他的身體,就是把他手腳節節支解,忍辱仙人還是不瞋恨。但歌利王不相信,忍辱仙人說:「我若是沒有瞋恨心,我的手罨夠嵩僦匭魯こ隼矗恢復如故。」說完這話,果然這手也不需要請接骨的醫生,也不需要像現在的醫生用針把它縫上,什麼也都不需要,這手又都完好如初,又都長好了。於是乎,歌利王心服口服,佩服這位忍辱仙人是真正行忍辱。

由於這個緣故,忍辱仙人又發願說:「你雖然割截我的四肢,對我這麼不好,但若是我成佛的時候,我就要先度你開悟,先得道。」所以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五比丘頭一個就是憍陳如,這憍陳如尊者在往昔就是歌利王,他割截過釋迦牟尼佛的身體。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時候,為什麼能夠忍辱而不生瞋恨心?就因為他沒有我執了。沒有我的執著,所以他被割截身體時,就有如割截虛空一樣。他與虛空法界同體,因此割而未割,別人割截他的身體就像沒有割一樣,也好像是割到虛空裡一樣,因為這種關係,所以他不生瞋恨。不生瞋恨的時候,就是「當自攝心」:那時候他能將他這個心攝持住,不動念,有一種如如不動的定力,了了常明的智慧,這就是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他不令心裡生出瞋恨來。「亦當護口」:不單要攝心,而且要護口,護持口業,不犯綺語、妄言、惡口、兩舌這種的罪業。「勿出惡言」:因為他護持自己的口業,所以也就不出惡言,不會用惡劣的言詞來罵詈這個割截他的人。

「若縱恚心」:假使你不攝心,放縱你這個瞋恚的心,「則自妨道」:這樣就對修道有所妨礙了。退「失功德利」:把你所做的功德都退失去了,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做了一千天的功德,但發一次脾氣,就把這些功德都燒沒有了。所謂「星星之火,燒去功德之林」,因為這個,所以不可以發脾氣。「忍之為德,持戒苦行」:能有忍辱這種的德行,這種的功德,比起持戒的苦行功德「所不能及」:你能忍辱,能持戒、修苦行,這種的功德,沒有什麼功德可以能比得了的。「能行忍者」:你能修行這個「忍」,忍人所不能忍,讓人所不能讓,吃人所不能吃,受人所不能受,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你能這樣子,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乃可名為有力大人」: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大英雄、大豪傑、大聖人、大賢人,一個偉大的大丈夫。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假設這個修行人,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人家罵你,或者打你,這種惡罵之毒。「如飲甘露」:罵你,應該當作在聽唱歌的;打你,自己應該想這是撞到門框上。他罵你、打你,就好像喝蜜糖水那麼甜。「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若是不能這樣子的話,那你就是沒有得道,沒有真正進入道的門徑。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所以有人罵你、打你,你都能忍,那就是入道了,那就是有真正的智慧,與一般的人不同了。

「所以者何」:為什麼要這樣子愚痴呢?「瞋恚之害」:你若知道瞋恚對人的害處,「則破諸善法」:你有瞋恚就會把一切的善法都障礙住,修行也不得利益了,越修越退步。為什麼你越修越退步呢?就因為你有瞋恚心。「壞好名聞」:你有了瞋恚,脾氣大,譬如你做一個法師,若是有很大脾氣,人家一提起來:「得了!那個法師沒有旁的本事,只有脾氣,那是他的本事。」這樣一說,你說這多倒架子?所以你們每一個人,不要各處宣傳說:「我的師父脾氣真大,和我們一個樣子。」不要這麼宣傳,這麼宣傳,那正是倒師父的架子。人家一聽,會說你的師父一定不是一個善知識,一定是個惡知識。你看──壞好名聞,什麼名譽都沒有了。

「今世後世,人不喜見」:一般的人,不但今生不願意看見一個發脾氣的出家人,就是等到來生,人家也不願意見。說:「好了!我們來生也不要遇在一起,不要拜這麼個有脾氣的師父,啊,這真是惡知識。」不要這樣子。人不喜見,你看,人都不歡喜見你了。「當知瞋心」:你應該知道瞋恨心,「甚於猛火」:這比猛火還厲害。「常當防護」:應該常常防護這個瞋恨心。「無令得入」:不要令瞋恨心常常在自己的心裡邊。「劫功德賊」:打劫功德的這種賊,就是瞋恚。「無過瞋恚」:沒有再比這瞋恚的賊更厲害的了。

「白衣受欲」:白衣,就是在家人,「非行道人」:他不是個修行人,「無法自制」:沒有方法自己控制自己的瞋恨。「瞋猶可恕」:那麼在家人脾氣大一點,自己管不了自己,這個瞋猶可恕,還可原諒的。而「出家行道」:出家修道的人,應為「無欲之人」:應該是少欲知足的人啊!「而懷瞋恚」;可是再有這個瞋恚,放不下,不能忍辱。「甚不可也」:這是很不對的一件事情。譬如什麼呢?「譬如清冷」的「雲中」,「霹靂起火」:打一個霹靂,就有閃電的火光。「非所應也」:在這下大雨,狂風暴雨的時候,打雷這是正常的;但在清冷的雲中不可以有霹靂、起大火,這是不對的。所以若是不修行,你有脾氣不要緊的;但你若是個修道的人,為什麼還要有那麼大的脾氣呢?還要那麼放不下呢?這是不對的。

恭錄自《佛遺教經》淺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