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禪文——養心的六祖寺
六祖寺位於廣東省四會市的貞山風景旅遊區內。這裡四面環山,山勢峻俏,景色宜人。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曾因避難藏身於此一十五年。慧能禪師是中國禪宗六祖,中國第一部經書【壇經】的作者,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於世,成為佛法修行的有力見證。惠能有過多年的避難藏身經歷,親自接近下層鄉民,對他後來的宗教哲學影響是很大的,他主張「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意思是不用背誦佛經,不要累世修行,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六祖惠能還認為 「下下人有上上智」。其佛教理論都具有中國宗教哲學的獨特見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膾炙人口的佛教偈詩,有誰能想到是出自一個目不識丁的「火頭僧」之手呢?這首偈詩契合禪宗頓悟的理念。出世的姿態表露無遺: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我們流連忘返在六祖寺風光旖旎的群山中,迎面撲來的山風,帶著佛情禪理習習掠過,虛空法界布滿清涼。 在六祖寺修持有一個重要的階段叫「內觀禪修」要求大家就像一個初生的嬰兒一樣,把以前修學的一切法門和身邊的一切瑣事都放下。坐禪時,甚至在一切的行、住、坐、臥中,只能有一個意識:就是把自己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鼻子和上嘴唇之間,細心地觀自己的呼吸,這種修持的養生奧妙又在哪裡呢?禪道養生的要旨也就在其間。她是運用強勢的生命力去打破重重心結,突破自我障礙,將心靈擂散到自然的一砂一塵、一草一木,讓脈動與星辰同頻,與宇宙萬物合一,將狹小的自我心胸拓展極致,使心性回歸本來面貌。心靈是生命的主導,所以認識和溝通心靈才是養生的大宗之法。禪道是運用心靈活動去啟動身體的微循環系統。我們知道,人的身體能量由身體的根、節和梢所主宰,用心激活身體根、節、梢就可以使體內能量充沛而和諧。這裡的「梢」是指身體的肌肉、骨骼、筋膜及血液的末梢,肉梢在舌,骨梢在齒,筋梢在指/趾甲,血梢在毛髮。禪道的持功養生方式可以運用冥想的方法與之進行溝通及能量交流,以達到心神契合,魂魄離歸,遊刃有餘的極高養生境界。回望六祖「曾經工作」過的六祖寺不由得想起中國現代久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陳寅恪稱讚六祖的那句話:「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