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5/10

善入佛法.進修無懈──西方去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看到大家念《華嚴經》,念得非常的精進,我心裡頭非常的歡喜。我反覆的跟大家說,整部《華嚴經》其實就是成佛之路,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成佛;成佛分多少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應如何去實踐,如何去提升、如何去超越?最終達到佛的境界?

這個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好像我們讀書求學的經過一樣;我們在學校讀書,國小有國小的課本,中學有中學的課本,大學有大學的課本,碩士有碩士的課本,博士就有博士的課本;《華嚴經》全部的內容,可以說,涵蓋了從國小到博士的學問、知識,也就是從凡夫到成佛的智慧、境界,盡在經里。我們學佛人當然是以成佛為最高嚮往,然而佛、菩薩到底住在什麼地方?我們凡夫如何才能到達?佛、菩薩居住的地方可分為四種,即四種淨土,又稱為四佛土、四種佛土、四種國土,這是根據隋朝天台宗智顗大師所立的四種佛土,即: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

一、常寂光淨土:又稱理性土,是全然斷除根本無明惑,是諸佛之所依處,也就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淨土,乃是常住、寂滅、光明之佛土。

二、實報莊嚴土:又稱為實報無障礙土、果報國。是斷除一分無明的菩薩所生之處。是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國土,故稱實報無障礙土;純屬菩薩所居處,無有凡夫二乘,是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所居之果報土。三、凡聖同居土:又稱為染淨同居土、染淨國。指人、天兩道之凡夫,與聲聞緣覺的聖者同居之國土。

其中又可分兩種:(1)凡居—其內亦有惡眾生所居之四惡趣,即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與善眾生所居的人天趣之別。(2)聖居—亦有實聖與權聖之分別。實聖即是聲聞四果、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別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處。權聖則有方便有餘土中之三乘人,實報無障礙土及常寂光淨土之法身菩薩、妙覺如來等,應有緣眾生之需而權化生於此土。

此外,此凡聖同居土又有淨、穢兩種,如婆婆世界是同居之穢,西方極樂世界是同居之淨土。四、方便有餘土:又稱方便土、有餘土。指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所居之土。此等之人,乃修方便道,斷除見思惑,故稱方便,但是尚存余障覆中道實相之無明根本惑,故稱有餘。

以上所說,主要是就所居住之人而作區別,然其中也有佛為教化眾生而權化於其間之情形,故又可稱為佛土。而四土之中的常寂光淨土,就好像一個求學之人,修讀博士課程畢業了,得到了博士學位,才能去到常淨光淨土,說明了其中必須經過層層提升的次第修行,才能證得果位。我們可以看到,菩薩五十二階位中的第一個階位,就是「信位」,此「信」有十種,這十種信,可說是「三賢之首,萬行之先」(三賢,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故欲從凡入聖,必以信為先導,始自信心,終至願心,總為十信,以作菩薩真修之方便:

一、信心:謂心與理冥,決了無疑,妙信純真,恆住中道。經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謂真信明了過去未來劫中,出生入死,憶念無忘。經云:「無數劫中,捨身受身,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曰念心。」

三、精進心:不雜曰精,無間名進。謂唯以念心,精明進趣真凈之地。經云:「唯以精明進趣真凈,名精進心。」

四、慧心:善入佛法,造心分別為慧。謂精進之心,既已現前,則純真之慧,自然發顯。經云: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謂念慮皆忘,寂用無心,則慧性明徹,湛然不動。經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謂定光顯發,慧心明徹,知道不遠,進修無懈。經云:「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七、護法心:謂心進無退,則能保護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氣分,與己相接。經云:「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八、回向心:「回」即迴轉,「向」即趣向,謂以護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來照,又復回光以向於佛,猶如雙鏡交照,光輝互現。經云:「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九、戒心:謂心回向佛,則於凈戒,安住不失。經云:「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凈,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曰戒心。」

十、願心:謂由心住凈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皆滿足。經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曰願心。」以上「十信」修行圓滿,菩薩將漸進提升至「十住」,即約位進修,以妙覺為本,此覺由信而入,入則能住,故自發心住至灌頂住,通為十種:

一、發心住:謂由前十信,相躡進修,作真方便,顯發十住之心,此心真精,發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於明耀中,遍互涉入,圓成一心之德。經云:「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

二、治地住:謂由前所發之心,凈如琉璃;所證之理,顯若精金。因此妙心,契於理地。經云:「心中發明,如凈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語「琉璃」,漢譯「青色寶」。「履」,即「治」,亦「造入」之義。)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之意。謂前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諸行,皆無留礙。經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十方」者,即四方四維上下。)

四、生貴住:謂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將生佛家,為法王子。故曰生貴。經云:「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中陰」者,謂現身已滅,後身未生,於此之中,識未托胎之時。)

五、方便具足住:謂由前妙行,既與佛同,則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經云:「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謂道果之胎,以喻菩薩之入聖道也。「覺胤」者,覺即是佛,謂佛之胤嗣。)

六、正心住:謂前行相,雖與佛同,心相有異,未名正心。至此,則心相不異,方名為正。經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謂前心行二相,既與佛同,則佛身、佛心,二種合成,日以滋益,漸漸增長,唯進無退。經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體微曰童,謂其體雖微,已具佛十身靈妙之真相矣。經云: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九、法王子住:謂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聖胎;至此長養功成,名出聖胎。既出胎已,則為佛之真子,而繼紹佛種。經云:「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謂表菩薩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頂,猶如剎利、轉輪王之子受職,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頂。經云:「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剎利」,梵語具雲「剎帝力」,漢譯「田主」。)一般來說,我們修行人的信心就是不夠堅定,如果我們發心修菩薩道,上述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還有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這十種心都做到了,那你才是真正的修菩提道,將來才能夠成佛。當然,要成佛還必須破除一切內、外的執著,也就是我執、法執,這就必須要有般若的「空」的智慧;當然,最後這個對於「空」的執著,也就是空執,還是要破除;唯有破除這種種的執著,我們的心才會安住。為什麼我們無法安住?因為我們的心都是攀緣的心,和三界之間是念念攀緣的關係,所以不能安住;般若的智慧就是要教我們「內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如果內觀不能自在,又怎能做到外觀也觀不到世音呢?所以佛教我們要有安心、要有十住的心;這個十住心前面已經解釋得相當清楚,能令我們的心安住在裡面。如果我們行菩薩道,我們就會怎麼樣啊?就會生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大悲心。所以佛教教示出家人要「以法為妻」,出家人如何能安住呢?就是因為他身樂此法、身樂梵行,不但身樂,而且心樂,意也樂啊!他的身、口、意都安住在法之中,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而且更能以種種方便法門去攝受、教化眾生。所謂「梵行清淨」,然如何是清淨的梵行;正如《華嚴經.淨行品》中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中略)」 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於一切法,無不自在……。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此為第一願。)」由以上此段經文可見,〈淨行品〉所提示的是菩薩道修行的具體方法,「淨」就是清淨,「行」就是所作所為,當我們身、口、意的三業清淨,就不會再有煩惱心出現。(〈淨行品〉是晉譯六十卷《華嚴經》的第七品。)由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請示,如何使身、口、意三業得清淨的方法,而文殊菩薩回答智首菩薩的問題,就是〈淨行品〉全品的內容。經文中特彆強調「淨行」──淨,是清淨,就是不染污,佛法特別重視身、口、意三種行為,也就是由心理的狀態,影響我們的語言行為和身體行為。經中教我們如何把身、口、意三業的貪、瞋、痴三毒,轉變為修行戒、定、慧三學的清淨的三業,從苦海到彼岸而得解脫,成就菩薩道,終能成佛。

而其中第一願,即是「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我們都知道人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所謂「人命在呼吸間」,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這個假合的身體就沒有了,所以說,這個身體是空的。當然了,不只我們的身體是如此,就是世間一切萬法也是如此,宇宙也不例外,一切都是成、住、壞、空,一切都離不開生、住、異、滅,一切都是因緣法,緣聚即生,緣散即滅,也就是緣起性空,或無自性空;所以〈淨行品〉說,要我們「知家性空」,家也是空的,雖然有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兒女,但都不是永恆的,因此,如果我們能明白其中的緣生性、無常性,在這些關係還未散壞之時就已看破的話,那麼就能「免其逼迫」,不必再有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等種種的煩惱。學佛修行其實就是一種最好的「生命管理學」,因此,唯有「知家性空」,才能管好自己的生命;可是我們一著人,可以管好投資、可以管好子女、管好財富,但是卻管不好生命、管不好家庭、管不好子女、管不好人際關係;所以,佛教就是教我們管好生命、管好自己,因此,我們學佛之後,真正認識了生命,才能真正明白「知家性空」;既然世間的家只是暫時的,所以我們就要追尋永恆的家。 那麼,我們永恆的家在那裡?就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如何才能去得到?就必須勤修三福,廣行六度;就好像《維摩經》中的維摩居士一樣,雖然示現有妻子、兒女,但是常修梵行。要知道,我們自己的業必須自己了,正如《地藏經》所說「父子至親不肯代受」,今生不再造業,如此才能了因了緣;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積極改惡向善,種善因、結善緣,希望能感善果,不再墮落惡道、不再受輪迴。要知道,其實這個家是我們煩惱的來源,它就好像網一樣,把我們牢牢的罩住,我們就是「網中人」啊!如今學了佛,就不要再往裡頭鑽,而是要往外面走!佛的一切教化,就是希望我們能早日覺悟,快些從網中解脫。所以,只要我們覺悟了、懂得了這個道理,才不會再沉迷,我們的心才會安穩、安住。 今天我們從《華嚴經》中,了解了菩薩道的「十住」;這十種的法門,就是教我們在學菩薩道、履菩薩道的過程中,如何能夠安住於佛法。緊接著「十住」之後是「十行」,所以大家發心要做菩薩的話,就要看看自己目前的修行,和「十住」和「十行」有多大的距離;當然接著還有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階位都圓滿,那就成佛了。不過,如果我們覺得這個距離太遠、太遠,成佛實在太難、太難的話,那麼就只有一個法門,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到那裡頭繼續修行,而且還可以帶業往生。所以說,若能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裡頭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環境依正莊嚴,全部都是善緣,沒有惡緣;又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當我們的老師、日夜相伴,引導我們修學,那又何愁不開悟呢!那裡頭最大的好處就是只會向前,不會退轉;就是說,去到那裡求學,只會升班不會留班,由國小升到中學,升到大學、碩士、博士;不像其他法門,將來還有墮落三塗的憂慮;一不小心,可能就落入地獄、餓鬼、畜生道那裡去了!所以說,唯有淨土法門才是最穩健妥當的法門。我們要好好的善自思維,好好的用心學習。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全文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