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5/25

淺談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

編輯:釋寬慧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成佛是一段心路歷程,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必須要在善知識的引導下,才能進行有次第的修學。善知識就像是一把成佛的鑰匙,指引我們通向成佛的階梯。善知識在修學的路上如此重要,修學者將如何親近善知識,本文將從五點說明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具體展開說明善知識在修學路上起到必不可少的助緣,依善知識故,速能成就。關鍵字:善知識親近意義作者簡介:釋寬慧,閩南佛學院2009年本科畢業生。

學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眾生,親近善知識至為重要。譬如嬰兒依母而生,依母而長,學佛者必依於善知識的慈悲加持培育,才能迅速趨向菩提之門。因為在菩提道上的每一步,皆需善知識的指點;每一分善根,皆需善知識的培養造就;每一歧途,皆需善知識來事先教誡遮免。

親近善知識乃修行之必須,《法華經》卷七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1〕《阿含經·佛說恆水經》云:「學問不值明師,安知天下有大道乎?」〔2〕

世間任何技術初學時,猶依老師的教授,更何況是利益今生來世的成佛之道,豈有不依善知識之理?而今五濁正熾,外有邪師誤導,邪緣引誘;內有無明障覆,煩惱動亂,時刻逼迫我人的身心,猶如無依無靠的孤兒迷失在空曠的原野之中,失去方向與目標。我等凡夫不知何法能適合自己,就好比一人擁有大量藥材而不知如何治病,而善知識正是起到醫生的作用,他能引導我們的修學。

善知識是修行者成就的親因緣,能指引行者,走出黑暗趨向正道。可見,學佛以親近善知識為前提,又以依教奉行為關鍵。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捨離善知識,善知識是修學路上的增上緣。

一、善知識的含義和具德

(一)善知識的含義

善知識音譯作迦羅蜜,迦里也曩蜜怛多。指具有正知正見,德才兼備,能引導眾生斷惡修善,趨向佛道的良師益友,又稱善友、親友、勝友。何謂善知識?《大涅槃經》云:何故名為善知識耶?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複次,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復以是義名善知識。〔3〕

在修行路上,善知識是導師,具善法行,具正知正見,行者時常會遇到惡緣的侵入,善知識能幫助行者遠離惡法,趨於正道。尤其當今社會,一些邪教組織打著佛陀正法的旗號,顯現與正法相似的形象,迷惑眾生,讓人誤入歧途。《楞嚴經疏解蒙鈔》云:「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4〕因此具正知見的善知識,才能引導眾生遠離一切惡法,修習一切善法,能夠如法而說,如法而行。倘若見地不正,只能以盲引盲,遑論解脫?可見,佛法修行善知識是何等重要,在善知識身邊時常會體會到他們的悲心,時刻為眾生著想,受種種善行的感召力,努力向善知識看齊。

末法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華嚴經·入法界品》記敘善財童子於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能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於佛道者,皆可稱為善知識。

(二)善知識應具的德學

修學佛法不能沒有師長,《宗鏡錄》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5〕可見從六道輪迴的苦海,到達涅槃的彼岸,需要有善知識引導。那麼如何選擇善知識,這又是至關重要。圓滿的善知識,必須具足八種功德。《瑜伽師地論》云:「云何名善友性?謂入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為八?謂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6〕

從以上論中可以看出善知識應具如下德學:

1.安住禁戒:謂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為自調伏,為自寂靜,為自涅槃修行正法。作為善知識,須安住禁戒,因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戒的內涵是調伏煩惱,作為師長要調伏弟子,首先必須能夠調伏自己,自己未調伏,而去調伏他人,是不可能的事。2.具足多聞:謂若法宣說開示,國中後善,文義巧妙,獨一圓滿,清白梵行,於如是類眾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善知識對於經、律、論三藏典籍,博聞廣識,令求法者,於微妙的佛法,能夠受持實踐,語言上能廣為宣說。

3.能有所證:謂於佛法中有真實的受用,在禪定智慧上,有一定體會之人,才能引導他人。能證四禪八定,進入禪定安住境界,常作無常想,對於世間作不可樂想、過患想,又能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4.性多哀愍:謂於他人常起悲憐,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漪觸,樂與安穩。見一切眾生漂泊在生死苦海中,內心非常哀愍,視一切眾生同兒女一樣,內心根本沒有一點隔閡,或執著心,純粹為度化眾生而傳布佛法,不為錢財、名利所動。唯以大慈悲為本,為救度一切眾生,出於生死苦海,入究竟涅槃而為說法。

5.心無厭倦:謂善能示現,善能教導,善能贊勵,善能慶慰。處於四眾宣說正法不辭勞倦,翹勤無墮,起發圓滿,為性好樂發勤精進。作為師長,應該勇猛不退卻地去修持善法,斷除惡法,對治懈怠、懶惰,以圓滿一切善業為最終目的。對弟子的法身慧命負責,無有厭倦,能夠善於引導鼓勵,宣說正法。師長心無有厭煩,弟子無論何時請教問題,都能歡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學佛的弟子,師長無有厭煩心。

6.善能堪忍:為人之師,德行應增盛於學僧,並常以德服人,能夠堪忍。因為每個人都願向比自己殊勝的人學習,不願向不如自己的人學。對於一切眾生能難忍能忍,對於他人誨罵,瞋恚不以報瞋。在道業上對於寒熱饑渴、蚊虻風日等能堪忍一切境界。

7.無有怖畏:在大眾中說法時,心無怯劣,聲無栗縮,辯無誤失,終不由彼怯懼因緣,為諸怖畏之所逼切。

8.語具圓滿:所講的法讓人易懂,眾生樂聽,善能從淺入深,慢慢深入引導,善於辯才,善於說法。

一個具德的善知識,猶如大船,能救度眾生脫離輪迴大海;猶如甘露,能熄滅業惑熾燃的烈火;猶如日月,能遣除深深的無明黑暗,現出正法的光明。慈如父母,對無邊無際的一切眾生無有親疏、愛憎,平等慈愛;悲如河流,對無邊無際的眾生生起廣大悲心,尤其是對無依無怙的痛苦眾生更是迫切悲憫;喜如山王,不為嫉妒心所轉變,不為實執之風所動;舍如雨雲,不為貪瞋所擾亂。

具足以上功德,便可作為眾生依止,但在現今尋找具足以上所有功德的善知識確實困難。故親近善知識應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

二、依止善知識是修學的重要資糧

依止善知識是修學的重要資糧。善知識是渡河的船師,陌生路上的嚮導,危險地帶的護送者。菩提路上積聚了福德和智慧資糧,若無善知識的護送,於內易被煩惱妄念之賊乘虛而入;於外易被妖魔所誘,誤入歧途,斷送善根。親近善知識能遠離惡友,時時修習善法,是圓滿修行的保障。修行路上能有善知識指導,可啟發內在的智慧,進行引導從凡夫而通往佛地。

(一)親近善知識的殊勝利益

親近善知識有殊勝利益,根據《華嚴經》云: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語,則得近於一切智地;其有能於善知識語無疑惑者,則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發心愿常不離善知識者,則得具足一切義利。〔7〕

親近善知識,能夠接近佛位。因為依靠善知識修道極其快速,善知識是諸佛的化身,若於師生信,諸佛見後歡喜,生生世世不會缺離大善知識。因所造業永不空耗,是故無論身處何處,善知識皆會攝持,不墮落惡趣,一切惡業與煩惱皆不能勝伏。因依善知識所傳的教授,可截斷積累惡業相續,往昔所造罪業也會清淨。即使果報成熟,也可轉為菩提果的方便,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始終不會違越菩薩所應行。親近善知識能成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利義,因法性無欺而因果不會空耗。自利利他,真實圓滿福慧二資糧。

不妨看一看古德親近善知識的行止:被譽為「名王拜首,勝侶摩肩,萬古風猷,一人而已」的玄奘法師,早年親近善知識,聽聞修學佛法,心有疑惑,誓願西遊印度,訪師求法。歷時三年,艱難險阻,終於抵達印度,後依戒賢論師研習經典。法師天資聰穎,慧力超群,勤奮修學,短短五年,透徹經論,融會貫通,道德學識日臻佳境。可見,親近善知識是修學的基礎。在善知識的攝受教誨下,很快就能將佛法的要義領納於心,如能恭敬誠心親近請教善知識,就會漸漸得到佛法的心要。

由上可知,弟子若依善知識的教言而行,就會得到善知識正見的加持,內心就會歡喜,努力修學,獲得福德、智慧圓滿,如上弦之月,迅速成就菩提,得大利益。善知識如此重要,我們應平等地發大願:「誠心祈願所有利益我法身慧命的善知識,時刻開示普賢行願,照明解脫大道,深入智慧大海,能在一切時處,恆時加被,無有疲厭棄捨之心,常發大願,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

(二)親近惡知識的過患

親近善知識固然功德殊勝,但是親近惡知識對於修學有障道的過患。俗話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正法念處經》云:於須臾頃,不近惡友,不與言說,不同道行。以何因緣不與同行?一切善業,近惡知識則為妨礙,是故不得與之共語去來同住。何以故?惡知識者,是貪瞋痴之所住處,有智之人應當舍之猶如毒樹。〔8〕

一切惡法生起的最大助緣就是惡友,違背佛法做一切不善法,只要惡友在你旁邊,他不知不覺就會影響你。就像毒樹一樣,從樹根到枝葉全都是毒,連吹拂毒樹的風吹到你身上都會使你中毒,你還完全不覺得,還覺得蠻爽快。故學人當於須臾之間,不應近惡友,妨礙修道,是貪瞋痴之所住處,有智之人當舍之如毒樹。作為修行者若沒有分辨的能力,就會被其所轉,帶入惡道,豈不悲哉?區分善知識與惡知識就看是引導厭離世間,還是引導貪著世間;是引導走向解脫,還是引導輪迴生死;是引導成佛,還是障礙成佛。

人身難得,如優曇花,我今已得;如來難值,過優曇花,我今已值;清淨法寶,難得見聞,我今已聞;人命不停,過於山水,猶如盲龜值浮木孔。今生得到暇滿人身,遇到甚深佛法,並有因緣出家,圓頂方袍,僧相現前,實屬不易。故在修學這條路上,親近善知識是修道的根本,因善知識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認真抉擇,自修其心,慎莫放逸,於道有益當親近,於道相違宜遠離。善知識就是佛法和我們之間的橋樑,真正要體悟佛法,善知識猶如一條路、一座橋樑,順著他的指引,能夠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將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論體系與浩瀚無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教示,讓我們能夠明白人生的真相,領會佛法的真義,從根本上下手。所以說依止善知識是修學的重要資糧。

三、 親近善知識的態度和方法

善知識對於修學有如此大的殊勝利益,經過審察後,決定親近善知識,就要如理承事。那麼作為修學者要如何親近呢?佛陀告訴我們求善知識,身心不生疲倦,見善知識,不生饜足,問善知識,不憚勞苦,親近善知識不退轉,供養善知識沒有間斷。在親近過程中,作為弟子應具三要,應生善心,離三過,具六想。

(一)弟子須具三要

不僅善知識需要嚴格的德相,做弟子的也要有嚴格的標準。在聖天菩薩著的《中觀四百論》中提出:「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作為弟子要具此三要,方可依師而修學。

1.正住:對於任何教派、宗派、傳承不生偏執,對於佛所說的法能信順受持,現在有些人偏重戒律而貶低學教理的;學顯宗的,貶低學密宗的;學大乘的,貶低南傳小乘的。要知道一切經論,皆是佛依不同眾生的根機而施設,不應生個人的偏見,而繆解佛意。對學習佛法的人來講,正住是非常關鍵的。

2.具慧:修學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善於觀察尋找真正的善知識,一旦認可,終身依止,不因任何違緣而捨棄;如果不具備智慧就似是而非,分不清邪與正。因此,學佛者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智慧,這智慧即正見,以智導行,速能成就佛道。

3.求法義:弟子對於佛法要有為法忘軀的精神,好樂佛法之心。佛為求半句偈而不惜生命,想想我們,今天不費鉅勞。值遇佛法,心中應生難遭遇想,好好珍惜今生的所得,現前所擁有的一切。如果對佛法不生希求心,遇到再好的善知識,即使佛陀再來,也無能為力。

以上這三個叫聞器,即具有聽聞佛法的條件。弟子要對法和法師尊重,若不對法和法師產生尊重心,就無法修成任何一法。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若如是者可攝為四,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與法法師起大敬重。棄捨惡說,攝取善說。」第一是對佛法有廣大的希求心;第二是聽佛法時,要善住其意,也就是正住;第三是對法和法師起大敬重;第四棄捨惡說,攝取善說,也就是具慧。這四個是佛弟子的合格標準,即弟子的德相。所以,作為修學者,須具以上三要,作為修學的前提,才不至於走入邪道,迷失方向。

(二)弟子應發善心

善知識是修學成就的增上緣,在親近善知識時,作為弟子應以二十一種善心依止善知識。《華嚴經》云:複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應發如僮僕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應發如調順象心,恆伏從故;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應發如旃荼羅心,離憍慢故;應發如犗牛心,無威怒故;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應發如橋樑心,濟渡忘疲故;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顏色故;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9〕

弟子承事師長應和睦相處,恭敬依止。如大地承載萬物般,毫無懈怠疲厭。以一顆孝子之心對待師長,不違背師長的教誡。古德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若自覺功德高於師長,便很難虛心接受師長的教導,不可能生起修行功德,故應以謙下心依止,身心調柔。如《真心直說》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10〕我們應當了知作為弟子應如大車載重一般,無論師長交與的事情如何艱巨繁重,無厭煩心,無有疲倦、不厭其煩地依教奉行,受持師長的意趣,依靠信心與精進承事師長,如擺渡之船,無論來往多少遍,永不嫌棄疲厭。

總之,作為弟子應以如上之心去親近善知識,才能於修法上有益,才能在善知識的教導下,迅速增長自己的善法。

(三)於善知識處聽法應離三過:

修學者要真正學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實利益,應精進斷除三種過失。1.若器倒覆:謂喻成見具足的有情,雖然身在堂內,由於成見,法水難以灌入。猶如盆器倒覆,雨水下得再大,也無法裝入盆內。具足成見、我慢貢高的人,雖然聞法,法水不入,難得法益。所以親近善知識聽法時,應放下個人的成見,方受法益。

2.縱然向上然不淨潔:謂喻邪見眾生雖能聽法,然而用世間種種不究竟的觀點,加以妄自評判。即便接受佛法,由於邪執,理解錯誤;或為了名利,亂傳邪見滲入的道法,欺誑眾生。

3.雖淨潔若底穿漏:此類眾生雖聽聞佛法,然而僅是薰習而已,並未加以思維真實受用,猶如盆底穿漏,難蓄法水,不得實益。有些人雖然聽法亦無邪見,但精神不集中,開小差,或聞後不思維,於法師所說法義不能牢記,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如此之類即是盆底穿漏,難蓄法水,不得實益。是故聽聞佛法應在善知識處善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是而行。真正從善知識處學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實利益,作為學法者對於以上三過,應勵力斷除。

(四)於善知識生六想

1.於自安住如病者想:觀自己無始以來具足貪瞋痴等煩惱重病,於自己生起病人想,若不醫治危害累劫,生死流轉無有停息,苦不堪言。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須依名醫;遭到怨敵、強盜、野獸等恐怖危害時,須依止友伴;去海中寶洲取寶的商人,須依商主;想到達河對岸的船客,須依止舵手。同樣,要擺脫生死煩惱的怖畏,必須依止善知識。

2.於說法師住如醫想:當觀善知識能給予法藥治療我等煩惱重病。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智者應無懈。故對善知識生良醫想。

3.於所教誡起藥品想:善知識說法教誡我人,為對治我人的病苦,應生難遭遇想,只有依藥去服用,才能身心安康。故對善知識教誡之法起藥品想。

4.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若聽聞佛法不能修行對治,煩惱之病,生死過患,永不能除,故聽法應起殷重心。如《法華經通義》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11〕故對善知識所說之法生療病想。

5.於如來所住善士想:善知識代佛宣法,若作佛想,就會生起極端恭敬之心,於法生難遇想,而能隨順受持。印光大師云:「於三寶所,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利益;全無恭敬,全無利益。」故我們對善知識應生佛想。

6.於正法理作久住想:修學者求法,不但為了自利,還要利他,作如是思維,我於善知識處聽來的法,對自己負責,對眾生負責,能夠續佛慧命,令正法久住,廣利有情,使一切眾生,脫離生死苦海,永免輪迴,讓他們都能得安樂,時刻銘記「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的教誨。

親近善知識,就是一個發心,最主要是態度誠懇,方法得當,發無上菩提心、清淨心、慚愧心。真正親近一位善知識,要將自己的身口意向他報告、向他打開,是一種校正、一種鼓舞。具此心才能與法相應。

四、 日常生活中如何發現善知識

諸佛菩薩皆因善知識而得以成就,那麼作為修學者在日常生活中又如何發現善知識呢?智者大師《摩訶止觀》卷四記載有三種善知識:一者外護善知識;二者同行善知識;三者教授善知識。

(一)三種善知識

1.外護善知識外護是指僧侶以外的在家人﹑緣族親﹑檀越等,為護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供給出家人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來助其安心用功辦道,或盡心護持佛法的弘揚。出家修學佛法,如果沒有外護善知識,想要有所成就那是很難的。試觀生活起居皆是居士供養,故要將身心安於道業上,才能報眾生恩。2.同行善知識同行就是好的同學﹑同事﹑同參道友,在修學的道路上,能以種種方便善巧來促進你,精勤修學;當你放逸時,能在旁邊提醒幫助你;當你迷失時,能設法引導你;當你病痛時,能不捨棄,耐心照顧你;當你成功時,能歡喜讚嘆你,在修學路上更進一步,同行善知識能夠助我們早日成就道業。3.教授善知識教授者即精通佛法,能宣說般若,能示以正道,善巧方便演說一切佛法,使能解決生死大事。總之,此三種善知識,是修行入門的基礎。外護善知識,在物資上四時供養,令行者身安;同行善知識,在修行路上處處給予鼓勵與提攜;教授善知識,能夠幫助開顯上乘修法,直入真性。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12〕故善知識是修行途中所有激流暗礁的過來人,引導我們避開重重陷阱,順利向成佛前進。

(二)善知識的體現

善知識沒有固定的界限,由以上三種善知識,使自己對佛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此時善知識不僅僅局限於出家眾,而是對己在修學路上,有所啟發的一切眾生,皆可稱為善知識。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他以一個孩子的好奇心出發,經文殊菩薩的指引,明白了人生的道路,要發菩提心,造福人間,利樂有情。以此為宗旨,不辭千辛萬苦爬高山﹑飄大海﹑闖王宮﹑進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無論是大到國王﹑大臣﹑航海家、商人、音樂家、醫藥家,小到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他都一一去參訪。讓我們先去看看《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是如何去參學的,下面舉三個事例來說明,也可以學習一下善財童子是如何參訪善知識。

1.善財來到樓閣城向婆施羅船師學習:作為修學者要有正確的方向目標,要有堅強的毅力,不為巨浪嚇倒,不因暗礁而畏退,朝著星宿指引的方向,才能到達目的地。善財經婆師羅的教誨,懂得從煩惱深淵到達菩提彼岸,以正見作導航。2.參拜鞞瑟胝羅居士:善財南行來到善度城,向居士學習,寂然沉思,觀照自心,隨時打掃思想上的邪知邪見,如此才能身心自在,得法自在。善財在這打掃廁所的實踐中,證悟出菩薩行的根本真理,不斷清除三毒。3.參拜德生童男有德童女:善財來到妙意華門城,向童男童女學習到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相存,無有好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善財領會到,有為的幻化,無為的真理,感到遍身輕鬆,內心寂靜,智慧廣博。善財因此從他們身上不管是思想上,還是道德技藝上,領會到活生生的佛法,學到書本所沒有的知識。可見一個人不能如井底之蛙,將眼光局限於某一點上,而應站在山頂,打開視野,將眼光擴大,放眼看世界。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小事,乃至於世界萬物微細處,都是自己參學的榜樣,如此才能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善知識以身體力行的教育,常帶一顆慚愧心、虛心求學的心,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正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善財帶給了我們啟發,他是如此低下地向一切善知識請教學習。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又如何去發現善知識呢?以下從三大方面來闡述:

(三)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發現

善知識1.做人態度上的善知識:現實生活中善知識的表現各有不同,有些善知識表現在外,處處為他人著想,時刻做利益眾生的事業;有些善知識,直言相勸,引導身邊的人;有些善知識,時刻為他人排憂解難,當病痛時,給予安慰與照顧。

2.待人接物上的善知識:有些善知識,看見朋友貧窮困窘,盡力幫助,不計報酬;有些善知識,與人交友,心包太虛,唯在佛法上增益;有種善知識,與道友精進相惜,法上共增益;有種善知識,將感恩刻在石頭上,將仇恨寫在沙灘上,相互感恩。3.處世風格上的善知識:有種善知識,處世以和為貴;有種善知識,見對方偏離正道,設法令其舍邪歸正。有種善知識,看到對方懶惰,不理生計,勸他勤於勞作,一點一滴做好身邊的每件事。

由此可見,善知識無處不在,只要用心觀察,日常生活中身邊的人事都是善知識,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人是生活在群體當中,必定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在交通、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繫很密切,對我們的影響是無孔不入。如果不能夠正確地認識惡友及惡法,就很容易隨波逐流,想要學佛進步確實很困難。古人說「見賢思齊」,只有通過親近善知識、善友,努力營造周圍的修學環境,學佛才能上路,並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得到增上。讓我們打開智慧的雙眼,學會善於發現周圍善知識的優點,提高自己的品德,涵養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穩、行為規範,漸與佛菩薩接近。

五、親近善知識對修學的意義

父母生養了我們色身;老師教給我們知識和學問;而善知識教給我們佛法,讓我們沐浴在法性的光明之中,學人要時刻憶念善知識的恩德。《華嚴經》卷十三中說:

善知識者能救護我,令我不墮一切惡趣;善知識者,能引導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善知識者,能顯照我,令我了知諸夷險道;善知識者,能開示我,令我解了大乘奧義;善知識者,能曉悟我,令我速到一切智城;善知識者,能誨諭我,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識者,能勸誘我,令我普見三世法海;善知識者,能教授我,令我得與眾聖集會;善知識者,能增長我,令我出生一切白法。〔13〕

要聽聞正法必須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是成佛的燈塔。所謂「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外在有善知識的攝受,內在要自己精進努力,若一向依仗善知識乃得解脫,無有是處。今生能幸遇佛法,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大覺佛陀的善知識,聽聞無上如來聖法,也得到了修學圓滿教法的條件,如果自己不珍惜,不去修學,從何得到聖果呢?因此,要學佛法,得到證悟,不僅僅是善知識的問題,更主要的還是自己。佛陀給我們指出了解脫之道,是否能到達涅槃彼岸,就要看自己的了。

修學者在修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思維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也要思維生命的無常。明代大學士文嘉寫的一首《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想想我們有多少青春可以這樣耗下去?看到死亡頻頻在身邊發生,不知道自己生命中剩下的時間還有多少,心中感慨良多。所以應發心、精進、用功從當下做起,從自己做起,這才是最重要的!把握當下才是對人生苦短、生死無常這個基本原理深刻的體會,依著善知識的教授教誡行持,在心地上精進用功。按照聞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不斷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發無上大菩提心,弘揚正法,令正法久住,續佛慧命,走解脫成佛之路。通過學修佛法,把我們的心與法界融為一體,這才是親近善知識的真正目的。

結 語

在這漫長的修學歷程中,親近善知識是關鍵,通過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堅定自己的信心,在善知識的提攜呵護下,才能樹立起正確的正知正見。善知識就如黑暗中的燈炬一樣,照亮修行人的道路,依善知識的開示,能見到自心無明黑暗中隱藏的佛性寶藏。《宗鏡錄》云:「猶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14〕唯有親近善知識,才能聽聞正法,由此引發般若。佛陀大智者,皆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悉免生老病死。佛尚且是因親近善知識而成就,何況是我輩凡夫呢?若無善知識指引教授,將會迷失在浩瀚的法海中,所以當親近善知識。主要參考書目:1.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2.北涼·曇無懺譯:《大般涅槃經》。3.唐·玄藏譯:《瑜伽師地論》。4.北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5.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6.索達吉堪布講:《入菩薩行論》,五明佛學院印。7.益西彭措堪布講:《如何依止善知識》,五明佛學院印。8.《閩南佛學》(第四輯),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版。〔1〕《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藏》第9冊,第60頁。〔2〕《恆水經》卷一,《大正藏》第1冊, 第817頁。〔3〕《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大正藏》第12冊,第510頁。 〔4〕《楞嚴經疏解蒙鈔》卷六,《卍續藏》第13冊,第699頁。〔5〕《宗鏡錄》卷二十九,《大正藏》第48冊,第589頁。〔6〕《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大正藏》第30冊,第417頁。 〔7〕《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六,《大正藏》第10冊, 第358 頁。 〔8〕《正法念處經》卷三十,《大正藏》第17冊,第176頁。〔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十七,《大正藏》第10冊,第421頁。〔10〕《真心直說》卷一,《大正藏》第48冊,第999頁。〔11〕《法華經通義》卷一, 《卍續藏》第31冊,第532頁。〔12〕《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大正藏》第48冊,第350頁。〔1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十三,《大正藏》第10冊,第722頁。〔14〕《宗鏡錄》卷二十九,《大正藏》第48冊,第586頁。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