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5/26

《法性基礎》之十五 —— 2012年12月28日《心經》網路課堂錄音整理 各位同學晚上好!我們今天接著學習《心經》。那麼到上一次課為止,我們已經把《心經》的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算是學完了。這句話是我們整個《心經》的一個宗,《心經》核心就在這裡。 下面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反反覆覆的詮釋這句話,而在詮釋這句話的時候實際上又分了兩部分:一個是詮釋什麼是「五蘊皆空」;第二個就是詮釋什麼是「度一切苦厄」。所以我們前面用了很長時間對第一句話反反覆覆分享,實際上就把整個《心經》的主要內涵在第一句話里去有一個的了解,那麼後面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反反覆覆再回到第一句話上來。只要我們對第一句話有了解,能把內涵真實的體會和把握的話,那麼整個《心經》乃至整個《大般若經》還有整個佛法的內涵也就在其中了。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開始第二句話「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學習,在這句話正式學習之前,我們先請幾位同學給大家分享一下他們提前預習的一些心得,中間如果大家有什麼心得和問題我們隨時來分享,現在就開始進入分享。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分享的次序。 (網路學院現場網管師兄:各位同學好,今天計畫有三位同學和大家分享。第一位同學是現場組的賢彥師兄,他是北京朝陽組的組長;第二位是兩廣組的學員來給大家分享;第三個是山東組的李曉華師兄給大家分享。下面先由賢彥師兄分享。) (學員賢彥:大家好!首先我向朝陽組組員、網院的所有師兄們及賢清法師、師父懺悔,我們組實際預習的內容與我以下分享的有些內容不一樣,原因主要是對大德們的註解沒夠深入了解,組員們被動接收信息,不能形成互動溝通,學習的內容又與實際的生活不能良好的融會貫通,所以大家都提不出什麼疑問,在被動接收信息。 這不只是我們對學習的內容了解是否熟悉的問題,也反映了我們學習佛法在實際生活中不能融會貫通的問題,造成了佛法是佛法、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是二不是一。佛法離開了實際生活,可能我們學的「佛法」就成了色法了,我們的實際生活不能用佛法來貫通。當然這需要長時間的正確學習,學習佛法就好像練字描紅一樣,開始就是模仿教言,等到模仿成自然、成習慣了以後,就會有所改變,佛法就能融入我們的自心。如果佛法的智慧不能在生活中套用,就是典型的「色不是空,空不是色」,所以這段經文對於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對於我們佛弟子來說更要認真學習和體會。 以下是我對經文的理解,請法師和師兄們幫助我,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段話在我的現實生活中的理解,看我理解的問題在哪裡?感恩大家! 我們的本師是釋迦摩尼佛,那他住世的時候,我們說他的存在是「色」,那麼本師色身涅槃後說是「空」,可心經的經文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在這裡向本師釋迦摩尼佛懺悔,拿您來舉例子,您接受嗎?接受的話能回答嗎?沒見回答……那您現在是存在呢?還是存在呢?這種存在又是以什麼方式存在的呢?是本師的畫像嗎?還是本師的德? 如果本師沒有來人間示現以及佛教的建立,我想今天也不可能在這裡分享,釋迦摩尼佛已經涅槃,涅槃後還能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我們能說本師不存在嗎?有的人說你們天天磕頭燒香真迷信,釋迦摩尼佛在哪裡呢?那已經早成歷史了。我只能對他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所謂的存不存在不是以我們的分別念來衡量的。「色不異空」的空並不是指顯現空,我們要分清現相和實相的區別,顯現的意義是了解實相,實相是通過顯現來體現的。 家裡人說我:「你學佛就是搞形式主義,整天燒香磕頭供水供燈,我不知道你是什麼意思?」我以前也總是問自己,是啊,我這樣確實是講形式主義不注重內容。今天看來這樣講形式是有必要的,沒有這些形式,就沒有恭敬心和學下去的信心,佛法講的內容就不能接受,就不能壓倒自己的邪見,反過來了解了佛法的內涵以後我再去燒香磕頭,那個質量就不一樣。 我們學習了知空性才是一切色法的本性,現在所看見的這些色法,不管佛像、鮮花、香等等,雖然有顏色、形狀、有阻礙性,存在著不同的實體顯現,但實質上在如此顯現的同時,它們就是空性。同樣面對本師的畫像、塑像的時候,我們恭敬的行禮、磕頭,我們是向誰磕頭、行禮呢?我們不是對泥塑行禮、磕頭,如果顯現不是真相,那麼我頂禮的釋迦摩尼佛的泥塑像有何意思?我們向釋迦摩尼佛行禮是通過這種顯相來體現我們對本師的恭敬和懷念。 如果你的煩惱起來,恐怕佛像在你內心中也是魔相,如果我們真正的生起六波羅蜜多的功德,那恐怕殺你的人也是度你的人。所以佛像顯現是實相的體現,了解空性後,我所認知的佛像的實相不並非只有通過肉身來體現,這個畫像、塑像都能體現佛的實相,這就是我理解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本師釋迦摩尼佛的德相處處都能體現,體現形式對我們凡夫俗子來說是多種多樣的,就如我從不向小孩堆的雪人行禮磕頭,因為我對這個雪人沒什麼恭敬心。我怎麼對雪人沒恭敬心,對這個陶瓷塑造的佛像就有恭敬心了呢?只因為這是釋迦摩尼佛的塑像嗎?如果我能了解或看到這個雪人所具有的佛的德相,那我一樣會頂禮膜拜。之所以會這樣,不是因為這在個「相」上,而是在這個「德」上,這只不過是佛的德相的載體不同。 正如一些大德所說:我們在聽法師講法時,應該觀想成為佛在給我們講法。佛法的德相無處不在。就像賢清法師在第七課所講的那樣,當你看到一個乞丐很可憐(我講的這個乞丐是真實需要幫助的乞丐,不是職業化的乞丐),生起了想要幫助他的行為的時候,請問誰在幫助誰呢?也可以說是你在幫助乞丐,也可以說是乞丐在幫助你,成就了你的善行!凡是讓你生起善行的事情,就是讓你放下我執,如果你不驕傲自己所做的善行就是放下了法執,那一刻乞丐所顯現的就是佛相。 我現在在嚼賢清法師的甘蔗皮,我覺得嚼一嚼還是有必要的,這是嚼顯相上的內容啊,實相上的就算了。相比之下佛的畫像我們好感受、接受一些,所以我們磕頭禮拜。這就是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解。同樣受、想、行、識都是這樣,只要理解通了一個,其他都容易理解,所以我重點闡述了色。通過自己的分別念,我來體會了一下我對心經中的這段意思,理解上比較膚淺,還請法師及師兄們多多幫助。最後感恩大家!) 法師:好,剛才賢彥已經把他的理解的這句話的內容給大家作了一個分享,對剛才的分享大家有什麼問題嗎?(現場沉默)大家不說話是表示什麼意思啊? (學員A:沉浸在思考中。) 法師:(笑)喔,沉浸在思考中。那賢彥的分享引發了你的思考是嗎?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思考給大家分享一下? (學員B:不能語言表達。)(眾笑) 法師:(笑)不能用語言表達。好,其他同學沒有說話表示什麼意思?不要說我也沉浸在思考中。有嗎?因為大家沒有回應啊,我想請賢彥再簡單地提煉一下,因為剛才你的分享我看你準備得很用心啊,但是分享的時候基本上是按著自己的準備來分享的。 現在你把電腦關上,不準再打開啊,因為你給我們分享是你當時在寫的時候的狀態。現在離開那個狀態,進入當下的這個狀態,你能不能簡單的幾句話來提煉一下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讓大家在思考的時候比較清晰,比較容易把握住要點。 (學員賢彥:我粗的體驗就是這是所有事物的一體兩面性。) 法師:所有事物的一體兩面性。那麼一體兩面,兩面是什麼? (學員賢彥:兩面就是可能我們老是用那個矛盾的性理來感覺世間法,處處都充滿著矛盾性。處處都是矛盾的。) 法師:對。 (學員賢彥:凡是感覺稍微過了一點,就感覺好象處在一個對立面似的,實際上我個人認為,它是一體兩面,就是可以互相轉。當然怎麼轉,這就要看自己的認識。) 法師:那麼舉個例子。 (學員賢彥:打個比方說有的事情對自己的利益可能不太好,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痛,但是古人教給我們一句轉的方法,就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所以說當有得失的時候,都用這句話激勵下自己,可能這個痛會減輕一些。) 法師:對,那麼在這句話裡邊,你認為有沒有兩面性在這句話裡面有所體現? (學員賢彥:這個兩面性就體現在,比如說塞翁失馬,好象從目前的利益來看的話,暫有所失,但這種失呢是得的開始。所得的開始。) 法師:必然嗎? (學員賢彥:應該是必然。) 法師:噢,必然的。(法師笑) (學員賢彥:任何事情都是有所得有所失。所以說,等你失去的時候可能就是一個得的開始。) 法師:必然的嗎? (學員賢彥:我個人認為是必然的。) 法師:是必然的嗎?也就是說禍之後必然有福。 (學員賢彥:噢,這個不一定。)(眾笑) (學員賢彥:也不一定是福吧,可能就是……) 法師:那你得失不是一樣嗎?你失去以後必然有得嗎? (學員賢彥:那得失可能就是一個新的開始,可能就是朝好的一方面轉的開始。) 法師:對,必然的。因為一體兩面性它是必然的。比如說我們一個人,比如說今天我剃頭啊,大家看剃的挺乾淨的,實際上背後剃的不是很乾淨,我自己給自己剃頭啊,那時候我才意識到啊,意識到說有時候這個事物的存在啊,有它的一體兩面性,就是這個手掌,有正面就一定有反面,對不對?人的話有正面也一定有反面。我就想正面剃的挺好,那反面的話如何? 比如我在走,從這個門走過來的時候,如何讓大家不看到我的後面?我發現這點做不到(眾笑),我沒辦法做到這一點。當我剛剛進來的時候,大家看到我的正面,可是當我走回去的時候,大家一定會看到我的反面。但是我也不能倒著走,對不對,倒著走的話,大家一看就是反面。 就是那個時候才意識到說這個我們世間的萬物都是這樣子。就拿我們個體生命來講的話,我們有正面,就有背面;有左,那它一定有右;有下,就一定有上。就沒有一個東西是絕對的,說就是那樣了。我們有長,有長就一定有短。所以這個一體兩面性還是必然的,可是當你舉這個例子的時候,我們發現它未必是必然的結果,如果說禍一定是得到福的話,你想想看,禍就是福的因嘛。如果失去必然有得的話,那麼失就是得的因了。 可是我們知道這個因果不是這樣成立的,所以當你舉這個一體兩面性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例子啊,雖然大家可以接受這個例子,但是這個例子來說明這個一體兩面性似乎不太恰當。能不能再體會一下,那麼你的一體兩面性為什麼能從這句話裡面體會出來? (學員賢彥:就是互相成立。) 法師:誰和誰互相成立?在這兒,色和空嗎? (學員賢彥:色和空。) 法師:色和空是相互成立的。 (學員賢彥:相互依附的。) 法師:相互依附的。噢,好,這個怎麼體會呢?就拿你剛才的例子來講,雖然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那麼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他的畫像,聽到的是他音聲所講的佛經,他過去一生講的法的記載。這都是色法,對不對?但是通過這個色法,我們體會到一個佛所證悟的境界,這是一種實相,對吧? (學員賢彥:對。) 法師:所以這個所謂的空在你看來的話,就是一種生命的境界,就是它的一種實相。 (學員賢彥:呃,差不多。) 法師:差多少?(眾笑)你這別差不多,差一點就遠了。在實相裡邊,差一點就差的遠了。 (學員賢彥:基本上是。) 法師:基本上是,剛才聽你這樣分享以後我有一種感覺,你對它的理解就是這種感覺:我們之所以拜佛、之所以讀誦佛經就是因為它更能於啟迪我們對於實相的一種體驗,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一般的場景不容易啟迪出來。你在這裡分享的時候也留有一個空間,不容易並不代表不可能。如果一個場景確實引發了我們這樣一顆體悟真相的心的話,那它跟佛的色相功用是一樣的。 所以在你這個分享裡面,如果說是一體兩面,你的意思是說其實這個真相、實相沒辦法離開色法而單獨存在,對不對? (學員賢彥:對!) 法師:你這句話是強調「色不異空」,還是「空不異色」呢? (學員賢彥:色不異空。) 法師:那麼「色不異空」跟「空不異色」有沒有關係?還是跟「空不異色」的意思不同呢? (學員賢彥:「空不異色」就是通過它的核心就是通過色法,包括經書這些來展現出來的。打個比喻就像我們練字那樣,開始就是描紅,描,描到一定程度的話我們就不用描了。那個字型就自然體現出來了,但是必須通過描紅這一步才能學到這個東西。否則的話可能不能體悟到這一點。) 法師:那麼「空不異色」就是它的真相、實相一定要通過色法來去展現出來。在這個分享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跟後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什麼不同,你在分享的時候實際上是分兩部分,但是我並沒有明確的感受到你所認知的這兩種不同體現在哪裡?「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什麼不同? (學員賢彥:沒什麼不同,就是一體兩面。就是一個正推和反推……) 法師:好,你大概意思我覺得比較明白了。通過剛剛這個互動大家看看有沒有還有問題的地方?大家覺沒覺得這兩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整體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相同的意思?有同學搖頭,說說分享看。 (學員A:我只是覺得如果只是一個意思的話,佛菩薩就不會說四句話了。) 法師:這句話有點羅嗦。這個回應也不能說你說的不對喔,直接考驗我們對佛菩薩的信心。除了這個原因還有沒有別的原因了?「色不異空」與「色即是空」是一個意思嗎? (眾學員:不是一個意思。) 法師:不是一個意思,那有什麼不同呢? (學員B:變化的。) 法師:一個是變化的,一個是結果。一個是動態的,一個是靜態的。「色不異空」是動態的嗎?「色即是空」就變成靜態的了嗎?有同學認為是有區別的,那麼對於區別的話,你認為前面一個境界相對來說我們還可以理解和表達,那麼後面就是不可理解,也是難以表達。 好,帶著這個問題我們繼續往下聽後面同學的分享。第二組是兩廣組的同學,他們的方式是按共修的方式整理的,大家聽聽他們在討論過程中的一些心得。 (學員胡結結:尊敬的法師,網院的全體師兄!大家晚上好! 我是兩廣組的胡結結,我代表我們兩廣組分享第二次心經的預習。非常感恩法師的悲心,我們組遵照法師的要求進行了第二次預習。本次心經預習組長用提問法方式引導我們進行討論的,覺得這次比較有收穫。但因為我們的心還不具足,所以很多可能是理解錯了的,敬請法師和各位同學指正,以下開始分享。 組長:師兄們!時間快到了,請大家回到群里! 我先發點美圖給大家欣賞!冬景真美啊!轉眼就到春!瞬間又在夏日的林間散步了,秋天來到時滿地的落葉就像一首詩一樣美。遇到佛時就是這樣的心情!驚嘆這個世間是如此神奇美麗。我們在這裡相遇也是如此的美麗!如春日百花盛開、夏日藍天白雲、秋日裡的紅葉、冬天最純的雪景,絲絲入扣,人生很美好! 好!我們就從這最美的時刻進行預習吧。佛在最美好的時候說: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開始預習! 組長出題:一、1.什麼是法相?2.什麼是法性? 學員:法相就是眼睛能看到的表相,前者後者,形式、內容,外表、實質,由表及里,法性是事物的本相,是事物的共同性,是最真實的。 組長:不錯,其他同學呢?法師為什麼先給我們上法相呢? 學員:先上法相是因為六根先認識法相,因為我們會比較直觀的看出事物的表象。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區別是有無起心動念。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觸到的。十八界之外,便沒有世法。十八界之內的,全都落於生死、變化和散滅的範疇之中。因此,「世間」是這些會變化散滅的物象的總稱。 組長:法師要我們學習法相就是把每一法都區分出來,每一法的性能和作用都不同。這就是法師要我們學習法相重要性。 組長:現在著重討論什麼是法性。 學員:法性就是「空」,對嗎?也就是事物本來具有的空性。 組長:剛才我發美景圖給大家,有沒有考慮,你是從法相獲取,那是春夏秋冬,而從法性是如何看呢? 學員:終將幻滅。一切都要經歷成、住、壞。如深入細看一隻碗,我們便可以見到整個宇宙。這碗裡含蘊著整個宇宙。只有一樣東西是這碗所空缺的,那就是個別獨立的自性。個別獨立的自性又是什麼?它是全不依靠其他元素而可以獨立存在的自體。沒有一法是不依靠其他法而存在的。沒有一法具備著獨立的自體。這就是「空」的義理。「空」是指空無自性。 組長:那麼學習法性最重要要我們找到什麼? 學員:自性。找到天地宇宙的本來面目,認識到自性其實是空,就像《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組長:而法性就是在不同的法相中找到一個共通的點,也就是法師說的一法中含有萬法,反過來說就是萬法歸一。這樣我們就和法相區分開來了,要不我們就不了解為什麼法師先給我們講法相,接著就給我們上法性。 組長:找到一個相通的點就好辦了,要不佛法門派這麼多,吵架都吵死人。 學員:也就是學佛八萬四千法門,共性就是能成佛,一門深入就能成佛。這也可以說是法性吧。那八萬四千法門可以說是法相麼? 組長:無有多門的認識,就不能談得上一門深入。八萬四千法門只是方便說,佛見這個得這個病,就用這個藥,見那個人得那個病就用那個藥。 學員:門外看法相,八萬四千,入得門來,法性一如。 組長出題:二、為什麼說法性本身就是超越名言概念的? 組長:什麼是名言概念?(大家討論舉例吧) 學員:說似一物即不中。手指,月亮。 組長:大家可以舉最簡單生活的例子,這樣大家會覺得佛法就在身邊,而不是那些高難的理論。 學員:職場家庭。能指引人生方向,促進人積極向上的人的言行舉止?現在日常所用到的名詞每個人的說話做事。名言概念?不知如何理解? 組長:其實我們就給名言概念包圍著,所以我們才不見性啊。 學員:長久以來形成的思想觀念。比如:別人說我長得很老。 組長:最簡單的說,你出生後,媽媽會告訴你這個東西是好,那個東西是不好的。你就開始建立一些名言概念的東西了,然後看見建立起這個東西是好的,那個東西是不好的,想想你三歲時,唱了一首歌,爸爸說,你唱得真好,你就高興,媽媽說,一點都不好的,你就不高興,這就是因為你執著名言概念了。 學員:贊同組長的話,我們說的「空無自性」,也是名言概念。是呀是呀,現在也還是別人說好就高興。我執? 組長:一切執著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學員:起初的我們對事物都只是看著表象,可是後來就會加上自己的感性認知。呵呵……還有大家都說好,我們也會跟著認為好。 組長:沒錯!這點很重要。如果不明白,無論你學多高深的佛理,你都不知道要放下什麼?跟著就進入了認為好的概念中了。 學員:我們被事物表象遮住。 組長:是被那個名言概念束縛住。 學員:緣起性空,真空妙有。現在都說結婚好,其實呢! 組長:沒錯,有了這個名言束縛,大家於是都認為結婚是對的。 學員:結與不結,在世間法來看,都對,我認為結過婚煩惱就多了。 組長:好還是落入了名言啦,當然這裡不是叫你不結婚喔,大家有合適還是結婚吧。 學員:對境練心,對著結婚的煩惱修佛。恩,覺得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認知。 組長:結婚是色法中一法。 學員: 組長能細說一下麼? 組長:你們有看到佛法有講結婚好與不好嗎? 學員:我想聽聽法師是如何看待婚姻的,我沒看見。 組長:哈哈,結婚不結婚是你自己的事。佛法沒叫人結婚,也不叫人不結婚,知道為什麼嗎? 學員:佛法是中性,佛法講究緣起?要看緣份。他不會告訴你結或不結,要是那樣就會有人起來支持,同時也會有人反對,有緣則聚,緣盡則散。 組長:如果從緣起法來講,你當然可能會結婚,如果你遇到一個有因緣的人就結婚了,如果沒有遇到就不會結,結婚是萬法中的一法,但從空性角度來說,這都是生滅法。 學員:只要在生死輪迴中,結或不結,都是苦。 組長:結婚這個是生滅法,肯定是苦的。 學員:心淨則國土淨,家庭也一樣,自己心淨,家庭就淨。 組長:感恩大家,說得真好。我們進入下面一題。 組長出題:三、為什麼說我們的人生是幻有? 學員:人生幻有,無始劫以來。人生只有幾十年,如幻泡影身體四大,心靈五蘊都是空 組長:法師在《大乘五蘊論》裡面一開始就講了五蘊,色法和心法。大家否記得法師是如何開示的? 學員:我們現在想想我們五、六歲的時候,就像在昨天一樣。 組長:我們先看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構成,可為什麼就空了呢?又為什麼我總是覺得結結實實沒有空呢? 學員:此時四大尚未解體? 組長:這個很關鍵喔!現在我們四大沒有解體,就因為此時我們看到的只有這一段,所以是結結實實的。我們就會執幻為真。可是,一切事物沒有實體性,會隨著因緣條件不同起種種變化而成不同現象,這樣來說,空便能包含萬物。 組長:可是為什麼我還是看見一個實在的我啊,這怎麼解呢?其實你們有沒感覺到,我們的執就在這裡。 學員:嗯,達到無我就破我執了。 組長:現我們又從兩個角度去看。第一個從緣起角度說,有一個真實的我嗎?請大家討論。 學員:此時夢幻有,將來畢竟空,夢幻有是法相,畢竟空是法性。沒有吧。 組長:其它師兄認為有還是沒有呢? 學員:有!緣起時,根塵識都有,感覺也是真實存在的。 組長:我想聽聽賀州學院這幾個師兄的見解。 學員: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因為時時在變,我們也只是一個假我。我想是沒有的。一切法能互相依賴以生死存亡。一法的存在,代表著所有法的存在。 組長:同學們如果從緣起角度看是不真實,為什麼你們還會在星期六來我家呢?你們是用真實的身體來,還是用夢幻的來的呢? 學員:我們經歷真實,又不能離開虛空而另外儲存。 組長:其實從緣起的角度看,肯定有個真實的我對吧! 學員:這樣理解有點牽強吧,求救師兄們啦。 組長:剛才我是說從緣起的角度看,現在換角度喔!但從空性的角度看呢,有一個真實的我沒有? 學員:沒有真實的我。沒有只能說是我們現在的站在的一個角度。空本來就沒有,空還能去哪了呢。 組長:對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講一下我的體會,在這個問題上法師給我很大的啟發,他說這裡並不單純是理論問題,法師說「用心生活」、「覺得法用對場景,才有生命力」這些話猶如醍醐灌頂,點醒一個學佛人的方向。 今天我才明白,原來佛法什麼都不是,它就是我們的生命體,它就是我們跳動的細胞、血液,它就是我和你和他和眾生為「一」的一體,當你明白的時候,佛法就和你在一起,當你迷誤時你看不到佛法。佛法是一不是二,佛法就是生命的體現,不是另有一個佛法的東西來改善你的生命,怪不得佛陀說,人人都有佛性,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這個道理。 而這個「佛性」就是人生命的一體性。這個一體性的生命能在現實生活中就沒有分別心,做什麼事,只是做不去分別其好壞,當幫助別人時就像自己的左手對右手一樣自然,自己常能置心一處,內心靜好,安住當下。安住當下就能體察當下所有的一切事與物,時時刻刻就能與他人安好,在平凡的生活中傳遞著安詳與祝福,遇到問題心與心相互包容,天地萬物盡在方寸中。 回視自己,我一直把它當成一個學識去研究,越研究越迷惑,心還一直在打鼓,為什麼佛法會這麼深奧這麼難,那是因為我用身體去求法,法就離我而去,當我越不得其解,就越陷入這個自我設計的圈套之中,法師的一句「用心生活」。我如夢初醒,才知道自己走錯了方向,在這裡內心非常感恩法師的教誨! 組長出題:四、佛法為什麼給我們開顯空性真理? 組長:想想法師為什麼學完了大乘五蘊就給我們講空性,這個用意現在很明白了。 學員:讓我們了悟假有和真空,不要執著相。 組長:不錯,生起般若智慧,明了一切現象都是緣起性空,你就會慢慢的觀照五蘊是空的。 學員:若有執著即非正見,法師是想讓我們先把心裡已經有的執著去掉。 組長:《心經》裡面講了色和空,為什麼這兩個會是一個,而不是兩個呢?為什麼這兩個會是一體的東西呢? 學員:一切現象的緣起都是空。 組長:「色」是質礙和現象,「空」就是什麼都沒有,萬生萬物都是由「空」里來,這個空是獨立的空中生出來的嗎? 學員:是互為存在,是萬物組成空,然後萬物又回到空,空是一切物質現象的升華,是在存在物質上產生的。 組長:升華這個詞我也不知道是否準確,因為我也沒有看到過。 學員:這只是我自己的拙見。懺悔!物質的本身就是空。 組長:法師說『不是色外面另有一個空。』這一句話啟發了我,感恩隨喜!萬千法相,本性皆空。 學員胡結結:以上是我們兩廣組第二次預習內容,因為有很多東西理解不一定正確,敬請大家批評指正。感恩法師,感恩網院的所有師兄,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法師:兩廣組同學分享很有特點,基本上是屬於他們共修的一個內容的整理,所以場景比較鮮活。大家探討的話題相對來說比較廣泛,大體上討論了法相、法性的關係,討論名言概念的作用,還討論了幻有、真空這樣一些主題,包括他們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和體會。好,關於這一塊,大家對兩廣組同學的分享有沒有什麼問題或者心得,網上同學要分享也是可以的。那麼我現在要和兩廣組的同學互動的話,他們能夠現場表達嗎?(網管:可以。)可以啊,好,剛才分享的是哪位同學?(網管:胡結結同學。)請胡結結同學回到原文上,用自己的話給大家解釋一下你對原文的理解。 (學員胡結結:各位師兄好,我現在就用我的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討論的內容,為什麼我們一開始先講法相,再講法性,我們一開始是討論組長說的……) 法師:別的不用再複述,就是集中喔,能聽到我說話嗎?(胡結結:聽得到。)可以啊,那就直接回到《心經》裡面我們要學的這句話,你怎麼提煉你對它的理解,就是「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 (學員胡結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法師:你現在有很多軍師喔!現在我幫你解釋一下,因為聽完你分享的你們組的討論以後,我能不能轉換成這樣一種語言描述一下。 「舍利子」,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告訴舍利子說,說什麼呢?「色不異空,空不色異。」「色」是什麼?色就是空。色是法相,空呢是法性。在這兒講呢,法相不異法性,法性也不異法相。然後法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法相。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意思,緣起和性空。從緣起上來講,色蘊乃至於五蘊都是緣起法,不異這兒的空講的性空的部分。所以緣起不異性空,性空不異緣起;緣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緣起。「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通過你們組的分享,如果轉化成這句話的理解裡面,我是這麼理解的,不知道是否符合你們的意思? (學員胡結結:緣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緣起。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法師:因為在你們分享的時候,其中有兩個對立名言:一個就是法性和法相,第二個就是緣起和性空。可以這樣理解嗎? (學員胡結結:法性在我們認為就是一法中含有萬法,反過來說就是萬法歸一。) 法師:恩。 (學員胡結結:從這個字面上了解,然後我們就可以把法性跟法相簡單地區別開來了,再更深一下的話,我也不是特別了解了。只能從表面上講一點我的想法。) 法師:那麼我們兩廣組同學的分享先到這裡,繼續看一下第三組同學的分享,如果有時間的話再集中討論一下。第三組是山東組的李曉華。 (學員李曉華:事先說一下,這個是我昨天寫的完的,星期三的時候山東組先在網上一起共修了,共修完之後賢蓮師兄她就帶著我們一起把這句話梳理了一下,裡面也借鑑到了很多高僧大德們對《心經》的講解。今天我的分享借鑑共修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再結合我自己的一些觀察和一些體會,做的一個分享。 首先我覺得這句話需要特別好好學習,因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句話裡面有二句話,尤其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經常會被普為大眾亂用,常常被用來粉飾自己的行為。當然我自己的話並不明白裡面是什麼意思,但是就習慣性的會用一些話來粉飾自己的行為。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一個毛病。就是我自己根本不明白《金剛經》裡的一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以前當我的同事或是我的同學問起我來說「哎,你將來有什麼什麼打算的時候」,我往往就會用這句話來搪塞。過去我就說「未來心不可得,我哪管得了以後。」 但是通過我自己去觀察,發現我用這句話就是想掩飾自己,特別隨意然後根本也不去規劃未來,非常懶惰的這種個性吧。這個就讓我想起那個周一上課,法師和我們分享法師您自己的一個故事。講到我們做很多事情的時候,特別需要別人知道,如果是去考量我們的動機的話,有時會發現有點不可告人,或者說是掩耳盜鈴,上完那次課之後我自己回去,也就觀照了一下自己身語意方面,發現我處處在自欺欺人,很多就是覺得特別的慚愧。那麼我現在就回到要分享的這句話,我是把它淺淺的分為三個部分來分享:一個就是對「舍利子」的定義,然後呢「色不亦空,空不亦色」我的理解,再後面那一部分是第三部分。 首先就是關於「舍利子」的定義,剛剛法師和兩廣組那個同學互動的時候,我才明確知道原來「舍利子」在這個地方是在稱呼舍利弗的意思。然後星期三一起共修的時候,我們對「舍利子」進行了三個層面的理解:第一個就是宣化上人講的「舍利子」是堅固徵,它主要指的是一種堅固的智慧。「舍利子」這個名詞的來源,它是在《大智度論》裡面有一個故事,那個故事講舍利子的母親和他的舅父進行辯論,他母親說不過他的舅舅,不過自從他母親懷了舍利子以後,他舅舅再和他母親談論道理的話,就屢次屢次的被他母校給辯倒了,所以他舅父就跑到印度外道去學習。學回來的時候舍利弗已經跟著佛出家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指「菩薩一生顯般若法門故稱呼(舍利弗)告之」,也就說這種深奧的般若法門是要有智慧的人才能領悟到的。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裡面也會說到這個舍利子,就是經常講的得道高僧圓寂火化之後獲得的舍利子,應該也是這種智慧的一個代表。所以我自己的理解,「舍利子」在今天以前它應該是和法師前面分享的那個般若是同意思。甚至是前面幾節課重點分享那個深般若,是一種無上的智慧,是一種沒有證悟之前,怎麼說怎麼錯,如果證悟之後,無需要語言去描述的一種美好的東西。當然我更加描述不出來了,這個是第一部分。 接下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覺得重點它是在講這種緣起法,有形有相的謂之色,無形無相的謂之空。色與空它不能對立起來,色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色。這個「異」的話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離,色離不開空,然後空呢也離不開色,不過當我就是這麼說的時候,一直在說色啊,空啊這個的時候呢,我就覺得特別的空。因為目前我分析了一下我自己學習佛法的一個心理狀態,我有點懼怕一些不懂的名詞,還有一些定義。我是從十月份才開始跟著團體學習,以前就是散兵游勇,所以如果我們沒有感受到的東西的話,就會有一點排斥,甚至就會看得也會必較少。包括我們星期三分享的時候,我們組長就給我們貼了好多解釋,但是有一些我覺得我就看不下去,因為我不清楚裡面到底在說什麼,所以最後我自己想了一下,當然是不對的,因為理論也是特別需要學習的。這就好比我們平時做的那些科研論文,如果沒有理論支撐的話,那個文章就會很不上檔次。但是如果通篇是理論的話呢,就會覺得特別的虛無縹緲這個東西。 在生活中間我自己去體會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話,我覺得每一個色法它都是一種緣起法,它自己是沒法獨立存在的,是需要一些因,需要種子,然後各種因緣聚匯下面就會產生這個色,然後離開一個條件的話,它就立刻就消失了。正所謂緣起緣滅,我們才說一切都是無常的。那種因緣一散或者一聚的話,這個狀態馬上就會改變。 有一個特別深的體會就是,上周我去參加了一個會議,開會的都是以前的一些老同學,或者是認識的老同事,那一天就是大家陸續到達,一起吃飯聊天。我就立刻能感覺到,瞬間就積聚了很好的一個氣場。但是那個會開了兩天,會議結束最後離開酒店的時候呢,只剩下主辦方的一位工作人員和我一起去退房,然後我就站在大廳里的時候,瞬間就感覺那種積聚起來的氣場,快速消散之後,然後就留下了那種很蕭條的感覺。它這種緣起一變的話立刻就發生改變了,所以平時我們才說的需要要隨順這種緣起嘛。 後面那一個部分就是在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句話裡面具體的意思我不敢胡說啊,但是我的體會是覺得它是在教導我們,就是不要對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要無謂地去對立,因為我從日常生活中間體會觀察到的是,對立是一件最為消耗能量的一件事情。不管是思想的對立,還是行為的對立,還是觀念的對立,往往都會讓對立的雙方苦不堪言。 但是我們又特別的擅長於去對立,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就是在這種環境裡面薰習。我們就會特別分別這個,分別那個,往往看到聽到什麼事情的話呢,都是概念先行。比如說一下雨我們說天氣真糟糕,如果出太陽我們就說天氣好好呀。當我們講到說有錢人,我們又覺得不好相處,如果一說窮人就會說很痲煩等等等等。包括我們對一些名言的安立,比如我們說青蛙,就叫它益蟲,有一些蟲呢我們又說它是害蟲。感覺很多這種體會,就覺得我們是活在一種概念裡面,如果這樣說的話,我覺得也沒有很誇張。 我自己特別嚮往的一種境界就是清清明明、不批判、不抱怨,全然的去感受去經歷一些東西。弘一法師他在講《心經》的時候說過一段話:他說:「能知色不異空,無聲色貨利可貪,無五欲塵勞可戀。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異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眾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薩之行也。」 通過跟著法師還有跟著大家一起學習,我希望自己慢慢得努力,至少就是先脫俗一點。因為前些天那次開會的時候,很多是以前的老同學,就是十多年前的同學,我深刻的發現大家都沒有什麼變化,仿佛就是還是十多年前剛進大學的時候。然後當時我就在想我們雖然沒有變得更糟糕,但是也沒有提升,沒有變得更好,就是至少那個性格、習氣的東西特別的明顯,還是特別明顯。就是十多年前我跟她一起就是同寢室的是什麼樣子,現在發現,喔,立刻就還是她。 所以我就想這個學佛的話,就是需要跟我們長久以來的這種不太好的一些習氣做鬥爭,一點一點的改善生命的質地。反正我特別希望就是在這種團體的拉撥上面,能讓我就是至少到了五年後或者十年後再看自己的話,能發現自己不太一樣。這個就是我一個非常膚淺的一個理解……所以這裡面我講的肯定是會有很多有問題的地方,或者很不對的地方。我先懺悔!)(大家掌聲) 法師:好。剛才是李曉華的分享,她加入了很多自己在生活中的一種體會然後對自己的一個觀照。我想這個應該是已經慢慢把我們所學的佛法跟我們現實生活的一個融合,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她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提出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中的異就是離的意思,色離不開空,空不離色。後面講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時候呢提到色和空之間不要對立。這樣一種狀態我想如果去觀照一下,現實生活中我們那種對立的狀態的話應該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無論這件事情是一個什麼事情,那種狀態應該是時時刻刻存在,而且這樣一種對立狀態,按照剛才的一種解釋、一種體會來講的話都是在消耗能量。我想這些體會應該都是比較鮮活的,她表達的也比較清楚,我們在這兒就不再做互動了。 後面還有點時間我們回到這個經文上來。通過剛才三組同學各自從不同的角度來去理解之後,我們來重新回到這句話。 儘管《心經》我們已經非常熟了,而且讀到現在我們可能大部分同學都會以為這四句話就是在囉嗦,其實一句話就說明白了,為什麼要講四句話?這四句話講一定是有他的原因,絕對不是囉嗦。在這兒我先把問題提出來,今天我們能討論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先把這幾句話寫一下。 (法師板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核心就是這四句話。那麼這四句話核心在說一個什麼意思呢?四句話在說一個意思,是什麼意思? (學員A:色和空的關係。) 法師:色和空的關係,沒有錯。還有沒有?這是一個主題,但是沒有結論。我們要講結論的一句話,是什麼呢?前面不是講了嘛? (學員B: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法師:是「五蘊皆空」喔,「度一切苦厄」還沒有到,就是「五蘊皆空」。 「五蘊皆空」裡邊在這兒講的就是一個蘊,什麼蘊呢?色蘊,所以那個「皆」就去掉了,講的「色蘊空」。五蘊皆空,就是色受想行識都空。這兒講的就是「色蘊空」三個字,非常明確就是「色蘊空」三個字。 這句話的「五蘊皆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在這兒就明白了:噢,《心經》下邊在解釋「五蘊皆空」呢。這兒解釋的就是色蘊空的內涵是什麼,一開為四。所以色蘊空這件事情,一個結論就開為四個角度。這四個角度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就是色蘊空的內涵。 這個經的裡面的邏輯,當然這些佛經按道理來講的話,都是佛證量的一個自然流露。但是這種自然流露裡邊,嚴格來講的話它是非邏輯的、極其圓融的。可是如果我們現在用邏輯去判斷的話,也非常嚴密,這種嚴密性你去找一定有非常嚴密的邏輯,就是講「五蘊皆空」。那麼下面緊接著解釋「五蘊空」到底什麼內涵,它一開為四門,就是這四句話。這四句話如果我們了解了,那麼「受想行識空」也是這四句話。 (學員A:「不異」和「即是」是什麼意思?) 法師:我們待會兒解釋。這兒講的「不異」和「即是」待會兒進一步理解,我們先明白彼此之間開合的關係。合就是總,五蘊皆空;開的話就是細化。不單如此,五蘊皆空可不簡簡單單是五蘊,實際上包括了什麼呢?不單五蘊皆空,而且十二處皆空、十八界皆空,還有十二緣起皆空、四諦皆空、二諦皆空。所以五蘊在這兒只是代表說明了一下「五蘊皆空」,實際上代表了一切法都是空的。 這一切法就包括一切有為法和一切無為法。所以佛到最後講的一切法,不單世間法、不單我們世間人一切法都是空的,而且佛講的一切法也都是空的。到最後成立一個結論,「諸法畢竟空」,諸法、一切法都是空的。在這兒講的「五蘊皆空」,大家不要覺的說只有五蘊才是空的,不是,一切法都空。 這兒代表講了一個「五蘊皆空」。把所有的矛盾現在我們要回歸到一個點上,就是色。只要我們把色蘊這件事情理解透了,那麼一切法皆空到底是怎麼回事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去看這四句話。在理解這四句話的時候,有這麼幾個問題如果能夠比較明白的回應的話,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基本上問題就不大了。什麼問題? 第一個,大家看完這四句話以後,就知道他反反覆覆在講色和空的關係。那麼我們平常探討多了以後,往往一說一對概念之間的關係的時候,總是給一些選擇題。是相同的呢?還是不相同的呢?現在大家都已經很警惕了,一聽這樣的問題,就回答什麼呢?不一不異。(眾笑)問你相同嗎?不同。問你不同嗎?不是不同。最後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思維定式,就是不一也不異。 嚴格上來講的話,這兒色和空的關係如果大家不假思索去回應的話,一定是什麼關係呢?色和空之間一定是不一也不異。對不對?是不是?沒錯吧!可是,這句話在告訴我們什麼?(學員:是一。)是一吧!不異吧!它不異,是一,對不對?(學員:對。)這個色和空的關係跟我們平常說的不一不異的關係可不同,色和空的關係它確實不異,但是到最後這句話在講述它是一體的,對不對?所以我是覺得這裡邊有學問。 我們平常講佛法是不二法門,這個不二法門,首先不二從這裡來講的話,它是不二的,對不對?(學員:對。)不異嘛,不異你就不能說是二,二的話就異了,對不對?它不二所以不異,它不單是不二法門,而且它是這個,這是什麼呢?這是一法門,歸一法門,萬法歸一的法門。到最後整體的一體性就體現出來了,所有的萬法的一體性,都回歸到一體性裡面去了,這是一。 可能現在我們會覺得,人類歷史流傳下來以後,有好多的宗教和文化,有好多的各個民族自己的經典,所以形成了所謂的各個宗教的宗派。但是我們把這個宗教的名言先不關注它,而只是關注生命的一種體驗的話,只有兩種狀態:一個是凡,一個是聖。聖者就是聖者,不管哪個民族的聖者,你給他安立什麼名言,聖者就是聖者,所以他體會的境界就是聖的境界,這個聖的境界就是這個一體的境界,對不對?不二的境界和一體的境界。你只要去找這種內涵,一定可以在這一點能夠達到一個統一。這是第一個關係。 大家首先明白色和空之間的關係,它可不是不一不異,它確實不異,但是它是一的。一體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這一點的話大家有沒有疑問,為什麼有些法它是不一不異?我們的回答是不一不異,到這兒的話就沒辦法回答不一不異? (學員C:為啥呀?) 法師:比如說我們過去談緣起,緣起上的兩個事物,黑、白,對不對?過去講過,黑、白,善、惡,美、醜,這些法都不能講它之間是相同的,也不能講它之間是不同的,對不對?所以它們是不一不異的。父和子之間也是一樣,父親和孩子你看是兩個人,對不對?但你不能說它是兩個人,父親和孩子這個不能說它是二,因為這一對關係它是一個整體,但是你又不能說它是一,對不對?所以當我們在講不一不異的時候,通常是在一個平台上,什麼平台上——在相對的緣起的平台上講不一不異。 可是在這兒,這個平台可不簡簡單單是講緣起的平台,大家可以看到,這不是緣起的平台。色法它是一個緣起,但空性它是在另外一個平台上。不一個層次,不一個平台。 我這麼講可能大家會覺得有點玄。可是這個之間的關係,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這是第一個。從這個描述,首先我們去明白色和空的關係,大體上定位到底是一個什麼關係?剛才給大家分享只是一個觀察。 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問題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們當做一個整體的內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做一個整體的內容,這兩者是不是在重複?就是它的內涵是不是就是一個意思,剛才已經說過了,第一個問題已經說過了,這是不二的,這是一體的。不二是不是一的?不二的話是不是自然而然成立的一? (學員C:不是,應該不是。) 法師:應該不是啊,那怎麼不是呢? (學員C:佛肯定不會講廢話。) 法師:如果再有同學說這句話的話,我們就覺得這句話是不是廢話了。(眾笑) (學員C:我理解的是應該是兩個層面上講。) 法師:兩個層面上? (學員A:這上面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般若和波羅蜜多不是一個概念嗎?) 法師:那個有區別,般若和波羅蜜多,波羅蜜多是度啊,必須要加一個度以後,它的內涵就不同了。這個裡邊應該還會有區別。 第二個問題就是整體上來看的話,這兩個意思我們知道它肯定是不同的,而且,有一個遞進的關係。為什麼? 我們可以看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時候,色和空現在在我們概念裡面還是兩個東西,對不對?而且這兩個東西,我們一般人的觀念里認為是異的,對不對?所以這個時候佛針對我們現在的認知水平,提出了一個觀念,什麼觀念呢?色它不異空,空也不異色。就把我們明顯的、在現實生活中認為是兩個截然相二的概念給它消解了,消解了這個二的關係。但消解了二的關係以後啊,更進一步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時候啊,這兩個就合二為一了。這個一體啊,呈現它的一體性。所以我們從這個描述上來看的話,程度在加深,程度一定是在加深的。 那麼我舉個簡單的例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時候,我們因為對空不了解,所以我們現在直接舉空的例子不太容易體會。我們就全部舉色法的例子,什麼叫「異」,然後了解什麼叫「不異」。比如說我們水和油之間,一般來講油是不溶於水的,對不對?所以,油倒到水裡邊,這叫什麼? (學員B:不溶於水。) 法師:不溶於水這叫水異於油,對不對?油也異水。這個異啊,就是彼此之間的排斥性。彼此之間沒辦法……我們用一個詞來講叫沒辦法兼容。這個系統啊不兼容。彼此之間排斥,我們沒辦法滲進去,這叫異。這種「異」,我們可以去體會一下它的狀態,我們過去講排除異己,就是這個意思。排除異己、異端邪說。這個異的狀態不僅僅是不同喔。這裡邊已經有一種力量,什麼力量? (眾學員:對立。) 法師:對立、排斥、不接納、不兼容。所以在我們常人觀念里,色沒辦法兼容這個空性。色沒辦法兼容空性。這是我們一般人的境界,對不對?意味著說,我們所有的這個色法,代表了色、受、想、行、識,我們的五蘊都沒辦法和空性兼容。這意味著什麼? (眾學員:矛盾、對立。) 法師:矛盾和對立,對不對?意味著我們就是一個凡夫。一個凡夫的意思是說,我們對於色法和一切受、想、行、識五蘊都在執取。執取它跟空性是不兼容的,有空性就沒有執取,有執取就沒有空性。這意味著說我們常人的觀念里,對於五蘊的色法,對於一切有為法都在執取。而執取的東西和空性不兼容。所以我們和道不兼容。 一般來講的話,我們可以看看每個朝代、每個歷史上這些聖者他的經歷一般來講都是非常坎坷的。為什麼呢?這些聖人不容於眾生。我們眾生接受不了。所以他們所承受的苦難、在世的時候承受的苦難都是我們常人難以忍受的。直到他們去世以後,後人才明白說:「喔這些人,他真的是有道的人」。就是他在世的時候不容易兼容於社會。為什麼呢?因為社會沒有道,社會在排斥道,這就是「色異空」意思。就是我們的執取不兼容空性,我們在排斥空性。 (學員A:這個空性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 法師:我們在這解釋是道,這個空性講的就是道。這道本身就是在化解這份執取的。我先用一個名言取代這個名言,至於什麼是道,這個是不可講,你一講的話……因為現在我們時刻時刻都在執取,無論如何我們只要用名言去描述它,我們馬上會產生一個新的執取。所以只能我們去體會它。那麼在這兒,如果大家還覺得不是很形象的話,我再給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還是用色法來舉。 大家知道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色法之間是有障礙的,對不對?(學員:對)色法之間的障礙,我們先看色和空,這個空是色法裡面的空,就是空間的空,對不對?我們這教室有空間嘛,這個空間是不是色法?這是色法。這個色法的空間,現在我手裡面拿一個表,意味著說這個表的色法已經占據了空間裡邊的那塊空間,所以別的色法已經不兼容於這塊空間了。 當這塊空間當被實物占據以後,這個空間是不是就沒有了?你不能說他有,如果有的話,那麼別的事物應該重新可以占據這個空間啊,可是它占據不了。所以那個空間我們在這一刻,已經不能說他有了,他已經被這個實物占領以後,那塊空間也就消失了。如果沒有消失,我們表還可放進去,但是現在放不進去了。 大家知道在我們色法裡面,這個空間和這個色就是「有」,這個「有」和「空」之間不相融,只要空間被「有」所占有以後這個空間就消失了,別的「有」就加不進來了。那麼這個只是在色法裡面,我們去嘗試著體會一下我們的五蘊也是這樣子。因為我們的五蘊啊它是受法、它是想法、它是行法、它是識法,它是「有」,都屬於「有」的範疇。這個「有」一旦有了以後,它就有排它性。這個排它性從色法上來講的話,我站在這兒,第二個人就站不了這兒,對不對?你除非把我擠走你才能站在這兒,不然的話這個色法已經被我所占領,這個空間已經被我占領了。 那麼受法是不是也是這樣子?受法也是。當我們被一種快樂的感受所占領以後,其它的感受就進不來了。想法也是一樣,當我們執取一個想法的時候,其它的想法跟本就進不來,不兼容。所以我們受、想這些蘊啊都不兼容。就是他那種容納性、兼容性一旦有了一個,第二個就進不來。除非把我這個想法扔掉,才能進其它的想法。所以我們的生活只能是單調的、只能是走極端的、不可能兼容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排他性。這就是我們的色。如果說他對於體道的這句話來講,大家知道這句話是在講誰啊?這四句話,講誰? (眾學員:觀自在菩薩。) 法師:講「觀自在菩薩」?對,別忘了這句話是在講觀自在菩薩噢。因為他照見五蘊皆空了,這就是色蘊空的一種境界,這講的是菩薩的境界,可不是我們喔。我們現在的話就是「色異空」的,當然講不到「空異色」,「空異色」我們現在都沒有條件去講。(眾笑)空異色,講的是誰啊? (學員:二乘。) 法師:講的是二乘。大家知道二乘他一旦體會到色法的一種執取以後啊,他就開始去追求這樣一種空性的智慧的時侯啊,逐漸逐漸產生一個新的執取,對什麼的執取?對空性的執取。 他對空性一旦產生執取以後,就不容於色法,他不兼容於色法。所以他的生活是很簡單的,他容納不了豐富的生活。我們一看佛像,而且尤其看佛在靈山會上講法的時候,那場景非常的壯觀,對不對?可是一個二乘行者,他不兼容於這樣的場景,他兼容於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最後毀身滅智、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再投生了。這空是絕對異於色法,排斥色法。排斥色法以後,他這種空就異色,容納不了色法。所以他沒辦法建立一個佛國世界,他的佛國世界沒辦法兼容於更多的有情,原因在這地方,「空」它「異」色。 這個時候「空不異色」我們就知道,其實是觀自在菩薩對那些已經執取於空的人來講的「空不異色」,千萬不要排斥色法。我們執著於色法的時候,一定要兼容於空性。就是同時我們在執取於一個東西的時候,要用這種空性的智慧解構它,解構之後,如果體證到了空性是什麼結果,這就是我們在學習五蘊論的時候,無為法里有一個無為,叫什麼呢?虛空無為,虛空無為就是這樣子的。這個虛空無為啊,一旦證得以後,五蘊都是一種什麼狀態呢?他不是有漏的,他全部都是無漏的一種狀態裡邊,他兼容於色。他和這個道和這個空性是相容的時候,他的時空觀念就不排斥,彼此之間就不排斥。所以像維摩詰居士、像那些聖者的話,可能在他所居住的環境裡邊,我們看似不過就是一間房子,可是對他來講的話,那個空間是有多大? (眾學員:無限大。) 法師:是啊,所以那些二乘行者啊,佛聽說維摩詰居士生病了,想請舍利弗這些弟子們去看,不敢,怕。為什麼怕呢?大家知道,威德力不夠的時候,他怕,就怕維摩詰居士再蹦出什麼問題出來回應不了,怕自己回應不了維摩詰居士的問題,最後像彌勒菩薩都怕,沒辦法去看他,最後誰去了?文珠菩薩,那文珠菩薩是我們七佛的老師,佛的老師他這一生只是化現成菩薩,那智慧絕對高明。他過去才能跟維摩詰居士才能談上話, 他們談上話以後,結果維摩詰居士就住在「丈室」,這個丈室據說最初就來源於維摩詰居士所住的地方。地方不大,所以那些弟子一進去,一看就覺得說那麼小的地方我們怎麼進去呢?事實上維摩詰居士他所住的房間就能夠容納,而且來多少人都可以容納。大家知道喔,像這樣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沒辦法想像這樣的人他的境界以及他周圍的環境到底能容納什麼樣的人,多少有情,我們是難以想像的。 這是什麼境界呢?當然兩方面喔,色不異空,空也不異色。他的色法不排斥空,所以和空是融合的;他的空也不排斥色,所以他在同樣一個空間裡邊你無論裝多少色法都能裝進去,他沒有所礙性,無所礙,就是沒有所礙。這個空間你占據以後,你放還可以放進去別的東西,你放進別的東西以後再放還可以放。大家知道,這就是他證得這樣的境界了,沒有排斥。所以我們在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時候,不妨做這樣的轉化,什麼轉化呢?這個「異」就是一種彼此之間的排斥,它不排斥我們就去把它兼容,就是兼容性能特別好,兼容性特別好。 那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即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不對?是「就是」。我們過去經常說一句話叫:當體即空,當體即是。所以色的當下即是空。這個即是空,兩者不是兼容於它,而是完全就是它。大家知道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這件事情我們用色法怎麼去描述它都不可能描述的清楚。 比如我們今天講色跟油之間是相互排斥的,可是水乳之間就是交融的,對不對?水乳交融就是水不異於乳,乳呢不異於水,水和乳之間不相互排斥,所以他們彼此之間是交融了。交融以後,我們能說水就乳,乳就是水嗎?肯定還不行!對不對?雖然它們這間彼此交融,但是水就是水,乳就是乳啊?性質沒有變。 (學員A:把水和乳放在一個杯子裡怎麼分開呢?) 法師:怎麼分不開呢?可以啊?加熱啊! (學員B:那最後成奶粉了。)(眾笑) 法師:長時間把它放那兒以後,它肯定還是慢慢會分出來的,對不對?所以那個融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時候它還是兩個東西,所以時間一久了以後還是慢慢會分離,這種分離性啊就是退轉。大家知道啊,當我們僅僅是這種境界的時候還是會退轉的。什麼時候不退轉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時候就不再退轉了,這就是證得了,這就是聖者的境界喔!到這時候才真正進入聖者的境界。 前面我們可以知道,它是破我們凡夫的一種執取的時候用空,破除我們對於空的執取的時候用色。這兩條路啊都還是在我們成聖之前的一種狀態。那麼真的聖者的轉折點就是這一刻,到這一刻的時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萬法的差別性在那一刻全部都當體即空,當體就消融掉了,這個時候人就進入聖者了。聖者的時候見到什麼了?見到了諸法的空相,是什麼?就是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到這兒就見到了諸法的空性。 大家知道,這是在講生命境界喔,這可不是單單是一種理論喔,它其實是實修的一種體驗,就是這麼層層進入進去的。人證道的時候就是見到「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時候,這個時候進入聖者的位置。這之後從空裡生髮出萬法來,這個所謂的生出萬法來其實是破除對萬法的執取,它是從空中破取的。 所以後面講的「是故空中無色」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一直在根本智裡邊,我們證得諸法空相的時候就進入根本智,根本智永遠不動搖的情況下,這個時候我們修對於萬法的執取,那就是如如不動的狀態里去修對萬法的執取,那就是下面這一點,「是故空中無……」無什麼呢?無五蘊、無十二處、無十八界、無十二緣起、無四諦乃至於無二諦。這時候就進入了,如果嚴格上按照次第去修的話,應該是進入了見道之後的十地的修持,最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家明白了,整個《心經》就是這樣一個完整的次第,由凡入聖這樣去修持,以至圓滿。所以在這裡面我們就看到了它裡面可有大學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時候,我們第二個問題就是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差異性是很明顯的,今天我們現在再看的時候已經非常明顯了。 第三個問題今天已經沒有時間了,但是剛剛其實已經涉及到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之間的差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間的差別,這還是有差別,而且差別也是非常大。那麼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眾笑) 下一次課我們就再詳細得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句話的主要內涵。下一次課按正常的話應該是周一,山上有法會,剛好快元旦了,我們就暫時先休息一下,下周一暫時停一次課,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我們下周五再繼續學習這段話的內容。好,我們一起做個回向:願此殊勝功德,回向法界有情。淨除一切罪障,共成無上菩提。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