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6/12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4)

第 4 講

時 間:公曆2009年6月20日,農曆五月二十八日,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耳識,前頭把眼識這部分讀完了,我們在讀眼識的時候就知道這一部分。我們回頭再看一下,整個《瑜伽師地論》它分十七地,哪嗎第一地:「五識身相應品」。 主要集中經力談五識的,說到這裡,我再給大家提一下,這幾天我在寫《八識規矩頌》這個東西,我對這個開始在思考。當然,我們這裡有些對唯識學比較熟悉,你看這個《百法》裡頭,它是按照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個識的順序,這樣子在排;包括這個《八識規矩頌》,它也是前五識,實際上是眼、耳、鼻、舌、身,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可是你注意哪個《三十頌》它不是這樣的,《三十頌》前面它是倒過來的,《三十頌》開始就是「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初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它是倒回來的,這裡頭有內涵的,我給你提醒;你要琢磨思考。我們這個《瑜伽師地論》呢?也是從眼識開始的,但是關於這個順序的排列呢?我建議你們看一下,將來可能找得到,太虛大師大概是在上個世紀,二三十世紀在北京的時候,北京居士林,那個時候叫北平,講過一次《八識規矩頌》,後來有個《八識規矩頌》講錄,這個收集在太虛大師全錄裡頭,他有點發前人未所發,他把這個《八識規矩頌》的順序打亂了,他不按那個順序排列來講,也不按《百法》的順序,也不按《三十頌》的順序;他另外搞一套,但是你們思考一下,有道理。這個《八識規矩頌》分兩部分,一個是講染污世界,一個是講清淨世界;染污世界這一部分他是按照六,他是先講第六識,第六識講了,我們講六識,我們先學過《百法》的都知道,這個六識的作用是什麼?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綜合判斷,推理思維,這些都靠第六識的作用來完成的。對吧?他有點象房東的當總管一樣,他是協調所有的東西;可是呢?你第六意識要綜合判斷,推理思維,有點象加工廠一樣,對不對?叫綜合加工廠,你總得要有人給你提供材料,這個材料從哪裡來,前五識。所以,太虛大師在講《八識規矩頌》的時候,他先把第六意識講了,第六意識思維很活躍,他就容易覺察到,叫綜合思維。可是呢?他這個綜合思維從哪裡來呢?靠前五識來,所以,他接到就講前五識,不管你是第六意識的綜合思維,前五識是沒有綜合思維的了,眼識只能對色境,耳識只能聽聲音;可是這個第六意識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的時候,這個意識都要去參與;他是個綜合的,可是,不管你是單獨的思維,還是綜合的思維;如果按照我們普通的講,說你認識這些客觀的東西從哪個地方來?認識的對象嘛,第六識認識有沒有對象,肯定有嘛;前五識有沒有對象,也有,眼識認識的對象什麼?是色境。那麼你這個色境從哪個地方來的,按照我們今天這個哲學上講,我們認識的這些叫客觀世界,這些東西是客觀存在的。佛法說不是,你這些東西不是客觀存在,是什麼?都是阿賴耶識的種子顯現的。所以,他接著就講第八識,解決你第六意識的綜合思維靠前五識來,對嘛?所以講前五識,不管你第六識,還是前五識,你們所有思維認識的對象靠誰提供,第八識阿賴耶識。所以,他接著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講完了,這個時候有些人知道有個阿賴耶識,所有的一切都是他顯現的,那麼接著就講第七識,為什麼?這個第七識就把這個東西當成我唉,不是叫我藏嗎?對嘛?所以,他就接著講第七識;講染污世界的時候就按照這個順序來的,六、五、八、七,可講清淨世界的時候又倒過來了,清淨世界又不是這個順序了,清淨世界是什麼?按照佛法講:我們這個世間,山河大地,我們所面向的這些境象唉,這些真不真實呀?答:不真實。你說他不真實也不對,你說他真實還是不對;為什麼?這個世界都是緣起法。你譬如:諸佛菩薩,他們來還是面對這些環境,我們凡夫還是面對的這些環境,但是聖者面對這個環境,但是他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我們是識在起作用,諸佛菩薩這些聖者他們是智慧在起作用。所以,佛法裡面講,改變你的認識,這個最重要。所以,這個八識講轉依,轉什麼?就是轉這個識。把這個識的作用轉成智慧的作用,就解決問題了。所以,我們常常打比方:你帶墨鏡,你帶有色眼鏡,你看事情,看得清楚嗎?看不清楚。那麼,你把眼鏡上面的顏色揭掉,這就是佛法講的,要淨化掉的。所以,這八個識要淨化掉,從誰開始呢?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最活躍的,最容易發現它;第七識不好弄的,你要把第六識逮住了,才能逮住第七識。啊,他講清淨世界的時候,說先要對付第六,第六容易找得到,第六對付完了,又對付誰呢?第七。所以,哪個六祖《壇經》講的:「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就說的這個,要先把這兩個轉掉,我們先對八識要有個基本的判斷。

我給它們打個比方,這前五識就相當於採購員,去把東西買回來;這個六識收貨的,收貨的在你們哪裡叫什麼?叫庫管還是叫什麼?也不叫,這個六識只管收起回驗貨的;這個七識呢?就好象搞傳送的,前五識買回來了,六識驗收的,七識傳送的,這個傳送就要出問題,送進去這個倉庫是誰呀?第八識。第八識負責保管的,所以第八識是被動的,你不要看,說這些東西是八識顯現的,說八識有本事,你認為他想怎能麼顯就怎麼顯,不是,它是被動的;因為別人送進來的是這個,它就幹嘛呀?如實顯現,它沒有自主權。所以,外面買材料回來,是甚麼材料拿回來的,它就如實顯現;所以,那個前五識也是很被動的,知道嗎?關鍵問題出在哪兒?這個驗收的和送進庫房的,這兩環節容易出問題?如果驗收完了,這個送的人要想起打貓心腸,它說這個東西好,我把它按住點點,去庫房裡就少一點了,問題出在這了。所以,你前面這個前五識,收進來的信息,第六意識綜合一處理,第七識本身就是我嘛,對不對?它一傳進去,那麼前面的這些信息就帶上有色的了,就染污,送到阿賴耶識的信息量,就是染污的信息量了。問題出在哪裡?就要去查,所以,先要對付第六意識,驗收對沒有,第六意識搞對的;就要去查第七,哪個送東西的,他搞過來弄一弄,只要這兩個不出問題,接下來其它的馬上轉掉。只要第六和第七不和起來送哪個染污的信息進去,是不是第八阿賴耶識自然就轉掉。所以,先把第六、第七對付了,它不送哪些壞信息、送染污的信息,第八識自然就轉;第八識牽動的是誰呀?前五識嘛。因為前五識在外面對的境像,都是由第八識變現的嘛,第八識一轉,它就幹嘛呀?它就跟著轉了,這個不轉都不行。所以,很多人不懂六祖講哪個:「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你沒學過教的人,你是講不出因和果的;因在什麼時候是因,果在什麼時候是果。當然《八識規矩頌》談到的嘛,六和七是在「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第七識是:「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 。都是在第一地,就是菩薩登初地,入預流;這個時候,六七就轉了。「五八果上圓」呢?五識和八識要到七地以後,八識要到「金剛道後異熟空」,什麼叫金剛道?就是要到十地以後。所以,這個是有次第的。所以,我當時給你說:異熟識這個到什麼時候才不用?要到金剛道後才不用這個名字。金剛道前這個名字都還保留的,我給你講這個意思,就希望……。唉呀!這個《瑜伽師地論》好煩啊,我們學《百法》那麼簡單,學這個越搞越複雜。

他為什麼談這麼多的內容,就是要從各個角度,讓你認識你的心裡世界。到底是什麼?以前我們學《八識規矩頌》的時候就是個輪角性的。那麼現在呢?從各個角度來給你談。那你儘量能夠對你的心裡活動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所以,我剛才說:關於八識的問題,太虛大師分出染污世界怎麼說,清淨世界怎麼說,很有點啟發意義,他符合我們修證路上,我們一直強調,你學佛法不能搞學術、搞研究、不是當學者,你是當行者,當修道者,那就要站在修正的立場,我認為是很有啟發的。

但他這個《八識規矩頌》也沒離開過這些。就是《瑜伽師地論》談到的眼識:「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痴」。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這些,所依講的哪些東西?種子依、等無間依、俱有依這些我們都講了嘛。當然到成佛的時候講得更複雜,這個眼識它要生起來,需要所緣。《八識規矩頌》上講的:「九緣八七好相鄰」。說眼識生起來需要九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行。你看所依就講生起的條件,必須要有生起的條件,是不是?所緣是不是前面講過,助伴與它生起的心所,眼識多少個?那天我跟你們講的呢?三十四個。你會背《八識規矩頌》一下子就解決了。「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痴」,你算一算是不是這麼多?三十四個。就是那麼多,這個腦瓜子要管用。現在雖然是人,學會像電腦一樣,會處理程式,知道不?要會處理,不要學完了就往垃圾里掉。你要放在桌面上,隨時要調的。所以,腦瓜子要靈光。學這個佛法很有識辨的、很有邏輯的,所以,你看它每個識都是這樣的,有所依、有所緣、有助伴、還有它的作用等等的,都是從這幾個方面在談。

前面我們是哪個談完了呢?眼識談完了。現在談耳識:

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

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如前分別。

先到這裡,看到這幾句話很短,這幾句話內容很多。因為我們講了嘛,它每一個識都是按照這幾個;你翻到前頭那一頁,要不停的複習,第二頁,翻到沒有;你看中間哪個地方:謂五識身,自性;對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你要知道每一識都是按照這五個方面在談。那麼這兒講的:「云何耳識自性,自性就是它的特點是什麼?主要說這個。它的特點是什麼?謂依耳了別聲。謂依耳這個耳是指的什麼呢?耳根。了別聲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聲音。了別呢?也可當辨別講,也可當分別講,也可當認識講,都可以。當然,關於唯識佛法對了別的問題呢?我鼓勵你們有條件的學學藏文,學學梵文,學學巴黎文;因為這個《瑜伽師地論》有梵文本。為什麼呢?這個了別的問題,這個認識的問題,我們講這個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後面都有這個識,還有我們講唯識後面也是這個識字。對不對?但是漢文這個識字都用一個詞,都是識字。對不對?可是到了梵文本、到了藏文本,這兩個詞是不一樣的。它在藏文的時候,認識的識和唯識的識,一個是( )(?)、一個是( )(?),它是絕對不同的。但是在漢文里,這兩個字都是一樣,都分不開;你懂藏文,一看區別一定是很大的;為什麼呢?包括梵文,這兩個的詞根是不同的。一個( )(?)、一個( )(?);一個了別,一個認識,一個在藏文里是:表示的「表」。什麼是表示呢?就是擺在這個地方,今天的話說就是顯現給你看的。那個表的意思,就像我們今天講的顯現的意思。所以,用唯識的識就是表的這個識,就是顯現。用八識的識一定是哪個了別。所以在漢文佛經裡頭很多字搞明白就太難了。我再你們舉個例子,就剛才講的:謂眼識自性、謂耳識自性,這個自性的問題,用在不同的地方,這個詞都不同的。所以,這個漢文的字,痲煩得很。我那天跟佛學院的學生們講:快樂的樂到處都在用,可口可樂,還是那個樂;百世可樂,還是那個樂;助人為樂,還是那個樂;知足長樂,還是那個樂;可是在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幾個樂好像都有快樂的意思。對吧?但是你可以琢磨,喝口水為什麼都可以可樂?所以,這些東西都值得去琢磨。所以,我們學漢文佛經的問題有很大程度的,漢文的字意義伸縮性很大;不像梵文和藏文,它那個字很確定,因為我原來學過,那是韓老我們在北京的時候專門請藏文老師教我們幾個學藏文。他們幾個好一點,我回來什麼都忘了,學了兩年,很多東西都忘了,基本上的有些東西還是;那是韓老從藏文翻譯到漢文來的。凡是唯識的經論都是翻譯過來的,漢文里沒有藏文里有的,韓老都重翻的,包括《彌勒五頌》都是全部重翻的,包括《三十論》的註解藏文都有,原本都有,所以韓老都翻過以後,韓老年齡大了怎麼翻,我們就幫他校。所以,一隻手拿的是漢文,一隻手拿的是藏文,看他翻譯的對不對;就這樣子就可以把藏文學會的。所以,我建議你們有精力的、有機會的還是可以學一學,這個將來對你學習很有幫助的。但是我也沒有真正的學,學完了告訴我就行了。這個營養不良,像吃飯一樣,我已吃過一段了,已經消化了,營養我都吸收跑了,吃過了吐給你的。

這個了別,那個藏文裡邊了別、辨別、認識。這個耳識,什麼叫耳識呢?你看我原來講《百法》的時候,我是怎麼給你們講的?我講《百法》的時候,一句話:「依耳根分辨聲境的認識功能,叫什麼?叫耳識」。我不是隨便概括一句話的,有根據的,從哪裡來?就從這兒來的「謂依耳,了別聲」。六個字,一般沒學習過的搞不懂。所以,我就給你再翻譯,依耳根辨別聲境的作用的認識功能,就命名為耳識。包括這個詞,為什麼叫命名?我都是真灼過的,諸位。你都不會注意,為什麼?因為你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個東西也是假的。這個東西是假的,學甚麼?哪沒得搞呢?我老打比方:你看腦袋盧內裝的甚麼東西?腦花。我們今天的書面語言:叫大腦。我們今天生物學的觀點,說我們所有的認識活動從哪個地方出來的,大腦是指揮中心;早期學生物學的時候,老師給你講腦子有左腦,還有右腦。是嗎?說大腦下面,還有腦魁體,還有偏直體,一大堆;腦還可以一分為二,分得了嗎?分不了。哪都是搞研究的人搞出來的,還有研究呢,說前面這裡叫什麼聽覺神經中樞,視覺神經中樞,還有運動神經中樞,還有感覺神經中樞。這麼多神經中樞,是不是你生下來腦袋都刻得有啊?你在腦刻了字,這是運動神經中樞,這是感覺神經中樞,這是視覺神經中樞,有沒有?就是搞研究的人取的個名字,給安上去的,花了一畝三分地上搞研究出來的,這塊叫什麼?那塊叫什麼?實際上這個大腦是幹什麼?是一個統一體。所以,這個名字是命上去的,安上去,在這裡我一再告誡你們,這個名相,在《唯識三十頌》怎樣講的:「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都是假說的,都是安的,都是貼上去的標籤。所以,這個八識也是,叫:「命名為耳識」。

你不要說這個經上叫耳識?緣起的嘛、條件組合的嘛、安上去貼個標籤。而且這八個識,誰也離不開誰的,一定是一個整體,為什麼叫八個識?不搞出九個來,再分小一點搞出十個來,要不就叫一個,有沒有這種叫法?有的。早期時就不叫八個識,叫意思識也好,叫意義識也好,都是一個攏統的。後來就有還有人搞出九個,後來說不行。到此為止,你不要再搞了,再搞,搞出九千個怎麼辦?就沒法搞了,說基本上這八個識,就把基本功能概括出來了,就夠了。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東西。

這個地方講耳識的自性,它的自性是什麼?它的自性是:「辨別聲音的認識功能」。這就是它的特點,就像我們人一樣,你自身長的相貌這個特點,屬於男,就是你的特點、就是你的特徵,就是你的自性。那麼這個耳識,它是辨別聲音的,這是它的特點。那個眼識呢?了別色境的,這是它的功能、它的特點。是你自己區別其它不同的事物,這個就叫:「自性」。用今天話講,就是你的特點、特徵,就是指的這個東西。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彼所依有幾個?俱有依、等無間依、種子依,這幾個都是指的彼所依。所以,你看他這個都不科學,實際上把彼所依抬上去,把哪個俱有依、等無間依跌下來,他這個分段還是有問題,後來我給你講包括逗號、句號打的都不對的,就把有些意思搞變了。

彼所依者有三個:俱有依、等無間依、種子依。俱有依是什麼?謂耳。這個耳指什麼?就是耳根。就是你這個認識功能要產生作用,一定要藉助它的太極是誰?耳根嘛。就象電能一樣,你這個電能要發光、發熱必須通過電線、燈泡、線路,你不說我直接把燈插在電能上,它能不能發光?不知道我沒搞過,你們去試一下。電是什麼?能量。電能它要發光、發熱,必須要通過什麼?線路。所以,這個耳根,外面叫什麼?耳脯;有些耳朵大一點,有些耳朵小一點;耳脯下面叫什麼?耳道;耳道下面叫什麼?耳膜;耳膜下面有三塊骨頭:捶骨、真骨、登骨往裡面一傳,神經往裡面一傳到大腦裡頭,對不對?那麼這些都是線路,這個比喻不一定正確,總的來講這些都是為耳識輔助作用的管道。所以,叫俱有依;它要通過它發生作用,這個俱有依,指的耳根,離了它就不行,因為這兩個,為什麼俱有依呢?表面上看好象是一起的,你看電能和電線,分得清楚誰是誰嗎?從功能上分得清楚,但實際上它是什麼東西?融為一體的。俱有:用今天的話講,是同時存在。你看電能和電線是不是同時的?你說我今天把燈安上,明天才送電能過來,今天晚上燈亮不亮?肯定不亮。它必須同時的才會亮,對不對?俱有就是同時。

等無間依,謂意。這個意指什麼?就是耳識的前一念。這個意不是指意識?叫無間滅意,叫等無間。就是眼識,認識活動一剎那一剎那生滅不停,就是說這一念眼識要生起來,要前一念眼識開導、讓路。你說我不讓你,看你往哪兒走。所以說必須要前一念眼識滅掉,下一念眼識才能生起來。如果說把它擋倒了,就生不起來了,就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叫等無間依。

種子依,是誰呀?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實際上一切種子是對阿賴耶識的描述。知道不?就是說一切的種子都藏在哪兒的?阿賴耶識裡邊。眼識的種子,耳識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裡面。所以,一切種子生現行都少不了阿賴耶識。說今天阿賴耶識不營業,停業,盤存,你就搞不成,一切的潛能種子都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面,這裡講的是彼所依。

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如前分別。

就是剛才那幾個補充說明,耳,這個指的什麼東西?耳根。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耳根為什麼叫四大種所造?學過《五蘊論》的就搞得清楚。你學過《五蘊論》嗎?沒學過。《五蘊論》就講這個,今天我隨便給你講一下這個。四大和四大種,這兩個是不同的。因為這是代表佛法基本的人生觀、世界觀。先講四大,按佛法的立場,我們整個人生宇宙,就是這四大所構成的,也就說整個人生宇宙離不開這四種基本元素。第一個、地大:就堅韌為性。比如人,你身上哪些是堅韌的?骨頭、筋絡這些都是,光有骨頭沒有筋絡是不行的。第二個、水大:是什麼?血液、整個汗液都是。第三個、火大:你身上有火沒有?肯定有。不是冒火的火,冒火是生嗔恨心,是一個煩惱心所。這個火你要是冒出來就痲煩了,不是哪個火。但是你們可以研究一下,人生嗔恨心是否與溫度高有關係。那依你哪個理論把人弄到冰櫃去,他就不生氣了嘛,哪到哈爾濱去也就不生氣了,哪裡零下多少度了。第四個、風大:就是你的呼吸系統。佛法講:人就是這四個元素構成的。整個世界宇宙也是地大:山、土、木這些都是。水:河流、大海、江河。火:地上有火山爆發。風:七級颱風多了。都是離不開這四大原素構成的,這個是四大,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不是?但是,我們人的身體,這個四大種。佛教講:過去出家寫信,祝你四大堅固。什麼東西?四大堅固,你身體好。因為你四個東西要配合,四個東西不配合你的身上要出故障。地大:說你骨頭長硬了,摔一下就碎了,缺鈣。骨頭長多了也不行,骨質要勻分;要全是骨頭,沒長肉,你這個人像筆乾,也不可以。水:也是要有比例的,也不能多,多了就象過去水腫。火:溫度也要適中,就是這麼高,高了你就要小心,高了就要隔離的,一般發高燒的都要隔離的;低了也不行。風:就是你這個呼吸系統,數呼吸;你注意修禪宗的人,開始入定以前要數呼吸的,是有道理的,呼吸要均勻,快了行不行?不行,你很累。呼吸慢了行不行呢?也不行,上氣不接下氣。所以這四個必須要協調,哪一個不配合,你的身體就有病。懂了不?所以,過去和尚說:身體生病不叫生病,叫四大不調。這四個傢伙不協調了,不配合了。所以,過去寫信:祝你四大永固。祝你身體好,你看了半天不懂,整個身體就是靠這個東西構成的。這個東西構成的時候,要注意。比如我們人身上的肌肉、骨頭、筋絡,這是地大。一般人對我們這些東西很愛護,唉呀!你哪個人皮膚好,你看他的肉長得好,白里又透紅;唉呀!你看她長得多勻稱,實際上按佛法上講:我們看見的這些物質世界的東西,實際上他一點都不真實,你信嗎?信。因為你現在是在文殊院講的,你不得不講是信,你講的信可能是跟著人家說的,因為是佛說的,你內心裡並沒有建立徹底的斬釘截鐵的這種認識;為什麼?你不是證得的。是嗎?我當時跟他們也講過,好像跟你們也提到過,說最近這個科學家,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研究這個物質事件,開始說這個分子、直子、原子、中子、電子,到最後什麼呢?跨克,跨克都不行了,又推翻了。最後量子物理學家研究,最近聽說一個「玄論」。不知聽說過沒有?就是彈琴哪個玄,他比喻叫玻璃二重說,你感覺這個物質就像光波一樣在蠕動,但是你用手去抓,又沒有,就這麼一個狀態。還長得廷結實的,管你長得結實,還是缺鈣的,都是一個樣的。最近有個科學家,搞化學研究的,他寫了一個文章。佛法對整體這個世界的判斷是如幻的,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給你講這四句話的落腳點不在哪個前頭,如夢、如幻、如泡,不在這個上頭啊,應在哪個地方?應在如是觀上頭。所以,有些人講,這個佛法真好,一切都是虛幻的,如露如電的。這是佛的看法,對你有什麼關係?你學佛法應學到如是觀。你要覺得這件事情真是這個樣子,還可以;我們有很多是推理得來的。所以,現在科學家寫的這個,量子力學研究結果如像波光一樣在蠕動,你去又沒有,就等於一個影子嘛。佛法早就講出這個東西:如夢、如幻、如泡、如露、如電。咦,他說這個結論已經靠近了。這叫比較研究,佛法結論與量子力學比較。這個檔案好像送給了楊正明,楊正明說了一段話,他說:我們這個科學家,在科學這條路上不停的攀登高峰,不停的往山上爬,當你爬到山頂的時候,突然發現那些宗教家早就等在哪裡的。這不是我講的,是他說的,網上都查得到的。你們不是上網嗎?沒網到這一條,網到沒用的訊息。

我講這個意思是什麼?你不要看到我們眼前這個世界又是硬的,又是軟的,這些物質世界背後都不是這麼回事。所以,量子力學搞到今天好像有點接近,其實佛陀在二千多年早就告訴你了。但是我講這個意思,有一條不要去比誰高誰低,千萬不要去比,你一比就要出問題。他說他的,你說你的,各說各的嘛。我也不要你跟到我說,但我也不跟到你說;各說各,這樣子好一點;和平相處,不要去爭。我講這個意思是什麼?佛法早就告訴你,除了《金剛經》:「如夢如幻」以外;我剛才講的,這個四大,大家要記住,這個四大是我們看到的現象。擺在眼前的,就是你身上的肌肉、骨頭、筋絡,看得見不?看得見,這叫四大。他背後靠誰支撐它的,叫四大種,說四大種是因,四大是果。那麼這個地大:就有地大種;水大:就有水大種,不是水腫啊!火大:就有火大的種子;風大:就有風大的種子。那麼四大種是一種潛在的能量,叫潛能。在西方哲學家早就說了的,說這個世界有一個隱形的世界。四大種在那個地方的呢?在阿賴耶識裡面。阿賴耶識里的業力四大種內變根身,外變器界,都是由四大種變現的。最後,你看這個木頭這麼大一堆,用火一燒還有這麼大一堆嗎?沒有了。因為它發生了變化,從這種形態變化成那種形態去了。所以,我們今天凡夫的世界,總是覺得這個世界真實得不得了,唉呀!這個世界太可愛了,實際上被這些假相干嘛呀?「莫將浮雲遮望眼,此人正在最高朝」。你站得在高,被眼前這片雲把你眼睛遮住了,什麼大的?硬的?這些東西把你迷惑住,你就看不見事物真實相。

耳大,耳根,四大種所造;耳根、耳脯,屬於什麼?地大。對不對?它從哪裡來的?地大種所造的。這個造、不是加工廠,需用造字,其實就有點像顯現的意思。從原來潛能的狀態,顯現成顯露的狀態。我們原來哲學上講的隱形的世界到了顯形的世界,當顯現的意思講,不是製造;也可以說是製造,為什麼?他們幾個聯合起來製造嘛,地、水、火、風聯合起來就把人造出來了,內變根身,外變器界都這樣子出來的。

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我們剛才講了嘛,你耳識要發生作用,它安置在哪個地方呢?耳根上。根包括兩部分:一個是扶塵根,一個是淨色根;扶塵根在外看得見,淨色根在內看不見,比如經絡,看不見的就是淨色根。

無見有對,什麼意思?這裡的無見,就是說耳根不能發揮看見功能的作用。是指的這個,無見有對,是指的這個。

意及種,如前分別;這個意指什麼?就等無間依。哪個種子依指的是什麼?阿賴耶識嘛。這個在講眼識的時候講過了,就不再講了。這就是彼所依,我就講了一大段。下面是彼所緣:

彼所緣者,謂聲,無見有對。

此復多種。如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俳戲叫聲、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斗諍喧雜聲、受持演說聲、論議決擇聲。如是等類,有眾多聲。

如螺貝聲至有眾多聲者:此中螺貝乃至俳戲叫聲,十種聲攝。女聲、男聲、風林等聲,七種聲攝。等言,等取叢聲。明了聲、不明了聲,二種聲攝;即了義聲、不了義聲。有義聲、無義聲,八種聲攝。四聖言聲,名有義聲;四非聖言聲,名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此亦七種聲攝。下惡趣聲,是名下聲;中人趣聲,是名中聲;上天趣聲,是名上聲。江河等者,等取鳥聲、獸聲。斗諍喧雜聲乃至論議決擇聲,六種聲攝。如下自釋。(陵本三卷十二頁244)

這裡就是說,耳識,我們剛才說到,耳識它所分別認識的對象是什麼?聲音。就是這裡說的彼所緣,這個彼字指什麼?耳識。它所緣的是什麼?聲音。這個聲音無見有對,無見有對是什麼意思?這個聲音是用耳朵來聽的,不是用眼睛來看的。有對:一方聲音超過另一個聲音,聲音與聲音之間就有障礙;科學的東西最好辦,聲音大小有分倍。對嗎?分倍數量大就把其它掩蓋了。實際上就是個聲音,你看它跟你搞很多,螺貝聲就是吹的哪個,海螺、貝殼都可以吹出聲音來的;大小鼓聲,敲鼓的聲音;舞聲:跳舞是什麼聲音?節奏是音樂的聲音,衣服上的聲音,你要用心去聽;一切都是美妙的音樂;日本茶道最喜歡這一套,所以過去日本茶道有這樣的詩:「微風吹幽松,靜聽聲雨吼」。不是松樹的聲音,日本茶道泡的茶,是現場爐子在哪裡燒的,哪個爐子隔下面火,燒的水咕咚咕咚的開,哪個聲音,他說:「微風吹幽松,靜聽聲雨豪」。他說你靜下來聽哪個聲音與松林里發出的聲音一樣的美妙;你要在竹子裡面去叫見聲音象煮開水一樣,咚咚的響,這是何等境界喲?修養。知道不?甚麼東西只要用心去都有聲音,中國人跳舞沒有吉他,那是什麼聲音喲?唱戲的甩袖子都有聲音,你看天女散花。歌聲:是語言。諸音樂聲:是製作成的。俳戲:叫什麼?就是一種戲劇,俳戲有節奏,有韻律,俳戲三句為一段,一句五個字,二句七個字,三句五個字,有節奏的;就有點像我們中國的詞。念過詞沒有?念過,都讀過的。有沒有讀過:「大江東去浪濤盡」;中國人讀得最多的年青人經常發簡訊的:「古道秋風廋馬」,那個也是詞,那個俳戲就指這類,總的來說那個俳戲的聲音就是:陰陽鈍戳,節奏是指的這個。男聲:男子的聲音要高昂。女聲:要尖尖的。風林等聲:風吹樹林裡有沒有聲音?當然有啊。

明了聲和不明了聲:什麼意思?嗯,外面是什麼聲音,不是很清楚,不明了;外面鳥叫聲,一下就明白了,明了聲。

「有義聲和無義聲」:就是有些話依我們佛教講,沒有多少意義;有些話包涵很多意義。什麼話有意義?就是佛說的話是有意義的,世間的那些話都是讓你思想開小差的。

「下中上聲」:下聲指的是惡趣聲,指的地獄、餓鬼、傍生的聲音;中趣就是人的聲音;上趣就是天上的聲音,那些寫詩:「此去只因天上有,人間不知幾回聞」。天上的?比方,天上的誰聽到了?除非你到天上去過了。

還有江河等聲:河流的聲嘩嘩的,有些瀑布、大河的聲音,你看那個黃河,去過黃河嗎?你看個叫什麼瀑布?巫河瀑布,你看那個聲音;還有那個涓涓溪流。

斗諍喧雜聲:多呢?你看那個斗的諍的吵的,每天去菜市場裡,五塊、三角,少點,不得行,那個聲音就是喧雜的聲音。

受持演說聲:就是發表演講的。

議論決擇聲:議論聲就是討論的;決擇聲是跟議論連在一起,不管這麼多聲是誰在辨別?耳識。所以,耳識的功能就這麼多,甚麼都知道,鳥聲、汽車聲,我還沒作過實驗,你問他這是什麼聲音?都是聲音。有沒有這樣子的?可能精神病有,不過這樣還要有點本事啊!不管什麼好聽的不好聽的,在他那裡就是一樣的嘛;這需要智慧,你別以為,老外見我,我說不用歡迎,因為什麼?不管怎樣,我講的都是好話。老外他也很高興的,他怎麼知道我說的是好話?人見了都講好話嘛,怎麼見了就罵人呢?這個人不地道。搞了這麼多聲音出來,下面還有對聲音的分別:

此略三種。謂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

醜二、料簡

初唯內緣聲,次唯外緣聲,後內外緣聲。

因執受大種聲等者:地水火風名四大種。此為依因,遍生造色,得大種名。今依大種有三差別,是故建立成三種聲。謂若大種內身所攝,為阿賴耶識之所執受,是名執受大種;以此為因,聲現前起,名因執受大種聲。若諸大種外器所攝,不為阿賴耶識之所執受,是名不執受大種;以此為因,聲現前起,名因不執受大種聲。若以執受不執受二種大種為因之所生聲,名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如下自釋。初唯內緣聲者,謂如斗諍諠雜聲等;次唯外緣聲者,謂如風林聲等;後內外緣聲等者,謂如螺貝聲等。

子二、後三種

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

壬三、釋異名2癸一、約彼相辨

又復聲者,謂鳴、音、詞、吼表彰語等差別之名。

癸二、約根識辨

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識所行、耳識境界、耳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

助伴及業,如眼識應知。

謂可意聲等者:此亦唯說意識所緣,如前眼識所分別義。鼻、舌、身識三所緣相皆應準知。 這個啊,前面這幾個就是對這個聲音啊,就從另外不同的角度,把它做了分析。此略三種。上面說了那麼多種聲音,概況起來可以三大類。哪三大類呢?謂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你一聽這個東西繞口,簡單地跟你講,因執受大種聲就是人發的聲音,因不執受大種聲就是外面這些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發的聲音。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就是人和外面這些器界同時發出的聲音。就指的這個,比如人發的聲音,你講話是不是就是人發出的聲音。因不執受大種聲就是樹發的聲音。人和那些東西合作的,你比如,敲鼓、吹笛子、彈琴、吹牛,呵呵,不是,吹牛還是人做的,吹牛吹不出聲音來的哈,那麼為什麼,它下面說了一大段,實際上,我給你把那些一理,你就懂了。那個大種啊,就是指的四大種,執受啊,誰在執受四大種啊,阿賴耶識,所以由阿賴耶識執受四大種,它變現出來的是什麼?就是四大,指的什麼?有情,就是指的人,懂了不?所以人發出的聲音就叫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也就懂了,就像阿賴耶識不執受色身一樣的,就是外面的器界,山啊、河啊、草木啊、叢林啊,它們發出的聲音。因執受不執受就是兩個合在一起,這個好懂了,不要說那麼大一轉。還有三種,初唯內緣聲,內緣聲指的什麼?還是人發出的,次唯外緣聲指的什麼,外面的器世界、環境,它這裡打的比方,謂如風林聲等這就不是人發的聲音,對吧。後內外緣聲等者,就是兩個結合在一起,就是謂如螺貝聲等。螺貝聲是怎麼出來的,是人去吹的嘛,就是兩個結合在一起的嘛。這個佛法啊,真的,反著說、正著說、上面說、下面說,反正倒過來倒過去給你說。還有,還可以給你分。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這是什麼意思呢?可意聲就是好聽的,不可意聲就是不好聽的,俱相違聲就是也說不上好聽,也說不上不好聽。哪些聲音好聽啊,哪些聲音不好聽啊?這天下沒有絕對的可意不可意。你認為好聽的,他說不好聽。你認為不好聽的,他說:哎呀,這個東西誰唱的啊,簡直像帕瓦羅蒂一樣。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嘛。這種東西,要靠意識參與進來才有的,光靠耳識是完不成的。這已經進入了意識的活動了,已經到了這個階段了,所以叫可意、不可意、俱相違聲。所以我跟你講啊,我告訴你,我還有一個經驗,再不好聽的,像鬧得很、吵雜的、煩得不得了,打坐,你把聲音想一想,想一想,。。。。哎,這聲音怎麼沒有了,這聲音怎麼還像唱歌一樣好聽呢,有這個感受沒?我曾經有過,我趕火車,那個時候上學,沒有錢呢,買火車票又沒買到,但是要回去了,春節,最不好買票,後來好不容易,托個關係,把我送上火車了,上去沒票,連個站的都沒有,嘿嘿,沒站的站哪呢?擠在一起,夠慘了,那個時候站了二三十個小時,站到北京了。哎喲,那些打工的,這樣、那樣的,開始心裡很煩,由煩躁啊,就要發火啊,什麼的上來。哎呀,我想這麼長時間怎麼辦呢?還沒過西安。人站在那,就象窖蘿蔔一樣,一個一個立著。哎,我就慢慢的,反正就不要管它了,不管外面怎麼吵怎麼鬧,讓心慢慢沉靜下來,念佛也好,數呼吸也好,慢慢的心往內收,你就慢慢地感到,這些聲音不是那麼煩躁了,反倒還覺得這些人、這些聲音挺可愛的,所以,我為什麼和你說,天下沒有絕對的可意、不可意,就看人的本身啊,怎麼對待它。所以你們以後啊,可以做這個實驗,哪怕人惹你的聲音不好聽,你用你內心去觀,觀到那個聲音好聽了,你說太感謝你,多偉大了。哎喲,那個人嚇死掉了。

又復聲者,好,你看。又復聲者,我還沒講完,這個聲音還可以怎麼說,謂鳴,什麼叫鳴呢:鳥叫。叫鳴。音,這個聲和音是不一樣的喔,聲音,聽我講話這個叫聲,音啊是屋子裡面迴蕩的這個叫音,所以我們叫空谷回音,聽過這個成語沒有喔。你看那些大峽谷裡面,你說話,一個人講,你剛講完,哎喲,整個那個峽谷裡面那個聲音在迴蕩,那個就是音。詞,那就是詞章的,吼,那個聲音啊,吼什麼吼。就是大聲地,但是再吼沒有那個獅子吼。表彰語等這些都是屬於聲音。所以到這個地方為止,前面都是講的聲音的,分類,從不同角度來給你談這個聲音,有的是從聲音的種類,有的是從聲音發出的地方,有的是從聲音的感受程度,對吧,從各個角度來。

下面,是耳所行,這是耳是指的什麼?(耳根),耳境界呢?耳根面對的境界。耳識所行這個就是指的耳識啦,耳識境界,這個指的也是耳識了,耳識所緣,這個指的也是耳識了,同時還有意識參與。我告訴你哈,我不知道當時和你們講過沒有。這個跟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生起的時候,意識參與的,這個意識叫什麼意識,五俱意識。一定要記住,意識啊,由於他的活動很多,要分幾類,簡單地分,分兩大類,一個就是五俱意識,一個是獨頭意識,所謂五俱意識是什麼呢?就是跟著眼耳鼻舌身一起參與活動的。叫五俱。五嘛,就是指的眼耳鼻舌身,俱就是同時,跟五識同時產生活動的那部分功能,叫五俱意識。還有一類叫獨頭意識,就是單獨活動的,這單獨活動的獨頭意識分幾類,分三類,一個是夢位獨頭意識,你做夢的時候有沒有意識活動啊,有,眼耳鼻舌身都停止了,可是你做夢的時候,還在裡面做什麼呀?還在騰雲駕霧,還在吃張涼粉,都有,這個很好玩,但是全部是意識的活動,那個叫夢位獨頭意識,還有叫定中獨頭意識,定位,正在入定的時候,前五識停止了,意識還有的,這叫定中獨頭意識,還有就是散位意識。散位就是散亂的散,散,分散的散,就是你坐在那個地方打妄想,沒事在一個人在那發愣、發獃。哎喲,這個人發起呆來很可怕的,我到印度尼西亞的時候,我看路邊有很多小亭子,我搞不懂,像我們路邊的小亭子是幹嘛的啊?汽車招呼站。哎,我說你們的汽車招呼站怎麼建得那麼漂亮,他說我這個不是,我說是什麼,他說叫發獃亭。哈哈,我說還有這玩意兒啊!他說印度尼西亞的人啊,那些男孩子不上班的,都是女人上班供養這些男的,幹嘛,要發願去印度尼西亞了嗎?那個地方多好,哈哈。結果那些男孩天天沒事幹,幹嘛,就在那修個亭子,讓他們去發獃。我從那裡路過,真看見有兩個在那裡發獃的,我看那個眼光啊,痲煩死了。你說它有活動嗎?有意識活動沒有?有,他在那抽菸也好,喝茶也好,想入非非的,一會天上,一會地下,這個時候,他前五識都沒有活動,就是那個第六意識在活動,這叫散位獨頭意識,所以一般來講啊,但有些地方啊,是把這個散位和亂位分開的,實際上這兩個東西都是一樣的,所以有些地方是把這個獨頭意識分了四類,就是夢位、定中、散位、亂位。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分三類就可以了。就夢位獨頭、定中獨頭,還有呢散亂獨頭,它實際上是一類意識。所以,你看這個意,我跟你講啊,只有這個意識可以這麼分的,其它的都不可以。其它的認識都簡單的說,唯獨這個意識,痲煩。所以我老跟他們講,這個意識在《西遊記》裡面就是孫悟空,你知道吧,可以上天,可以入地,一會兒十萬八千里,比喻這個意識你管不住,它還善變呢。豬八戒是哪個識呢?沙和尚肯定是前五識,幹活的嗎,唐僧肯定是第八識了,豬八戒就肯定是末那識了,好吃懶做,有什麼東西都要我先吃了,我嘛,他都離不開。所以,你看他為什麼不要搞五個呢?不搞師徒五個,要師徒四人呢,你看《西遊記》裡全是有佛法的呢。為什麼要三打白骨精,人就是白骨一堆嗎,你修白骨觀嘛。是不是,打了三道也沒打垮。都是白骨精喔,我們都是白骨精。人人都是白骨精呢!是不是,還有那個盤絲洞,你看那個蜘蛛牽線線纏住的是誰啊,就是你自己嘛,作繭自縛啊,所以那個四大名著裡頭,我跟你講,佛教色彩最濃的就是這個《西遊記》和《紅樓夢》,在紅樓夢裡全是禪宗的東西,看你怎麼讀。你看,開始打開就是「茫茫大地,一片空白」,在先就給你講一切都是空的,早就給你把結局寫好了,人人都是這樣的,那這又扯遠了哈,這裡面說意識的活動很是活躍,。。。所以剛才我給你們介紹,意識,我們過去講分這麼幾種,好,下面這個地方,就把它的所緣說完了,就是它的聲音這部分說完了。

下面,「助伴及業,如眼識應知。」什麼意思呢,它的助伴,相應心所跟誰一樣?眼識。多少個?唵?三十四,哪三十四?什麼什麼?我說了很多遍了,「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痴」。這一下就背住了,講課講了這麼多盤還沒背住喔,前五識都是這麼多。「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痴」,一加是三十四。及業,那個業是什麼?就是它的作業,它也像眼識,有幾種作業啊?翻到那個第六頁,「彼作業者當知有六種」,眼識有六種作用,耳識呢?也同樣有這六種作用,那麼這個地方,就省略了,不再說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把耳識說完了。下面說什麼?鼻識。

庚三、鼻識攝4辛一、自性

云何鼻識自性?謂依鼻,了別香。

辛二、所依2壬一、舉依3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壬二、出體2癸一、鼻

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癸二、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辛三、所緣3壬一、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香,無見有對。

壬二、辨種類3癸一、標

此復多種。

癸二、列

謂好香、惡香、平等香,鼻所齅知根、莖、華、葉、果實之 香。

癸三、結

如是等類,有眾多香。

鼻所齅知根莖華葉果實香者:此顯五種香攝。謂根香、莖香、葉香、華香、果香,如下意地說。(陵本三卷十三頁246)

壬三、釋異名2癸一、約彼相辨

又香者,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所齅等差別之名。

癸二、約根識辨

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庚四、舌識攝4辛一、自性

嗯,好,你看前面那個只要講完了,這個鼻識就好講了,下面學舌識也就好懂了。都交代清楚了。「云何鼻識自性?」就是鼻識的特點,它的自身相貌是什麼呢?「謂依鼻,了別香。」就是依鼻根識別什麼?味道啊?氣味。這個味字不同喔,那個舌識、頭也是味,那是真正的味道,這個是什麼?氣味,識彆氣味的認識功能。命名為什麼?鼻識。鼻所依者,什麼?俱有依,謂鼻。指的鼻根。「等無間依,謂意。」指的什麼?就是指的前一念鼻識,對不對?種子依呢?就是指的阿賴耶識裡面鼻識自身的種子。「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那個鼻是什麼?鼻根,對吧,「謂四大種所造」,前面已經講過,你就好懂了。鼻識所依淨色根。那個鼻,除了外面兩個鼻洞洞以外,裡面還有鼻黏膜,再往裡頭還有什麼?反正這裡面很複雜啊,這些都屬於淨色根範疇,無見有對,它有障礙,但是它沒有像眼睛一樣見的功能。「意及種子,如前分別。」這個意就是指的什麼?無間滅意,種子就是指的阿賴耶識。「彼所緣者,謂香」,就是指的那個氣味,「無見有對」,比如這個香味,我眼睛看看就知道它香了,有沒有?嗯?除非你是觀音菩薩,六根可以互用。你人都不行的,氣味不是用來看的,幹嘛的呢?聞。不對,聞的也不對,嗅的也不對,聞字是耳朵聽呢,但是我們平常都說:「你聞一下這是什麼味道?」這個聞字是什麼意思?那個聞字怎麼寫?我們平常都說:「你聞一下這是啥子味道?」那個聞字是怎麼寫,那不是聽嗎?怎麼是聞呢?看來,老百姓還是知道六根可以互用的。哈哈哈,可能是不是從這兒來的喔,是從耳根圓通來的喔,那個《楞嚴經》有二十五位菩薩嗎,二十五圓通嘛,包括那個香嚴童子,當然這個說遠了,當然你可以思考一下。

說哪兒?「彼所緣者謂香」就是指的那個氣味,那個鼻識來嗅的,那麼那個香啊,無見有對,這個不是用眼睛來看的,是用鼻子來嗅的,有對,那個香就有障礙,有臭的就沒香的,有香的就沒臭的。「此復多種」,有很多種。好香,就是你感覺到比較舒適一點,惡香,就是你感覺到比較討厭一點、平等香,就是無所謂喜歡也無所謂討厭,鼻所齅知,你鼻子所嗅的,根指什麼?樹根、草根,是吧;莖,樹幹,對吧;華,開的那個花嘛,葉,就是那個樹葉子。、果實這些都有香味,都有氣味。那些果實有沒有味道啊,聞一下,有果實的清香。今天打廣告的都是,賣飲料的,賣化妝品的都是給你打的這一套。你覺得這個是天然的,趕快去買。我告訴你,那都是蒙你的,今天賣東西都是賣的概念,he(騙)誰啊,he(騙)老百姓不懂。現在賣房子的也是賣概念嘛,你聽嘛。給你起個名字,讓你聽得:哎呀,這個地方是張果老住的地方,我要去買。呵呵。它就弄個這些概念就把你騙進去了。所以,人哪,這些眾生啊,一天到晚就上這些當呢,你知道不,但是佛菩薩是隨遇而安,管你哪個地方,都是我住的地方。

如是等類,有眾多香。這些香很多。下面又。「又香者,謂鼻所聞」,這個鼻是什麼?這兒也是鼻所聞呢。「鼻所取、鼻所齅等差別之名。」這是指什麼?鼻根、鼻識來分別、辨別所對境的。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所緣、意識境界。這個就跟剛才那個一樣的;「助伴及業,如前應知。」就跟那個眼識、耳識一樣,下面就看那個舌識啊。

云何舌識自性?謂依舌,了別味。

辛二、所依2壬一、舉依3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舌。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壬二、出體2癸一、舌

舌,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癸二、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辛三、所緣3壬一、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味,無見有對。

壬二、辨種類2癸一、標

此復多種。

癸二、列

謂苦、酢、辛、甘、鹹、淡、可意、不可意、若舍處所,舌所嘗。

可意不可意若舍處所舌所嘗者:此顯所緣三種差別。非可意非不可意,名舍處所。於此處所不生貪恚,住無記故。

壬三、釋異名2癸一、約彼相辨

又味者,謂應嘗、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

癸二、約根識辨

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嗯,好,這個是舌,舌頭。實際上這個都不用講了,讀一遍都懂了,這裡面那一句你不懂的?嗯?有沒有,哪一句不懂的,說,說了我們就往下說,反正是讀了。這個很好懂,所以你也別覺得這個《瑜伽師地論》好神秘,好神秘得不得了,你慢慢讀進來了,哎,覺得這裡面很有意思,很熱鬧。你慢慢讀就讀進來了。這可能就那句「若舍處所」,那個可能不好懂。那個,嚴格意義上講,他打標點有問題。「謂苦、酢、辛、甘、鹹、淡」應該打逗號,懂了不,「可意、不可意、若舍處所」,逗號,應該這樣打。前面是明顯的什麼酸啊、甜啊、苦啊、淡啊,就是很明顯的味道,下面就是可意、不可意,就是剛才講的,你感覺好的,感覺不好的,若舍處所就是指的也說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的味道。那個下面有解釋嘛。「。非可意非不可意,名舍處所。於此處所不生貪恚,住無記故。」,因為它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對那好的味道啊,「給我再來一碗」,就要生貪,對不對,那不好的味道。他端到就說:「那個啥子東西喔,拿開,煮得這麼難吃。」是吧,他就要生嗔恨,對吧,無記的呢,也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無記就不生貪恚,情緒平淡。有這樣的味道沒有喔,好像很少。你平常吃飯的時候,你去體會一下,什麼東西也不是可意也不是非可意的,你去體會一下喔。要麼就是:哎呀,好吃;哎呀,今天味道不錯,今天手藝好。要麼就是:哎,今天咋個手藝回潮了呢。都這樣的時候多,我覺得可意不可意的時候,我覺得蠻少的。所以這個好懂。

「又味者,謂應嘗、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有些味道啊,是嘗的,有些光嘗還不行的,噉,噉是什麼?舐是下面那個。吮就是喝稀飯,吮嘛,就是喝了。這個噉啊,那個讀的叫:「日啖荔枝三百隻,不辭長做嶺南人」,那個啖就是吃的意思,其它的,你都好懂了。身識,身識裡面有點名堂。

庚五、身識攝4辛一、自性

云何身識自性?謂依身,了別觸。

辛二、所依2壬一、舉依3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身。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壬二、出體2癸一、身

身,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癸二、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辛三、所緣3壬一、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觸,無見有對。

壬二、辨種類2癸一、多種

此復多種。謂地、水、火、風、輕性、重性、滑性、澀性、冷、飢、渴、飽、力、劣、緩、急、病、老、死、癢、悶、黏、疲、息、軟、怯 、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

地水火風乃至怯勇者:此中所觸,初四大種是實有性;所余造色輕性、重性,乃至怯、勇,當知即於大種分位假施設有。下決擇分廣釋其相。(陵本五十四卷八頁4316)

癸二、三種

此復三種。謂好觸、惡觸、舍處所觸,身所觸。

壬三、釋異名2癸一、約彼相辨

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硬、若軟、若動、若暖,如是等差別之名。

癸二、約根識辨

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這個身識啊,它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這五個啊,其它的自性啊、所依啊、助伴、作業啊,我都不大講了,因為前面都講過,我著重談談所緣的地方。這個地方為什麼我要談呢。你看看啊,「此復多種。」你看,它就舉了那麼多。但是,你看那個解釋,「地水火風乃至怯勇者:此中所觸,」,觸是個什麼東西喔,唵,就是感覺嘛。這個身根指的什麼?就是這個皮下組織,全身都是,布滿整個全身,有很多感覺神經末梢,都算是這個身根。那麼這裡面它講了:「此中所觸,初四大種是實有性」。前面這個地水火風四大種造的就是四大,就是我們面前的身體啊,我們所對的物質啊,都是這個四大,對不對,後面的所有東西都是在這個四大種所造的四大上面分位假施設有,明白了吧。就是你那個輕的也好、重的也好、柔的也好、所謂滑、冷、暖、悶都是在這個上面所產生的感覺、差別而已。明白了不,所以,你感覺說:「哎呀,那個東西好重。」什麼叫重啊,這都是感覺,真正到了聖者那,他對你那些什麼輕啊、重啊,這些感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過去讀那個《鳩摩羅什傳》,你不要說那個:「哎喲,那不可思議。」鳩摩羅什六歲的時候,他到那個廟子裡面去,他把那個寶鼎,很大,他走去的時候,他不知道那個東西多重,他走去就把它抱起來了。其它人說:「哎喲,那小孩是神童喔,那麼重他都抱起來「,他一聽好重啊,他有那個重的感覺一起來,真重了,落下去了,又抱不起來了。所以過去有個公案就講:舉鼎悟唯心。這輕和重,唯識裡面心裏面的觸覺,是感覺,包括冷、暖、滑。但是特別是那個觸覺啊,對我們人來講啊,我們大部分煩惱、貪念就是這個觸覺起來的,但是你要記住啊,這個觸啊,是識的活動的結果,不是我們那個遍行心所的觸心所。觸心所跟這個是有差別的。遍行心所的那個觸是心所有法,是根、境、識大家結合在一起,叫觸。而這個地方的觸完全是識的結果了,認識的結果了,什麼冷的、暖的、滑的、澀的、輕的、重的,它已經是個結果了,為什麼我講這個很重要呢,我們人的大部分煩惱,貪念,都是因為這觸覺而起,你比如坐椅子,哎呀,這個梆硬,我換個pa活的,為什麼,細軟的就是舒服啊,睡床都一樣的,這個枕頭不行,你鍛鍊啊,你回去鍛鍊試一下,這都是觸覺,會生貪念的,哪怕兩個人,比如你們在家人,兩個人牽個手,你摸他的手像個棒棒一樣:「拿開喔,咋個沒抹潤滑劑,」你要摸到那個手很柔軟的就喜歡多摸兩下,這都容易生觸覺,這都是觸覺嘛,按佛法講呢。但是這些東西啊,凡夫眾生是處理不好的,他有分別,所以他容易生貪念啊。所以我們大部分前面講除了眼睛對的色,耳呢,聲,鼻呢,香,舌呢,味,這些東西啊。你說:「我大不了眼睛閉著不看,耳朵不聽,我鼻子不聞,捏著,我嘴巴不吃東西,」但是你每天,你站在那有感覺不?啊,站在那,你覺得,哎呀,這個地還挺好的喔,哎呀,這個風還不錯,你是不可阻擋的,它隨時都在你身邊,隨時都給你製造這種感覺,可是,你要是把握不好啊,就容易隨煩惱而轉,這裡我還給跟你提:「病、老、死都是感覺。」你注意到,你看這兒寫的呢,它把這兒,老、病、死都是放在觸覺裡面的,感覺裡面的,剛才講了嘛,什麼是死啊,四大分離,你感覺到四大分離了,所以為什麼說預知時至很容易,你不要覺得好難,真正有修行的人,他四大要分離,他馬上有異常反應,說個不好聽的話,那個青蛙都知道要地震的嘛,沒什麼了不起,那人也是啊,要死之前,是體內大地震。人要死之前,很痛苦了,四大分散,所以預知時至是一種下意識的感覺。就是一種感覺。所以他死的時候沒痛苦,四大不合了嗎,它還不是一種感覺啊,是吧,就是病。老,四大的功能衰竭了嘛,那就是老,所以這些都是一種感覺,各位要記住,沒有真正的老,沒有真正的病,沒有真正的死,這都是感覺而已,是吧。有真正的老嗎,有的人一百歲了還說:「我挺年輕。」這都是各人的看法,所以這個地方啊,我給你們提出來,你包括怯、勇,勇敢、擔心、害怕,這些都是一種感覺、觸覺而起來的,所以你不要把它當真,這是要給你特別提出來的,大家要引起思考和重視。所以在這個觸覺裡頭,由於我們這個身根啊,很發達。因為你的眼耳鼻舌啊畢竟是有限的,這個器官,可是這個身根啊,它遍布全身都是,隨時都有觸覺,你摸到碗有觸覺,拿到筷子有觸覺,穿上衣服有觸覺,有沒有喔,都有,躺在床上有觸覺,坐在凳子上有觸覺,你沒有哪一刻離開過這個觸覺,最活躍,其它那些東西啊,在我們生活裡面,雖然也天天碰到,但是它畢竟不是二十四小時不離,唯獨這個觸覺啊,在時間上來講啊,它經常伴隨著我們,經常干擾你,所以修行啊,你就在這個地方來觀照,不要去想:「哎喲,這個地方好啊,我多站一會,哎呀,這裡面有空調,我多呆一會。」冷嘛,舒服嘛。 這也是貪呢,你別以為喔,這些微細的心念,按照佛法來講,就要用智慧來覺照,冬天就在床上,「哎呀,這被子暖和,多躺一會,「這都是,所以這個學佛法啊,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就會照破。因為這個觸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所以你要把這個觸覺堪破。能夠照破,你修行就一大進步,你就不會被這些東西所牽掛、阻擾你。所以這個是身識所對的境界。下面呢,對這五識講完了,那麼下面呢做了一些補充,這些補充裡面很有內容的,念一下。

己二、總顯相應2庚一、料簡識生2辛一、生因緣2壬一、舉眼識2癸一、簡不生

複次,雖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

癸二、顯得生

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

壬二、例余識

如眼識生 ,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雖眼不壞至應知亦爾者:此中諸義,如下意地釋。(陵本三卷五頁204)

辛二、生隨轉2壬一、舉眼識2癸一、初三心3子一、標

複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

子二、列

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

子三、釋

初是眼識,二在意識。

癸二、後二心2子一、染淨心

決定心後方有染淨。

子二、等流心

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

壬二、例余識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由眼識生三心可得至應知亦爾者:眼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從此無間,或時散亂,或耳識生,或五識中隨一識生。若不散亂,必定意識中第二決定心生。此中且約意識生無散亂為論,是故說言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初一剎那名率爾心,此是眼識;次二剎那名尋求心及決定心。當知若意識生,或時散亂,則不定爾。顯非決定,置可得言。由彼意識起尋求心及決定心,隨爾所時分別境界,此後乃有染污或善法生,由是此言決定心後方有染淨。即由染污及善意識力所引故,從此無間,於眼識中,染污及善法生,是故此言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然彼眼識善不善轉,唯由意識分別所引,是故此言不由自分別力。自唯隨境勢力任運而轉,無分別故;即此剎那,名染淨心。從此以後,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即此剎那,名等流心。如眼識生,余識亦爾。如下意地釋。(陵本三卷六頁210)

庚二、喻所依等2辛一、如行旅喻

複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

辛二、如居家喻

復有差別。應觀五識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緣,如所受用。助伴,如僕使等。業,如作用。

應觀五識所依等者:此中為顯五識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