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8/2

《妙法蓮華經》淺釋—勸持品第十三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6月26日 北京漢唐華夏美術館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這一品涉及到的菩薩主要有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與其二萬菩薩眷屬來到佛前發願「惟願世尊不以為慮」。世尊有所顧慮,菩薩在世尊面前表態:「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我們再看看宣化法師講解,他詳解了代表二萬眾菩薩的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

藥王菩薩在往昔的時候,名為星宿光。當時有日藏比丘,宣布正法。他將阿黎勒諸藥,奉獻於日藏及大眾,發願來世,能治眾生身心兩病,世世為良醫,善能治病,有藥到病除之神效。他深諳草木金石四類的藥性。如甘草是甜,黃連是苦。冷性能治熱病,熱性能治寒症。這是為什麼叫藥王菩薩的緣故。現在很多佛寺或者一些道家的寺院也都供有藥王菩薩。

大樂說菩薩,他具足四無礙辯:1、法無礙辯:能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對於一切名相,無不了知。名相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現象,雖然知道諸法,但是不執著諸法,於法自在。2、義無礙辯:能說諸法分別之義,通達無礙。雖然知道諸法之義理,但不取著。法無礙就是於一切現象概念他能了知,並且不執著。義無礙不僅能夠了知現象,而且能夠了知現象的本質。3、辭無礙辯:能在一言之中,含無量之義。對各種言辭通達自在,圓融無礙。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強,演說也好,寫文章也好,都通達無礙。 4、樂說無礙辯:隨順眾生的好樂,善巧方便為說佛法,所以稱為大樂說菩薩。

一般菩薩都具備四無礙辯才,大樂說菩薩主要是突出最後一點「樂說無礙辯」,能隨順眾生好樂。

為什麼以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為代表來解佛的憂慮呢?我們所參悟的妙法華經是佛晚年所說的一部總結性的大乘了義經典。佛入滅後,正法如何往下傳承?這些菩薩知道佛祖的所憂所願,為什麼用這兩位菩薩作代表?藥王菩薩善知眾生身心兩方面的毛病,他都有辦法對治。眾生多生的宿業累積,身體就會生病。什麼叫業障?這一品裡面說的很具體:「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慢就帶來業障病,這些都是後世眾生的共業。

還有大樂說菩薩,能夠隨順眾生,善巧方便而為說法,然後應對後世眾生的業習,調服眾生的業習,以他們兩位代表的二萬菩薩眾,發誓於後世佛入滅後,由他們來傳承、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妙法華經經義。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佛祖在世時期就是正法興盛的時期,佛滅度後,我們稱為人天眼滅,正法逐漸地消退,走向像法、末法,眾生的根器也是越來越拙劣:「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這是世尊的憂慮之處。這些大菩薩就在佛祖面前發誓願:讀誦、受持此經典。這是妙法蓮華經經義殊勝,令佛祖憂慮,佛祖滅度後誰來弘揚妙法蓮華經義呢?

在將來五濁惡世中的眾生,人人不信佛,講佛法也沒有人聽。為什麼?因為眾生善根漸漸轉少的緣故,所以福就薄了。雖然增善根的人減少,可是增上慢的人多了。例如有人這樣說:「你們知道我是誰?我就是佛。不但我已經成佛,人人都是佛。」這就是增上慢的表現。

這種人不知慚愧,對於佛所說的經典,他一部也不懂,居然大言不慚說自己是佛。這種人將來一定墮無間地獄。為什麼說自己是佛?一言以蔽之,就是貪圖利益、貪圖供養。這樣就增加不善根,永遠離開解脫之道。何謂解脫?簡要言之,就是沒有一切執著,得到無拘無束的境界,身心自在。

增上慢就是我執太重,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我固,固執,特別突出自我意識,處處都是我想怎麼樣,我要怎麼樣。這種人,雖然難可教化,可是我們大眾用大忍耐之力來教導、度脫他們。用什麼方法來度脫?或者讀誦妙法蓮華經,或者持說妙法蓮華經,或者書寫妙法蓮華經,甚至不惜身命來供養妙法蓮華經。

往昔有一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藥王菩薩前身),他發心焚身供養佛及法華經。諸佛共同讚嘆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智者大師讀經到此處時,忽然入定。這裡的智者大師是隋代的一位大修行者,他一生的修行主要是專攻妙法蓮華經,專修專弘妙法蓮華經,他的法名是智顗(yǐ),後人尊稱為智者大師。在定中見到靈山法會尚未散會,釋迦牟尼佛仍然為諸大菩薩及諸大羅漢演說妙法蓮華經。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智者大師是修妙法蓮華經得大成就的,有歷史記載的、真實的一位古德。他經常在定中就能夠見到靈山法會並未散,佛祖仍然在說法。定中不是幻像,是突破時空的局限,穿越時間隧道能夠逆時間而上,看到過去發生的事。

五濁惡世的起因,乃是由心濁而來。如果人人能清心寡欲,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則心自然清淨,成為人間淨土。何謂五濁?就是1、劫濁: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但因為福薄,漸漸減少,而入劫濁。劫濁本無體,以四濁為其體。2、見濁:眾生因為見解不正確,迷惑正見,遂成見惑,也就是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認為靈性生命如同草木,以整個身體為全部生命的所在,執身為實有,體悟不到心的作用,這是見解上的不正確。濁就是不符合事物的真相,就像世間的科學今天有道理,明天就要被新的發現所取代甚至推翻。我們這個世界人人都迷信科學,這就是見濁最具體的表現。例如,過去推廣科學種植、養殖,現在又看到他的負面作用了,又有人想否定他。我們所處的大時代是劫濁,這個時代具體說是四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邊見,或者叫偏見,不圓融;邪見就是偏得太嚴重了;見取見,就是以眼見為實,沒見過就不以為真,就否定。戒禁取見,不是太普遍。見濁對我們的誤導,是我們生命不能圓滿自在的主要原因。3、煩惱濁:六根對六塵,便生五鈍使(貪、瞋、痴、慢、疑),而有種種煩惱產生。我們平時常常說身心不自在,有煩惱,很少體會到這是見解的不正確導致的,實質上,見濁是根源。有見濁,才有後面的煩惱濁。4、眾生濁:因受見濁和煩惱濁的影響,眾生的福報更加隕減,而苦報漸漸增重,所以多逢災禍。眾生濁是共業所感,在整個大時代,因為心濁導致的共業,所謂的天災人禍是共業所感。5、命濁:眾生因為煩惱叢生,身心交瘁。因此,壽命縮短,一旦無常,便成異物。

劫濁是我們的大時代,我們現在的壽命到一百歲就算盡享天壽了,命濁指的是還達不到一百歲。五濁我們今天重新解說,大家要進一步體悟。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授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異國土就不只是我們這個世界了,五百羅漢發願在十方國土,廣說此妙法蓮華經經義。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增上慢就是我慢、傲慢。這是得授記的有學無學八千人發願至其他國土演說此經。他們首先選擇最需要,最能接受教化的國土,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為功德的淺薄,就是聽聞了妙法華經的義趣,對很多人幫助也不大。所以這些有學、無學要廣說此經,廣說不是逢人就說,見人就說。十方國土,法界眾生中,已經修方便法修得相當有成就了,這個時候有人去講直接成佛的無上大法、妙法更有意義,更有必要。而不是嫌棄濁惡世界,不願意去教化,不是忍力不夠,他們有足夠的耐心,教化任何的眾生,但是菩薩要做最有意義的事,所以先選擇最需要、最容易接受的國土去教化。因為妙法華經經義太稀有難得了,很多地方的眾生,修教理、修方便法的資糧都很深厚了,只欠妙法華經義,佛的無上一乘法給他們做最後的提升。

我們再看學無學人名詞的概念:

有學,就是停留在基礎教理上,還在學理,有法執,還要翻書差字典,這個階段的叫有學。無學是從佛理上升到佛法,有這樣成果的,就是無學。四果阿羅漢就超越了法執,一般阿羅漢我執沒有了,但是還有法執,到四果阿羅漢,法執就沒有了。南傳佛教就認為釋迦牟尼佛祖是四果阿羅漢,因為他突破了法執,是無學位的。

經文中,又有有學比丘(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和無學比丘(四果阿羅漢,又稱為大阿羅漢),共八千人,皆得到釋迦牟尼佛授記別號。大眾一起從座站起,一同合掌向佛,而作這樣的誓言:「世尊!我們八千人,也到十方不同的國土去,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沒有休息及停止。」

這些人皆領佛法旨,不是佛祖指派誰,妙法就妙在這兒,大家都心領神會,自願地發這樣的誓言。

初果羅漢為見道位,二果和三果羅漢為修道位,所以稱為有學位。四果羅漢為證道位,所以稱為無學位。淨空法師講經時也經常提到,果位就像我們學校的學位一樣,是修學上的階段,所積累的資歷。

為什麼緣故?因為在娑婆(堪忍)國土中的人,其性情多數很弊惡。心中懷著貢高我慢的思想,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他們的功德又淺又薄、瞋恨最大、污濁最重、諂媚最強、彎曲最勝,這是因為他們的心不實在的緣故。

娑婆世界的眾生,能堪忍一切苦,以苦為樂,不知道修離苦得樂的法。整天在名利上用功夫,你爭我奪,無有停止。因為起惑、造業,所以受報。如果能迴光返照,萬緣放下,自然脫離輪迴,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佛祖為憍曇彌(比丘尼上首)等授記,預告作大法師,具菩薩道,最後成佛,號眾生喜見如來。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她是摩耶夫人(佛母)的親妹妹。後隨佛出家,成為第一位比丘尼,即是諸比丘尼的領導人。他們當時想出家修道,佛本不許可,後經阿難尊者再三向佛求情,最後佛無奈勉強答應。

中國譯經的規定,有五種不譯:1、多含不譯。例如般若,就是多義,在漢語裡面找不到相應的詞,簡單說用智慧來替代,但是還是跟佛祖說法的梵文裡面的般若不能對上。般若屬於音譯,多含不譯。2、尊重不譯。例如佛,也是音譯,梵文裡面是佛陀,簡稱佛,隨著時間的推移,音變了,像在南傳佛教,泰國就是Buddha。 3、順古不譯。順古就是已經形成固定概念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系順古不譯。4、秘密不譯。像咒語,沒有翻譯。5、此方無不譯。在印度有,隨著佛法傳向全世界,佛陀生活的地方有的,在有些地方沒有。比如有些植物,在印度的熱帶植物,像優缽羅花,在中國沒有,就不翻譯,還叫優缽羅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果位,最高的學位,最高的一種證悟境界。

大法師有十德:1、善知法義。2、能廣宣說。3、處眾無畏。4、巧方便說。5、無斷辯才。6、法隨德行。7、威儀具足。8、勇猛精進。9、身心無倦。10、成就忍力。具足此十種德行,才夠資格稱為大法師。

六千比丘尼,佛都預示他們作大法師,一一成佛。最早法師不是一個固定身份的稱號,現在詞義變了。他的本義是指學識和德行到一定程度,就能當法師。自己能夠身體力行,依法而做,語言上辯才無礙,能夠廣宣法義,不限定是居士還是僧人,這是法師的本義。兩三千年來,很多詞都是用延伸義。現在說的法師是身份的象徵,是對僧人的稱呼。居士也可以替佛說法,不一定要標榜為法師。修學好的居士可以領眾,可以為新學人講說經法。

佛的十種名號:

如來,如來是所有十方三世佛的十大名號之一,簡單解釋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應供(應九法界眾生供養,佛有這樣的資格,有這樣的德行)。正遍知(佛智鑒照一切法,既正又遍,無所不知)。明行足(三明屬慧,五行屬福,福慧雙足)。善逝(修正道,入涅槃)。世間解(世出世一切相,悉皆了解)。無上士(修證到無修證地位)。調御丈夫(化導眾生,制伏眾生)。天人師(為人天的大導師)。佛(覺者)。世尊(世出世最尊貴之人)。具足這十種名號,才能稱為世尊。修行就是向這十個方面來努力,若都達到,就成佛了。

菩薩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是菩薩所修的法門,萬行又稱為八萬細行。何謂六度?就是六種波羅蜜到彼岸的法。

1、布施:分為三種。一為財施:即用財物救濟貧窮的人。菩薩能舍內財(頭目腦髓)和外財(國城妻子),沒有捨不得。二為法施:就是講經說法,正法布施,將自己所知道的善法,令大家也知道,所謂「諸布施中,法施為最」。

再具體一點說就是將推廣妙法華經義作為最高的、最究竟的法布施,因為妙法華經經義是實相念佛法,千萬別把淨土宗的念佛簡單化,淨土宗突出的是持名念佛,但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實相念佛,最直接。持名念佛也是為了達到實相念佛的程度。佛祖最想說的,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法,能夠讓眾生普遍地、更快地成就,讓一部分人能夠很快成就。不能普及那就不叫最有效。佛祖想說最有效的法是針對六道眾生來說的,是佛祖一生所探求的。什麼法最直接有效呢?應該說就是妙法華經,實相念佛成佛!很普及,所有的佛弟子,無論是佛祖在世的親傳佛弟子也好,還是佛祖的再傳弟子也好,都能夠得到實相念佛,即身成佛的妙法。甚至六道眾生,人非人等,那些以龍女為代表的三惡道眾生,都能夠在聽聞妙法華經以後即身成佛。這是最有效的實相念佛法,念佛成佛,空間上能普及。我們參悟前幾品中提到一個理念,我們後世弟子只要經常受持、讀誦、體悟,為他人演說此經妙義,我們就是得佛授記,授記成佛。我們得佛的無上正法、無上妙法,就是通過此經,得佛法脈真傳。

宗教這個詞我們很熟悉,在古人看來,宗是宗,教是教,一般我們把禪宗,突出悟理的,先求悟法身、求妙理的稱為宗門;通過學習、參悟佛的方便法,比如讀《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等經典,一步一步往上悟的,叫作教下,或者是通過戒法,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漸次往上走的叫作教下。這是其他的修法走的路徑有這樣兩類。在妙法蓮華經裡面,宗教這兩個概念融為一體,成為一個概念。法華經裡面既有無上禪宗頓悟的法在裡面,同時也有基礎教理漸修的程式在裡面。這就是妙法華經之所以稱為妙的義理所在。他完全是佛祖所開示的一乘法,最直接、最有效,直接成佛的方法。宗門和教下在法華經裡面融為一體,也就是妙法華經裡面既有方便說的漸次的修行常規程式,同時法無定法,不見得常規的就是絕對的,雖要遵循常規,也要超越常規、超越教下,所以還有宗門不立文字、不廢文字、不執著文字,這種禪的頓悟法在裡面。頓悟就是超越常規,這是妙法蓮花經的義旨、法旨所在。

本經經題是《妙法蓮華經》,以蓮花為比喻此經的義趣,以形象的語言,講故事的方式,時間、地點、人物,具體的事例都是很具相、很具體。看上去在講故事,很簡單,但是形象語言的背後卻正體現了大法、體現了無上妙法,是真正的佛境界。以蓮花為喻,蓮花是花果同時,比喻因果同時。蓮花開花的時候,長在淤泥裡面的蓮藕已經結果了,其他的植物是先開花後結果。因果同時,在凡夫知見,因和果有時間距離,因經過時間變成果,但其實在實質上,在聖賢來看,因果是同時的。佛祖給所有的弟子,只要聽聞妙法華經義的弟子,不管是佛在世的,還是後世弟子,只要聽聞參悟此經義的,都能夠直接或者間接的得佛授記,將來成佛。我們要體悟妙法華經經義,廣宣妙法、廣為人說,這才是真正的法布施。

三為無畏施:有人在危險之處,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義不容辭,拯救難者出離水深火熱的苦境。我們要是經常持誦此經、為人演說此經也是最大的無畏布施。

2、持戒:戒是止惡防非的規箴。所以在家人要守五戒或八戒。沙彌要守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無論在家或出家,受菩薩戒之後,要行菩薩道,為人不為己。戒律裡面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菩薩戒的重要,我們在修持妙法華經的同時,對菩薩戒要有所認識。佛法先是佛理,從理到法,菩薩戒我們先要認識,先學菩薩戒的戒理,然後再進一步地去實踐,按照菩薩戒法去做,就從戒理上升到戒法了。從理到法,法是活的,對指引我們現實前進道路是很實用的,是讓我們實踐去做的。佛法有教法、戒法兩個方面,都很重要。教法提高的同時,戒法也要跟上。主要有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3、忍辱:修道人一定要修忍辱,忍一切人所不能忍的事,受一切人所不能受的氣,這樣才能證得無生法忍。忍辱最有力,佛問弟子世間什麼最有力?有弟子說大象最有力氣,還有人說大力士最有力。佛都說不對,佛說只有能忍者最有力。我們在聽聞妙法華經義以後,具體修行的總綱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布施就是用妙法華經義來為人演說;持戒是要先學菩薩戒理,持戒,把戒理變為戒法;忍辱就是平靜心。

4、精進:就是勇猛向前,不懈怠不放逸,絕不退轉。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有始無終。總之,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要有緊迫感,時間分分秒秒在過去。我們因業感到娑婆五濁惡世來了,這個世界就是相對的世界,所有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相對而生,有時間限制,有空間局限,勇猛就是和時間賽跑,珍惜時間,在有限的時間裡面,我們要去實踐,佛祖給我們指示的最直接有效的完善圓滿生命自身的方法。修行自救,修行沒有別的用義,就是自我解救自我的心靈,有好的前景、好的歸宿、完善自我、圓滿自我,讓生命走向原本具備的大自在、大解脫、大圓滿的境界。需要勇猛精進,需要有緊迫感,否則,雖然我們掌握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們不充分利用時間的話,也是一個問題,也很難圓滿。

5、禪定:就是靜慮。靜是止息;慮是思慮。就是將意識上胡思亂想的雜念停止,一念不生,智慧現前。禪定就是制服、降服雜念有效的方法。定不是說讓身體定下來,主要是讓意念能夠專一、專注,身心能夠通一,這是定的實質定義。只要能夠制服雜念,雜念是什麼呢?沒有必要的,可有可無的念頭,甚至一些沒有意義或者是負面的壞念頭,有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浮現,我們就應該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來制服雜念。

6、般若:多義不翻,勉強譯為智慧。有了智慧,曉得善惡、是非、黑白、正邪,就不會做顛倒的惡業。這種智慧從何而來?有兩種方法,一為參禪,必參到山窮水盡時,便有柳暗花明的境界。二為誦經,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每天堅持靜坐半小時、一小時,每天再堅持誦念佛菩薩名號或者是經咒,都是有效的制服雜念,能夠制心一處的方法。這裡所說的般若智是什麼呢?是無師智,原本具備的靈覺、靈知,這隻有在干擾性的雜念停下來的時候才會顯現,雜念多了就「浮雲遮慧日」,般若慧就不能顯現。禮拜、靜坐、念誦是讓心靜下來,降服妄心,降服我們的第六意識。我們人最可貴的就是意識的能動性,我們具有非常活躍的意識,三惡道的眾生比不了我們,就是比人高級的天人,在意識能動性這一點,也比不了我們。思維意識、意念越強的人,智商越高,越聰明,這種特性的人對悟法身比較容易,但是修報身就難了。因為意識越活躍,反而修報身就成了障礙了。

佛法裡面通過六度的修持,使法報化身同時能夠得到圓滿。我們只修般若還不行,沒有持戒、忍辱、禪定的話,將來就會變成龍,雖然智慧很高,佛性就會掉下去。佛的生命自我完善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法是福慧雙修。為什麼要提出六度呢?福慧雙修,福慧同步,法報化三身同時得到圓滿,六度為總綱,側重於哪一方面,或者是忽略了哪一條都不圓滿。

爾時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耶輸陀羅是佛祖作太子時的太子妃,佛祖出家證道後,她就帶著她的兒子羅侯羅出家修行。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宣化法師講解妙法蓮華經的方法就是將總的義理和具體每一個名詞解釋同步推進,每到一處有什麼名詞、生詞都不厭其煩地解釋。就是中心思想和裡面具體的實例有機的結合,或者說統籌兼顧的講經法。在力求突出總的主題思想義理的同時,把一些具體的名詞解釋都不厭其煩地解說。這樣教理和教法,佛理和佛法同時推進的方法,使初學的人也能夠看得懂,方便,這就是大法師能夠方便說法。但是有一點就是我們要注意,如果重教理就淡教法,我們就不能就某一個問題做集中的思考和體悟。但是基礎教理很重要。

在勸持品裡面,除了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以及二萬菩薩眷屬,解佛憂慮,發願於後世,在此國土或者他方國土廣說此經義。除此之外,還有以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為代表的六千比丘尼,在這一品裡面都得到佛祖的授記,將來成佛,佛名、佛壽如何,佛祖都一一給他們宣說。為什麼六千比丘尼在勸持品裡面授記成佛呢?這就是聽聞、受持妙法華經義的學人,無論有學無學,最終都能夠得授記成佛。這是妙法蓮華經義的普遍性,他的殊勝所在。

在前幾品中提到八千學無學人授記,在這一品種則說到了他們當於他方國土廣說此經。無論是佛祖那個時代,還是佛入滅後,像我們這樣通過參悟佛經來學佛法的後世佛弟子,凡是能夠聽聞到佛法妙理,尤其是妙法華經經義,都能夠得佛授記,將來都能夠成佛。

同時,我們學習這一品,有殊勝的佛妙理、得佛授記在前,緊接著我們還要領佛法旨,發願以後在自己修學的同時,還要廣宣此經義。光自己修學,不替佛祖做佛事是不行的,那就說明我們還沒有悟透妙法華經,沒有學到家。真正領悟透了妙法華經經義,在得佛妙法、得佛授記的同時,還要誓願替佛宣說妙法華經經義。

雖然我們是間接的,但是從佛法逾時空的角度說,我們已經得佛授記,得佛妙法。這一品是領佛法旨的一品,整個佛的四眾弟子,全部都授記成佛,並且還要為世人宣說此經。我們後世弟子也是秉承法華經的義趣,這一品很重要,我們要領佛旨,替佛解憂慮,替佛廣說經義。有時間的話,資歷深的居士可以為大眾宣說此經義趣。

佛的四眾弟子都有義務,領佛旨意,自修化他,替佛演說妙法華經經義,這是這一品最主要的意思。這一品是勸持品,勸持怎麼理解呢?我的理解就是兩重意思。第一重,從佛祖哪兒,如何後世弟子將妙法華經傳承,佛祖有勸所授記弟子的意思,佛祖有這樣的意念,功夫深的弟子馬上心領神會,馬上發願不僅自己堅持受持此經,而且還要廣宣此經經義。第二重意思,就是這些弟子們發願在十方世界,廣說此經義,勸進行人,讓更多的眾生聽聞此經法。

勸持品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推廣的部分,如何推廣,什麼人推廣,怎麼樣做廣告。每一品的重點都不一樣,上一品提婆達多品,像提婆達多這樣最壞的,不僅將來都成佛,而且說他的宿緣,他已經都成佛了。這一生專門作為逆增上緣,給佛設定障礙,阻礙佛,磨礪佛祖,願從反面助佛。大仇人轉化為大有緣人,轉化為大恩人。這完全是一種觀念上的轉換。

還有上一品特別的龍女成佛,也是超越了常規的修行成佛的慣例。我們都要多體悟,多誦讀。龍女當然是聽聞了妙法華經之後,龍的悟性、智慧很高,龍是乘急戒緩,乘急就是他專修智慧,戒緩就是持戒修福這一點做得少,他沒有脫離畜生身,福薄智高,聽聞妙法華經之後,馬上頓悟成佛。上次我們忽略了一點,龍女也是積聚了戒定慧的資糧,廣積資糧,再加上悟性高,聽聞妙法華經,才能即身成佛。龍女即身成佛之前,所積聚的福德資糧,是通過文殊菩薩來介紹的:「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首先是智慧利根,廣學多聞,有這樣的基礎,所以聽聞妙法華經經義即身成佛。實現三大超越:超越女身不能即身成佛;超越畜生身不能直接成佛,通常此生直接成佛,一定要通過人身,但龍女直接成佛;還有超越時間,通常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

這是妙法華經經義的微妙之處,主要顯示了智慧成就,所悟成就!

勸持品我們就先參悟到這兒,我們再重述一遍,這一品經題勸持,就是自己要能夠堅持,持是堅持,勸自己也要勸別人。大眾異口同音,都要宣傳此經,弘揚佛法,弘揚妙法華經經義。法華經到底是什麼義趣呢?我們先一品一品的講解,到最後我們再歸納,再總結。我們修行的口號是「修行自救,菩薩保佑,善願成就,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