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態
魏德東
佛教不是生態學,但佛教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思想,在生態危機日益深重的今天,佛教的生態觀能夠給予我們有益的啟迪。
佛教生態觀的哲學基礎是緣起論。「緣起」的含義,是指現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條件和合形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奠基於緣起論的立場,佛教將世界看成是一個整體,整體論是佛教生態思想的基本特徵。
佛教的生態實踐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生命的保護,二是對環境的保護。前者包含不殺生、素食、放生、和平運動等行為,後者集中體現為佛化自然、生活環保等。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佛家的根本觀念。佛家為此提出了「不殺生」的戒律要求,成為約束佛教徒的第一大戒。殺生,指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是佛教十惡第一、佛教最基本的五戒第一。諸罪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珍惜生命,是佛家的第一要求。如果觸犯此戒,滅絕人畜的生命,不論親自殺,還是讓他人殺,都屬於同罪,死後將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即使生於人間,亦要遭受多病、短命兩大惡報。
佛陀時代,佛弟子皈依三寶時,就要發誓「從今日乃至命終,護生。」不殺生的理由有二:一是慈悲心,二是避免殺生惡業。這是佛教徒最重要的實踐德目,為所有流派所共許。印度的諸多國王,都依據佛教的立場而不殺生。中國佛教,依據《梵網經》、《金光明經》、《涅槃經》、《楞伽經》等,提倡戒殺。中國仁政的君主,多有敕令禁殺者,多行於齋會之時,或靈剎附近。《佛祖統記》卷五十二放生禁殺條,列舉各種禁止殺生之例,如梁文帝、北魏獻文帝、隋文帝、宋真宗等,曾行禁殺放生。天台宗智者大師曾化導一千餘處,令捨棄魚捕。四明的延慶法智每年以放生慶祝佛誕生。
素食是以食用植物為主體的飲食方式,為漢傳佛教所遵守,是落實不殺生戒的有力保證。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從生活中培育人的慈悲佛性種子。今天,野生動物資源日益受到破壞,動物種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被人類吃掉了,這在中國表現得最為明顯。各種媒體經常刊登在餐館中吞食珍稀保護動物的報導。可以毫不猶豫地說,素食對於保護動物的多樣XING*具有直接的積極作用。
佛教有悠久的放生傳統。所謂放生,就是用錢贖買被捕的魚、鳥等動物,將其放回江河、山野,重獲生命自由。放生是戒殺、素食的發展,如果說不殺生、食素是對生命的消極保護,那麼,放生就是對生命的積極保護。在佛陀時代,就有專門保護生命的器具,名「放生器」。佛陀所處的地區,天氣炎熱,生命繁盛,出家人日常飲水,其中多有生物存在。為防止殺生,佛教徒取水之時,必用一個濾水袋過濾,將所得小生物放入一專門的容器中,再將它們放入江河泉池,這一專門容器,就叫放生器。放生器的設定,為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生命提供了實在的工具。
在中國民間,放生是頗受尊敬的善行,人們喜歡在節日放生,也願意到寺廟放生。為滿足教徒的放生意願,在寺廟中,還有專門的放生建築,這就是「放生池」。放生池一般多設在佛寺門前或周圍,池中置水,大的放生池中還有假山、亭子、花草等,供生物生存休棲。佛教還有專門放生的法會,叫「放生會」。《梵網經》卷下說:佛子應以慈悲心懷行放生之業,因為六道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雜寶藏經》卷五記述,有一個小沙彌因為救起水中的蟻蟲,而獲得長壽的果報。智者在天台山時,就規勸沿海漁民不要捕魚殺生為業,並造放生池。天台宗十分重視放生,對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放生有時還是政府行為,唐肅宗在乾元二年(759)下詔,要求在山南道、劍南道、荊南道、浙江道等地設定放生池。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奏請以杭州西湖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濟法門》,於每年四月初八舉行放生會。天聖三年(1025),四明知禮奏請在佛誕日於南湖成立永久的放生會,並編制了放生文作為法會的儀軌。
從佛教不殺生的根本教義出發,20世紀佛教徒的一個重要關注對象是和平問題。兩次世界大戰,以核武器競賽為標誌的冷戰,堪稱為人類的自戕。由此因緣,佛教不殺生的優良價值前所未有的凸現出來,受到佛教徒乃至全人類的重視,成為佛教對時代的貢獻。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世界宗教徒和平會議、亞洲佛教徒和平會、亞洲宗教徒和平會議等各種佛教組織,一直將和平作為重要議題。
50年代以來,日本佛教徒始終強調和平。1951年,日本成立「佛教徒和平懇談會」,以後發展為「日本佛教徒和平協定會」,同年還成立「宗教徒和平協定會」,提出:「擁護和平、反對重整軍備、永遠保衛放棄戰爭的新憲法」的政治綱領。1954年成立的「全日本佛教會」,以「佛陀的和平精神」為理論基礎(見《全日本佛教會章程》第4條)。1955年成立「全日本佛教青年會」,其主要活動是反對核試驗,救援核子彈、氫彈受害者,反對戰爭,擁護現行日本和平憲法等。創建於本世紀30年代的「日蓮正宗創價學會」,50年代後涉足政治,是現代日本首屈一指的宗教團體。其正當理念即「佛法民主主義」,「人性社會主義」,「地球民族主義」,充滿著尊重生命的精神。
90年代以後,中國、韓國、日本佛教徒之間聯絡加強,重光歷史上的「黃金紐帶」。三國佛教徒相互聯繫的一個重要思想共識,就是世界和平。1996年在韓國召開會議,發表了《韓中日佛教友好交流會議漢城大會共同宣言——二十一世紀中韓日佛教的使命》,聲明:「我們三國佛教徒要堅持『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緣起說為基礎的和合共生的理念,鞏固相互間的紐帶,徹底認識宇宙共同體的原理,為濟渡人類生命而淨化人心,為消除威脅人類生存的核武器,為保護環境和恢復自然界生態,為保持尊重生命的思想和恢復倫理道德,必須在綠化莊嚴地球的第一線上為人類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這是佛陀生命理念的現代迴響!
「自古名山僧占多」。佛教徒的辛勤創造,美化了地球的面貌。佛教以解脫為鵠的,修行為教徒所必須。為此,佛教徒喜歡在青山綠水間築庵建廟,為清修創造良好的環境。而每一寺廟建立之後,佛教徒必本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宗教精神,栽花種樹,美化自身及周圍的環境。今天,無論深山僻壤,還是城郭鬧市,舉凡佛教活動場所,無不樹木蔥蘢,鳥語花香,在環境污染日益深重的今天,許多寺廟堪稱綠色孤島。
佛教徒的環境建設不是盲目的,有其獨特的理論指導,這就是佛教的淨土理想。寺廟園林環境是描繪天國的特殊手段,佛教徒依據佛經關於極樂世界的描述,順應自然,融入自然,點染自然,升華自然,建設自己的生存環境。他們從視覺、聽覺、嗅覺諸多方面,自覺地佛化自然,使自然界最大程度上與其宗教理念、生命感受相和諧,成為其解脫成佛的理想道場。從普通大眾對宗教活動場所的珍視喜愛,可以看出佛教徒的環境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遍的人性需要。
依據佛教的淨土理念,現代佛教徒將環境保護作為奉獻社會的重要方式。他們將佛教義理與現代社會結合起來,創造了許多符合時代要求的淨土實踐形式,受到全社會的讚賞。
摘自《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