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3/1/13

《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竭誠盡敬,唯佛是念》

——印光大師殊勝開示句解之四

印光大師是近代佛界之大善知識,一生梵行精進,深入經藏。一部《文鈔》,教眼圓明說理透徹,膾炙人口。讀其書而歸向佛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者,不計其數。師之《文鈔》,文雖平實,語極懇摯,有極強感染力。讀之令人生起一種諦信不疑,法喜充滿之意境。某之學佛,實從讀大師《文鈔》開始。茲敬就大師一則修持方法殊勝開示,予以詮釋,用報法乳之恩。初。先列正文,二逐句詮釋。今初。

「吾人心性,與佛同儔。只因迷背,輪迴不休。如來慈憫,隨機設教。普令含識,就路還家。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了脫最易。禪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契機。如人度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眾生,唯此堪行,否則違機,勞而難成。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念極情忘,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文鈔卷二第29頁與吳璧華居士書)

二,逐句詮釋

「吾人心性,與佛同儔。」

此二句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夫佛心,眾生心,一如無二如。如者,不變也,無二也。不變之體,生佛同稟,何謂不變之體?即生佛同具,寂照常恆,無能無所之離念真知也。此從不變釋心性之義。然心,性二字。亦有所不同。心有隨緣之用。性唯不變之體。以隨緣之用,生佛等有,但佛唯隨淨緣,三界(謂菩薩緣覺聲聞也)與六界染有等差而已。故云: 「吾人心性,與佛同儔。」儔即伴侶同輩之義。

「只因迷背,輪迴不休」

迷即迷彼生佛同稟之理體,背即背覺性合塵勞也。以佛性之體固同。隨緣之用天淵。六道眾生,當初由於一念妄動,轉本有之智光,成無明之業識,轉生轉識現識。(即見相兩分)由三細至六粗,起惑造業,由業感報。復從粗劣五蘊果報色身上,由宿惑種子,遇境引發現行,復造新業,往復循環,如汲井輪,上下輪轉不停。故云: 「只因迷背,輪迴不休」也。

「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

此四句明如來應世,說種種法,令眾生背塵還覺也。

我釋迦世尊於成道日,夜睹明星,朗然大覺,嘆曰: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慈憫眾生,背覺合塵,枉受諸苦。四十九年,應機說法,首說《華嚴》唯度大機,次說《阿含》,專被小機,令入化城。三說《方等》四教並談,三根普被。四說《般若》,以般若妙智,盪除聖凡情見。五說《法華》,《涅槃》。法華開權顯實,開跡顯本,普授三根之記。涅磐則扶律談常,作最後訓。綜佛所說,厥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淨。五者名目雖異,理本是一,無非令眾生,識本具之佛性,返本有之家鄉。故云 「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也。

「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曰淨,了脫最易。」

法門為治眾生之病而設。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之病,佛為對治其病而說八萬四千法門。法門雖多,擇其簡要直捷者而修,唯禪,淨二門,了脫生死最易。何謂禪?印光大師說: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何謂淨?印光大師說: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馬鳴菩薩 《大乘起信論》,以一心開二門:一真如門,二生滅門 (即緣起門)。禪屬真如門,淨土屬緣起門。禪則從不生不滅自性體悟,淨則執持一句彌陀名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所以二者均是圓頓了義修法。了脫生死最易也。

「禪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契機」

由於禪唯仗自力徹悟徹證,無他力扶助。淨則仗自力持名之外,兼有彌陀願力攝持,故較參禪為易。 《大集經》雲: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時屆末法,淨土念佛法門最為契機也。

「如人度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此四句喻淨土地念佛法門為易行道,最易成就也。龍樹菩薩 《毗婆沙論》雲: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難行則久乃可得。乃至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其名號。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必定得阿耨菩提。」又有一喻,出《那先經》,昔有國王,問沙門那先言:眾生業重,云何念佛,即得往生?那先言:譬如有人,以大石塊,其數千百,欲渡大海,以船力故,即達彼岸。眾生之罪,猶如巨石。彌陀願力,如彼大船。石本易沉,以船可渡。橫截生死苦海,全憑以佛願王。一切時中,以為良導。直登彼岸,不越自心。故云: 「如人渡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末世眾生,唯此堪行。否則違機,勞而難成。」

此四句乃印光大師苦口婆心,懇勸一切學佛之人,當今末法時代,人根陋劣,唯有淨土念佛法門,方是出生死苦海獨一無二之良法也。何以故」?大師說: 「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出三界;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高登九蓮。當今之人,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

「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

此四句明念佛法門以發菩提心為根本,信願行三法為宗要。印光大師說: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大師說: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為什麼要生真信願,大師說: 「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若信願具足,則萬不漏一。」至於修行法則,大師開示說: 「常當如子憶母,行往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故云: 「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也。

「念極情忘,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

此四句明念佛功深。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實相妙理,徹底圓彰也。

何謂念極情忘,即念無念?大師解釋說: 「念而無念,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則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禪教妙義,徹底顯現者,即實相妙理徹底圓顯也。印光大師說: 「夫四種念佛,(即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故云: 「禪教妙義,徹底顯現」也

「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

果能如大師所說,依教遵行。大師為我等保任雲:待至臨終,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蓮開上品,證無生忍。證無生忍者,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初居實報土之果位也。

「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印光大師常常誡勉弟子: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毫無恭敬,雖誦經念佛,亦非毫無利益,而褻瀆之罪,當先受之。若現生竭誠盡敬。則現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而欲得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或一心不亂境界。竭誠盡敬乃最妙最妙之秘訣。此大師披膽瀝,淚出痛腸之告語也。故云: 「妙妙妙妙」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