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演講稿)
尊敬的諸位評審、法師們、居士們:
大家好!我叫戒法,來自杭州佛學院,我今天為大家所講的主題是《從凡夫到成佛的轉變原理》,依據經典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在2500多年前,我們的佛陀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體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成就佛果。隨後在他未來的49年中,一直精進不懈的為弟子們說法,從此,這世間就有了光明,而照亮著這個痛苦的輪迴世界。
然而,佛陀在他49年的說法一生中,總共花了22年時間來講述般若思想經典,由此可見般若思想在佛教中的地位。而我今天要為大家所講的依據經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它卻是整部《大般若經》600卷的心要,將《大般若經》全部的核心思想,都清楚的述說出來,所以稱它為《心經》。
如果說《大般若經》好比是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那麼,這部《心經》就好比是一張小小的全國地圖。可見,雖然《心經》字數少,但卻蘊含著佛法最根本的教義,這也正是《心經》的千古魅力之所在。最重要的是它為我們凡夫眾生開示了如何成佛之道,這也是我今天要選「從凡夫到成佛的轉變原理」這個主題的原因。
在沒有講述正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一經題的含義:所謂「般若」,這是一種智慧,是破除一切執障而圓悟真理的大智慧。所謂「波羅蜜」,就是「到彼岸」,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所謂「心」,梵語是Shi da Ya(詩大啞),原意是「精髓」的意思。所謂「經」,就是總綱。
那麼,這部經的名稱用白話簡單來說,就是說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所有般若經典思想的精髓,並且能讓我們從生死輪迴的此岸到達清淨涅槃的彼岸,最後證入我們的修行目的,那就是成佛。
下面我就以這樣的思路分為三個方面來講述「從凡夫到成佛的轉變原理」這個主題:
第一點:談談凡夫的生命狀態
第二點:談談成佛後的人生境界
第三點:談談從凡夫到成佛的轉變原理
首先講第一點:談談凡夫的生命狀態。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最初為五比丘說四諦教法,就已經為我們總結了我們的生命存在種種缺陷,主要體現出世間的種種苦難現象。但這些的苦難現象來源於哪裡呢?佛陀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貪嗔痴煩惱造成的。
而貪嗔痴煩惱又是從何而來?從佛陀的教法中告訴我們,這最終的根源就在於我們自身的「我執」,這就是我們流轉生死的根源所在。這正如唯識學上所說的,我們之所以流轉生死,受種種苦難,最根本的生命內在原因就是來源於第七末那識的我執。
所謂我執,就是對自身的不了解,實際上我們所執著的我,是我們自己虛構出來的一種自性,並非真實的存在。但由於凡夫因無明所擾,總是陷入各種迷惑狀態中,既不能透徹了解自己,也無法真正認識世界。
或許有人會說:難道我們連自己都不了解嗎?確實如此,我們從來就沒有真正認識過自己,西方的哲學家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西方的哲學中將「認識你自己」看成是他們的最高名言。
由於我們對身心存在的不了解,於是,就產生了種種執著,凡夫最大的特點就是執著,凡夫執著身體、家庭、財富、名譽、地位等等。特別是這個時代,衣食無憂已經很難使人滿足,更難使人因此產生幸福感。隨著物質的繁榮,欲望也在隨之膨脹,而且是無止境地膨脹,所謂「水漲船高」。
由於執著,就會對世間的種種所謂「妙境」產生貪愛,由於貪愛,就會去追求,由於追求,就會造種種的惡業,最終導致生死輪迴,從而就有了世間的種種苦難現象。
從內心而言,主要體現出貪嗔痴等煩惱,從外在現象而言,主要體現在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等逼迫現象。這就是凡夫的生命狀態。
那麼,我們所要追求的佛果境界又是如何的呢?這就是我接下來第二點所要談的「談談成佛後的人生境界」。
接下來第二點:談談成佛後的人生境界
通過這樣對比,我們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所謂成佛的生命狀態,如《心經》中所說:「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就是我們修學佛法所要追求的目標,佛教所說涅槃,其實並不神秘,它無非就是一種通過內心斷除煩惱後的清淨與自由,不受貪、嗔、痴煩惱束縛的那種灑脫與超然的心境。
相對於我們凡夫而言,我們凡夫由於存在我執,而對自身以及外界的不了解,被種種事相所縛,當擁有什麼時,就會牽掛什麼。若是擁有財富,就會擔心財富哪天會失去。若是擁有地位,就害怕別人爭奪他的權位。即使只是穿上一件貴重新衣,也害怕弄髒了,小心翼翼地不敢亂動。總之,只要執著於自己擁有的,就會因為這種執著而害怕失去,終日處於恐怖中。
而成就佛果的聖者就能透徹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掛,不再有任何恐怖。即使世人最為恐懼的死亡,聖者同樣能從容面對,視死如歸。
這裡我為大家講個禪宗的故事,唐朝時有個叫德普的禪師,臨終前將所有門徒召集起來,詢問大家:「我死後你們準備如何行事?」弟子們立刻表示:「我們會以豐盛果物來祭拜,以各種輓聯追思。」禪師說:「可惜我死後看不到這些祭拜場面,不如趁現在提前舉行這些儀式,讓我開心而後死,豈不更好?」弟子們聽得面面相覷,卻又不敢違抗師命,於是布置靈堂,撰寫祭文,舉行了隆重的祭拜儀式。禪師看得十分開心,對眾弟子嘉獎一番,悠悠坐化,就這樣走了,如此的自在,灑脫。這也可以看出他已經朝向了成佛之路。
這就是一個覺悟者的生命境界,是那麼的灑脫自在。那麼,請問我們又如何從凡夫執著的生命狀態轉變到成佛自在的生命境界呢?這是我接下來第三點所要談的「從凡夫到成佛的轉變原理」。
第三點:從凡夫到成佛的轉變原理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這裡我就以《心經》的開頭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來展開探討。
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就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得到解脫呢?
按一般的解釋,認為我們的身心存在是由眾多條件組成的,從色身而言,是由四大組成,從內心而言,則由受、想、行、識組成。那我們現在也能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無法度一切苦厄?包括現代的科學家,他們也能藉助現在科技的移器來觀察我們的身體是由種種的因素組成,他們為什麼也不能解脫?
這裡關鍵在於我們以及科學家們無法用般若智慧來照見五蘊皆空,那這個空又是如何解釋?佛教所說的「空」並不是指什麼都沒有,也不是單純的說明事物的組合現象,它具有「破執」的含義,也就是破除我們內心中的那種錯覺與執著。
雖然科學家也能看到了我們身體是由種種因素組成,但他們無法看破自我的真相,他們無法破除內心的執著。就像我們平時看到喜歡的東西一樣,我們也知道它是無常的,總會有分離的時候,但就是捨不得放下,還是會不斷的去追求一樣的道理,因為實際上我們還是沒有真正體悟到事物無自性的本來現象。
這裡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空」的含義:
第一個例子是曾經有人被蛇咬傷,從此就非常的怕蛇,有一次在牆腳下發現一盤繩子以為是蛇,嚇得一跳,扭頭就跑。繩上本無蛇而見蛇是懼怕心理造成的一種幻覺,我們凡夫對自身以及世界的認知,就如繩上見蛇的錯覺一樣,而「空」就是繩上無蛇的正見。
第二個例子,是把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就如電影螢幕上出現的人物景象一樣,實際上是由許多靜止的圖像在螢幕上連在一起,動了起來,因此,在觀眾的視覺上就形成的一種虛構的景象,仿佛與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樣,把它當做是真實的存在。由此,在觀眾的心目中就引起了感情的波瀾,產生愛憎、恐懼等心理活動。
我們之所以將這些現象當做是真實的存在,那是因為是我們的錯覺造成的,總是覺得眼睛所見到的這些現象是那麼的真實,實際上佛法所說的空就是要破除我們的這種錯覺。
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思路來看待世間的一切,那我們還會那麼的執著嗎?還會因為隨世間的假相而喜怒哀樂嗎?
通過這樣的認知,我們再通過修習六度、四攝等方法,不斷的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不斷的開啟我們的般若智慧。那成佛就離我們不遠了,最終達到我們人生的終極價值,這就是從凡夫到成佛的轉變原理。
結語
以上三點是我從生命觀的角度來解讀《心經》中的成佛之道,首先是認識凡夫的生命狀態,第二是認識我們所要追求的成佛境界,最後用《心經》中「空」的思想來作為我們從凡夫達到成佛的核心要點。
希望大家能夠靜下心來,靜靜的來體會空的教義。最後,願大家都能從《心經》中徹見本來面目,圓滿無上菩提。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