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戒法法師:修行次第


時間:2011/10/5 作者:明華居士

修行次第

修學佛法,要講究次第,古來有之。可能歷史的原因,很多人喜歡「頓」,卻不知自己的根器是否足夠。如果根機不利,還是老實些比較好。對於修學次第,以下有一段引自《瑜伽師地論》,提供一些參考,摘錄如下:

《瑜伽師地論》卷92:「又諸苾芻守護諸根,有慚有愧,由是因緣,恥於惡行,修習妙行。修妙行故,無有變悔。無變悔故,發生歡喜,此為先故心得正定。心正定故,能見如實。見如實故,明及解脫皆悉圓滿。當知是名修行次第。」(CBETA, T30, no. 1579, p. 823, a10-15)(註:紅字型是為關鍵字)

這裡特別要關注的是「慚愧」二字,經論中將「慚愧」常常用來比較人類有別於畜生,就是因為有「慚愧」二字,反過來說,假如人類沒有「慚愧心」,那與畜生無異。(註:慚是對自己德學淺陋,做一些不好的行為,有一種懊悔之心,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生愧心而止惡。)

有慚愧,就會「恥於惡行,修習妙行」。所謂妙行,在佛教中,主要是指「戒律」方面的內容。眾生習慣於「惡行」,所以導致整個社會很苦。比如一些公共場所,有些人就能在廣眾之下吐啖,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對自己的這種行為沒有「羞恥心」。特別是一些排隊行為,很多人就喜歡往前擠,人家也許等了兩三個小時的隊伍,他一來就想在人家前面,導致守規矩的人很苦,不守規矩的人很得意,最終整個社會就會形成一種不良氣息。

如果一個人常行善事,這種人生對他來講,就是一種非常快樂,也不會讓他後悔的人生。如此,就會常生歡喜心。那麼,我們的心也變得很安定。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教室上課,如果教室環境很好,班上的同學也很和諧,法師講課也很風趣,內容也適合自己所學,如此,我們自然就會生起一種歡喜心來學,這時就會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我們坐在下面很安定,我常常會有這種感受,如果我喜歡聽的課,坐那裡半天不起來我也覺得時間過的很快,內心會有一種很安定的感覺,這就是產生「禪定」的前提。

經論中為什麼常常會說「由戒生定」?因為如果持戒(妙行),就會很安樂,既使有犯戒的行為(除了犯根本),佛陀也開許懺悔,懺悔者得安樂,不像有些人認為持戒、犯戒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如此,在安樂的基礎上,是很容易產生「禪定」的。如果一個人常在懊悔中,常在不安中,那是不太容易進入「禪定」的。所以戒行,是開始修學的關鍵,當然首先要有「慚愧」二法的前提下,才會真正認識到戒行的重要性。

只有在「禪定」中,才能如實的了知諸法實相,最後獲得智慧與解脫。

2011年1月8日戒法記於僧寮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