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又稱《六度無極經》、《六度無極集》、《六度集》、《度無極經》、《雜無極經》。三國時代康居國沙門康僧會(?-280)譯。師為精通經律論三藏之譯經僧。原是康居國(今新疆北部)人,世居印度,以其父經商而移居交趾(越南北部)。十餘歲喪親、出家。三國吳赤烏十年( 247)至建業,後吳主孫權感其威神,皈依於師,並為之建立建初寺,傳道譯經,其地稱佛陀里,建業地方佛教因此得興,這是佛教傳入我國南方的開始。師於晉太康元年示寂,世壽不詳。號為超化禪師。所翻譯經有《吳品經》五卷、《雜譬喻經》二卷、《六度集經》九卷(今存八卷),並注釋《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經。本經內容主要是以佛陀、彌勒菩薩過去世行菩薩道時的本生譚事跡,配合大乘佛教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而成,故稱為六度集經。又本經的特色是在闡揚大乘佛教的菩薩行。
全文共分八卷六章:
第一、布施度無極章(卷一-卷三)
□記載佛陀於王舍國鷂山中,為五百羅漢和一千菩薩講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為「難逮高行,疾得成佛」的無上法門。
□說明:
□菩薩布施的動機在於「哀念眾生處世憂苦」、「欲求佛擢濟眾生,令得泥洹,不復生死」,所以菩薩一心為拯濟眾生,慈惠度無極行布施。
□布施的對象是無限的,一切含識有情無不是行施的對象,如:貧病孤苦無依者、孑然一身的雲遊沙門,以及地上空中的飛禽走獸等。也就是行菩薩道者須「跨天踰地,潤弘河海,布施眾生」。
□布施的內容不離日常生活的物質資具,如:衣、被、醫藥、財寶等等,皆令「飢者食之,渴者飲之,寒衣熱涼,疾濟以藥」。同時施捨時,不惜身命,至無數劫無有悔恨。
□布施的態度是「無求不與,索即惠之」,也就是布施濟眾須常懷「布施貧乏,若親育子」,愍而不怨,乃至殺身捨命,肝腦塗地亦在所不惜的精神。大家熟知的佛陀本生事跡,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投海餵魚等,都是菩薩危己濟眾的利他精神。
□布施的功德有來世生天之樂,也有現世五福,即:長壽、顏華日更好色、德勛八方上下、無病氣力日增、四境安隱,心常歡喜。此外,「累劫仁惠,拯濟眾生」的菩薩行,更是成佛所必須實踐的。
□列舉菩薩、薩波達王、貧人、乾夷王、國王、仙嘆理家、普施商王、長壽王及《波耶王經》、《波羅□國王經》、《薩和檀王經》、《須大拏經》、和默王本生、《四姓經》、維藍梵志、鹿王、鵠鳥、孔雀王、兔子、理家、沙門等二十六則本生因緣,說明布施波羅蜜。
□本章的主旨在說明布施波羅蜜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實踐。即「慈心向彼,悲心追愍,喜彼成度,護濟眾生:::不懼乏無也。」如果違反此四無量心而行布施,縱使「後得其福」,也是「福中之薄」;「官位七寶」,也「得不足榮」。
第二、戒度無極章(卷四)
□說明:
□戒波羅蜜的意義,即:敬信三寶,奉持五戒十善,過合理自律的生活,修無欲清淨的梵行;不做「狂愚凶虐,好殘生命,貪余盜竊,婬□穢濁,兩舌惡罵,妄言綺語,嫉恚痴心;違親戮聖,謗佛亂賢,取宗廟物,懷凶逆,毀三寶」的惡行。
□持戒應有的態度,是盡形壽奉行佛戒,無有毀犯。面臨清淨戒行與性命存活攸關之際,菩薩的智慧抉擇是「寧脫眼而死,不犯淫而生」,「寧殞軀命,不去仁道」,以捨生來保全戒法的清淨。
□奉行五戒十善的功德,是得生人天,不墮惡趣。
□列舉清信士、象王、鸚鵡王、法施太子、國王、凡夫、貧商人、貧道士、童子、兄獼猴、長者,及《太子墓魄經》、《彌蘭經》、《頂生聖王經》、《普明王經》等十五則本生因緣,說明持戒波羅蜜。
第三、忍辱度無極章(卷五)
□說明:
□菩薩忍辱的動機,是不忍見眾生「以痴自壅,貢高自大」、「貪嫉處內,瞋恚處外」、「長處盲冥」,積苦無量,於是發願世世懷忍行慈,濟護群冥,助其免咎,獲得身心俱淨的喜悅。
□忍辱的態度,眾生愚昧,時時三毒焚身,常常不知不覺作出害人害己的事情。面對這般難調難伏的無明眾生,菩薩依然不違悲心愿力,不輕言棄捨任何一位眾生,「寧就湯火之酷,葅醢之患,終不恚毒加於眾生」,乃至「眾生加己罵詈捶杖,奪其財寶、妻子、國土,危身害命,菩薩輒以諸佛忍力之福,迮滅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濟護,若其免咎,為之歡喜。」
□忍辱的功德,「夫忍不可忍者,萬福之原」,是菩薩以「若無有愛育眾生猶護身瘡」及「截手足仍無以污心,猶慈母哀其赤子」的悲心弘願,造就而成的忍辱功德。凡人在世,所以「有亡國破家危身滅族」的遭遇,死後「有展轉五道,太山燒煮,餓鬼畜生,積苦無量」的苦患,這都是由於不能懷忍行慈。因此能行忍懷慈的人,生時則可免受刀山劍樹之難,死後可脫離三惡道之苦,乃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如第四十八則說:「忍不可忍者,是乃為佛正真之大戒。」又說:「貪慾為狂夫,靡有仁義心,嫉妒欲害聖,唯默忍為安。非法不軌者,內無惻隱心,慳惡害布施,唯默忍為安。放逸無戒人,酷害懷賊心,不承順道德,唯默忍為安。背恩無反覆,虛飾行諂偽,是為愚痴極,唯默忍為安。」這是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和諧的不二法門。
□列舉菩薩、睒道士、羼提和梵志、童子、國王、獺猴、龍、難王、盤達龍王及《雀王經》、《之裸國經》、《六年守飢畢罪經》、《釋家畢罪經》等十三則本生因緣,說明忍辱波羅蜜。
第四、精進度無極章(卷六)
□說明:
□精進的意義,是指努力收攝身口意三業,使其向善不犯過。也就是著力於六根的收攝,使「其目髣□,恆□諸佛靈像變化立己前矣;厥耳聽聲,恆聞正真垂誨德音;鼻為道香;口為道言;手供道事;足蹈道堂,不替斯志呼吸之間矣」。
□精進的動機,菩薩累劫精進不休,行住坐臥之際無不以道為念,志恆存無常、苦、空、無我之想,坐則思惟,游則教化,一意崇尚無欲之行,旨在「憂愍眾生,長夜沸海,洄流輪轉,毒加無救」,於是發願療治眾生億載病苦,化其愚冥,令其能真正奉行六度,不再受囿於無涯的沉淪苦痛。
□列舉凡人、獼猴王、鹿王、修凡鹿王、驅耶馬王、魚王、龜王、鸚鵡王、鴿王及《蜜蜂王經》、《佛以三事笑經》、《小兒聞法即解經》、《殺身濟賈經》、童子本生、《調達教人為惡經》、《殺龍濟一國經》、《彌勒為女人身經》、《女人求願經》、《然燈授決經》等十九則本生因緣,說明精進波羅蜜。
第五、禪度無極章(卷七)
□說明:
□禪定的意義是「端其心,壹其意,合會眾善,內著心中,意諸穢惡,以善消之」。簡單的說,就是專一心境,使冥退明存,道志強盛,令明善之心得以昭然。
□禪定的內容,如第七十五則所載:
□初禪:十惡退,五善進。
□二禪:不計不念,制心內觀,善行在內,不復由耳目鼻口出入,善惡二行不復相干,心處在內,唯有歡喜。
□三禪:除去歡喜,心尚清淨,怕然寂寞。
□四禪:喜心去,得寂定。
又「一禪,耳為聲亂;二禪,心為念亂;三禪,心歡喜亂;四禪,心為喘息亂。一禪耳聲止,進至二禪;二禪念滅,進至三禪;三禪歡喜滅,進至四禪;四禪喘息滅,得空定。」
□習禪的方法,於初禪進二禪,二禪進三禪,三禪進四禪之際,須有三行,即:勤仂、數念、思惟。此外,在第七十六則中,也記載有能令行者內淨,一心得禪的種種方法。如:或見老病死相,或觀屍腫脹爛臭,或聞地獄湯火之毒及餓鬼饑饉積年之勞,或睹畜生屠剝割截之苦,或思十六事,或觀身不淨等法等。
□舉比丘、菩薩、太子、佛之得禪、常悲菩薩、那賴梵志等八則本生因緣,說明禪波羅蜜。
第六、明度無極章(卷八)
敘述須羅太子本生、《遮羅國王經》、《菩薩以明離鬼妻經》、《儒童授決經》、《阿離念彌經》、《鏡面王經》、《梵摩皇經》等九緣。由於六度相攝,因此本卷可說是善巧運用前五度,明示菩薩行者累載憂念眾生,以四等弘慈,明施六度無極以拯濟群倫。
《六度集經》記載的本生故事,篇篇生動感人,足以作為學佛修道者的軌範,同時也是人間佛教的最佳詮釋。
《六度集經》中的故事富有教育意義,今摘錄數則,略述如下:
!一.薩波達王本生
過去有一位國王,名薩波達,以仁心治國,慈愍眾生,發願以內外財布施。帝釋天見國王慈惠,德被十方,天神鬼龍都說:「國王戒具行高,慈惠福隆,命盡之後,將生為天帝。」帝釋害怕自己的帝位被奪,於是計畫前往試探。
於是,帝釋教邊王化作鴿子,自己化身作鷹,一路追逐鴿子。鴿子疾飛至國王腳下,佯裝恐怖,哀求救命。不久,老鷹也飛到國王身前,請國王把鴿子還給它。國王心存慈仁,為救助一切眾生,於是自割身肉,以代鴿肉。帝釋深受感動,回複本形,命天醫以神藥為王敷身,很快地,身肉癒合,帝釋也歡喜地繞佛三匝而去。(卷一.布施度無極章)
故事中的薩波達王,即是佛陀的本生。
!二.清信士本生
有一清信士, 所處國境,國王以仁心教化臣民,勸導臣民認知三寶,凡是持戒奉齋的人,可以免除稅賦勞役,百姓們見國王崇尚賢人,大多偽善而暗中行邪。 一天,國王以佛戒觀察臣民節操, 發現有人外善內穢,違反佛陀清化,於是以權巧方便下令:凡是信奉佛道的人,一律腰斬於街市。 於是偽善的臣民紛紛放棄信仰,只有此清信士不懼王令,寧可捨身也不願改變對三寶的信仰。
國王從使者處知道清信士確實是一個奉佛的佛弟子, 於是迎接他到朝廷,拜為國相。(卷四.戒度無極章)
故事中的清信士是佛陀的本生,而當時的國王即是彌勒。
有人為了愛情改變信仰, 有人在槍炮威脅下改變信仰,而菩薩在生命與信仰抉擇時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信仰,真不愧為正信佛子的典範。
!三.之裸國經
過去,有兄弟二人到裸人國經商,弟弟說:「福報豐厚的人,衣食自然;福報淺薄的人,衣匱糧缺。我們來到裸人國,可以說是蠻夷之邦,宜應入境隨俗,慈悲柔和,才能不虛此行,達到經商的目的。」
哥哥聽了,不以為然的說:「禮教不可缺,我怎麼可以裸形,放棄我的禮教呢!」
弟弟勸哥哥:「佛法教化講究俯順時宜,善巧方便,猶如黃金為本,卻可做成種種耳環、戒指等,仍不失黃金的本性。」哥哥聽了,只好請弟弟先到裸人國了解情況,再作打算。
弟弟到了裸人國,一切依該國的民情風俗行事,每到節慶,就與當地人同歡,以白土繪身,獸骨環頸,男女攜手,逍遙歌舞,上自國王,下至百姓,莫不歡迎禮敬。國王更以高價購買他所販賣的商品。
哥哥聽到弟弟獲利豐厚,因此,滿載著貨物,浩浩蕩蕩地來到裸人國。由於哥哥堅持禮儀,作法嚴苛,指責裸人國這裡不對,那裡不好,與民心相違背,不但國王生氣,連百姓都討厭他,當地土人甚至打傷他,還趕他出國,落得財空人傷。後來,經弟弟求情,才免於一場災難。二人辭別裸人國,萬頭鑽動夾道歡送弟弟,而辱罵哥哥的聲音也不絕於耳。因此,哥哥發願生生世世與弟弟誓不兩立。(卷五.忍辱度無極章)
故事中的弟弟就是佛陀的本生,而不知變通的哥哥就是調達。
這則故事說明佛法的弘揚需要因地制宜,觀機逗教,才不至於泥古不化,反而失去了傳播佛法的先機。
!四.九色鹿王本生
從前,有一鹿王,名叫修凡,身上皮毛有九種顏色,世上罕見。一天,正在江邊嬉戲的九色鹿,聽江里有人溺水求救,立刻泅水到江里,把那人救上岸來。那人禮謝了九色鹿的救命之恩,更說願意終身作奴僕,為九色鹿供給水草。九色鹿堅決辭謝,只要求他不要說出自己的住處,以免生命危險。那人聽了,誓願不敢忘恩負義,於是告辭九色鹿而去。
當時,國王名摩因光。一天,皇后夢見鹿王,身毛九色,頭角勝過犀牛,請求國王以九色鹿的皮角做成大衣及耳飾,並以死要脅國王一定要替她找到這頭鹿。國王於是在全國張貼布告:凡是能找到皇后夢中所見到的九色鹿的人,就賞賜黃金千兩。那人為了貪圖財寶,竟然忘了當初在九色鹿面前立下的誓約,將向國王報告九色鹿的行蹤。
於是,國王親自帶領大隊兵馬,教那人在前引導,浩浩蕩蕩往江邊圍捕九色鹿。此時,鹿王睡得正熟,渾然不知國王已來,好友烏鴉疾呼:「王來殺你!」鹿王驚醒過來,一看,國王已經彎弓射向自己,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九色鹿疾奔至國王面前,道出日前在江里救渡那人的始末。國王聽了,驚嘆:「這是何等慈悲的畜生啊!即使喪命濟物也不以為艱難!」於是下令全國百姓,從此以後不準殺害九色鹿。王后聞而心碎,死入太山(地獄)。(卷六.精進度無極章)
故事中的九色鹿,是佛陀的本生,掉在水裡被救的人是提婆達多,報信的烏鴉是阿難,國王是舍利弗,而皇后正是提婆達多的妻子。
《六度集經》不但為我國保留了大批優美的本生事跡與佛傳故事,同時也成為文學藝術的創作題材。自古即有各種雕刻繪畫之變相,如敦煌石窟中存有的本生故事變相圖,多采自本經。本經也是研究佛教初傳中國的宗教與社會思想之重要資料。
本經收錄於《高麗藏》第十一冊、《磧砂藏》第十一冊、《龍藏》第三十二冊、《卍正藏》第十五冊、《大正藏》第三冊。其同本異譯的單經有:
長壽王經 一卷 失譯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六卷 宋.施護等譯
佛說太子慕魄經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
佛說太子墓魄經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
太子須大拏經 一卷 西秦.聖堅譯
佛說菩薩睒子經一卷 安公錄中闕譯,今附西晉錄
佛說睒子經一卷 西晉.聖堅譯
佛說大意經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佛說九色鹿經 一卷 吳.支謙譯
佛說九色鹿經 一卷.別本吳.支謙譯
□試舉佛陀本生修行六度的實例各一則。
□九色鹿王本生對吾人有何啟示?
□長壽童子的本生對吾人有何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