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佛教典籍簡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時間:2011/10/19 作者:地水火風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本書又稱《六祖法寶壇經》、《六祖壇經》、《法寶壇經》、《壇經》。為禪宗六祖惠能應韶州刺史韋璩之請,於城內大梵寺講堂演法的內容,由弟子法海等記錄而成。共分十門:□行由;□般若;□疑問;□定慧;□坐禪;□懺悔;□機緣;□頓漸;□宣詔;□付囑。本書全一卷,初由法海因韶州刺史韋璩之請集錄而成,惟後人多所節錄,而未能見祖意之大全,元代德異乃探求諸方,得校讎三種異本,正其訛誤,詳其節略,並新增入弟子請益機緣,而予印行。卷首附有德異之序、宋代契嵩之贊,卷尾附法海等所集之六祖緣起外紀、歷朝崇奉事跡、柳完元書賜諡禪師碑、劉禹錫書大鑒禪師碑、佛衣銘並引及編者後跋。

本書說者為唐代禪宗六祖惠能(638-713),其行跡、得法因緣、悟道後之生活、於法性寺為印宗說法要等,均記載於《行由品》。從本品中,我們可以了解悟道以後之六祖,仍在磨坊中舂米、獵人群中生活十五年,可以說是在人群中過著酸甜苦辣的日子,但是六祖的內心世界卻與我們截然不同。今略舉六點以茲說明:

□侮辱不以為恥:六祖到黃梅道場,五祖說他獦獠,甚至沙彌童子也喊他獦獠,不管人家怎樣說他、侮辱他、傷害他,他都不以為可恥。這不是不知慚愧,而是他不在許多假名假相上去計較,沒有分別得失。

□卑屈不以為賤:六祖磨石舂米,隨眾作務,卑屈不以為賤。悟道的生活不是高官厚祿,錦衣玉食,悟道的生活是在卑賤委屈之中仍然能自尊自重。

□艱難不以為苦:六祖在獵人群中十五年的辛苦歲月不以為苦,這是因為他已悟道,而有力量,能耐煩。雖受種種艱辛,卻都能甘之如飴。

□恩寵不以為榮:唐則天太后與中宗皇帝詔請師入宮供養,六祖以疾辭。皇帝更加崇敬,有詔獎諭,並奉磨衲袈裟及水晶□,且賜六祖舊居為國恩寺,敕修飾詔州寺宇。雖然如此,但是六祖卻不以此為光榮。而我們人生最感遺憾的,就是自己不能作主,快樂、煩惱都是被別人操縱掌握。而六祖悟道後,真是得失榮辱無動於心,這就是解脫的生活。

□迫害不以為意:六祖具大無畏精神,因此雖受人一次又一次的行刺,卻無畏,全不以為意。

□度眾不以為煩:六祖到處說法度眾不倦怠,不厭煩。

《般若品》說,若識得自性般若,即是見性成佛。這是《六祖壇經》最重要的一品,本品將禪的價值、禪的意義發揮得非常透徹。般若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有般若,才能出生佛,所以說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我們自己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個無價之寶的般若,如同《法華經》中的「懷珠作丐,藏寶還苦」。我們長久以來在生死海中流浪,而忘失了與生俱來的財寶──自性般若。因為自己的愚痴,不知受用,以致窮苦一生。

古德說:「平等自性中,絕生佛之假名;般若法身內,無自他之形相。」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般若,是沒有對待的法,是沒有生佛、你我的差別,是「生佛平等,自他不二」。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因此般若自性不在他處,就在自己方寸間,只要反觀自性,般若自然可得。正如古德所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決疑品》因韋刺史之疑,而闡明菩提達磨說梁武帝造寺度僧了無功德之義;及明念佛往生,唯心淨土的意旨;並以《無相頌》揭示在家修行法。

《定慧品》陳說曹溪之修行法門是以定慧為本,而定慧是一體的,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又此法門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禪是不能從坐臥的相狀去計較,「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行住坐臥,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一舉一動,都可以悟道,都可以見性。《坐禪品》述說坐禪的意義,即: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禪定是: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因此,我人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懺悔品》為廣韶及四方士庶說示自性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並授無相懺悔,說明懺悔、四弘誓願、無相三歸戒等意旨。

《機緣品》記敘六祖為無盡藏比丘尼、法海、法達、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懷讓、玄覺、智隍等舉示禪要。

《頓漸品》敘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為神秀門人志誠說示南能北秀二人所教示戒定慧之差異。並記敘接化志徹、神會之因緣。

《宣詔品》記載六祖堅辭神龍元年武則天及中宗迎請入宮的宣詔,並為敕使薛簡指示禪法。

《付囑品》教示弟子說法應學三科三十六對法,並為說真假動靜偈。終述過去七佛、三十二祖及惠能的傳承次第。

本書以徑山方冊本為主,於明北藏本、清藏本均有增減。又本書在《壇經》各種不同版本中,由於文字經過潤色,較為流暢,同時內容上亦含有部分後期禪宗的思想,因而本書成為常見的流行本。今收錄於《嘉興藏》第一冊、《卍正藏》第五十九冊、《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至於其他版本有:□敦煌寫本,全名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全一卷,凡五十七節,不分品目。為現存眾多異本中之最古本。現藏於英國倫敦博物館。□惠昕本,又稱興聖寺本,題為《六祖壇經》,系晚唐宋初惠昕改編,成書於宋乾德五年(967)。據《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所載,惠昕所編共有三卷十六門,然現存者僅有二卷十一門,為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晁子健翻刻於蘄州。後傳入日本,由興聖寺再行刻印。此外,真福寺本、金山天寧寺本、大乘寺本皆屬此一版本。□曹溪原本,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全一卷,十品。二萬餘字,比敦煌寫本字數多一倍。未署編者姓名(亦有版本署門人法海錄)。有人據宋吏部侍郎郎簡所撰之《六祖壇經序》而謂此版本為契嵩所改編,亦有認為此即元代僧德異於至元二十七年之刊印本。

禪宗的典籍中,《六祖壇經》被視為一部無上的寶典。六祖惠能沒有受過教育,而能說出自性上的大道理來,非證悟而來?因為六祖是把佛法消化後從自性上表露出來,他要人放下經書,他倡導見性成佛,佛陀在靈山會上所謂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正法眼藏,惠能毫不猶豫的把這付擔子承挑起來。

因有惠能大師的化世,繼著一花五葉,佛法多采多姿的就在中國社會普遍流傳而發揚光大起來。

六祖不識字,門人法海把他講的話記載下來,成為《六祖壇經》。古代的學者柳宗元、王維、劉禹錫等都推崇六祖,為撰碑記;近代的錢穆博士認為《壇經》是探索中國文化的必讀典籍之一,說《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自唐以來,《六祖壇經》受人重視、受人推崇,可以說在中國思想上確有承先啟後的力量。

《壇經》因流傳年代久遠,版本容有不一,文字和段落上或有出入,但這並不能否定《壇經》的價宜,德異說:「夫《壇經》者,言簡意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菩薩法門。」明教契嵩說:「《壇經》乃定慧為本,趣道之始。」

□試述六祖大師悟道以後的生活。

□何謂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怎樣自悟修行?

□如何認識自性佛?

□南宗禪與北宗禪有何不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