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黃念祖佛學文集:《谷響集》2


時間:2014/2/19 作者:弟子妙音

谷 響 集三昧耶戒佛弟子黃念祖敬答客問答信摘抄

(四)答B居士

答三世因果並勸努力懺罪念佛

大札奉悉,欣聞知難而進,甚以為慰。唯所提諸問,仍是您二十年來屢問之老問題。茲願再賈餘勇,一試棉薄,看看能否突破。

(一)為解決問題,宜先從問題之根下手。您之病根有二,一曰「唯看現實」,二曰「但重功利」。您所著眼的只是自身當前一生中的情況,於是不能放眼宇宙。應知過去的時間是無量的,未來的時間也是無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實現全部無窮盡的因果關係,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白痴才希望在電影挎貝中的半寸膠片,明了電影的全部故事。只看手中的一小塊膠片,不問過去與將來,故名之曰「唯看現實」。所謂「功利主義」,您認為做好事必須現世得福,這就是求利,何況您還是急功近利。您主張一切善惡之事,都應現世報應。殊不知,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純,其所得之福則如仰箭射虛空,福盡還墮,福力甚微。以此微弱之福業,所感善報往往須遠待多生之後,焉能盡望皆於當時而現報?惡業亦然。故須知三世因果,過去生中所作之因,當前所受者是;將來生中所得之果,現在生中所作者是。多劫以來,無量生中,種種業因,種種果報複雜錯綜,實不可能皆於現世顯報。但應深信業因果報三世相續,絲毫不爽。

(二)伸手與助手

這又是說了多年的問題。求福求壽求平安等等,總之都是向佛伸手,求之又求,始終是個伸手派。觀音大士曰:「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有求必應,是以欲鉤牽也;而其真實目的,是希望行者發心,從求佛變為學佛,從伸手變為助手。如報載高田二君入水救生,舍己利人,這才是學菩薩之所行,成為菩薩之助手。

(三)求仁得仁,種菩提得菩提

高田二君之志願是救人,有願必滿,他們救起了人。並且他們的任務,完成得十分出色,犧牲了自己。救了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人,他們成功了,同時也成仁了。如同寫詩人寫了一篇登峰造極的詩,詩人犧牲了眠食健康,寫出了極優美的詩,難道是得不償失嗎?士各有志,詩人以詩為生命,庸人只是以吃飯睡覺為生命。伯夷叔齊求仁得仁餓死首陽,難道說既應保全氣節又要吃飽肚子才正確嗎?世尊因地投身飼虎,諸天人也只收拾遺骨造塔供養禮拜。天人既能於菩薩身後,做這些工作,那為什麼不於半空中托住菩薩,或於菩薩落地後,趕走餓虎呢?這一點請深思之!如果天人那樣做,那就是干擾這位捨身菩薩的大行。

如果世界上沒有犧牲享受的詩人,沒有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齊,沒有投身飼虎的菩薩,也就不會有今天捨身救人的高田二君,那樣的人世將墮落為一個大動物園。

佛教徒萬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報。蓮池大師發願文中,明白寫出「不求人天福報」。修行的真實目的,是求覺悟。佛者,覺也。我們學佛所為何事?也只是普為眾生求覺悟而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覺也。

(四)謹防業力發動

由上可見,每人無始以來功功過過,層出不窮,無量無邊,是為別業。但個人所造之過,絕不孤立,決與其它之人有關,於是互相牽連,功果複雜,又復無量無邊,是為共業。共業決定世運,別業決定本人之命運。前因後果,有因必有果。故云:「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此上經文道出一切因果關係。今君意見與此相違,實即與佛相違。多少年來,堅持不改,此實應速行懺悔者也。現生所受,乃多生以來之別業與共業所決定,若無回天動地之功過,焉能輕改定業?更有進者,明年之事,但您今年不知;明天之事,但您現在不知。最怕是明天翻到的一頁,恰是受惡報的一頁,於是便有飛來之禍。您之傷腿,即類此也。故云「今日不知明日事」。又雲「只怕業力發動」,故須日日防盜,夜夜防賊。誰能知下一頁是什麼?(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慘被火車撞死。)

(五)念佛求生,超脫生死

生死苦海,實可畏怖,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了脫之道端在「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切莫磋砣,錯過今生。「此回若錯真成錯,再出頭來是幾時?」願共勉之。

(五)答C老居士

一、勸不可減少念佛時間以習定

承詢修定問題,甚為驚愕。老學長早歲皈依印老,虔修淨宗四五十年,今日仍欲舍念佛而習定,足證念佛之法,真實難信也。靈峰大師常云:一句佛號念熟,則「三藏十二部極則道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都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里許。」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可見持名是大總持,圓攝一切功德。只要老實念去,不管它定不定。若去管它,早是二心。欲定反亂,只是自擾。夏師詩云:「散亂固成病,分別引魔軍。」散亂當然不好,故名之為病。若起心分別欲遣除之,則此分別之心,即是魔心,故曰「引魔軍。」引得八萬四千魔軍亂舞,何苦來?古云:「欲除妄想,去一添兩。」

靜坐念佛甚好,但八旬老人亦不一定勉強要坐。勉強則身不寧,身不寧心即不安矣!要之,行住坐臥,均是威儀,只貴「念念相續」,不管你是坐是臥。

函云:「欲修禪定,終不能定。」此正合規律。因有此希求心,故終不能定。又云:「但口裡念佛,即不是放下一切,實難入定。」仁者之見,本末倒置。今欲放下念佛以入定,如是之定,最多只是個「無所住」,何嘗有些許般若氣息?無住生心,才是金剛般若。五十年前,弟第一次讀佛典,看《金剛經》。深體無住生心之妙,當時便領會得,以凡夫心,欲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也。蓋放下一切,即是「無所住」;一句佛號聲聲相續,即是「生其心。」倘欲抽減念佛時間以習定,則更是大錯,念佛是易行道,余者皆難行道,乃龍樹菩薩之開示,若去此易行之道,反趨坎坷之途,何其顛倒之甚也!

此事切要,故直言之。靈峰《要解》曰:「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則在念佛之深淺。」當前首要是決定往生,先不管品位高低,但當深信切願,靠定這一句佛號,靠定這一法,同靠一座山相似,無論如何也動他不得,這才決定生。看來品位也不會低。若於念佛信不及,今天要誦經,明天要打坐,後天想持咒,大後天又欲參禪,這樣修法,對於「信、願、行」的第一個「信」字,早已七折八扣。信願不堅,欲生極樂,是真背道而馳也。以上乃剖心瀝血之言,望三思之。

二、勸放下萬緣單提一念

您當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時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了生脫死,唯此一法。所謂萬緣,不僅柴米油鹽、妻兒子女、富貴榮華、地位聲名、功勳事業、學術文章等等世俗之緣,應舍應放;實則您今日信中,所問之咒名,與所求之聖像等等,總之,亦在萬緣之中。以上對於初修,當然是正事。但對於您八十一高齡,終身習淨之老修行,則應一刀斬斷,一齊放下。萬緣放不下,則此一念決定提不起。往生之關鍵,在於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還是在寺中念,所貴者是你的念是否一。您當前迫切之務,就是把一切善緣、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疊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問,心中孤零零地單提這一聲名號。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實實,綿綿密密,一直念到佛來接引,一氣念到花開見佛。這樣念,決定往生;這樣修,也即是萬修具備。切不宜頭緒過多,百端並舉,東張西望,顧此失彼。

誦經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應繁多。總以隨時隨地持名為主,其它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賓奪主。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總不如老實念佛,念念相繼。

(六)答D居士

一、論密淨兼修

拜讀大札,欣悉您已持誦蓮師咒二十餘年。今又發勇猛心,奉持齋戒,摒棄菸酒,志心精進,欲出生死。不勝讚嘆之至!您所提出,密淨兩門如何進修問題,既承下問,敢不掬誠奉告:

君現難明者蓋以令師,XY二老一密一淨,各主專修,莫衷一是。就我所見,兩者鹹為無上殊勝究竟方便之妙法。行者只要發菩提心,隨修一門,皆有所成。現君已選定密法為主,並欲即生了脫生死,則不可不兼修淨土也。先師夏蓮老曾開示曰:「淨宗乃是密教顯說。」故知密淨本來不二。且諾那祖師開示曰:「故修佛者,任修何佛為本尊,均須兼修西方淨土。」可見您修蓮師為本尊,亦必須兼修淨土也。惜諾祖寶貴之開示,多為後人所忽,甚可嘆也。

X老主「一門深入」甚是。腳踏兩隻船,一山望見一山高者,則世間小事亦不能成就,況了脫生死之大事因緣乎!故《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者,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必備條件,「一向專念」正X老所謂「一門深入」之真義也。但「一門深入」不宜理解為除此一句蓮師咒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是經於往生正因品,首明「聞此經典,受持讀誦」,乃正因中首要之因。此經即指《無量壽經》。且《觀經》亦以「讀誦大乘」為往生極樂國土之淨業正因。可見讀誦《無量壽經》及一切大乘經典,皆為往生極樂之正因。且知識分子欲習佛乘,最好是行解相資。尤其是仁者於無上道尚屬初機,故首須廣讀大乘,端正知見。如人行路,先須方向正確也。仁者之機,正宜行解並重,密淨兼修。近代大德圓瑛法師曾對我曰:「密淨兼修好,萬修萬人去。」我今默察居士之因緣,亦正宜於此「萬修萬人去」之無上妙法。您說「已習慣於持咒,不必另換他法,但隨時隨地一句蓮師心咒,自念自聽,一心做愚夫愚婦。」果能如是,則決不是愚夫愚婦也。君不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只是憶佛念佛,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此真大菩薩之殊勝行徑也,但此話說來容易,做到甚難。只念一句咒,這點做到很容易。但「隨時隨地,自念自聽」實在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千萬人中也難有一個半個。為逐漸落實您自己之言語,同時為滿足您出離生死之勝願,我建議如下:

(一)您已發心持戒,持齋很好,盼堅持。

(二)應發菩提心,首先發起「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等。)

(三)繼續持誦蓮師心咒,最好能持念珠記數,多多益善,退休後每日至少不應少於一萬,(我現注經繁忙,仍每日持咒四至五萬。)每日記數念之外,並應隨時散念。

(四)誓心求生阿彌陀佛淨土,每日課程圓滿,均須虔誠祈願。

(五)持誦《無量壽經》(我已寄上),並志心研究。此即往生正因。

(六)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每日至少十念,多則更好。彌陀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今又密淨兼修,故萬修萬去。

(七)每月初十日讀蓮花生大士應化因緣經(已寄上)。如有同修需要此經,您可抄送。平日加念更好。

拙見認為,根據您之學法因緣與當前環境,以上實為契機應緣之最佳方案。拙見如是,謹供參考。

二、論求生極樂淨土

「必兼修淨土」者,實為諾祖所傳之心要,故蓮花精舍之共願為「同生極樂」。可見蓮舍成員,人人均必以此為願,如有異說,決非我先師之徒也。當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淨土之一法。修禪、習密、學教,無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則不可。蓋「菩薩有隔陰之昏,聲聞有入胎之懼」,今生修證縱不無進益,但來世一墮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試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乾乾淨淨,焉能保證來世不忘本願?生死不斷,則惡趣緣多;再失人身,何堪構想!故云「誓盡此生出娑婆」。切盼仁者亦以此為誓願。至於方法,則應以一切功德回向極樂,或兼修十念法、頗瓦法等等皆可。

仁者所云:「以蓮師心咒為資糧,一心求生蓮師國土。」當然甚好。但請諦思:諾祖為何雲修任何本尊(當然包括以蓮師為本尊)必兼修西方淨土?王師為何以「同生極樂」為共願,而不雲「同生貝嘛洛渣」?諾祖王師均蓮師應化,所見如是,故知此是正印,其他總是落二落三。

三、論臨終接引與發菩提心

垂問數則,謹覆於下:

(一)修持以蓮師為主,求生則專志西方。因蓮花精舍共願之文,直指「同生極樂」也。蓮師與彌陀無二無別,臨命終時,佛來,蓮師來,兩尊同來,無量聖眾同來,只要是接引往生,便是功德圓滿。不問來迎者誰,關鍵是自己一心愿往。

(二)菩提心淺言之,是悲智並運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之心。終日度生是悲,終日無度是智,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之心是菩提心。淨業行人一心為利樂有情故,求生淨土。願見佛聞法後,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如是之心,即是發菩提心之初步。蓋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無大智慧決不能信淨土法門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極樂,卻無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三)蒙古人住在蒙古包中,佛堂臥室只好擠在一處。只要不是有意褻瀆,護法必當垂慈原諒。目前最好在佛像前垂設布簾。用功時,儘量先將室中打掃清淨。然後拉開布簾,供養修法。下座禮拜後,復掩上簾幕。

四、論密淨均為易行道

(一)淨宗及密教均為果教(又稱他力法門),從果起修,故稱易行道。若臨終之際,全憑本身定力,則仍為難行道矣!蕅益大師曰:「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乃依念佛之深淺。」由是可見,能否往生,全看本人之信願。信深願切,平素盡力修持,則與彌陀大願相應,臨終憑佛接引,決定往生。故稱易行道。難行道如蟻子上山,易行道如順水揚帆。難易之別,何啻霄壤!

(二)慎老勸君閉關之話是好話,惜非契機之談。君尚未退休,未能掩關專念,乃自然之理。目前但應抓緊一切可念之時間,不使虛過。如聽任時光虛度,則過在自身。可念而不念,表所願不切。信願有虧,縱念得甚好,定力過人,亦不能往生。

(三)承索拙照,我等神交,不以形容相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蓮師三身法之法本附寄,供養大居士。盼精進修持,並參究軌中文句。此實即身成佛之大法,於生起次第中圓攝大圓滿。殊勝究竟,不可思議。盼勤修習,以報蓮師、諾祖、王上師之慈恩。

五、勸讀誦大乘

密宗義理極深。漢地行者,多喜躐等冒進。知見不明,妄談法要者,比比皆是。仁者今欲求人,實則不如求法。大乘經典,正顯如來密意。一面修法,一面讀經。行解相資,功不唐捐。

六、勸深入《彌陀要解》

(一)仁者喜讀《彌陀要解》而難於領會《金剛經》。殊不知《要解》全體正是金剛般若,但能熟讀深思,領會一二,窮劫受用不盡。仁者機緣既在《要解》,盼一門深入。

(二)讀書亦不必太多,目前但以《要解》為綱,再參讀夏師會集之《無量壽經》,此書即是一大藏教。

七、勸重視戒律尊師重道

十月五日大示敬悉,只以注經事繁,復以問題難答,是以遲遲。

議論人師,於禮有違,事關密法,焉能不辯。茲為兩全,故舍人而專論事。

(一)密教極重戒律,在大法灌頂壇中,於灌頂前,行人須先飲海螺中之誓語水。並誓曰:如違密戒,此水即於腹中燃燒,命終墮入地獄。此地獄名為金剛地獄,乃專為修密行人而設者。此獄極苦難出,甚於無間獄。佛不能救,唯本人之根本上師,究竟成佛後始能拔度。當前漢地密教行人,竟將根本戒拋置腦後。甚至全無心肝,自己破戒,復勸他人破戒。其應受之惡報,吾不忍言!

(二)諾那祖師等大德常慨嘆曰:「汝等漢人與我們康藏人不同,你們一學密法,便想當金剛上師。」此語實深痛於此間學密者之狂妄。一蒙授「金剛阿闍黎」灌頂,便以金剛上師自居。一受慧灌,便任意雙修。未經根本上師允諾,擅自非為。於是一盲引眾盲,流毒廣播,其害無窮。昆明蓮花精舍首座大師兄,修持極好,此位大德曾多度受金剛阿闍黎灌頂,但至今不肯傳法。請求者雖多,伊只是回答曰:「未得上師許可,我不敢傳。」又雙身法亦然,有老學長某君,曾受多種大法灌頂,追隨王師極久,伊夫人亦受灌頂。伊曾叩詢上師,余夫婦間可否雙修,上師曰不可,因其夫人之根器不夠。當前許多人亂修此法,以身謗道,不重法,不尊師。蓋密戒以尊師為第一條,尊師是尊師之教,不是只憑口裡贊誦上師,心裡實是違背上師。如此決無好下場。

(三)謗法之罪,重於五逆。今之學密者,輕口妄談,蔑視余宗。甚至反對吃素念佛,習教參禪,一概譏之為小乘。這等言語,正是違犯密宗根本戒。密教戒條不多,但極難持。修密法而破戒,則根本腐壞,枝葉亦必隨之。菩提心與戒實為根本。

前事未忘,後事之師,勸仁者此後千萬莫輕易拜師,尤其是密教。因當前密教中惡知識易逢,善知識難遇也。

八、勸深信因果端正知見

連奉二札,驚聞令師某某發狂逝世,足見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是故菩薩畏因。前以諱言人師之非,故論事不論人。實則所舉之事(見第七函),正某某之病。前則略舉數端,其實尚不止此。某某修密無功,正合規律,因某某不是修法宏法,實是謗法敗法也。某某是反面教員,應以為誡。

仁者云:「修密已成夾生飯。」但佛法無邊,「夾生飯」未嘗不可變為醍醐上味。某某傳您之法,確是蓮花精舍之密法,確是殊勝。但某某對於密法之認識與言論,如糖衣中,全含毒藥。是故仁者,法可續修,但對於某某所散布之一切,應徹底消毒。

仁者願修蓮師大法,願依止一句蓮師咒,均很難得。但應追究一下,為什麼喜歡密法?為什麼嚮往蓮師?這個問題應窮根到底的追問下去。現世佛教徒雖多喜學密,若究其真實動機,往往只是:(一)好奇,(二)求速效,(三)好神通,(四)占便宜,找竅門,舒舒服服成佛,(五)貪求名聞利養,(六)想當上師,(七)以淫慾心愛慕雙修。總之種類繁多,未能盡舉,但只要有與上述一端相類者,則學密難成,甚至反招無間之業。故我建議,若願消毒,請從此始。毒消即淨,仍是潔器,可盛醍醐。

九、勸如法修持

大札奉悉,因專心注經,遲覆為歉。彌陀、觀音、蓮師「三身法」,請照法本修持。近感密法行人,或升或降,因果分明,絲毫不爽。從未見如法修行,而無功效者;亦未見破法毀戒,而不遭惡報者。故我等務須依法而行,切莫重蹈覆轍。密法重實修,不可躐等。按康藏學密慣例,須先學顯教十二年,然後修四加行,一般約三年,然後才能修本尊儀軌。近世通病,喜作上師,收徒傳法,接受供養。甚至不按法則,不問根基,隨意亂傳,害人害己。仁者發心甚誠,願出生死。既然如此,便須依法修行。首應補四加行。但年壽已高,亦可從權,邊修邊補。百字明正是四加行之一,此咒共一百字,故稱《百字明》。乃金剛薩埵懺罪法中之根本咒。應於座上念滿十萬遍。仁者如真發心,請先念滿此數,其餘之咒法才可再告。既要修法,便應如法,否則徒勞。

十、勸安心虔修並誦大乘

大札奉悉,您求法真摯之情,流露行間。具此真心,必能滿足求法之願。您在得法因緣上雖有遺憾,而其主要之過不在閣下,故不必多慮。閣下既與蓮師有緣,又曾發大願終身持誦,故萬無中退之理。唯當精勤到底,再接再厲,誓於今生了此一段大事。

密法重師承。上師與弟子之關係很深,相互影響極大。但其究竟,仍是各帳各算。至於《楞嚴經》云:「師及弟子,俱陷王難」死墮無間地獄。蓋以此等弟子,以其邪師之身口意,為自己之身口意,於是乃因其本身之邪惡三業而招惡果。決不是因有師徒之社會關係,而悉皆牽連入獄也。現仁者所得之三身法,乃蓮師無上心要瑜伽廣軌中之核心。此法乃康藏紅教諸寺必修之大法,殊勝之至,仁者正好終身修習。對於軌中偈語,切須用心。此乃今日漢地學密者之通病,只重咒語與手印,對於軌中偈語漫不經心,真是一大顛倒。殊不知必先於有言說者窮盡精微,才能契入離言說之最後一著。密宗之即身成佛,正是這一著。日東密興教大師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即身成佛。」請看,此中首二句即《觀經》之經文,而此二句即是密教即身成佛之妙諦。密乘行人,焉可輕舍漢地之大乘經論而不深究耶?

仁者今後修行之道路很明確。

(一)是安心虔修三身法。

(二)精讀大乘經論,盼先從《阿彌陀經要解》、《普賢行願品》、《勸發菩提心文》(省庵師與裴相兩種)。《顯密圓通》等書下手,盡此一期報身,行解相資,發起大菩提心。未發令發,已發增長,直至究竟。

十一、勸勿執著事相

大示敬悉,所訂每日功課甚好。每座法後,皆應回向極樂淨土。蓮師即彌陀,故鄔金即極樂。回向極樂,正與蓮師法相應。

函雲仁者欲據團體照片中拙影,請人畫像供養,實萬萬不可,此舉全違我之本願。我學密之初即發願,終身不受頂禮供養,不收弟子。去春昆明來三人,一定要頂禮,伊等每人在拜墊上禮三拜,我則在平地回禮共九拜。倘仁者堅決要畫像供養,則是以我最不喜之事,強加於我。故不但無益,深恐有害也。總之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大家同心同德,即是最殊勝之事,實不應以色相求也。密宗不廢事相,旨在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見一切相,即是見第一義空;行一切事,即是行履於實相海中。若當相著相,即事迷事,則皆謬矣!唐譯《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應得見我。彼如來妙體,即法身真性。法性不可見,法體不可知。」諾那祖師曾盛讚此偈,並謂為「最堪玩索」。故我等應深留意。

諾祖本無定像。王上師常說:「觀傳法上師之像,可如蓮花生大士;觀蓮花生大士像,可如傳法上師。」故仁者今後可觀諾祖如蓮師,此正是上師金口所宣也。總之學密者可從事相入手,但萬不可著於事相。從事相而入實相,終於了達一切相無非實相。

十二、勸先做到萬法歸一

承詢如何再進一步,此問極好。拙見以為當前之要,是重點突出,萬法歸一。閣下重點是一句根本咒,故表讚嘆。當前所應進步者,即使此重點突出再突出,方能使熟處變生,生處變熟。當前諸行只是一個目標棗求生淨土,這即是萬法歸一;放下一切,單提一句根本咒,亦是萬法歸一;攝一切法入一法,亦是萬法歸一。只有先達到「萬法歸一」方能問「一歸何處」。又云:「若得一,萬事畢。」故知歸一甚為切要。當前應將一切功德回向淨土,所願求者,只此一事:接引往生。至於靜坐有無八觸功德,均可不管也。

淨宗綱要在於信願持名,衡量自己之進步,首在信願二字。夏師曰:「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故吾人當前所應關心者,端在信之深與願之切。信願二字看來似淺,實則甚深,無有止境。閣下信願較前增長,此即最大之進步。至於靜坐中有何善相,與此不能相比。

十三、勸行解相資密淨不二

(一)三身法觀想已備顯於儀軌中。目前修法,依文作觀即是,手印未學不妨暫缺。三密相應,當然最好,但三密齊修之人則甚難得。但一密相應亦可成就。手印屬身密,暫缺無礙,當前仍以語密為主。持咒持名均屬語密。

(二)讀誦大乘應以大小《阿彌陀經》為中心。《無量壽經》稱為大本阿彌陀經。目前先以小本入手,以《彌陀要解》為核心,結合《疏鈔》與《圓中鈔》一同參究。復融會《觀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深入《無量壽經》,以此為本。復以《大乘起信論》、《金剛經》、《圓覺經》、《法華經》、《首楞嚴經》為輔佐。以上乃學淨、學密者之必讀經論,未可再少。

仁者修持以密為主,應專修蓮師三身大法。

仁者研究以淨為主,應深究大小《阿彌陀經》。

如此則解行相資,密淨不二。前途光明,未可限量。

十四、論密宗重見地

佛法是心地法門,用功宜在念頭上用功。密宗最重見地。盼多讀《淨土資糧》中之拙著,懂得了淨宗才能懂密宗,能懂才能正信。頗有淨密都不懂而學密者,這只是迷信。既是迷信,舉體都在迷中,故決無覺悟之期矣!

當知成就全在當人。知見若正,則修什麼皆可成就;知見不正,則修什麼都必墮魔軍。

真實用功,不必住廟,也用不著擺脫工作與家庭。只是隨時隨地能提起一句蓮師真言,就是無上修持。

十五、勸「慎勿信汝意」

《四十二章經》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盼您好好體會這兩句經文。因為「汝意」全體從妄想所生,如何能信,如何能堅持。目前您之真心為妄想所蔽,故汝意不可信,而應虔誠依止善知識。依教奉行,自己少作主張。

十六、論心皈依

您目前應做之事甚多,一方面努力修持,一方面提高知見。密宗之殊勝,就在於傳承的加持。如何才能得傳承的加持?就須以上師之身口意為自己的身口意。這就不僅是禮拜供養,而是要言上師之所言,想上師之所想。必須如此,師徒之心才能相通,傳承的加持才能達到弟子的身心。X老學密甚晚,所聞寥寥;某某則是背離了先師的遺教。因此您對於蓮華精舍這一偉大殊勝的傳承之真實精神,很不了解。皈依密乘,不僅是身皈依,更要緊是心皈依。組織上參加了,但思想上沒有參加,在世間法也是行不通的,在密法上更是如此。至於所皈依的傳承,同樣的,也不僅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更根本的是心皈依。所以真要學密,便須心皈依。心皈依不在形式,而在於心心相通。這就是您目前所應做的大事之一,首須了解蓮華精舍的殊勝精神。

十七、答其修法收益不多之因

大示奉悉,深感仁者求法之心甚切。仁者修密多年,自恨收益非多。若究其根源,實因閣下求法所經之過程,萬分艱險,能有今日之轉危為安,實已萬幸。

修法倘欲即生有所成就,必須遇人始得。閣下數十年來一直未遇明師。於無上密乘,未聞圓音。多是一些隔靴搔癢之談,甚至摻雜一些異端邪說,障正法眼,是以蹉跎也。

閣下欲求「深秘軌中最精華」。秘所欲求者,正是您所修蓮師三身法中最末一段之首句,直指此蓮師三身法即是「深秘軌中最精華」者也。王上師稱此為「蓮師瑜伽心中心,最為殊勝故」。但閣下未具正眼,於此無上心要未能深信,反欲更得大法,另覓精華,實應懺悔改正。

閣下久修而未得相應者,原因甚多。首則是傳法之人不如法。某某並不具傳法資格,又不如法傳授,濫傳大法,妄修雙身,背叛上師,由如是之人傳法,當然得不到傳承加持力。

次是,閣下修此法,基礎不夠,信心未充。至於密法中大法尚多,但其精要亦不能超逾於此。且愚默察您之善根因緣,亦以此法最為應機。目前邊修法,邊懺悔,邊補基礎,盼您下最大決心,堅決修下去,務於今生掘井得水,方是修行人的樣子。

再其次,則是您對於《金剛經》等般若經典重視不夠。諾祖開示:「大密宗的境界,即是金剛經的境界。」此真是無上醍醐。過去我勸您多讀此經,正是這個道理。目前應以圓瑛法師之註解為主;將來如有機緣,應深研蕅益大師《金剛經破空論》,並以《金剛經宗通》為參考。

最末則為求師之道。此是學密者第一件大事。閣下過去過於輕率,應永以為戒。密宗行者應尊師如佛。對於師之教導,決不能稍有違越,違抗上師者,墮金剛地獄。又上師如入地獄,則弟子隨之亦入地獄,故萬不可不慎也。目前漢人學密,有一大錯,都是把上師當作賣藥的。老爺我來買藥,想要什麼你就應該賣什麼。師徒之間形成買賣關係。如此學密,萬劫亦無成就之理。正確態度應是:看上師為大醫生,自己是癌症患者。此病只有此醫生能醫,此命只有我上師能救。於是殷重懇切,一切唯醫之命是聽。叫開刀便開刀,須切除便切除。決不能自作主張。更不可今日求王三,明日求李四,或者諸醫之藥混合服之。此喻雖淺,寓意甚深。閣下今後應不斷增加對良醫之信心,則病可治,而慧命可救矣!

十八、勸以見為宗,抓緊當下

手書收到多日。對於三身法中偈語,如有不明之處,應先通過自身之努力,苦思一番。如仍不懂,則可寫信來問。學法與學拳不同。學拳是身法,故須當面指點;學佛是心法,故只求心心相契。心若不契,朝夕相處,亦無所益。密宗乃決定見宗,以見為宗。能開大圓滿見,方能契入大圓滿。若無此見,縱天天修大圓滿,亦只能種種善根,甚至僅是結結善緣而已。

盼您今後看準這個「見」字,此即本也,本立而道生。

不要等待退休,以為退休後,住廟專修,一定較好。這都是主觀的想法,實際上許多僧人的俗務並不少於俗人。身住廟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所以關鍵只在當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時無了時。」「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廟也。夏師詩曰:「力道須從境上練。」即是說從煩惱中鍛鍊自心。

十九、誡信念不堅,言行不一

兩信均收到,君求法之心甚切,是優點。唯見解仍有偏差,故不能不予糾正。

正確者:一心靠定蓮師心咒,堅決修下去。把念咒等同念佛,自念自聽。這樣好。好就好在,這是從眾生生滅心入諸法實相的最易之法。余法雖八萬四千,但皆無此容易。

缺點者:仍然有些信不及。信中屢提:「唯依尊無他」,可是實際上又去修「因是子靜坐法」,實在言行不一。又想學大手印,而不知大手印已涵攝在三身法的儀軌之中。

勸君把心踏實下來,說到做到,「唯依」就是「唯依」,不要好高騖遠,東張西望。一山看著一山高,則永無成功之日。

應知一句佛號一句咒,都具有一切法門無量無邊之功德。禪定之法當然攝在咒中。只此一句,念念相續,這即是無上之定。

習定也可,但離開了三身法去學習「因是子」則不是好事。君現在可於法本中圓滿第六之末,吽吽後練習入定。定不住時,則呸呸呸出定。另外,可按「因是子」中靜坐之姿勢,靜坐念佛號,(蓮師咒、長壽佛咒、觀音咒均可。)要在一切時處,永不忘這一句。

一部法可以有無量的講法,決定於受法者的水平,總之要以應機為最好。例如治病,以對症為最好。

勸君利用當前之機會全力提高水平,打基礎,作準備。熟讀「淨土資糧」,並弄清楚三身法。病人應聽醫生的話,服藥打針,不可自作主張。希望您在晚年,依止正法,往生淨土。

二十、(一)談止觀(二)答咒語不應翻譯

來信收到,問題解答不日另寄。

《童蒙止觀》等乃基本功。靜坐是上座修法之第一步。端身正坐,調氣調心,清淨安定之後,才開始修法,修法即是觀也。若能於觀中即寓「止」,始是止觀並運之大法。

咒語具無量義,翻譯為某一義,便是掛一漏萬。並正因咒語之不可解,而是離知解之妙寶也。

二十一、勸於今生,討個決斷

您發堅固心,誓「依尊無他」,很好。我等都應在此生中討個決斷,不再拖泥帶水,輾轉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後,要攝心專修。關鍵是攝心,不是挑環境。既是娑婆,焉有清淨之處。所謂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隨時隨地都應歇,都能歇。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時無了時。」您若退休,便是初步休去,應即歇去,莫再等待。所謂休歇者,「萬緣齊放,一念單提」也。

我之《大乘無量壽經解》最近可印出兩卷,盼細讀。如能深入《大經》,信受奉行,決出娑婆。若念至一心,自得心開,則是帶角虎也。有《淨土資糧》與《大經解》時常展讀,勝於晤面。有問題則寫信來問。人在一起沒有用,要心在一起才行。若能契心,則大事了畢。

二十二、答「上戒無戒」之正確理解

「上戒無戒」之語,應了達其中「無」字之真義。若誤認無戒是上戒,則五逆十惡皆是持上戒之大善知識矣!蓋上戒無戒者,乃善持戒者,嚴持淨戒而不著持戒之相也。如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即「上戒」也,從心所欲則是「無戒」也。此乃聖者境界。若破戒凡夫,持此以為盾牌,掩護其過,則其愚甚矣。

至於淨宗是否幼稚園,請一閱拙著《大乘無量壽經解》。

二十三、誡堅持己見

十二月十三日函收到。所提問題,暴露了您的真實水平。看來您之根器,對於無上密,目前尚格格不入。您不知愈高之法愈簡單。諾祖有許多無上大法,都極簡單,根本沒有迎請、加持、灌頂等等這一套。有時一部大法,根本不觀咒輪,甚至不念咒,只觀一個種子字。如果您遇著如是之法將怎麼辦?故老子曰「下士聞道大笑之。」又如葉公好龍,但所好者只是假龍,若真龍現出則嚇死矣。盼望您之學密不要象下士與葉公。蓮師三身法儀軌中,「自明智現」,本尊與壇城皆是自心顯現,何等直接了當!還有什麼迎請、四印與灌頂之必要。為了下士,才需要這些。您以下士自居,何苦來。上次已經指出,不要給法本上添東西。可是這封信,仍認為三身法「尚有需補充者」。可證您之成見十分堅固,如是學密則很難相應矣!

學密必須尊重上師,修法必須尊重法本,不能妄自增改。您認為法本不圓滿,須補充,根本是輕法。輕慢大法,豈但不能相應,還深有罪。慎之慎之!最近這幾封信,都是關鍵問題,不能滑過,應好好想想。(您所急需的,正是此類逆耳之言,只有這些才能救活您的慧命。)

二十四、勸老實修法,老實學般若

數函均悉,目前您課表可增加一項,即為多讀《金剛經》與拙著《大乘無量壽經解》。

閣下之病在於執著,婆婆媽媽氣太重。簡單說來,則是一個「狷」字。狂、狷都不好,但狷者學大法則更難矣!且您年歲已長,歲月無多,學藏文來不及矣!目前只有老實學般若,使生起次第與大手印大圓滿相結合,堅決求生淨土,使習密與生西相結合。除此都是夢話,毫無出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目前可把一句咒當作佛號念,亦可把佛號當作一句咒念。觀想便於攝心,是其殊勝處。但當前許多習觀想之人,一到病重,便一點也觀不成,勸君三復斯言。

如果真想於今生出生死之海,恐怕您還必須在您思想深處,痛鬧一番革命!

二十五、勸真實用功

仁者年過花甲,不宜追求繁法。應節約時間,集中心力,直叩無上心要之法。

修法只宜一天比一天增進,應有定課,但不宜定得過多。其份量應可保證完成,同時則爭取超額。仁者目前應持名與蓮師法齊修,《金剛經》與《無量壽經》合參。行解相資,一心求生淨土。

讀《金剛經》不是要成為《金剛經》的專家,也不是像語文老師備課,把一字一句都能向學生交待明白。而是要依止此經,斷除自己的妄執,開顯自己的本心,也即是通達無上密的無上部份棗阿的(心地法門)。

學無上密,執著則學不成,狂放同樣學不成。但應知孔子在狂與狷二者之中,寧可先選狂者;無上密亦復如是。狂者較近於道,是其長處。但狂者又每每易入地獄,是其致命之傷也。

我勸仁者還是以淨宗為主,兼修密法。每日定課以持咒及持名為主。兩者之和,每日至少應為二萬。(蕅益大師開口便是三萬五萬,甚至每日念十萬。)兩經之中,您應以《無量壽經》為主,力求今生往生極樂。

二十六、誡求知解

仁者近來研究《金剛經》,頗為勤苦,前進一步,甚以為慰。但應注意切不可流於一般治學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為目的,此實背道而馳。知解門開,則悟門塞。六祖不識字,只聽了約半卷經,即「自家日生智慧」,壓倒神秀國師,這才是善讀經者。六祖之悟,即大密宗之且卻(義為立斷),故禪密一味也。

二十七、勸因標見月不可認標為月

唐譯《金剛經》及《普賢行願品》(均有註解)即付郵,兩書皆奉贈,不必寄回。一切經論無非因標指月,貴在見月,不必在「標」上苦苦大作文章,學者最忌認標為月,如是則成為迷中倍人,不但終身不能見月,而且以標為月,正所謂錯認驢鞍橋為阿爺下巴頦者矣。故須行解相資,一方面參究,一方面單提一句佛號或真言。念茲在茲,才可望稍解如來真實之義。淨土法門乃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經云:「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菩薩尚難得聞,況餘人乎!又小本曰此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所難信者,端在「不可思議」四字,故非語言文字思維分別之所能知矣。《大經》甚深,慎勿等閒視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