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童年是天堂,中年是戰場,老年是墳墓


時間:2014/7/2 作者:如是

西方人童年的時候是天堂,要什麼父母給滿足什麼。特別是聖誕節的時候,孩子平時所喜愛的玩具、所喜歡的吃的,應有盡有,一應俱全。

但是,古人告訴我們:「從儉入奢易,從奢返儉難。」一個人以前生活很儉樸,讓他過上奢侈浪費的生活,很容易。但是,一旦他奢侈浪費已經習慣了,大手大腳已經自然了,再讓他過上儉樸的生活,那就很難了。那麼,從小父母就滿足他各種各樣的欲望——吃喝的欲望、玩具的欲望,還有穿戴的欲望,等等。結果一旦欲望之門打開,自己都控制不了了。

為了滿足這種不斷膨脹的欲望,中年是戰場,中年就要去和別人競爭,因為不競爭好像獲得不了自己的最大利益。為了和別人競爭,每天工作壓力很大,因為他喜歡提前消費,工資還沒有拿到,就已經買了車子、買了房子,為了還這些債,每一天要拚命地工作。中國人不喜歡借債,因為借債過日子壓力很大,日子過起來也沒有味道,不如自己在欲望上有所節制。

到老年的時候,由於西方人沒有這種「孝悌忠信」的教育,兒女也不知道孝養老人,只知道為了自己欲望的滿足而奔波、工作,很勞碌,也沒有時間去看望父母,所以老人都被送進了養老院。很多人一提起西方的養老制度還很羨慕,「你看西方國家養老自己也不用愁」。確實,他們的養老院物質條件非常的好,冰櫃、電視應有盡有,而且也有人照顧他們的生活。

但是,老年人情感上的需要很少有人能關心到。因為兒女都是為了工作忙碌,只是到了聖誕節的時候偶爾給他們寄上一張賀卡。他們拿到這個賀卡,見人就說,逢人就講,說我這個兒女還沒有忘了我。老人就這樣過著整天和電視為伍、坐吃等死的生活。而外國人看到中國人三世同堂,一家老少生活在一起,其實是非常地嚮往、非常地羨慕。但是我們卻放棄了這樣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向西方學習那種「童年是天堂,中年是戰場,老年是墳墓」的生活方式。

中國古人從小教導孩子要勤儉持家。所以,曾國藩雖然做到了四省總督,家庭非常的富裕,但是他仍然要求孩子,自己的家事自己做,而且告訴他們要勤儉持家,不能夠放縱自己的欲望。人在童年的時候應該積福、惜福。一個人一生的福分是有限的,不能年輕的時候都糟蹋光了。中國人有一句話:「少年得志大不幸」。少年的時候就非常的有錢有勢,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福分,還大手大腳地放縱奢侈,很快就把自己的福分給消掉了。所以中國古人與西方恰恰相反,我們從小教導孩子勤儉持家。所以我們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很好、很富裕,也不能夠隨意地浪費,要懂得惜福,懂得積福。

中年的時候,用自己的所學所能來貢獻社會,回饋國家,服務人民。當一個人心中有這樣一種觀念的時候,他即使承擔很重的工作,也不會感受到壓力。因為他能夠看到自己的工作對於國家、對於人民、對於社會的和諧,乃至於千秋萬世所做的貢獻,看到其中的意義和價值,所以他沒有壓力。由於中國人把兒孫教導得很好,到老的時候,兒女圍繞膝前,享受著天倫之樂。這就是中國古人的一種人生軌跡,確實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摘自《<群書治要>十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